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2017-07-13 03:04:37涂传飞
体育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族志人类学范式

涂传飞

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涂传飞

梳理了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进,阐述了近20余年来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出现的新趋势、面临的困境及对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百余年来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可以分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单线现代化研究范式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研究范式阶段。在后现代研究范式阶段,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在理论范式、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趋势;在学科建制、研究队伍、理论范式和民族志表述上也面临着一些困境。探讨了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对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范式、学术组织和研究队伍建设、研究视角、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启示。

体育人类学; 美国;理论范式;单线现代化研究范式;后现代研究范式Abstract:This study mainly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tudy of American sport anthropology,focusing on the new trends,and the plights in the study of American sport anthropology in the past over 20 years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sport anthropology.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study of American sport anthrop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eriod of unilinear modernization study paradigm which is from the end of 19 century to the end of 1980s and the period of post-modernization study paradigm which is from the early of 1990s till now.The study of American sport anthropology has been showing some new trends in th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paradigm,research objects,research topics,research perspectives,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and it is also facing some plights in the aspects of the disciplinary system,the research team,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the ethnographic versions and so on in the period of post-modernization study paradigm.Finally,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enlightenments of American sport anthropology on Chinese sport anthropology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bjects,research methods,establishing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research team;theoretical paradigm;research perspectives,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so 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胡小明先生等学者的积极倡导下,体育人类学研究日渐成为我国体育学术界一个重点研究领域,从事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其中也有不少学者积极地将国外体育人类学研究介绍到国内,胡小明[1]、聂啸虎[4]等学者先后多次介绍了国外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但对近20余年来的国外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涉及较少,专门介绍体育人类学研究较好的某个国家(地区)的成果更是不多见。作为人类学学科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美国的体育人类学研究值得我们认真梳理。本文试图回顾百余年来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演进,重点梳理近20余年来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在理论范式、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所呈现的新趋势,分析当前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希望能对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有所助益。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研究

2015—2016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访学期间,分别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和波士顿大学图书馆主页的搜索引擎中以Sport和Anthropology等为主题词检索了有关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学术专著等。学术论文主要是从Jstor、Ebsco、Sage、Elsevier、Tandfonline等数据库以及美国人类学学会下属的AnthroSource数据库和美国人类学学会官方网站查阅;学位论文主要是从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查阅;学术专著一方面是从哈佛大学图书馆和波士顿大学图书馆借阅馆藏文献,另一方面,也从Project Muse数据库中查阅相关学术专著(电子书)。

1.2 访谈

通过面对面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访谈了美国人类学界的部分专家和学者,主要有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的魏乐博(Robert Weller)教授、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的包苏珊(Susan Brownell)教授、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部分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利用参加美国人类学学术会议的机会访谈了来自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人类学系的专家。

2 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体育人类学研究始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1889年,以库林(Steven Culin)发表的《ChineseGamewithDice》[28]为代表,标志着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开端。本文依据1980年代学界对人类学的反思及后现代思潮的兴起为依据,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标志,将美国体育人类学大致分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单线现代化研究范式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化研究范式阶段”。

2.1 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末:单线现代化研究范式阶段

单线现代化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面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种看法,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都遵循着同样的轨迹,经历同样的阶段,迈向同样的目标,目前各个社会的差异只是在同样一条进化的道路上所站的位置不同。总体来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是以单线现代化研究范式为主要特征,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19世纪末到1904年: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开端

这一时期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开端,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工业化发展、殖民探险和侵略扩张的大背景下。因为这一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主要是在进化论之上,所以,其研究是以收集整理土著部落、落后社会的体育活动为主,力图在这些所谓的落后、野蛮民族消失之前记录他们的体育和游戏以及他们在其中的行为等,如穆尼(James Mooney)对切诺基人(Cherokee)壁球(Racket Ball)进行的整理[72],库林对东方掷骰子游戏进行的收集整理[29]。这其中美洲土著人的体育和游戏受到了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的特别注意,如对美索美洲人(Mesoamerican)球类活动、塔拉乌马拉人(Tarahumara)的赛跑等,并首次对北美225个土著部落的体育活动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在研究方法上,尽管也有个别学者如库林、穆尼等进行了一些访谈和实地考察,但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仍然主要是对一些二手的田野资料的整理加上自己的想象加工。

总体上,这一时期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较注重资料的罗列,忽视了学术的严谨性。库林在其研究中就不太注意基本理论问题的推敲,以至于他的一些观点,如他坚持认为是美洲土著人的游戏传播到亚洲的观点,受到后人的诟病。这一时期也没有尝试进行理论归纳,未能够提炼归纳出一些可供后来的体育人类学研究利用的理论框架[15]。从理论工具来看,也比较单一,主要是进化论和传播论为主,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社会最高的文明阶段。

2.1.2 1904年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结构功能主义取向

1904年奥运会期间,美国人类学学会的首任主席、进化论者麦克基(W.J.McGee)将土著人的体育活动与现代人的体育竞赛活动同时展出,即所谓的“人类学日”。这对美国人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标志性事件就是麦克基引咎辞职,其“老对手”博厄斯(Franz Boas)开始担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从此,进化论开始逐渐被博厄斯所代表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和布朗(Alfred Radcliffe Brown)、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等开创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所取代。

兴起于20世纪上半叶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范式认为,从进化论的视角对某种习俗或制度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进行追根溯源,这并不能对其做出有效的解释,对于它们的解释必须依据它们与其他我们能够在此时此刻进行研究的习俗制度是如何适应和发挥作用的。这种理论范式的转换开始于方法论上的转变,人类学家从此开始致力于田野调查,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成为20世纪人类学的支柱和标志。民族志方法使人类学成为一门社会科学,并在这一时期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1931年,马林诺夫斯基的学生弗斯(Raymond Firth)采用民族志方法对蒂科皮亚人(Tikopia)的标枪比赛进行了研究,认为标枪比赛与当地经济、审美、宗教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紧密相连,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标枪比赛与当地的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41]。1933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莱塞(Alexander Lesser)的《波尼人的鬼舞手游戏:一项文化变迁的研究》[63]一书,书中分析了Hand Game游戏在当地的文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被认为是20世纪一本比较重要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著作。一些非人类学界的学者也做了有关体育人类学研究,如来自体育学界的邓拉普(Helen Dunlap)对萨摩亚社会中游戏、体育、舞蹈及其他朝气蓬勃的活动的功能进行了阐述[35],美国民俗学家布鲁斯特(Paul Brewster)对体育与游戏的功能及重要性进行了阐述[20]。

2.1.3 第二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初春

如果说二战以前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是一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二战后至1980年代末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就像是复苏的春天一样开始显露出朝气,在人类学下属的4个研究领域中都有与体育人类学有关的成果相继发表。

2.1.3.1 在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及语言人类学领域的体现

在体质人类学领域,开始将体质人类学家发展出来的体质测量技术应用于运动员身上,以寻求运动员身体机能类型与特定的运动技能的关联,从而应用到运动员选材中[62]。同时,受体质人类学的影响,美国体育人类学学者也开始尝试研究灵长类动物的玩耍(Play)活动,进而探索这类活动对人类体质和身体机能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费根(Robert Fagen)1981年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尝试[39]。

