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现状研究

2017-07-13 08:17荣思宇
运动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原生态非遗

荣思宇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非遗"语境下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现状研究

荣思宇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对传统武术进行“非遗”视域的保护是当前传承和发展传承武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强化了传统武术的身份,重视了整个保护体系,扩大了宣传,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也同时产生了一系列现实困境及传统武术“原生态”的问题。因此,在“非遗”与传统武术的保护工作中,我们要理性地对待二者,关注其本体,让传统武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非遗”焕发勃勃生机。

“非遗”语境;中国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现状

自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经统计国家级、省(市)级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人与传承组织/基地等得出,当前我国国家级、省(市)级(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为29项和241项,国家级、省(市)级(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31名和208名。从“非遗”的角度审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自中华传统武术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名录以来,学界所普遍“热衷”的办法。将传统武术放入“非遗”的语境里,加重了人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更加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实中过度依靠“非遗”来解决传统武术当前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情况似乎并不如人意:传统武术“原生态”的重建呼吁、过分的旅游业效益异动,传统武术的“非遗”保护名副其实等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是通过重新梳理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而互求共赢。

1 “春风”——“非遗”之传统武术发展工作

本体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式视角是近年来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两个方向。对于从“非遗”视角的学术关注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许多观点和理论成就如“雨后春笋”般绽放在学术界,“非遗”的视角让我们对传统武术国内、国际的发展规划日益科学化。迫于政治、社会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传统武术常备受压制与忽略,传承人的断裂直接迫使传统武术面临临消失的境地;其次,在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中,多受中国传统宗法制度思想的影响,诸如“秘而不传”“传儿不传女”等意识,过于狭隘的以家族血缘的传承方式,多优秀拳种也因传承人的影响因素出现传承的断裂进而失传。再次,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基本上是操化的武术,有其名大多无其实,学习武术的兴趣难以维持;最后,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间缺乏相互和谐统一的平衡交汇点等,“非遗”这股清凉的春风拂面,中国传统武术疲倦而又繁重、无头绪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迎来了新的希望,越来越多的武术者看到了方向。当前,我们看到“非遗”的视域更加注重了传统武术传承的规范化和理性化,一系列的法律制度的连续出台,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非遗”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非遗”的产生,我们有信心展望中国传统武术更加美好的明天。

2 “非遗”语境下传统武术传承现状分析

“非遗”语境下的传统武术发展保护工作中,“非遗”尤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将其对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摆在我们面前。

2.1 “非遗”思维下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现状

2.1.1 “非遗”效应的影响 当前是一个讲求经济效应的时代,产业的带动,资金的流动,并将会带来一系列的惠利,才会为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殷实的保障。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同样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多的融合与发展空间。于此,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武术“搭乘”“非遗”这趟“专班”,这其中所产生的效益不言而喻,也是对传统武术的大力宣传。例如,对“非遗”资源进行挖掘,丰富地域旅游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这样发挥出以经济产业的模式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性的传承和发展所有的优势和效应,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以“非遗”视角研究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必然之选”。

“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开发带动文化保护”发展思路,扩大了传统武术与“非遗”的优势。“非遗”的身份呈现在人们内心的观念是“传统精华”,其次“非遗”带动起来的依靠中华武术这一载体所产生的旅游产业效应,无形中,扩大了中华武术的影响和知晓度,越来越多民间民俗武术步入大宗的视野,这样的宣传手段,是传统武术本身所不能轻易实现的;全民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形成在市场经济中,也是维持“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的兴起推动了更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诸如我们在进行武当武术文化产业的建设时,还将依靠武当武术这一本体进行产业细化,将历史故事演绎成影视产业,就其教育深意和技术体系,与之对应的教育产业和养生产业营运而生。当然,依据武当武术本身的地域特性,旅游产业必定是目前的核心力量。

2.1.2 “非遗”保护体系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只有先整理和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因此,在诸多学者的观点中都明确了在“非遗”语境下的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要注意到对传承内容、传承途径、传承人和传承方式这4个方面。身体直观示范、口传心授、人生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等的传承途径是我们进行传统武术传承发展所要固守的重心;而师徒传承、民间传承、学校传承及群体传承是我们进行“非遗”传承最需保持的传承方式;对传承人的管理、筛选、评价等方面也是进行传统武术“非遗”保护的关键。

