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

2017-07-13 08:17李红香
运动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李红香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

李红香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本文在分析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从4个方面论述了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思路,以期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水平,促进体育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体育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学生

1 当代青少年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

1.1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作为体育素质教育的衍生项目,体育心理素质具有其特殊的内涵,青少年学生在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获得生理素质改善和提升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即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一些内在的意志品质,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品质,逐渐形成一种健康的、高效的具有持续性的心理状态。简而言之,体育心理素质就是学生在参加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协调事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等心理素质的提升。在体育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既获得身体素质的改善,也获得心理素质的提升,从而坚定参加体育学习的决心。通过培养相应的体育意志力、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不仅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同时也通过体育精神的洗礼强化心理素质水平。

1.2 体育心理素质的基本发展特点

1.2.1 综合性特点 体育心理素质和体育素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所谓体育素质教育,指的是通过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生理健康水平甚至是智力反应水平等。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体育心理素质过程中,体育素质的其他组成部分也会得到相应提升,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是其综合性的具体体现。

1.2.2 可持续性特点 体育心理素质归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而心理素质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健康的、满意的心理素质状态。学生在可持续性的体育活动中形成的基本优良品质会逐渐沉淀于他们的内心深入,形成稳定的品格,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情感活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持续性的身心发展状态。

1.2.3 可评价性特点 在长期开展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后,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在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和承受力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体育行为,这为体育心理素质的可评价性提供依据。尽管,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度的锻炼也可能造成反作用,同时也必须保证学生具有正常健康身体条件作为发展心理素质的基本前提。

2 当代青少年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

2.1 提升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亟需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对体育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传统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被设定为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课堂内容以动作技巧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动作评价等为主,片面地追求体育的“生理教育”作用,强调的是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对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完全无视。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不仅严重背离了体育心理素质的综合性发展特点,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为此,以体育教育为平台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从“头”入手,即对体育教师展开积极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具体而言,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执行者,体育教师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主要责任,因此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丰富自己的心理卫生知识,强化自己的心理教育意识。体育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和计划,并在各辅助教材中巧妙地融入运动心理的教育内容,从而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生理健康水平甚至是智力反应水平的有效平台。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维护,使体育课程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的有效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此外,体育教师应逐渐摒弃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将课堂的主导权部分交还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的关注和尊重,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归属感。如体育教师可以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权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在积极的体育活动中获得独立能力、竞争意识等各种心理素质的提升,即利用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综合性发展的特点实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尊重学生差异性,实施可持续性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承受特点,从年龄、性别、生理条件等因素判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从教学内容、目标和器材场地选择上做好对应设计,使之与学生的实际身心承受能力相适应。体育素质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心理动力,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可度、积极性和主动性。年龄的不同和性别上的差异都会使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对体育项目和运动负荷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承受水平。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自信心的维护,是体育教师开展成功心理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兴趣,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例如,多开设一些专项课、选项课或者开放式教学课等,特别是针对教材中的复习内容,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训练,再由教师共同参与和指导。例如,开展有氧运动教学时,教师应将运动负荷设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学生可以在有节奏的、轻松的过程中体会运动的乐趣,激发和巩固他们的心理动力。

很多学生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无法充分看到自己的潜能,因而缺乏勇气和信心,而教师无差异化的教学往往又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于此,体育教师应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设定的指标体系下找准适合自己的坐标值,自信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完成较高要求的指标,自信心弱的学生,可以鼓励完成较低要求的指标。这样,不同体育能力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到体育成功的乐趣,进而增强自信心。可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而使他们享受一种持续性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学生的体育能力不仅在水平上有差异,而且在侧重点上也会有所不同,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柔韧性素质,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速度素质,部分学生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应学会区别对待,因势利导,激扬学生的长处,如对于速度素质差的学生,可以重点开发他们的耐力跑能力,耐力跑对速度素质要求不高,只要具备足够的意志力,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不断增强体育锻炼自信心。

2.3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观,巩固体育学习成果

在长期开展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后,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在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和承受力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体育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外在行为。通过认知这些外在行为,可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也可以进一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观,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体育教师通过积极的指导协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体育目标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标准可以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学生在开展自我评价时,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素质和体育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适应性的、循序渐进的分层分类的评价指标。例如,在三级跳远训练中,可以按照其具体动作要领对整套动作进行拆分,即助跑、起跳和落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尝试性训练,并对自己的表现展开诊断性评价,从而弄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构建适合于自己的训练目标。对于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他们在各个动作环节的学习目标;而对较差的学生,可以降低他们的目标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巩固训练中通过自评和他评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并进而向更高目标迈进,不断深化学生的体育兴趣。

2.4 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追求学生体育技能技巧提升的理念下,教师制定的课堂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偏向性,赋予学生技能技巧学习板块过度的权重,而忽视了诸如课堂表现、自主学习、锻炼意向、意志品质等维度的考察。教学实践表明,这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教育,需要赋予不同的教学维度应有的权重。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的基础上,体育教师也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自主学习、锻炼意向以及意志品质等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从而综合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成果。如针对课堂表现,教师给出一些细化的评价指标,如认真听取指导、积极参加活动;能听取指导,配合教师教学;只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用心;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等。通过这样的全面细化指标体系,一方面既有利于给学生制造相应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为他们指明课堂努力的方向;也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体育课堂心理,并对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地改进,从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加强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就应构建综合性的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合理引入更多的心理健康评价指标,深化对体育教学的指向性。

3 结 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入新常态,教育系统承担的责任更加艰巨,培养全面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是当务之急。新时期的人才必须是文化知识、创新能力、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体育教育应积极发挥学科教学优势,融体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于一体,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优势,使体育课堂成为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理想阵地。基于此,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在遵循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发展基本特点的基础上,从提升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实施可持续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生自我认知体系、导入课程心理评价体系入手,推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 1 ] 周保真.中学体育教学中基于改善师生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J ].科技视界,2013(28):206.

[ 2 ] 霍文军.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J ].青少年体育,2015(11):78-79.

[ 3 ] 马泽.小学体育教学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研究[ J ].体育时空,2014(12).

[ 4 ] 杨瑞发.盐城市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J ].祖国:教育版,2013(9):51-53.

[ 5 ] 王玉秀,颜军,黄滨,等.体育与心育协同教学对特殊体育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C]//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G80-05

A

1674-151X(2017)03-06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6.034

投稿日期:2017-01-17

李红香(1982—),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