在考古人类学领域,有学者探讨了史前人类的体育活动对其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与其他地区的同时期的体育考古发现进行对比。施罗德(Albert Schroeder)[90]将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橡胶球场遗址与在中美洲的美索美洲人的球场遗址进行比较,试图寻求两者之间在文化演进过程中的某种联系。

在语言人类学领域,开始关注语言与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布兰查德(Kendall Blanchard)发现,乔克托人(Choctaw)在篮球场上发生冲突时首先不是使用其母语来表达,而是和白人一样使用来自英语的词语,如“Kill him”“Throw them out”“Bush his ass”等,而且乔克托人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敌意和攻击性要强于白人使用这些词语[16]。

2.1.3.2 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的体现

虽然人类学的上述3个领域都能够为体育人类学研究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惊人的洞察力,但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还是更多地聚焦在人类学的另一个领域,即文化人类学。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本土社会产生了一些激烈的问题,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霸权主义、社会不平等。二战后的国际政治局势剧变,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都在体育领域有所体现。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对上述问题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体育、文化与社会》[64]、《游戏、体育与权力》[92]等。这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1980年芝加哥大学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指导其博士生麦卡隆(John MacAloon)完成的博士论文ThisGreatSymbol:PierredeCoubertinandtheOriginsoftheModernOlympicGames。该文以现代奥运会为研究对象,以特纳的阈限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深陷于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双重困境的奥运会的内在紧张关系进行了分析,借助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将复兴后的奥运会的各种仪式联系起来进行了令人信服的研究。在麦卡隆看来,奥运会不仅是一种仪式和文化表演,也是一种人的体验,在这种体验过程中人们建构了奥运会[68]。

这一时期,虽然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仍然被一些体育人类学家用来分析体育现象,如邓拉普[35]、福克斯(Robin Fox)[44]、罗伯特(John Robert)等[83]。但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并不能包打天下,急需新的理论范式来思考美国和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于是,格尔茨(Clifford Geertz)的阐释人类学理论应运而生,其标志是1972年格尔茨发表的《深层游戏:巴厘岛的斗鸡游戏》,这也为此时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83]。格尔茨将文化看作是象征性的话语实践,认为研究者的主要任务不是诉诸功能主义理论范式来解释文化,而是阐释和理解文化自身的意义结构,这使阐释人类学理论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一些体育人类学研究者对其关注和运用。

2.1.4 小结

在单线现代化研究范式阶段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在理论工具上,主要理论范式的演进路线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进化论(传播论),到20世纪上半叶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再到20世纪70~80年代的阐释(象征)人类学理论。当然,各个阶段并不是绝对地泾渭分明,如进化论在1980年代仍被部分体育人类学研究者所运用,阐释人类学理论虽然兴起于1970至1980年代,但至今都有一批忠实的粉丝。

2.在研究视角上,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倾向于把身体当成一个生物机体。在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上,将两者的关系对立化,如艾伦·古特曼(Allen Guttmann)提出了一个从传统(原始)体育的一端过渡到现代体育一端的进化模型,即在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仪式性特征的传统体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强调记录和经济效益特征的现代体育,即书名所说的“从仪式到记录”(FromRitualtoRecord)[48]。

3.在研究方法上中规中矩,沿袭了人类学的基础方法:民族志和田野调查。

4.在研究对象和议题上,随着二战后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出现,研究对象从原始部落的奇风异俗扩大到现代体育的范畴,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的各种议题。但这个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议题只是开始呈现扩大的趋势,真正的全面扩大则是从1990年代开始。

2.2 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阶段

1984年中国重新回到奥运会舞台,1988年韩国举行奥运会,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体育赛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一时期体育的异化、民族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包括美国体育人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反思。1988年奥运会期间,主办方邀请了美国顶尖的几位人类学家[麦卡隆、伊迪丝·特纳(Edith Turner)、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汉纳兹(Ulf Hannerz)、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及法国人类学界的代表人物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这些人类学理论家根据他们在奥运会期间的考察陆续撰写了一些重要的体育人类学论著[10,19,49]。以此为标志,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入到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

3 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新趋势

3.1 研究对象和议题的拓展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研究对象也更加多元化,延伸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受其影响,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也将其研究视野扩大到现代体育上,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在体育,特别是现代体育中的表现。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全球化所涉及的许多问题都会通过体育活动得以体现,于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所关注的议题更加广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大型赛事议题。世界杯、奥运会等世界性的大型体育赛事吸引着学者的目光,如包苏珊[21]和阿尔特(Joseph Alter)[7]对中国和印度极力推动他们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和卡巴迪成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这些行为后面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此外,美国人类学界也对美国本土举行的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了研究,如有学者从人类学的仪式视角对美国本土的重要赛事超级碗总决赛进行了个案研究[40]。

体育与民族主义/民族认同的议题。体育,特别是跨国体育赛事中往往表达了民族主义和民族认同情感。在单线现代化研究阶段,已有个别美国体育人类学者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麦卡隆[68]在其关于奥运会的民族历史研究的著作中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述。进入到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体育与民族主义/民族认同的问题。包苏珊探讨了中国迫切希望通过竞技体育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的民族国家诉求。她以1991年的女排世界锦标赛为例,分析认为中国女排成为了中国人新民族主义情感的形象代言人,直接表达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24]。克菜思(Alan Klein)以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的一支职业棒球联盟球队——Tecos为研究对象,富有思辨性地探讨了民族主义在体育文化中的3种表现形式[58]。

体育与阶层/等级的议题。体育不仅建构了社会阶层,体育还强化了社会等级。布迪厄就探讨了特定的体育项目与特定的社会阶层的关联。他认为,工人阶级往往习惯于选择参加拳击、足球、橄榄球等体育项目,而中产阶级群体则倾向于选择散步、慢跑、健身房锻炼等体育项目。在布迪厄看来,体育也隐含和强化着社会等级的区隔[18]。美国体育人类学者福利(Douglas Foley)探讨了德克萨斯州不同的社会阶级、种族和性别阶层的人如何通过美式橄榄球互相关联。他观察了运动员、教练员、乐队成员、啦啦队、球迷及其他的一些与橄榄球比赛相关的社会群体,试图表明在德克萨斯的橄榄球比赛实践中,当地的社会不同阶层和社会等级是如何构建和再生产的[42]。

关于体育与公民权的议题。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的国家,美国体育人类学界近年来也逐步关注移民和公民的体育权利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包括少数族群在内的所有公民应享受的权利。杰弗里斯(Michael Jefifress)[56]对电动轮椅使用者参加足球运动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对足球有极高的认同感,足球运动帮助他们扩大了交际面,提升了自我效能的信念,以及开发扩展了他们的社会资本。

