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云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 742500)
意境美在山水画中的路径表达及其美学价值
关 云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 742500)
中国传统山水画发端于初唐,其推崇神似,渲染意境。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和归宿,已融于山水画的画笔中,恰是画家描绘景物、抒发情感所形成的绝妙艺术境界。我国山水画主要将笔墨表现、笔墨处理和构图风格作为意境美的表达路径,以此为基础,透过空灵美和诗意美彰显山水画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风范。
意境美;山水画;路径表达;美学价值
山水画在我国绘画领域独领风骚,具有极强的视觉欣赏力和艺术感召力。山水画意境幽远、造诣颇深,欣赏者必须展开充分的艺术联想,方能领略画家的意境表达路径,进而窥探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我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笔墨的认知是不断演变的,内涵也愈加丰富。早在元朝开始,山水画家就十分重视审视笔墨的价值,注重内在构思和创意表现,注重写意传情,以书入画的元朝文人画家,在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和笔墨表达方式上,亦做了不少精美的加工。明清画家对笔墨的理解和认知亦有相当程度的进展,特别是董其昌,主张笔墨拥有独立价值,指出:“以溪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及山水;若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显然,董其昌已清楚地意识到人完全能凭借主观开辟的艺术新境界开辟同自然造物相区别的艺术路径,这里的“主观开辟”就是笔墨。可以说,笔墨是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元素,亦是不可多得的造型手法和美学价值表现载体。无论技法、样式乃至意境、情感等,均可透过笔墨来表达。
宋朝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山石以密集如雨点的墨痕勾勒出中国北方山石浑厚强劲之感。笔触雄劲浑厚,用墨厚实滋润,山重叠巍峨,山势错落有致,顶端植被异常稠密,枝如同丁香,水际犹如突兀大石,屋宇笼罩用墨色渲染,勾画出峤峦严峻浑厚的非凡气概。而倪瓒的画作则通常以若干棵零散的小树,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映入眼帘,并未出现人物的任何活动轨迹,湖水是如此的澄澈,天空辽阔无际,给人以一种冷落、孤独、消沉、空虚之感。
不同于倪瓒轻触、淡雅的用墨,现当代山水画画家李可染著名作品《万山红遍》则用浓烈的积墨法勾画出了高山的浑厚,亦不失山的高峻挺拔,并用朱砂色层层点缀整幅画,使一年当中难得一见的深秋景象尽收眼底,抒发了生机盎然的时代气象。
山水画在构图上善于从“笔墨造势”上下功夫,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皆因势而作,因此,落笔前要先在思维中有一个确定的“势”,使要画的物象有着强烈的倾向性而独具险绝,这种“险绝”愈明显,“势”则愈大。然而,画家若不能灵活地化险为夷,就会造成重心失衡,亦仅有险绝而缺乏气势了。从这个角度看,山水画务必先纵笔作势,方能审势收笔,进而达到化险为夷的巧妙构图风格。
除了善于造“势”,传统山水画有隐、有显、有藏、有露的景象仍给欣赏者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山水画通常运用云雾虚实来处理瀑布、山川、亭榭、树木的掩映。物象的显、隐处理得恰到好处,总体看上去更显气韵,让人浮想联翩,极大地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除此以外,山水画中的每个物象均交相呼应,并未独自显现,而是前后缭绕,并未出现僵硬截断之感。例如,泉水、瀑布的画面极具视觉感染力,首尾呼应,给欣赏者一种“画人合一”的感觉,且画面平展畅通,令人不禁赞叹“画外有画”。
山水画的美学价值已蕴藏于路径表达中,总体而言,山水画具有空灵美和诗意美。水墨山水画极擅长用深浅各异的墨色来表达所画事物,并用不偏不倚的留白使欣赏者陷入遐想中,所以,山水画就进入一种空白和淡墨相融合的状态,正是这样一种境界,造就了山水画的空灵之美。其意境的空灵美感集中体现于简化的构图线条。
山水画灵活处理黑白不但增强了景物描绘的表现力,亦能营造山水意境空灵美。如五代十国时期的画家荆浩所作《匡庐图》,该画融合了空白和淡墨,主体为耸入云端的险峰,山峰上草木繁盛,山腰间,在茫茫密林中,露出一户人家的院子,并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路两边则是湍急的瀑布向山坡流去并注入沼泽。画家的画笔经过了险峰、小路、乡村农户、飞流瀑布,完整勾勒了险峰的苍劲雄伟,村庄的恬淡寂静,使欣赏者体悟到无欲诉求的逍遥之态。尽管该山水画的意境略显深远,却又异常祥和宁静,把空灵美这种超脱世间的艺术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诗画一体”,诗文与绘画不分家,真正意境美的山水画,往往注重诗意,尤其是侧重淡墨轻描,给人以无尽的联想,使山水画有了“画外之情”。纵观我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美学价值的表达方面,大都运用“小处见大、以大观小”的手笔,如《寒江独钓图》在表达山水景象时就不如其余宋代山水画那般完整,而是聚焦作品主题,尤其加强对诗意的艺术追求,并对客观景物加以大胆、细致裁剪,从中选取最能渲染画家感情和体现美学价值的某个细节或局部。到了南宋,由于朝廷偏安一隅,亦无收复失地的强烈雄心,山水画基于时代背景传达了一种“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特征,将难以言说的景象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并把表达不完的意境“溢”出了画面。以元代绘画为转折点,画家热衷于题字作诗,用诗文之作来搭配画面,达到互相补充和结合的效果。画面上方的题字可占据一百字的画面,既给欣赏者带来神秘感,又能让人透过文字整体感悟画作的诗意美和内涵之韵。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给后世画家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山水有着犹如信仰般的崇敬之情,不少画家创作的艺术灵感皆源自于山水之中。山水画的意境蕴含着艺术无穷的奥秘,亦影响一代代山水画画家接续探索和钻研。意境美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时凝聚画家非凡的创意和奇特的构思,使其美学价值成功彰显。通过不断地从笔墨表现、笔墨处理、构图风格等方面寻求山水画的意境美表现形式,更能让人领略其崇高的美学价值,进而优化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意境美表现形式。
[1]王亚娟. 浅析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表达[J]. 美与时代(中),2014,4(12):20-21.
[2]张馨文. 现代山水画中如何突出意境表达[J]. 戏剧之家,2015,10(07):165.
[3]李新生. 意境:在审美空间的想象和再造中发生——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达[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02):135-139.
[4]张水平. 浅议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与格局[J]. 大众文艺,2015,4(16):116.
[5]陆娜. 浅论陶瓷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与创作[J]. 景德镇陶瓷,2013,10(05):28-29.
[6]石晓悟. 粉彩山水画创作中的“情感”与“意境”[J]. 景德镇陶瓷,2012,2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