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生+刘建香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及学生个人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八大措施。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176-03
一、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日前,国家统计局做了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的统计发现,自2008—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在校人数依次为:104.6429、115.8623、127.9466、137.4584、143.6008万人。同时,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也曾提出: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源泉。由此可见在校硕士研究生规模在逐年扩大,而教育质量也已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创新能力更是成为了评价教育质量的公认指标。然而,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态度消极,整体学术氛围浮躁,学术成果水平不高却依旧是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袁本涛、严建林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的分析中就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新能力尤其是首创能力差。朱红、李文钊等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也发现我国研究生比较缺乏创新精神,而且创新能力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李洋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中也提到了目前我国研究生中存在缺乏原创性,科研实践经验严重匮乏等现象。更有学者直接用“四个简单”概括了我国当前研究生的科研现象:(1)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移植和应用;(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所以虽然我国已经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性国家建设需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胡锦涛同志也曾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然而,近二分之一的时间已悄然而逝,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却依旧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研究生作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创新力量之一,其创新能力高低并不仅仅会影响到一个院校、一个单位的创新水平和科研实力,更重要的这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部分。因此,如何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
二、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将诸多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四大方面:社会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以及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高,政府对人才的投入少。(1)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岗位少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僧多粥少”的局面。由于供过于求的卖方市场的形成也使得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很多公司都对应聘者的工作经验做出了要求。而为了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在校的研究生往往会选择在一年的研究生课程上完之后不专心于科研而出去寻找一份兼职,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增加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一边是工作的压力,一边是论文的压力,对于毕业后只想找一份好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将毕业论文草草了事,好好兼职则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及一些与工作相关的证书也已然成为了其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面对需要更强更多实践能力的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往往会在应聘者其余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选择有更多更高级别证书的学生。这也更进一步激发了研究生在校期间选择在外兼职为非专心科研的热情。(2)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多程度上会受到物质保障的影响,而这主要取决于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大小。一方面,长期以来,政府对与研究生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随着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展,甚至出现了人均经费逐年减少的现象,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及外部条件支持的研究只会成为无米之炊,几乎不可能有出色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學校、导师以及学生所形成的短暂利益联盟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得研究经费投入的产出率不高,这不仅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政府的科研经费投入,而且由于经费只有少部分用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外部条件。
2.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可利用资源的缺乏。(1)目前,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区分了研究型和专业型两类研究生,并确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入学后,两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十分类似,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区分,这就使得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却并没有清晰的培养目标,游走在两者的边缘,既想搞好学术研究又想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结果导致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有做到很好。(2)在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因此,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扩招,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开始失衡。再加之,导师个人的教学、研究甚至是行政任务的繁重,使得导师更多的采用“放养式”的教育方式,而“放养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即使研究生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也往往是以“打工”的模式进行,完全按照“boss”的思路和研究方案进行操作,缺乏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3)研究生的课程一般都安排在研一,一年的时间既要学习公共课,又要积累专业课的知识,仓促的时间安排使得研究生虽然各个科目都略有涉猎,但是皆又不精通。由于研一广而浅的学习,并没有为研二做科研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成为了研究生不能做出原创性研究的直接原因。最后,由于学校资源及科研经费的缺乏,研究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甚至是参加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也十分贫乏。
3.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家庭经济压力大,家庭和谐氛围缺乏。随着研究生面临各方面压力的逐渐增大,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一个研究生的影响表面上看起来不是很明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日益降低,高校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甚至是自杀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一方面,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往往给处于重压下的研究生们以更大的社会不平衡感,导致更多研究生犯罪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很好的外部家庭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协调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不要说专心于科研,在科研上有所创新,即使是其最基本的生活也很难较好地进行。
4.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读研动机不纯,习惯性思维束缚。随着每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逐渐地增加,我国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研究生大量扩招计划适时的为“迷茫”的毕业生们架起了另一座通向未来的桥梁。许多学生为了避免参与马上就业带来的激烈竞争,而选择报考研究生来逃避这眼前残酷的现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研究生的办学宗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研究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为了给未来的工作铺平道路,大多数会选择通过考证来加强自己的专业实力,抑或参加各种兼职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并非一心专注于科研。
三、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研究生的个体素质、导师队伍、学校的制度安排、科研外部条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协调效应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试图从协同视角,即从全要素创新、全主体创新、全过程创新进行分析,并给研究生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出以全过程为线索的几方面建议。
1.设定正确的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在明确区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基础上,分别确定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对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适合高校教学,科研机构研究的理论型的研究者为目标;对于专业型学位的研究生,应该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总体而言,研究生培养的战略目标就是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符合社会各方要求的优秀人才。
2.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首先,健全研究生推免机制,加大对被推免者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考察,从而在进一步加大校内外推免研究生的比例的基础上筛选出优秀的备选者;其次,施行对优秀调剂生的积极鼓励优惠的政策;最后,在研究生复试的过程中,侧重对复试者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总之,完善研究生生源遴选机制,以便可以更好地吸引并吸收优秀的生源。
3.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研究生常年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文化知识,因此做课题等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一方面,学校应该以开展名家讲坛,学术交流会以及研究生学术活动竞赛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训练,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基于学校—研究院—企业联合的产学研基地建设。这样一来,学术型研究生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理论,从而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而专业型研究生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快、更好地与未来的工作接轨。
4.积极开设传递“正能量”的课程,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设定。我国研究生课程的选择往往以专业为中心,缺少了一级学科课程之间的关联,而专业课程往往强调各自理论系统的完整性,导致不同的课程之间经常出现不必要的重复知识点。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应该打破专业课程的界限,涉猎一级课程之下的相关科目,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更加宽阔的平台。
5.健全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以及生活补贴的机制。由于研究生的年龄问题,研究生的生活费用、家里的经济负担等都增加了研究生学业之外的负担,而在外兼职也是目前影响研究生专心学术研究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主要目标和内容就是要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构建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大幅度提高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和覆盖面。同时,在考核和评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导师的意见以及事实的情况,不能为了方便而实行平均主义。此外,各个高校要以学年为周期,定期更新学生的基本情况。在保证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使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更好地回报家庭、国家和社会。
6.确保导师招生资质,均衡导师和学生比例。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生采用导师负责制,导师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导师的能力是衡量其能带研究生数量的重要指标。(1)以学年为周期,分别从职称、课题、经費等方面对导师的能力进行评估,并确认其下一学年能带领的研究生人数;(2)在评估导师及由导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能力的前提下,学校的招生计划倾向于研究能力强的团队,以便提升学院、学校的专业竞争力;(3)在招生的过程中,加大导师的选择主导权,以便更好地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有助于研究生阶段的各项能力来保证优质的生源。
参考文献:
[1]王茜.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2]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12-20,188.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74-82.
[4]李洋.论协同创新背景下理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13,(33):246-247.
[5]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3,(08):8-10.
[6]孙健伟.学科竞赛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2.
[7]陈长坤,申秉银.协同式研究生创新团队培养过程中导师角色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231-233.
[8]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9]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9.
[10]安冬平.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1]吴巨慧.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及整合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