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地有声的现实主义表达
——评《我是布莱克》

2017-07-13 07:15:31李梦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100872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巴赞洛奇布莱克

李梦祯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 100872)

掷地有声的现实主义表达
——评《我是布莱克》

李梦祯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 100872)

《我是布莱克》由英国导演肯•洛奇执导,聚焦英国冷漠的福利制度和僵化的官僚机构,是肯•洛奇现实主义作品序列中的最新一部。本文从肯•洛奇一直坚守的现实主义出发,分析了肯•洛奇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创作的特点,并以现实主义为探讨中心,从巴赞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像化表达和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真实三个方面对《我是布莱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解。

现实主义;肯•洛奇;我是布莱克

2016年的第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英国著名导演肯•洛奇(Ken Louch)凭借《我是布莱克》(I,Daniel Blake)再次拿下金棕榈大奖,10年前他执导的以爱尔兰内战为背景的剧情片《风吹麦浪》使他首次获得金棕榈。无论是《我是布莱克》,还是《风吹麦浪》,抑或成名作《男孩与鹰》、早期作品《面包与玫瑰》、《土地与自由》,近期作品《天使的一份》等,在肯•洛奇长达半个世纪的电影创作中,对社会苦难的真实再现、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关注和对英国社会的批判意识一直是他作品中的主旋律。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为肯•洛奇授予终身成就奖时,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评价肯•洛奇:“肯•洛奇是欧洲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在其50年的电影生涯中,不断有佳作问世,而在多产的同时总能保持创新。洛奇对小人物及他们各自命运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社会上的现象有着尖锐的批判,而这些都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得到了完美展现。”肯•洛奇一贯擅长以真实为笔来描画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批判冷漠僵化的社会制度,他的影片对现实的逼真再现甚或再次建构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中闪烁出人道主义的关怀和为底层发声的巨大情感力量。这位勇敢的“电影战士”有着深刻的现实意识,将电影视为批判社会的有力武器,大胆地揭露小人物的苦难和不公,并且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底线,从不向政治势力和商业诱惑妥协。

《我是布莱克》是肯•洛奇现实主义作品序列中的最新之作,依然延续了肯•洛奇的现实主义风格,回归到肯•洛奇一直坚守的底层情怀。影片从一个木匠丹尼尔•布莱克的视角出发,将我们带入一个不曾出现在电视媒体和普遍认知中的底层空间。59岁的布莱克妻子过世、无儿无女、患有心脏病而无法工作,申请福利时福利机构却予以驳回,迫不得已的布莱克只能申领就业福利,而政府却一定要让他出示寻找工作的证明,否则将废除补助金。面对荒谬的福利制度、冷漠的官僚机构和繁琐的办事手续,布莱克感到深深的无奈,他平时工作勤奋、按时纳税、对人和善,可是善良的布莱克在申领救命的福利金时遭受的却是冷漠无情的拒绝和无能为力的同情。在福利机构布莱克认识了单身母亲凯蒂和她的两个孩子,布莱克尽力帮助他们,在艰难的生活状况中相互扶持,穷人的生活却依然使他们丧失尊严。影片的最后,布莱克以写在墙上的“我是布莱克”作出了无声的反抗,在一番挣扎和反抗后,布莱克因心脏病猝死在洗手间。

一、巴赞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现实主义是“力求在银幕上充分展示现实的一切表现体系和一切叙事手段”,他以“总体现实主义”概括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即“要求艺术家把拍摄对象‘照生活原样’整个摄录下来,不能改变其‘自然面貌’,也不要‘干预’其‘自然进程’,更不能把拍摄对象加以分解,只有这样才是‘现实主义’地反映生活,只有用若干这样拍摄的片断接起来,才是真正的电影。”在“总体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上,他又提出“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摄影的美学潜在特性在于揭示真实。……摄影机镜头摆脱了我们对客体的习惯看法和偏见,清除了我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力,从而激起我的眷恋。”巴赞认为电影要尽可能地去除主观干预,不能加之以导演明显的作者特征,使摄像机镜头无限趋近于社会现实。《我是布莱克》严格遵循巴赞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导演不插入过多的主观化表达,不进行单纯的说教和刻意的煽情,他的摄影机只负责真实地记录并再现穷人的困境和苦难。

