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瑛
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家长感到难办的问题。有的家长奖励全凭高兴,惩罚就是发泄情绪,完全没有章法。其实如何奖励与惩罚孩子是有科学方法的,“自然惩罚法”和“扇贝效应”值得大家一试。
“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的教育法则。具体来说,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予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过失行为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纠正错误。“自然惩罚法”的关键是要让孩子感到受惩罚是自作自受。简单地说,自然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在自作自受中体验到痛苦的责罚,强化痛苦体验,从而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那么家长运用“自然惩罚法”要注意什么呢?
1.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父母要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在实践中体会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2.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3.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的。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之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逐步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达到高峰,说明白鼠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图就如扇贝壳的弧形一样,因此被称之为“扇贝效应”。“扇贝效应”虽然是在用动物做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但在人的身上也一样灵验。
如小军每周都会扫地,但是这两天他突然不扫了。爸爸妈妈询问才知道:由于上个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军扫地的奖励——吃披萨。这很让爸爸妈妈犯难了:本来是用奖励来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了没有奖励就不扫地。小军的问题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其实,这就是“扇贝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放弃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那倒未必。“扇贝效应”也有益处的,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促使孩子尽快地完成任务得到奖励。但当孩子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适当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如果方式用的不对,就可能会使奖励的效果适得其反。
家长的应对策略是: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需要变化间隔的时间,打亂强化的规律,避免孩子专心地等待强化。如对待孩子玩游戏过多的行为,家长可以先和孩子约好玩游戏的时间,如每天半小时,孩子做到了,就可以得到他喜欢的奖品,然后再适时延长间隔的时间。对孩子吃饭拖拉的行为也可采用此法。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吃完饭的时间,在闹钟上拨好时间,在闹铃响之前吃完饭,可以得到他所心仪的东西。但我们在实施间隔强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强化物的多样性。因为长时间地使用同一种强化物会使孩子失去新鲜感,感到厌烦,这也就失去了强化的作用。等到孩子向你埋怨“每次都吃披萨,我都吃腻了”就迟了,那时孩子真的可能会为了避免吃披萨而故意做出令你失望的行为。
强化物不一定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合理变化强化的时间、方法和内容,保持强化的新鲜度,就会产生改造孩子行为的巨大力量。当然,目标是没有强化物也能固化孩子的行为。
教育贵在分寸和度的把握,“自然惩罚法”和“扇贝效应”虽然是著名的奖惩法则,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家长也要讲究艺术,多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承受能力,就一定能让孩子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