关于体育与性别的议题。近年来,性别问题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体育与性别歧视(主要是对女性的启示)等方面的议题,也成为当前美国体育人类学界主要关注的问题。波林(Anne Bolin)和格兰斯科(Jane Granskog)[17]的研究表明,在当今西方体育文化主导的全球体育界,男性主导的观念仍然是一种主流的观念,这种观念也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女性体育运动的发展。

体育与宗教(仪式)关系的议题。宗教和仪式一直以来是人类学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许多宗教和仪式中总是掺杂着体育的元素,以至于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是起源于宗教(巫术)。因此,在美国,也有不少学者对体育与宗教(仪式)关系的议题进行了探讨。卓格瑞(Michael Zogry)的博士论文就对切诺基(Cherokee)人的球类游戏anetso的仪式进行了分析,认为anetso既是球类游戏,也是切诺基部落复杂的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他也对anetso的仪式过程进行了精细的分析,指出anetso具有维系当地社会认同、缓解冲突、强化社会等级的功能[101]。

关于种族的议题。种族问题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也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长期关注。体育与种族和族群的关系,也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关注的问题。杜波伊斯(Laurent Dubois)对法国男子足球队在1998年获得世界杯冠军及2010年世界杯小组赛惨遭淘汰的种族层面的原因进行了民族志分析[34]。也有学者对老虎伍兹在白人主宰的高尔夫运动中取得成就及对高尔夫运动的影响进行了种族层面的民族志研究[91]。

关于体育文化变迁议题。进入全球化时代,体育文化的变迁也成为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全球化导致的一般性后果就是西方体育文化的扩张和非西方体育文化的边缘化。无论是西方体育文化的扩张还是非西方体育文化的处境,都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议题之一。丹佛斯(Loring M.Danforth)在《澳大利亚足球是“世界的运动”?“民族的运动”?或是“澳大利亚的运动”?》一文中提出,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足球,从英国传入澳大利亚后,为何会成为其最重要的运动之一。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澳大利亚足球到底是属于世界的运动,还是民族性的运动,还是澳大利亚的国球[30]。也有学者关注非西方体育文化在当下的处境,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琼森(Hjorleifur Jonsson)[57]通过实证和个案研究探讨了泰国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对于促进泰国各个民族融合和凝聚力所起的积极作用。

对体育明星的民族志研究。美国作为一个体育强国,产生了许多的体育明星,这些明星在赛场内、外都成为大家的关注焦点,随着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也使得许多明星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这些体育明星也引起了学者的研究兴趣,如对篮球巨星乔丹的研究[54]、对高尔夫球明星伍兹的研究[91]、对菲律宾拳击运动员曼尼·帕奎奥在拳击运动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对菲律宾裔美国移民的影响的研究[27]等。

关于人类社会异化的议题。美国体育人类学界也意识到,体育人类学研究,特别是利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的体育人类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体育领域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如滥用违禁药物、非法使用童工和移民以及传统体育边缘化等问题。亨纳(Kathryn Henne)对负责制定正式法律和非正式条例的国际反兴奋剂组织(WADA)进行了个案研究,探讨了国际反兴奋剂组织夹杂在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间的双重困境[51]。

除了以上议题以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的一些新兴议题也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如虚拟网络社区、社交平台、网络游戏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互联网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也日益受到更多的美国体育人类学学者的重视。

3.2 理论范式概况

体育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借鉴已有理论(主要是人类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和框架,二是反思和修正已有理论,三是构建体育人类学自身的理论体系。

3.2.1 借鉴人类学理论

这一时期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也充分吸取母学科的理论养分来解释自己所关照的体育文化现象,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

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理论。进入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后,格尔茨《深层游戏:巴厘岛的斗鸡游戏》一文对巴厘岛斗鸡游戏的精致分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体育人类学界对体育、游戏及类似体育活动进行民族志研究的蓝本。运用阐释人类学理论或冠以“深层游戏”的民族志成果屡见不鲜,如《深层游戏:美国大型体育赛事与社会发展》[89]、《攀岩运动中的深层游戏和流动的经历》[66]等。直到现在,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理论在全世界内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影响力。

特纳的阈限理论。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认为,在仪式、艺术表演、游戏、体育运动等类似活动中,参加者能够进入一种交融和阈限的状态。这一理论对于体育人类学研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除了特纳的学生麦卡隆以外,也有一些学者将该理论运用到他们的研究实践中,戴克斯特拉(Robert Dykstra)借鉴特纳的阈限理论,对业余垒球运动队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了在该垒球队的团队意识建构过程中,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与交融和阈限之间的动态关系和过程,并考察了交融和阈限过程对构建团队意识的影响[36]。

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布迪厄的惯习理论认为,人们对游戏的感知是来自“惯习”,就体育运动而言,人们的体育习惯是源自于平时对运动实践的感知。惯习理论在美国体育人类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许多学者所借鉴和引用。贝尔(Alison Bell)运用惯习理论解释了加拿大曲棍球运动作为加拿大国家认同的标志的发生及作用机制[12]。当然,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也有其不足,如它缺少一个文化概念,也对周期性的体育赛事缺乏解释力等[23]。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有些学者开始在应用该理论的同时,引入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实践理论。

1980年代以后,伴随着后结构主义和反思思潮的兴起,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福柯的实践理论开始引入到美国人类学界。包苏珊在运用布迪厄的惯习理论研究中国传统体育的同时,吸收了福柯的实践理论和权利关系的概念[24]。克莱门特(Julien Clement)将福柯的实践理论运用到其所调查的萨摩亚的个案中,发现在萨摩亚这样一个高度自治的社会里,从年轻人参加全民性的橄榄球运动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潜藏的共产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关系[13]。

3.2.2 对人类学理论的反思

人类学各种理论范式都不是万能的,既有自己的优点和解释力,也有自己的缺陷和局限性。美国体育人类学在其研究实践中也在主动吸收各种理论的思想精华,这种吸收并不满足于机械的照搬,而是在运用理论来说明自己所研究的个案时保持着反思的态度,用自己的研究来修正完善已有的人类学理论。麦卡隆将其导师特纳的阈限理论与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元交际框架(Meta-communicative Frame)概念相融合,并运用到其所研究的奥运会个案中[67]。此外,克菜恩的研究也尝试对冲突理论进行了反思[60]。

3.3 研究视角转向

3.3.1 权力视角的引入

随着福柯的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思想观念在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影响加深,学者们也意识到他们不能摆脱权力、意识形态等问题,只做纯学理性的研究,即福柯所说的“所有的话语(文本)都是权力的履行、所有的意义都潜藏着权力”。这一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学者发现,将权力或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引入到对体育(游戏)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些惊人的结果。阿尔特(Joseph Alter)在对印度的传统拳击进行研究后发现,传统拳击是印度人用来对抗西方殖民霸权的武器[8];而夏威夷的冲浪则成为夏威夷土著人进行政治斗争、争取土著人的合法权利的工具[98]。

