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园欺凌的原因及治理

2017-07-13 08:00麻警丹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8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

摘 要 校园欺凌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引起关注,这一问题是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困惑的突出表现。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对欺凌事件的报道和传播,让我们逐渐认识到了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本文尝试通过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欺凌事件处理因素、隔代抚养问题进行分析,并在立法层面、责任落实层面、预防层面等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原因 治理建议

作者简介:麻警丹,河南省实验中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58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被网络与新闻媒体曝光。在这些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所施加的暴力手段及其恶劣程度令人发指。校园欺凌不仅只是在欺凌进行过程中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和身体层面上的伤害,而且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给他们带来终身的心理负担和阴影。原本想象中单纯的学校安全问题引起了包括家长在内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在2016年6月,针对校园暴力频发,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在2016年11月18日第六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要深入贯彻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督和政策执行力度,严厉打击暴力、虐待、性侵、拐卖、校园欺凌等侵害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运行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儿童保护机制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在今年4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总理要求,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心的校园安全问题,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涉及校园和学生安全的违法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总理特别指出,要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暴力行为,对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持依法惩处。有关部门要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公布调查结果,主动积极作为 。

一、校园欺凌概念和现状分析

(一)校园欺凌概念

欺凌,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常说的欺负。校园欺凌具有行为上的不友善、力量上的不平衡、时间上的持续性等特征。从校园欺凌的性质和表现进行分析。首先,校园欺凌一般具有隐蔽,不容易发现的特征,相对于一般的打架,斗殴,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由于种种原因,不敢或者不想向老师或者家长求助。其次,校园欺凌在表现上多为侮辱、嘲笑、孤立等软暴力形式,软暴力虽对身体的伤害相对较小,但是对青少年的内心伤害巨大,而且难以治愈。再次,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和受害人一般都为在校学生,与过去被重点讨论的校外人员欺负在校生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欺凌事件的双方当事人大多为在校学生。直到今天,校园欺凌在学界仍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校园欺凌”即“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

(二)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十八个国家对年轻人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百分之九十的人認为校园欺凌是身边普遍存在的问题,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曾遭受过校园欺凌。在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中,三分之一的人对遭受欺凌习以为常,不会告诉别人,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不知道向谁寻求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统计数据说明,校园欺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国内很可能以前也存在这些问题,不过由于近年来具备摄像功能的手机等便携式智能设备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使得欺凌事件得以公之于众,引起广泛的关注。

二、校园欺凌原因分析

频频披露在大众视野内的校园欺凌事件,使得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刻不容缓,而想要达到根本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目的,应当对校园欺凌原因进行详尽的分析,唯有知其源,才能达到根本治理的效果。

(一) 学校忽视德育,以成绩为纲

在以升学为指挥棒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普遍存在唯成绩论的问题。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素质教育本身并不能够有效的反映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在很大程度上对提升学校自身的评价和排名作用有限,相当多的学校德育教育被边缘化。应试教育本身具有强竞争性的特征,成绩差的学生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关注,会出现对现状的不满,进一步导致校园欺凌发生概率的提升。同时,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对于人际与社会关系认知出现了偏差,会借助一些不正确的途径发泄自己的不满。因此,学校忽视德育,以成绩为纲是校园欺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家长未尽到家庭教育责任

有部分家长在青少年教育中持错误的理念,认为孩子交给学校就应当全面由学校进行全权管理,完全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接受德育教育的第一重阵,家长应当在家庭中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引导,而不是将孩子送进学校就如同将孩子的所有教育任务都丢给了学校。由于家庭在教育和监管上的缺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对孩子的管理和疏导,导致青少年出现不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成为校园欺凌的催化剂。

