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转换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7-13 03:06徐莲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消费导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职场用人单位

徐莲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职场转换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徐莲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整对学校专业的设置有着较大的影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过程,如何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够迅速适应职场环境就成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重点内容。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职场转换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析。

职场转换 校企融合 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渴求是极为突出的,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基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所开展的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往往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有效认可,这其中存在的缺失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更多的是带有一定的社会共性。

一、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

无论是定期开展的、针对性极强的校园招聘,还是人力资源市场长期的人才调整,其核心目的在于为用人单位挑选最适合其发展的人才作为企业的生力军。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单位,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较强的学生,原本这二者的合作应该是比较紧密的,但是从笔者对部分学校实习就业指导中心和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深度调研来看,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专业比较对口但是仍然得不到人力资源市场的认可,更无从谈及被用人单位所接受了。而用人单位所暴露出来的人力资源及岗位缺口又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些生产制造型企业因为人力资源的紧张甚至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成因

之所以造成这种比较畸形的供需矛盾,不能单纯的从学校或者用人单位的单方面的来判定其原因,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渠道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可能出现的原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致存在以下原因:

其一,学校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较大明显差异。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设置,都是经过教育部门严格的审核,经由任课老师认真总结之后所形成的一个固定教育教学体系。当用人单位暴露出专业缺口之后,学校要对其进行有效评估完成之后才能启动专业设置计划,而且所有教学教材必须经由一定的程序来审定。这其中就存在了一个明显的时间差,也就说,当这些学生经过三四年的学习步入社会之后,其学的理论知识或者用人单位早已经不再需要。即便是基础理论完全相同,因为工作性质与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已经根本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其二,学生职场适应能力不足,与用人单位用工环境之间存在明显不适。客观地讲,尽管现在学校在推崇素质教育,但是对于学校而言其本职工作仍然是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所需要补充的职场经验与知识,在学校环境内其实很难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因此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尽管专业知识能力较强,但是在步入职场环境之后很快就感觉到了与工作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据人社部、共青团中央和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的对校招学生入职之后的工作情况调查显示,约有35%的学生会在6-18个月内选择主动离职,而约有22%的学生会被用人单位因为违反到劳动记录所辞退。这组数据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能够在校招完成之后顺利入职且长期工作的学生,其实根本达不到满足校招条件的一半,考虑到校招过程中的淘汰率来看,学生的校招成功了就可见一斑了。

其三,用人单位对员工基本能力要求过高,与学校教学存在明显脱节。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是对人力资源条件的有效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社会人才市场,需要人才能够迅速的发挥出作用原本无可厚非,是属于人力资源结构环境中应用的有效方式。但是对于个别用人单位来说,专业技能较为熟练的人才匮乏情况比较严重,因此也就寄希望于通过校招来的学生能够迅速适应职场环境的需要。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在学生还没有完成实习期就被委以重任,直接参加基层管理工作,繁重的工作压力导致了这些学生很难在短期内从学生身份转化成工作身份,与学校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信息之间也存在了较大的不同,因此就导致了学生在不堪重负之下选择离职。如此两败俱伤的局面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循环发展。

三、“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梳理学校人才输出过程中存在问题可以明显的发现,表面上人力资源市场对人才的不接受,根源在于教学体系,其实本质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方式没有实现突破。考虑到其中的确有些历史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局面很难一蹴而就的彻底扭转,因此就必须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来逐步改善现状。

其一,启动“校企融合”中的教育融合,让企业资源介入到学校教学环节中。基本理论教材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参照理论知识,调整起来难度较大,但是专业技术实践知识的应用是比较灵活的,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归纳总结成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要素性知识让学生进行了解。这样不仅解决了教材与实用之间所形成的差异,而且还极为恰当的突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适用性原则”。也就是说,在理论上来讲,经过短期的用人单位专业知识信息的速成培训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的模拟环境中感受到用人单位的实际职场环境需要,特别是对专业知识的基本需求缺口。这样对于学生走出校门之后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够起到最大的帮助作用。

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公司联合开办的阿里学院已经启动了这种教学模式,企业资源的开放式使用给学校的教学提供了有效补充,而学校的严谨教学体系又为企业培养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二者之间形成了共赢的局面与效果。

其二,启动“校企融合”中的素质融合,让社会资源介入到学生素质培养环节中。学校环境过于宽松,用人单位环境则过于严谨,尽管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标准,但是其心智发育仍然有一定的其欠缺。为了缓解这种比较突出的矛盾,学校在开展校企融合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将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相关资源作为第三方资源融入到校企融合模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环节中。毕竟作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其对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都是完全了解并掌握的,用其当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缓冲,对学生、对于学校都是能够接受的,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无外乎是增加了一些入职前的培训成本罢了,这种资源投入与学生能够完成角色转换之后为用人大内所产生的相应利益比起来已经根本不值得一提了。

中国工商银行和某校所签订的校招培训计划中有一项补充协议,就是说所有通过校招渠道入职的学生,都要满足岗前拓展性训练的基本要求,否则也不予通过。这种条件看似苛刻,甚至有些单方面霸王条款的嫌疑,但是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对各方的利益都是一种保护和保障。

其三,启动“校企融合”中的资源融合,让学校资源介入到企业职场培训环节中。企业为了提升员工的基本素质或者专业技能素质,每年要斥巨资开展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培训。当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资源转换之后,企业的这种培训完全可以交由学校来完成。而且通过这种成体系化的教学模式影响,能够让学生更快的适应职场环境变化的同时,最大化的为用人单位建立一个严谨的梯队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仅是优化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使用缺口,最为主要的是为学校的教学模式改进提供了最佳的实践动力。

中央电视台与某校之间的强强联手,不仅在播音主持岗位上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入职电视台工作,而且在传媒制作、导演等不同专业上,为社会也培养了大量的“多面手”,特别是央视的工作人员中,身兼数职的人员几乎比比皆是,而这些,都是依托央视与某校之间所签订的人才阶梯式培养计划所带来的成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校企融合”模式的出现,让学校的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员使用之间形成了无缝式链接。这不仅极大的满足了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改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源培养的不足与缺陷,为人才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最佳的助力。

[1]试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点[J].薛丛斌商情.2016(22).

[2]高校人才培养的调整重点[J].张亮.才智.2017(19).

徐莲(1979-),女,汉族,安徽庐江人,硕士,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等。

本文系:1.2015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省级教学团队(2015jxtd103);2.2015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小微企业卓越管理者——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2015zjjh069);3.2017年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学项目(gxfx2017168);4.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17年度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azjxh17033);5.2017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内涵提升全员行动计划”教学研究基金资助教学团队项目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职场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