3.3.2 从“运动的身体”到“文化建构的身体”的视角转向

在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和福柯的实践理论在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使得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趋向,即研究视角从“运动的身体”转向“文化建构的身体”。这种转向克服了单线现代化范式研究的局限性,不再仅是将身体看作一个生物机体[13]。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普渡(David Purdue)等从布迪厄的惯习理论视角对参加残奥会运动员身体自我认同的研究等[78]。

布迪厄的惯习理论的“运动的身体”,过多地关注于惯习性的体育行为,而对周期性的大型体育赛事,如世界杯、奥运会等的解释力就显得有所不足,而在福柯的实践理论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建构的身体”,则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文化建构的身体”强调把身体看作是一种“文化建构”(Cultural Construction),这有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达成对体育文化更为多元的理解。

3.3.3 全球化视角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问题,如金融风险、气候反常、社会动荡、亚健康、人类疾病等。美国体育人类学学者也意识到他们也有责任去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而最具国际化特征的体育活动无疑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视角。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桑兹(Robert Sands)所言,“在本质上,体育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大变迁的晴雨表和首要的媒介”[87]。他们开始将人类社会面临的民生问题、跨国主义、殖民主义等融入当代的体育人类学研究之中。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拉希尔(Jean Rahier)就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厄瓜多尔种族和文化问题,他以厄瓜多尔足球队参加2006年世界杯为个案,认为厄瓜多尔足球队在最具全球化表征的世界杯上的优异表现,缓解了厄瓜多尔内部的种族区隔的阵痛,强化了厄瓜多尔的文化多元主义[96]。

3.3.4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单线现代化研究范式阶段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倾向于把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相对立。在这一范式下,现代体育指的是西方体育,其核心特征就是专注于追求获胜。19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类学者意识到,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艾希贝格(Henning Eichberg)[38,37]就对古特曼所提出的“从仪式到记录”的体育进化模型进行了批评,认为在后现代时期,传统体育非但没有被现代体育所取代,反而有愈加繁荣的趋势,并常常被当作对抗西方现代文明的工具。例如,爱尔兰的Gaeli足球[14]和Hurling板棍球[32]仍然保留着其鲜明的传统化、民族化特征,以此来对抗现代体育,维护本民族认同。即使是现代体育传播到非西方社会时,也会被当地人加以改造而同构到当地社会结构中,如橄榄球从美国传播到新圭亚那之后,当地的Gahuku-gama人对橄榄球进行了重构,重构后的橄榄球竞赛不再是以获胜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平局,通过部落双方首领认可的平局来化解部落间的冲突[53]。

3.4 研究方法更新

3.4.1 民族志方法的拓展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虽然这一时期传统的民族志方法继续得到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的倚重,也出现一批比较有影响力的民族志文本,如克莱恩对健身俱乐部所做的研究[59],桑兹对美国高校橄榄球运动员所做的调查[85],包苏珊对中国竞技体育[24]和北京奥运会[21]所做的调查等。随着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入到反思时代,加之1980年代人类学开始出现民族志表述危机,在美国体育人类学领域,民族志方法亟待升级。

自我民族志是传统民族志的一种新形式,以研究者的亲身经历来描述和批判文化观念,采用自我反思去探索研究人员与他人的关系,并连接到更广泛的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意义和认识。这一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也尝试将自我民族志运用到其所研究的个案中,如《体育的礼物:对体育文化和认同建构的自我民族志调查》[31]、《一个非洲裔女运动员运动经历的民族志》[93]、《死亡边缘的赛跑者:一个超长跑运动员的民族志》[69]等博、硕士论文。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运用虚拟民族志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如维特科夫斯基(Emma Witkowski)在互联网上对网络游戏爱好者所做的研究[100],霍特(Matthew Haught)对美国6所大学的橄榄球校队的Facebook主页所做的研究等[50]。

3.4.2 对田野调查法的重新认识

伴随着1980年代民族志表述危机和1990年代后出现的对人类学的反思,过去约定俗成的“田野”观念受到质疑。美国体育人类学界逐渐接受了一种新的观点,即体育人类学研究中不应只有一种“田野”的想象,“田野”不再是地理概念上的地点,本质上,“田野”是流动性的。通俗来说,“田野”可以是一个人(如明星运动员)、一个俱乐部、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国家,“田野”其实就在研究者的身边。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田野”也可能是虚拟网络世界的网络游戏平台、社交平台(Twitter,Facebook)等。美国体育人类学界用其丰富多彩的田野调查实践来重新界定“田野”,使其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如诺曼(Mark Norman)通过在互联网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上进行的田野调查,对在加拿大广播公司转播的2011年曲棍球比赛中互联网用户的评价进行了研究[76]。

3.5 多学科研究的趋势

3.5.1 传统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关注

1)体质人类学。健康问题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体质人类学界也更加关注体育与人类体质的关系,内维尔(Alan Nevill)等探讨了BMI指数的局限性[75],哈佛大学格林哈尔什(Susan Greenhalgh)博士分析了美国向肥胖宣战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47]。2)考古人类学。如希尔(Warren D.Hill)和克拉克(John Clarks)等探讨了美索美洲人的球类游戏对于当地原始土著人的社区认同和部落治理的作用[52]。3)语言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界的学者也对体育领域中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如米克拉夫西奇(Alessandra Miklavcic)以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足球友谊赛时看台上的斯洛文尼亚球迷展示的一则标语为个案,探讨了这则标语所隐含的政治诉求和两国间的领土争议[71]。

3.5.2 新兴的人类学分支学科的介入

1)医疗人类学。美国医疗人类学界意识到,体育是帮助病人康复的有效手段,如多纳(Davis Dona)等学者探讨了骑马运动对病人康复的积极作用,并反思了医疗人类学的若干重要问题[33]。2)都市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家罗力波(Eriberto Lozada)从上海球迷的体育消费习惯中揭示了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动态博弈[65]。3)认知人类学。如认知人类学家詹姆斯(Paul James)对职业登山运动员关于死亡观念的个案研究[55],瑞切尔(Erica Reischer)对马拉松运动员参加马拉松运动的动机所做的个案研究[80]等。4)政治人类学。近年来,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突出,这也引起了美国政治人类学研究者的关注,苏内尔(Oriol Sunyer)研究发现,巴塞罗那奥运会加强了加泰罗尼亚人的民族认同感,并强化了加泰罗尼亚独立的政治诉求[94]。5)影视人类学。来自影视人类学界的学者怀尔斯(Sara Wiles)把两部以印第安人参加篮球运动为题材的体育电影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印第安人如何将篮球运动作为其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寻求其自我认同的工具等问题[99]。6)教育人类学。美国教育人类学界的学者纳西尔(Na’ilah Nasir)的研究表明,篮球运动有助于提升非洲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成绩,有助于他们融入到主流学生群体中[73]。

