梅庆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资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教学优势,深得一线教师的喜爱。但微课使用有着自己的原则和规律,阅读教学中对于微课的使用需要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落实、适切性时机的把握、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历练等方面给予充分地关注,最终借助微课为高效课堂助力。
[关键词]微课;高效课堂;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1000201
微课是信息技术和媒体资源高速发展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主要围绕某一具体的知识点、鲜明的教学主题或学生认知存在困惑的地方,借助微教案、微视频等开展精简而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互助学习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微课的应用策略。
一、微课使用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落实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处于主体地位。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自然也不例外。由于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自主广泛的阅读中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教师对于微课的制作和运用就必须要将学生置于本位立场,在尊重学生认知经验和原始经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基。
如《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前,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收集与地球相关的资料,掌握第一手信息素材。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以教材课文为蓝本,对地球进行介绍的短视频,要求学生结合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自主梳理信息:视频围绕着地球讲述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哪些地方与课文息息相关?
在这样的设置中,教师对于微课视频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告知,而是紧扣视频与文本的内在关联,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解构文本内容的渠道。学生在观察微视频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与教材课文的内容进行链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视频信息,而是在充分激活认知动力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了解信息、获取信息。
二、微课使用要注重适切性时机的把握
微课教学的核心在于5~8分钟的微视频的合理运用。教师要充分关注微视频出示的时机。如果过早出示,就会影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悟,造成喧宾夺主之势;如果出示过晚,则时过境迁,效益不大。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引领学生首先借助初读环节,感知课文的基本大意,了解地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文本细读环节,体悟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珍惜之意。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主旨形成了整体性认知,此时再顺势引入微视频内容,引领学生直击文本解读的重难点,借助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源进一步了解地球知识,感受生态失衡之后形成的河水泛滥、大地龟裂等破坏现象,从而将文本的主题思想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镌刻进学生内在的意识中。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于微视频运用时机的把握,可谓是恰到好处。在学生形成自主解读的初读成果之后,视频资源不仅成了印证学生对课文感知成果的有效依据,更是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文字内核、感受全新信息的阶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微课使用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历练
著名语言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语言即思维。微课资源的渗入属于点拨性教学策略,教师要善于运用微课资源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对微视频的使用紧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关键性语句,进行了极富针对性的引导。如“地球的外显表面是怎样的状态?”“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描述地球?”“地球无私地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类的同时,自己又得到了哪些回报?”学生从教师播放的微视频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尝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进行回答。而教师在学生分享交流的答案中选择富有价值的观点,引领学生再次深入阐述,巩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历这样的教学,学生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将潜藏的内在能力进行了全方位地释放,促进了教学效益的全面優化。
除此之外,微课资源的运用对于教师思维的发散性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研制,尤其是微课资源的使用起到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不断树立起创新意识,从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契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微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出优越而适切的学习情境。
总而言之,微课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了绝对的教学优势。但我们必须学会辩证地看待微课资源,要切实认识到,微课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把握微课教学的特性,才能在微课的使用中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