在现实主义的角度上,影片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导演赋予影片的“日常性”,影片中的场景如同日常生活,像卷轴一样缓缓将现实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熟悉的画面中获得体认和审美体验。这是一个全景镜头,摄影机由书房门口向屋内观看,布莱克坐在由门框框定的景框之中,戴着老花镜,坐在桌旁,开一盏台灯,听着广播中一成不变的女声所播报的天气预报,手上一刻不停地做着他最为熟悉的木雕,然后镜头跳接给了他影片中为数不多的一个侧面特写,任何一个观众都不会怀疑这一场景的真实性,布莱克就像是我们所认识的独居老人一样,有着旧式的消遣,闲暇时喜欢做一些爱好的事情,温暖的暖黄色灯光使这一场景显得更为真实。随后布莱克收到一个信函,在固定镜头所框定的门框中,布莱克一丝不苟地将信封撕开,慢慢展开信件,边走边读信件内容,当他明白这是一封由福利机构寄来的“评估不合格”的信件时,他稍显愤怒地将信封扔掉,拿起手边的电话打给评估机构,电话却无法接通,此时布莱克叹气、挠头的小细节都很符合人物此时的状态,令观众感到人物的生动真实。在电话欢快的彩铃中,布莱克沉默地画着信件的重点、沉默地喝药,然后画面切至屋外,欢快的音乐消失不见,此时布莱克打开房门,走到屋外,手里拿着手机,我们又由远及近地听到了电话的彩铃声,之后是一个与之相同的细节,快递员由景深处走来,用力敲着布莱克的房门,布莱克打开门,音乐声从屋内传来,可以说在这一部分音乐的细节上导演充分地考虑到了现实主义因素,相当真实地还原日常生活。

《我是布莱克》在演员的选择上也遵循巴赞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巴赞认为在剧本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混用可以是成功的,“避免职业演员的角色类型固定化至关重要;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应当为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概念。……演员都要深刻领会剧本,而剧本则要求他们尽量少做戏。非职业演员的技巧的幼稚可以靠职业演员的经验来弥补,而职业演员亦可从总的真实氛围中获益。”布莱克由英国喜剧演员达维•约翰斯(Dave Johns)饰演,达维•约翰斯出生于工人阶级,做过砌砖工人,生活在英国北部城市纽卡斯尔,在凭借《我是布莱克》声名大噪之前,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独立喜剧演员,甚至没有专业的经纪人,《我是布莱克》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或许达维•约翰斯与布莱克在阶级、年龄、经历、生活地等方面的高度一致成为导演肯•洛奇选择他的原因,这也成就了达维•约翰斯在影片中的精彩表现,他也许算是职业演员,但他的本色出演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侧面显示了《我是布莱克》的现实主义色彩。凯蒂的扮演者海莉•斯奎尔(Hayley Squires)同样是一个小演员,经常在电视剧中扮演一些不知名的小角色,她同样出生工人阶级,有着穷困的经历,她的妈妈是一个单身母亲,据海莉自己说,这使她在进入单身母亲的角色时几乎毫无压力。除主人公外,影片中有很多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如在食品救助站,凯蒂因为饥饿打开豆子罐头拼命吃的场景,场景中的志愿者都是真正在食品救助站工作的员工。

二、现实主义的影像化表达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一直是英国电影创作的传统,“英国电影虽然在一个价值观十分保守、君主制有很大影响的国度里长成,虽然在很长时间里电影不能对官方有尖锐的批评,但英国电影却有着关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传统,有着影响很广的记录电影和‘写实电影’运动的传统,这同它受到深厚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特别是狄更斯等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英国电影始终继承着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电影语言日渐成熟后,不仅将本国的现实主义著作改编成电影,而且拍摄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肯•洛奇身为英国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一直固守着英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论是他早期导演的《凯茜回家》等社会纪实电视片,还是带给他莫大声誉的一系列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真实地再现社会苦难一直是其电影作品的主题。他的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完美地映射着现实生活,观众完全可以经由电影获得情感的体认。作为肯•洛奇最新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我是布莱克》同样以真实打动观众,在电影中,导演不加以过多的电影技法,对剧中人物不予以居高临下的主观判断,肯•洛奇保持其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使这部写实主义电影作品极具生活流式的朴实无华的特色。

为再现真实的现实,在《我是布莱克》中,肯•洛奇对于镜头的运用极其克制,拍摄人物时主要使用中全景和近景,很少有特写镜头的出现,导演试图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力求真实。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全景镜头,布莱克走上台阶,从画面右下方走入画面,然后一个移镜头跟随布莱克走入院子,画面一切,又是一个全景,布莱克从景深处走来。沉郁的色调、平和的全景营造的冷静客观的风格为全片奠定了一个写实的基调,之后,影片中多次出现布莱克走在街上的场景,无疑都是以全景作为景框,布莱克或背包或插兜行走在纽卡斯尔的街头,与周围的行人无异,且融于一体,导演在提醒着观众画面中的布莱克就是普通人中的一个,是众多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绝不是特殊的存在。即使是表现布莱克痛苦、愤怒、无奈等神情时,导演也很少使用特写镜头。如布莱克接到了评估不合格的信函,他想要申诉,等了1小时48分钟后才接通了评估机构的电话,显然此时的布莱克怒火中烧,但是在这里导演却用一个固定的中景镜头来进行影像表达,布莱克坐在桌前,稍微俯身,面对着放在桌上的手机与评估人员通话,导演不用特写镜头对演员进行情感处理,而是通过演员扶额、摊手等动作表达人物的愤怒,布莱克扮演者达维•约翰斯的表演也相当细腻,达到了对生活场景逼真还原的目的。