3.6 应用研究概况

以往的美国体育人类学者更多地关注纯粹的人类学研究,近20余年来,随着全球化加剧,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人类学家们也意识到关注这些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79]。美国人类学学会主席皮科克(James Peacock)在1997年呼吁人类学要与世界保持同步,聚焦于全球化和文化剧变背景下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77]。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开始注重问题意识,帮助人类社会思考自身面临的民生问题,而体育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正如桑兹所言,“在本质上,体育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大变迁的晴雨表(Barometer)和首要的媒介(The Leading Agent)”[87]。进入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不再满足于纯而又纯的学理上的研究,他们心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多地将体育人类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帮助人类认识和理解这些民生问题,进而为政府或非政府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例如,哈佛大学的格林哈尔什博士探讨了美国近年来发起的向肥胖宣战可能导致的各种社会和文化上的后遗症,呼吁政府谨慎地推行这一隐含着极大风险的减肥运动[47]。进入后现代范式时期的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以自己特有的视角对应用研究的持续关注,也使得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获得了学术界的尊重[13]。

3.7 小结

百余年来,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在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理论范式上以借鉴格尔茨、维克多·特纳、布迪厄、福柯等人类学家的理论为主;在研究对象/议题上从传统体育逐渐扩大到现代体育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在研究视角上转向“权利”“全球化”“文化建构的身体”等视角;在研究方法上在继承传统的人类学方法的同时,创新出自我民族志和虚拟民族志等方法;在研究取向上从纯学理研究转向注重对人类民生问题的关注。虽然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呈现出以上新趋势,但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4 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面临的困境

4.1 学科建制上的困境

布兰查德(Kendall Blanchard)及切斯卡(Alyce Cheska)曾乐观地认为,1974年北美体育游戏协会(TAASP)的成立标志着美国体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真正出现[15]。尽管许多先辈学者力图创建美国体育人类学,但笔者认为,即使现在美国体育人类学也尚未形成一门学科,只能算是一个研究领域。

一门学科的建立大体上要包括:1)有自己明确而独特的研究对象;2)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3)有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4)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队伍和学术组织。虽然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但从理论体系层面来看,研究仍以借鉴人类学母学科的理论为主,缺乏自身学科理论构建,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理论上的困境。美国体育人类学界尚未建立自己的学术组织,虽然成立了北美体育游戏协会,但未被美国人类学学会接纳,加之老牌的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及新兴的一些研究领域的挤压,北美体育游戏协会的影响力正在萎缩[86]。此外,从美国高校开设体育人类学相关课程情况来看,很少的人类学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人类学研究专题的课程。据笔者了解,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较为知名的人类学系都没有开设体育人类学这门课程。

4.2 在美国人类学中仍处于边缘

虽然一些人类学家也关注了体育现象,但是体育人类学在美国人类学中仍处于边缘地位。主流人类学家仍然以经济现象、社会结构、亲属制度、文化变迁、宗教仪式等为经典的研究主题。近年来,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宽,但是体育人类学研究仍然没有获得主流人类学家的认可[87]。在1997年美国人类学年会上,美国体育人类学者踌躇满志地筹备了一个体育人类学专题研讨会,但却遭到了美国人类学会的取消[87];在2007年美国人类学年会上,没有组织专门体育人类学研讨会,参会的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也是凤毛麟角[86]。笔者近距离了解了2015年美国人类学年会情况:从参会论文来看,只有4篇体育人类学选题的论文入选[97,82,26,11]。

导致这种尴尬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主流的人类学家认为体育与传统的人类学主题相比,其研究价值不大,不足以支撑起一门分支学科,美国著名体育人类学家桑兹曾感叹道,传统的人类学研究主题显然处于中心位置,而体育、游戏等则处于人类学研究中的边缘地位[86];另一方面,可能是人类学家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民族志文本不够信任[61]。此外,体育人类学学者很少将其田野工作的地点和研究对象投放到北美以外的地方,无形中忽视了很多他者体育文化。长期以来,这种研究旨趣狭隘地进行区域性的限定,也导致了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只能处于边缘地位[61]。

4.3 研究队伍上的困境

在1980年代前后,美国人类学家诺贝克(Edward Norbeck)积极致力于体育人类学研究,他既是美国人类学界的著名人物,又是出版界的权威。在他以及布兰查德(Kendall Blanchard)、切斯卡(Alyce Cheska)等学者的努力下,北美体育与游戏协会团结了一批有志于从事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共同开展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体育人类学研究,如出版体育人类学教材、出版论文集等[87]。随着这批老一辈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者的退出,北美体育与游戏协会的会员人数开始减少,学者之间的合作减少,其影响力也开始减弱,到20世纪末,该组织基本上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当前,美国体育人类学界缺少一位将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组织起来的领军人物,这也直接影响了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队伍的进一步壮大发展。

此外,近20来年,体育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未建立,直接影响了美国体育人类学后备研究队伍的培养。加之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中功利主义思想盛行,许多人文社科专业日渐衰落。由于就业前景不好,愿意选择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少。笔者在和美国部分高校的人类学专业的导师(如笔者的美国合作导师魏乐博教授)和博士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总体上美国高校的人类学专业也开始萎缩,虽然近年来也有些来自人类学专业的学生撰写了体育人类学方面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但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迫于生计而放弃了体育人类学研究。

4.4 民族志方法上的困境

在进入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方法也面临着其自身的困境。从田野调查地点来看,大多数的调查局限在美国本土、美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或是重回前辈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地点进行研究,如内斯(Sally Ness)[74]和福斯特(Robert Foster)[43]对马林诺夫斯基所调查的Trobriand板球进行回访研究,弗格森(Raymond Fugelson)[45]对穆尼所调查的Cherokee壁球进行研究等,而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田野调查的地点拓展不够。虽然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民族志成果越来越多,但笔者梳理后发现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如认同、性别、种族等问题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出现最多的议题;此外,这些民族志中真正做得比较扎实的成果较少,类似麦卡隆等学者所做的具有理论探索和反思价值的民族志文本还显得比较稀缺。

4.5 理论范式上的困境

当前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经常借鉴的理论,如格尔茨及维克多·特纳的象征人类学理论、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及福柯的实践理论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体育运动(特别是大型赛事)具有表演性的特征与品质,而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仍缺乏一个清晰的表演理论来对其进行解释。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也急需一个更为有力的全球化理论来解释跨国、全球化视角下的民族志个案。在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完善上,虽然美国体育人类学界也有部分学者对一些理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正,但仍是少数且影响力有限。在自身的理论构建上,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尚未出现这方面的尝试,更没有涉及到一些事关体育人类学理论建构的基本理论问题。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尚未进行探讨:一是体育的本质属性问题,格尔茨所研究的斗鸡、英国的猎狐游戏、巴西战舞卡波耶拉能否算是体育?二是核心概念问题,虽然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也开始把身体看作是文化建构,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特别是在民族志个案的研究中,仍然缺少一个对体育文化的明确概念。

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困境也是西方体育人类学界和体育社会学界所共同面临的困境。近年来,西方体育社会学界也在努力构建其理论体系,如体育社会学家吉廉诺蒂(Richard Giulianotti)[46]、马奎尔(Joseph Maguire)[70]等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5 对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5.1 研究对象和议题的启示