(三)学校对欺凌事件处理力度不够

校園欺凌自身具有隐蔽性的特征,很多被欺凌的一方由于担心被打击报复或者基于对老师的不信任,不去向老师进行报告。因而,很多校园欺凌仅仅是在校园的角落发生,但是老师或者校方并不一定知晓欺凌问题的存在。而且,即使被欺凌的青少年向老师报告欺凌事件的发生,由于欺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软暴力的方式进行,身体上并没有较大的伤害,老师仅会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在有的情况下欺凌者向被欺凌者实施了暴力攻击,但是很多状况是学校会认为这是学生的小摩擦,甚至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措施。以上的处理模式对校园欺凌的处理是不利的,同时体现了学校对于校园欺凌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理力度不够,处理方式欠妥等问题。

(四)留守儿童的隔代抚养

随着越来越多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中西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长辈抚养长大。由于双方年龄差距较大,成长阅历差距较大,爷爷辈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共同语言不多,经常会出现不知道怎么管理,不知道该不该管,即使想要进行管理,也无法有效管理的情况。由此就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隔代管理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思想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和疏导,经常会成为校园欺凌的被欺凌者或者起带头作用的欺凌者。同时,这也是成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原因之一。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

厘清校园欺凌问题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是治理校园欺凌的不二之策。

(一)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定

纵观全球,很多国家制定了关于校园反欺凌的法案,比如被称为世上最严格的反校园欺凌法律的美国新泽西州《反欺凌法》,瑞典的《学校法》、日本的《欺凌防治对策推进法》等等。但是我国除了上述国务院部门的规章和文件外,并没有正式针对校园反欺凌进行立法。为了贯彻落实完善保护青少年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应当及时开展反欺凌法案的立法程序,并且加大对欺凌事件的处罚力度。

我国有必要及时建立欺凌事件及时报告制度,学校的管理者以及教职员工有义务防止学生遭受欺凌,这应当是学校的当然义务。因此,为了提升学校层面对欺凌事件的重视,对于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员工应当承担报告义务,并将校园欺凌事件报告纳入学校的年度考核指标。从源头上治理欺凌事件,防止校园欺凌的升级和发酵。欺凌实施者训诫制度应当被制度化和规范化,针对以往的对校园欺凌实施者处罚过轻以及处理方式不当的问题,应当在建立一个训诫制度框架,并授权地方教委或者学校依照本地区情况进行细化,通过训诫制度的建立,让被欺凌者因能得到权益的保护而敢于去主动寻求帮助,让欺凌者认识到欺凌的成本和代价。反欺凌专员制度也应当被建立,为了使校园欺凌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应进行在教育主管部门中任命具有法律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长的专职人员进行校园欺凌事务的处理和管理,并对反欺凌专员进行培训,保障学生权益。

(二)加强对校园欺凌的预防

治理校园欺凌事件事先预防比事后严惩更重要,很多欺凌事件所带来的是对青少年一生的伤害,部分被欺凌者一生也难以逃脱欺凌对其所造成的阴影。仅仅事后对校园欺凌受害者金钱上的补偿和相关的心理治疗,不能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因此,想要避免校园欺凌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还是应当加强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

首先,学校应当定期邀请法律专家、教育专家到学校给学生们举办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并且通过主题演讲、设置展览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其次,建立学校家长联合治理机制,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我们发现学校和家长之间并不是合作处理问题,而是相互埋怨、相互声讨。因此,在预防工作中应当加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多联系多沟通,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智育德育情况,进行有效预防。

最后,建立欺凌事件举报制度。很多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具有隐蔽性特征,相对于在学生群体中的青少年,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对该类事件知情的可能性更低。因此,我们应当建立欺凌事件举报制度,鼓励学生对欺凌事件进行举报,使得欺凌事件在开端就被制止,避免更大的悲剧发生。

注释:

http://www.gov.cn/premier/2017-04/13/content_5185508.htm.

http://www.gov.cn/premier/2016-11/20/content_5135051.htm.

参考文献:

[1]任海涛、闻志强.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复旦教育论坛.2016(6).

[2]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

[3]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4]校园欺凌治理的跨学科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

[5]向文宇、闻志强.日本校园欺凌现状、防治经验与启示——以《校园欺凌防治对策推进法》为主视角.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从社会建构论视角看“校园欺凌”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