《我是布莱克》的现实主义风格也体现在肯•洛奇对色彩和自然光效的运用。有些影视艺术者将色彩视为一种干预现实的手段,而肯•洛奇却与之相反,他抛弃了色彩的主观性,不赋予影片刻意为之的色彩和影调,使影片中所构建的色彩体系遵循客观现实。在《我是布莱克》中,当表现日景时,影片始终呈现出沉郁的冷色调,此色调与英国冬天的颜色保持一致,既保证了影片现实主义风格的表达,同时导演又赋予其以独特的含义,借由灰暗的冷色调鲜明地向观众传达出影片的情绪和情感,实现真实与表意的完美结合,这样真实自然的暗灰色色调营造出影片凄凉的意境,给人一种绝望而忧郁的心理感受,服务于影片中布莱克、凯蒂等被社会福利抛弃的边缘人的苦难经历。而当表现人物在公寓中活动的夜景时,导演运用电灯或蜡烛的光效,构造出温暖的暖色调,营造温和、安宁的意境,表现底层人物之间相互救助的美好状态。但在凯蒂、老中和布莱克的公寓中,所呈现出的暖色调又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不同公寓中的照明设备不同,呈现出的光效自然不同,在影片中导演运用自然真实的光效,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原则。

三、人物塑造上的艺术真实

电影理论家将“真实性”作为衡量现实主义的标准,而现实主义的“真实”既包括生活真实,也包括艺术真实。电影毕竟是一项艺术手段,导演有进行虚构的权力,“艺术真实尽管在表面上与生活真实相似,但由于其中已经内含了主体对生活真实或生活表象的添加或减少,重新的排列与组合,所以,艺术真实高于生活真实。”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形式,也是进行艺术真实构建的重要方式,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有如‘活化石’一样折射、积淀了其所处社会时代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而且由于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与概括仍然活跃于其后的社会语境之中,成为指认某一类人物性格或命运的文化符号。”

《我是布莱克》中,在高度还原社会背景和生活场景之上,导演虚构了影片中的三组人物,分别是独居且患有心脏病的布莱克,单身妈妈凯蒂和她的儿女,还有布莱克的邻居——一个名为“老中(China)”的黑人小伙。他们都生活在社会角落,是底层的劳动者,他们不是什么超级英雄,是默默无闻的我们中的一个,他们生活环境艰难,却都心地善良,在困难的境遇中互帮互助,如老中帮助布莱克上网填报申请表,布莱克帮着凯蒂收拾廉租房,接送孩子,在布莱克最为落魄、失去尊严的时候,凯蒂陪他去打申诉官司,他们之间试图的相互救助展现出底层小人物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美好品质。

影片中的主人公布莱克是一个木匠,作为旧时代的手艺人,他的工作虽不高级,却完全可以满足生活所需,能够维持温饱,可一旦他因为身体问题失去工作,面对低速运转的福利机器,他的生活状况发生改变,甚至贫穷使他丧失了生存的尊严。布莱克是英国社会千千万万个被新世界、新时代抛弃的老年人的缩影,他们依旧在用不能照相的老式手机,依旧在听年轻一代不知为何物的旧式卡带,不会用电脑以至于笨拙地将鼠标放到电脑屏幕上滑动,在全球化经济的浪潮和智能时代的攻势前,连申请救助金的过程也变得苦难重重。

在《我是布莱克》中,肯•洛奇把个人生存的故事放入社会环境中,在英国福利制度的大背景之上,虚构部分人物和情节以填补和重新组合现实生活,以获得更好的真实呈现。

四、结语

记录真实是电影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不应该被抛弃,肯•洛奇一生都在为记录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而创作,将电影视为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始终坚守在为底层发声的岗位上。《我是布莱克》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通过朴素的影像化手段完成掷地有声的现实主义表达。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罗慧生.“总体现实主义”剖析——关于巴赞的电影美学思想[J].文艺研究,2008(11).

[3]李亦中,吕小明.英国电影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巴赞洛奇布莱克
清夜
幼儿100(2021年26期)2021-09-09 01:44:26
从消极的作者到独立的作者:安德烈·巴赞的“作者策略”探疑*
小狗洛奇的秘密
幼儿画刊(2018年12期)2018-11-05 05:18:50
新生
读者(2018年15期)2018-07-18 07:41:28
天真的预言
新教育(2018年15期)2018-02-22 21:49:06
VR(虚拟现实)技术与“超时空电影”
魅力中国(2017年52期)2018-01-20 10:54:47
一粒沙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12:05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1
发现震撼人类心灵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