5.1.1 研究对象的启示

美国体育人类学经历了从创立之初以少数民族/部落的传统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现在以现代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转变过程。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目前主要是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或村落体育活动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从中西方体育人类学研究跨文化比较和互补的角度而言,今后我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应主要集中于:一是继续深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二是加强对现代体育文化的研究。

5.1.2 研究议题的启示

我们常常将中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窄化为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当前中国的体育人类学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民族传统体育及村落体育研究,专注于某一(体育)项目的起源及发展演变”[3],或是“当前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最需求的研究是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参与式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2]。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要关注全球化和后现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出现的各种议题,对事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民生问题要有所担当。体育人类学要改善和提升其地位,就必须在民族主义、民族认同、性别和实践理论等一些关键议题上有所作为[25]。

5.2 研究方法的启示

5.2.1 民族志方法的更新

民族志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界运用最为频繁,并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方法[88]。近年来,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一些比较优秀的运用传统的民族志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体育人类学成果,如胡小明先生及其团队所做的一系列民族志研究等。美国体育人类学界除了继续沿用传统的民族志方法以外,也开始尝试对民族志方法进行更新和创新,如自我民族志、虚拟民族志等也陆续得到运用。全球化时代我国社会转型中各种与体育相关的新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国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也要跟上时代,不断进行革新。除了采用传统的民族志方法以外,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也可以尝试采用诸如自我民族志、虚拟民族志等更新的民族志方法。

5.2.2 田野调查的更新

田野调查是民族志方法的重要基础,随着民族志方法的升级和更新,传统的田野调查也面临着更新。我国体育人类学界常常把田野调查理解为野外调查。当前,在美国体育人类学界所调查的田野工作地点已不再局限于土著人的部落,而是更多地扩展到现代社区。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上的虚拟社区也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田野工作地点。这些新的变化促使我们及时更新对田野调查的认识和理解,并应用于我们的体育人类学研究中。

5.3 理论研究的启示

萨林斯指出,西方人类学者不能够克服潜藏于他们内心深处的西方宇宙观和价值观来解释人类文化,特别是异文化的局限,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当前人类学理论范式的困境[84]。萨林斯所说的人类学理论范式的困境的也是美国体育人类学及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困境,要消解这一困境,就需要到东方体育文化中寻找智慧和良方。这就需要我们在人类学研究中提炼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人类学理论体系,为创新体育人类学及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不仅如此,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还要敢于尝试修正和完善人类学母学科的理论体系,已有部分中国体育人类学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如有学者通过对某些少数民族体育中的身体动作分析来探索原始文化的形成和起源,进而探索人类文化演进的一般规律[6]。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只不过这个体系是比较隐晦的,而不是显性的。如果我们能拓宽视野,在扎实的民族志的基础上来对其进行解读,以此提炼我国体育人类学理论体系,并积极与人类学等学科进行理论对话,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将完全有能力做出更大的理论贡献。

5.4 成立学术组织和培养研究队伍

我国体育人类学界的同仁早就意识到成立学术组织的紧迫性,并在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人类学学术组织的成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已经先后利用QQ群、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建立民间的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为我国正式的体育人类学学术组织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没有成立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缺乏规划,缺少学术合作和交流。因此,我们不但要成立全国性的体育人类学学术组织,更重要的是以开放的姿态将其与人类学的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对接起来,争取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所接纳。

在胡小明等前辈学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队伍建设已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国内先后有胡小明、饶远、席焕久等学者撰写了《体育人类学》专著,也有华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贵州民族学院等高校先后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了体育人类学选修课和研究方向,其中,胡小明先生及其团队所教授的《体育人类学》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示范课程,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有志于从事体育人类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在以上学者和单位所奠定的良好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我国体育人类学课程建设和争取在更多的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体育人类学课程,以便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类学研究后备人才。

5.5 研究视角的启示

5.5.1 身体视角转向和全球化视角

胡小明等学者多年前就前瞻性地指出从身体的视角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要考虑对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就需要体育人类学研究落实到身体上[1]。由于当前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主要局限于民族传统体育等,往往把身体放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下或“生物机体”的视角来进行解读。随着研究对象的拓展,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更迫切需要超越民族国家和生物机体的视角来对身体进行研究,笔者以为,“文化建构的身体”这一视角可以拓展中国体育人类学的解释空间。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扩大到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我们要把所研究的个案放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视角下来阐释。这种全球化的研究视角有助于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走向更加开放,并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时代的体育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跨学科研究,这也对我国体育人类学学者的跨学科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相关学术组织经常会组织一些关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进修班,如“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等。我国体育人类学界的学人可以争取参加这类研修班,以提升自身进行多学科研究的综合能力。

5.5.2 权力视角

随着福柯的实践理论和后现代思想观在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影响加剧,越来越多的美国体育人类学学者从“权利”“意识形态”等视角来进行研究。由于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对象多集中于民族传统体育,加之格尔茨的象征人类学理论在当前比较流行,导致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对权力的探讨不够。“我国体育民族志反思性研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足,较少出现专门探讨权力关系。”[5]在中国,权力观念历史悠久,体育与政治、体育与意识形态、体育与权力都有密切关系,从权力的视角来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无论是从个案还是从理论探索上,都有潜力为丰富体育人类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5.6 应用研究的启示

总体来看,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现在也注重应用研究,而且,这些应用研究大都是建立在民族志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在当前我国强调学术应用论的浮躁时代,我国的许多体育人类学研究成果(主要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在缺乏扎实的民族志的基础上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了各种对策和建议。美国体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要在应用研究有所作为,就必须先注重坚实的民族志调查和写作。

此外,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对象已扩大到全球语境下的现代体育,其应用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全球化视角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民生问题。当前,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和村落体育,应用研究也主要局限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上,而对现代社会中的民生问题涉及不多。美国体育人类学的应用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除了继续关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以外,也应该胸怀世界,心系人类社会的民生问题,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开展应用研究才能体现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担当和人文关怀。

6 结束语

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在全世界的体育人类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头羊的地位。进入后现代研究范式时期,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在理论范式、研究对象、研究议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应用研究方面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但是,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在学科建制、研究队伍、理论范式、民族志等方面也都面临着一些困境。回顾美国体育人类学研究的演进历史,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趋势还是困境,都值得中国体育人类学界学习与借鉴。

有学者略带忧虑地表示,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在未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有:一是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尚未确立自己的地位;二是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者尚无突出成果,三是在国际体育人类学交流中尚未寻找到有效途径;四是绝大多数高校体育系未开设体育人类学课程[3]。笔者以为这些既是挑战,更是机会。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总结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人类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并以此来关照和完善我国的体育人类学研究,以更为开放的视野和更为扎实的民族志研究成果来进行跨学科、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和比较,不但以上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而且中国体育人类学研究将走上更为稳健的发展道路。

[1]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289-293.[2]胡小明.体育人类学与学科建设[J].体育学刊,2013,20(4):1-4.[3]倪依克,胡小明.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人类学——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述评[J].体育科学,2009,29(10):65-71.