“非遗”之于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工作最为关键就在于该如何正确高效地做好保护工作,细化保护体系。而在传承内容中我们当需选取符合时代发展且能体现传统武术特色的内容进行传承与开发,进而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传承人则是整项“非遗”保护的良性循环的关键,毕竟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讲求身体运动规律的文化,而如何对这些关键传承人的筛选以及保障机制更是当前“非遗”所进行的重大突破。

2.2 “非遗”思维下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尽管,“非遗”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面对“非遗”的传承发展思维现实的工作仍就出现了各种困境:重申报轻保护、保护意识淡漠、职能划分不明确、传承后继无人、保护力量单一等问题,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纷至沓来。

2.2.1 “非遗”传统武术传承保护工作中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日渐萎缩,其自身的传承的速度明显跟不上传统武术的发展要求。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传统武术的传承主体缺位;传统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遴选不够严谨;传统武术动态传承方式不足;传统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缺少评估、反馈机制这是当前“非遗”视域下传统武术发展的共性问题。此外,地域政府职能的发挥、地域经济水平、地域群体的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因素也都是制约传统武术发展的原因所在。而对传统武术进行“非遗”保护时,技术传承与文化内涵传承的不平衡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重申报、重宣传、重旅游产业的开发却缺失对技艺的传承、习练群体的多样化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灌输等都使得传统武术的传承进入“病态”。

2.2.2 传统武术的“原生态”发展回归的呼吁 “非遗”带动了旅游业等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对“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上缺乏统筹规划,但现实似乎只是仅仅套用了文化表象。我们缺乏对传统武术“非遗”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科学化、可循环的规划与开发;对传统武术进行“非遗”保护和创新机制过于偏激,过度的商业化、功利化开发与利用,致使对其中文化内涵的流失,“非遗”走样的现状当前在各大拳种的“非遗”保护中屡见不鲜。这一行为从客观上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破坏,一定程度上是破坏了传统武术的原生态。传统武术的“传统”界定与原生态相违背、以击技为原点的传统武术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文化生态的变迁导致传统武术的原生态传承缺乏土壤、传统武术自身的不断变迁拒绝“原生态”。因此,对传统武术保持“原生态”的态势进行保护,我们不能过分曲解原生态”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价值观的不可回迁特性,我们不能仅将眼光着眼于过去、着眼于还原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环境,这一思维也是矛盾的。“非遗”情境下对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当关乎优秀拳种的可持续发展。“非遗”视角保护传统武术中,我们当唤起特定族群的文化认同心理。

3 对“非遗”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几点思考

第一,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需理智。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我们要把守住自己传统的精髓,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理智地传承保护我们的民族珍贵的财富。第二,转变“非遗”方法论思维。防止昙花一现,以为进入了“非遗”名录。就进入了保温箱,我们对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弱化申报进名录,要强化保护传承动力,“非遗”只是我们进行传承传统武术的一种新方法,现实中我们还是要关注到传统武术本体的特征。第三,规范“非遗”的合理化实践应用。避免名不副实“非遗”思维观,“非遗”保护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带动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过分地依赖于“非遗”只会使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陷于又一次无奈中。人们已经过度地关注了“非遗”进入名录所带来的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等效益,实则并未真正投入我们到传统武术的传承浪潮中,借助“非遗”体制,我们到底应把目光聚焦在其文化内涵、技术内容本身上,还是着眼于经济利益,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规范“非遗”视域传统武术的合理化实践。

4 结 语

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非遗”保护,应是对伴随人类生产实践发展起来的而又渊源流传的非物化形态文化进行“活态”保护,我们应打破对文化进行“图书”“史料记载”等传统的保护思维与方法,流传到永久才是民族的精粹。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科学而规范的保护意识和行为选择是我们基于“非遗”事业保护的首要工作。其次,辩证的眼光看待“非遗”视域保护传承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权衡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关系到“非遗”机制的科学性与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过分地依赖与泛滥地使用开发都是不可行的。

[ 1 ] 国发〔2005〕42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 ngbao/ content/ 2006/ content_185117.htm.

[ 2 ] 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互动研究[ J ].广西社会科学,2013(8):43-47.

[ 3 ] 梁保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 J ].旅游科学,2008,22(2):8-14.

[ 4 ] 王林,虞定海.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4):85-88,93.

[ 5 ] 王林,王恒.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的原生态回归[ J ].体育科学,2009,43(12):58-63.

G852

A

1674-151X(2017)03-14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6.077

投稿日期:2017-01-02

荣思宇(1996—),本科。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原生态非遗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