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如
月下,灯火通明。已是临近子夜。
我咬着笔头,桌前几近摞成山的作业,似有着千斤之重,压得我喘不过气。
还剩一张数学试卷。
此时的我如一个耄耋老人,在题海中行进得越发艰难。与其说题目不易,不如说我已无力思考。寂静得令人窒息的环境里,悄悄地,传来一声声父亲的轻鼾。望向笔下一沓草稿纸,不由得,想起了往事。
父亲是一个普通的本科生。很多知识,他早已遗忘。尽管如此,年幼的我但凡遇到难做的数学题,总是向他请教。
那日作业多似海。我如同一台机器般,机械地操控着笔杆,倾泻出一声声学生的叹息。终于,在一道数学压轴题上,我卡住了行进的步伐。思考许久,未果。自然想到了父亲,他一定,能够攻克吧。继而大喊,向父亲求救。彼时已是深夜,巧得是,父亲还未睡,只是满脸疲惫地走来,没有过多的言语。不由得心疼。
迅速瞥了一眼题目,父亲便陷入了沉思。时间仿佛在此凝固了,这一沉思,似过去了一个世纪。终于,父亲的话语打破了凝住的时间。原以为父亲思考出结果,正要激动,父亲压低嗓音:“你先做别的,我再想想。”一阵欣喜被打破,不知为何,生出了一丝不爽,只得把题目扔给父亲。“你快点儿。”我说。父亲点点头离开了。继而是一阵寂静,只有笔尖在纸上唰唰的摩擦声。
许久,书房里传来一阵父亲的鼾声。我疑惑着,走到书房前。父亲似听到了响声,醒了过来,睁开了布满血丝的双眼。看到我,轻轻地,有些许内疚地说:“不好意思啊,我无法得出结果。”很快,又沉沉睡去。一丝愤怒油然而生,我没多说,回到了房间。父亲根本没有认真去计算,他在应付,我这样想。第二天,上交空白卷的我第一次被叫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虽没有劈头盖脸地痛斥,但老师委婉温和的语气,让我伤心得无地自容。
那天,下着很大的雨。那雨,正如我乌云密布的心情。
回到家,父亲满脸焦急:“怎么回来这么晚?”我没回应他。他似乎觉察到些许:“对不起啊,我真的太困了,那道题,我真的无法解答。”
我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似乎并不在听父亲说话。只是途经书房时方发觉,三张草稿纸正安静地躺在桌面上,那样显眼。走近细看,上面所写的,正是昨晚压轴题的所有思路。
我一惊,发觉我误解了父親,内疚感弥漫开来。我欠的,不仅是一声道歉。父亲还在厨房里为我准备着菜肴。无言的感动。目光又一次聚集在这三张草稿纸上。
那三张草稿纸上面,并不只有计算公式,更多的,是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倾尽所有也要去帮助他的爱的印记……
指导教师:牟维和
教师评语
文章题目新颖别致,人物描写,尤其是对话的提炼尤为突出,表现了一个不善言谈而又挚爱孩子的父亲形象。结尾意味深长,写出了“我”的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