[4]聂啸虎,李国玲.体育人类学的缘起及其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23-27.

[5]田庆恩,仇军.体育民族志的研究视点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6,23(1):92-98.

[6]赵国炳,谭广鑫,向有明,等.体育人类学的身体动作分析法[J].体育科学,2014,34(12):8-17.[7]ALTER J S.Kabbadi,a national sport of india:The Internationalism of nationalism and the foreignness of indianness[M]//DYCK N.Games,Sports and Cultures.Oxford:Berg,2000:81-116.[8]ALTER J S.The Wrestler's Body:Identity and Ideology in North Indi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9]ANDERSON E.In The Game:Gay Athletes and the Cult of Masculinity[M].Albany,NY:SUNY Press,2005.

[10]APPADURAI A.Playing with modernity:The decolonization of indian cricket[M]//BRECKENRIDGE C A.Consuming Modernity:Public Culture in a South Asian World.Minneapolis:Univiversity of Minneapolis Press,1995:23-48.

[11]BEHEIM B A,ROSS C,MCELREATH R.Cultural Evolution in Games of Chess and Go[C]//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15.

[12]BELL A.From pond to pro:Hockey as a symbol of canadian national identity[D].Carleton University,2007.

[13]BESNIER N,BROWNELL S.Sport,modernity,and the body[J].Ann Rev Anthropol,2012,(41):443-459.

[14]BLACK M.Cultural Identity:Sport,gender,nationalism and the irish diaspora[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7.

[15]BLANCHARD,K,CHESKA,A.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An Introduction[M].South Hadley,Mass.:Bergin & Garvey,1985:16.

[16]BLANCHARD K.Choctaw conflict language and team sports:A problem in language borrowing[Z].annual meetings of the Southeastern Conference on Linguistics,Nashville,1975.

[17]BOLIN A,GRANSKOG J.Athletic Intruders:Ethnographic Research on Women,Culture,and Exercise[M].Albany,NY:SUNY Press,2003.

[18]BOURDIEU P.Sport and social class[J].Soc Sci Inf,1978,(17):819-840

[19]BOURDIEU P.Program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J].Sociol Sport J,1988,5(2):153-161.

[20]BREWSTER P.The importance of the collecting and study of games[J].Eastern Anthropologist,1956,10(1):5-12.

[21]BROWNELL S.Beijing’s Games:What the Olympics Mean to China[M].Lanham,MD:Rowman & Littlefield,2008.

[22]BROWNELL S.From Circus to Science:Late 19th Century Anthropology and Oriental Studies[C]//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15.

[23]BROWNELL S.The problems with ritual and modernization theory,and why we need marx:A commentary on from ritual to record[J].Sport History Rev,2001,32(1):28-41.

[24]BROWNELL S.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Sport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5]BROWNELL S.Why should an anthropologist study sports in china?[M]//DYCK N.Getting into the Game: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port.London:Berg,2000.

[26]COLON G,SMITH S.Meaningful Play,Meaningful Pain: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in Youth Sports[C]//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15.

[27]CONSTANCIO A.Embodying scales of filipina/o American sporting life:Transnational sporting cultures and practices in the filipina/o diaspora[D].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5.

[28]CULIN S.Chinese Game with Dice[Z].Philadelphia:Oriental Club,1889.

[29]CULIN S.Korean games with notes on the corresponding games of china and japan[D].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895.

[30]DANFIRTH L.M.Is the "World Game" an "Ethnic Game" or an "Aussie Game"? narrating the nation in australian soccer[J].Am Ethnol,2001,28(2),363-387.

[31]DEVINE L.The gift of sport:An autoethnographic inquiry into sport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D].University of Prince Edward Island,2005.

[32]DOLAN P,CONNOLLY J.The civilizing of hurling in ireland[J].Sport Society,2009,12(2):196-211.

[33]DONA D L,ANITA M,SARAH D.My horse is my therapist:The medicalization of pleasure among women equestrians[J].Med Anthropol Q,2015,29(3):298-315.

[34]DUBOIS L.Soccer Empire:The World Cup and the Future of Franc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0.

[35]DUNLAP H.Games,sports,dancing and other vigorous activities and their function in samoan culture[J].Res Q,1951,22(3):298-311.

[36]DYKSTRA R.Communitas and Cohesion on a Men's Recreational Slow Pitch Softball Team in St.John's,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D].Meme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2004.

[37]EICHBERG H.Body Cultures:Essays on Sport,Space and Identity[M].London:Routledge,1998.[38]EICHBERG H.Stronger,funnier,deadlier:Track and field on the way to the ritual of the record[M]//CARTER J M,KRÜGER A.Ritual and Record:Sports Records and Quantification in Pre-Modern Societies.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0:123-134.[39]FAGEN R.Animal Play Behavio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0]FERNADEZ O,CACHAN-CRUZ R.An assessment of the dynamic of religious ritualism in sporting environments[J].J Relig Health,2014,53(6):1653-1661.

[41]FIRTH R.A dart match in tikopia:A study in the sociology of primitive sport[J].Oceania,1930,1(1):64-69.

[42]FOLEY D.The great american football ritual:Reproducing race,class,and gender inequality[J].Sociol Sport J,1990,7(2):111-135.

[43]FOSTER R.From trobriand cricket to rugby nation:The mission of sport in papua new guinea[J].Int J History Sport,2006,23(5):739-758.

[44]FOX J.Pueblo baseball:A new use for old witchcraft[J].J Am Folklore,1961,74(291):9-16.

[45]FUGELSON R.The Cherokee Ball Game:A study in Southeastern Ethnology[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62.

[46]GIULIANOTTI R,ROBERTSON R,etal.Globalization and Sport.Malden[M].MA:Blackwell,2007.

[47]GREENHALGH S.Weighty subjects:The biopolitics of the U.S.war on fat[J].Am Ethnol,2012,39(3):471-487.

[48]GUTTMANN A.From Ritual to Record: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49]HANNERZ U.Cosmopolitans and locals in world culture[J].Theor Cult Soc,1990,7(2):237-251.

[50]HAUGHT M J.(Mascot)Nation:Examining University Engagement on College Football Teams' Facebook Pages[D].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14.

[51]HENNE K.WADA,the promises of law and the landscapes of antidoping regulation[J].PoLAR:Political Legal Anthropol Rev,2010,33(2):306-325.

[52]HILL W D,CLARKS J E.Sports,gambling,and government:America's first social compact?[J].Am Anthropologist,2001,103,(2):331-345.[53]HUM K.Special issue:Re-examination of from ritual to record:A retrospective critique[J].Sport History Rev,2001,32(1):1-57.[54]JACKSON S,ANDREWS D.The globalist of them all:The “Everywhere Man” Michael Jordan and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in postcolonial New Zealand[M]//SANDS R R.Anthropology,Sport,and Culture.Westport,Conn:Bergin & Garvey,1999:99-118.

[55]JAMES P E.Concepts of death among professional alpine climbers:Continuing risk behaviors in the face of death[J].Anthropol Consciousness,2000,11(1-2):3-13.

[56]JEFFRESS M."Finally,a Sport for Us!" Participant Experiences in Power Soccer-The First Competitive Team Sport for Electronic Wheelchair Users[M].Regent University,2013.

[57]JONSSON H.Serious fun:Minority cultural dynamic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ailand[J].Am Ethnol,2001,28(1),151-178.

[58]KLEIN A M.Baseball on the Border:A Tale of Two Laredos.Princeton[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9]KLEIN A. .Little Big men:Bodybuilding Subculture and Gender Construction[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60]KLEIN A M.Sugarball:The American Game,the Dominican Dream[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61]KLEIN A.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Escaping the past and building a future[M]//MAGUIRE J,YOUNG K.Theory,Sport & Society.Boston:JAI,2002.

[62]KUKUSHKIN G I.Growth,physique,and performance[M]//JOKL E,SIMON E.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Springfield,Ill.:Charles C.Thomas,1964:254-61.

[63]LESSER A.The Pawnee Ghost Dance Hand Game:A Study of Cultural Chang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3.

[64]LOY J W,KENYON G S.Sport,Culture,and Society:A Reader on the Sociology of Sport[M].New York,Macmillan,1969.

[65]LOZADA E P.Cosmopolitanism and nationalism in shanghai sports[J].City Society,2006,18(2):207-231.

[66]MACALOON J.Deep play and the flow experience in rock climbing[M]//JANET C,HARRIS R J.Play,Games,and Sports in Cultural Contexts.Park.Champaign,Ill.: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1983:361-384.[67]MACALOON J.The theory of spectacle:Reviewing Olympic ethnography[M]//TOMLINSON A,YOUNG C.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Sports Events.Albany,NY:Suny Press,2006:15-39.[68]MACALOON J.This Great Symbol:Pierre de Couberti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69]MACNAIRN I.Death racers:An ethnography of ultrarunning embodiment[D].University of Calgary,2011.

[70]MAGUIRE J.Power and Global Sport:Zones of Prestige,Emulation and Resistance[M].Abingdon:Routledge,2005.

[71]MIKLAVCIC A.Slogans and graffiti:Postmemory among yo-uth in the italo-slovenian borderland[J].Am Ethnologist,2008,35(3):440-45.

[72]MOONEY J.The cherokee ball play[J].Am Anthropologist,1890,(3):105.

[73]NASIR N S."Points ain't everything":Emergent goals and average and percent understandings in the play of basketball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J].Anthropol Edu Q,2000,31(3):283-305.

[74]NESS S A.Understanding cultural performance:Trobriand cricket[M]//SANDS R R.Anthropology,Sport,and Culture.Westport,Conn.:Bergin & Garvey,1999:39-50.

[75]NEVILL A M,STEWART A D,OLDS T S,etal.Relationship between adiposity and body size reveals limitations of BMI[J].Am J Phys Anthropol,2006,129(1):151-156.

[76]NORMAN M.Saturday night’s alright for tweeting:Cultural citizenship,collective discussion,and the new media consumption/production of hockey day in canada[J].Sociol Sport J,2012,29(3):306-324.

[77]PEACOCK J L.The future of anthropology[J].Am Anthropologist,1997,99(1):9-17.

[78]PURDUE D E,HOWE P D.Who’s in and who is out? legitimate bodies within the paralympic games[J].Sociol Sport J,2013,30(1):24-40.

[79]RAPPAPORT R.The anthropology of trouble[J].Am Anthropologist,1994,94(2):359.

[80]REISCHER E L.Running to the moon:The artic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elf in marathon runners[J].Anthropol Consciousness,2001,12(2):19-34.

[81]RIEGELHAUPT J F.Sport,culture,and society:A reader on the sociology of sport(book review)[J].Am Anthropologist,1973,75(2),378-381.

[82]RIOS B R.Sports and Anthropology:Basketball and Youth Identity in Los Angeles,California and Oaxaca,Mexico[C]//American Anthropolog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15.

[83]ROBERTS J M,ARTH M J,BUSH R R.Games in culture[J].Am Anthropologist,1959,(61):597-605.

[84]SAHLINS M.The sadness of sweetness:The native anthropology of western cosmology[J].Curr Anthropol,1996,37(3):395-428.

[85]SANDS R R.Gut Check! An Anthropologist's Wild Ride into the Heart of College Football[M].Carpinteria:Rincon Hill Press,1999.

[86]SANDS R R,SANDS L R.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and Human Movement:A Biocultural Perspective[M].Lanham:Lexington Books,2010.

[87]SANDS R R.Anthropology,Sport,and Culture[M].Westport,Conn:Bergin & Garvey,1999.

[88]SANDS R R.Sport Ethnography[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1.[89]SCHIMMEL K S.Deep play:Sports mega-events and urban social conditions in the USA[J].Soc Rev,2006(54):160-174.[90]SCHROEDER A.Ball courts and ball games of middle america and arizona[J].Archaeology,1955,8(1):156.

[91]STARN O.The Passion of Tiger Woods:An Anthropologist Reports on Golf,Race,and Celebrity Scandal[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11.

[92]STONE G P.Games,Sport,and Power[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71.

[93]STRATTA T.An ethnography of the sport experiences of african-american female athletes[D].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95.

[94]SUNYER O P.Under four flags: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barcelona olympics[J].PoLAR:Political Legal Anthropol Rev,1995,18(1):35-56.

[95]SYMONS C.The Gay Games:A History[M].London:Routledge,2010:55-58.[96]TAYLOR M C.Global players? football,migration and globalization,c.1930—2000[J].Historical Social Res,2006,31(1):7-30.[97]THANGARAJ S I.Model Minorities and Refugees:Beyond Black and White through the Use of Sport and Status[C]//American Anthropolog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2015.[98]WALKER I H,NALU H.Beachboys,and the surfing boarder-iands of hawai'i[J].Contemp Pacific,2008,20(1),89-113.[99]WILES S.Indian basketball:Two films[J].Visual Anthropol Rev,2002,18(1,2):102-109.

[100]WITKOWSKI E.On the digital playing field:How we "do sp-ort" with networked computer games[J].Games Culture,2012,7(5):349-374.

[101]ZOGRY M J.Playing or praying:The cherokee anetso ceremonial complex[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2003.

The Evolution of the Study of American Sport Anthropology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Sport Anthropology

TU Chuan-fei

sportanthropology;America;theoreticalparadigms;unilinearmodernizationstudyparadigm;post-modernizationstudyparadigm

1000-677X(2017)01-0068-13

10.16469/j.css.201701007

体育科学

2016-07-18;

2017-0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BTY02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TY1413)。

涂传飞,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及民俗体育,Tel:(0791)83843636,E-mail:396657345@qq.com;tuchuanfei@jxufe.edu.cn。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G80-05

A

猜你喜欢
民族志人类学范式
《审美人类学》评介
美育学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05-05 06:48:18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戏曲研究(2021年3期)2021-06-05 07:07:30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44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