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在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应用

2017-07-12 08:59李杰萍李琴
医学信息 2017年13期
关键词:感染

李杰萍+李琴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感染率1.56%,对照组感染率7.81%,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PICC;系统化护理干预;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161-03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一条长期、安全、无痛性的通道,近年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具有创伤小、维护简单、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及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解决了临床中常见的肥胖、水肿、反复化疗、静脉血管条件差等置管问题,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2-3]。但如果护理不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主要并发症是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也是导致非预期拔管的主要原因,其中局部感染占17%~45%[4-6]。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提高了住院费用,使病死率也随之上升。我科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对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方法,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10月~2016年9月我科行PICC置管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59.8岁;观察组男37例,女27例,年龄47~90岁,平均年龄61.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规格为4 Fr。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从提高风险意识、环境选择、置管人员的培训、维护方法、健康宣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3导管相关性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7],凡符合下述三个条之一即可诊断为导管相关性感染:①沿导管走行的皮下组织出现非外在因素引起的疼痛性、弥散性红斑;②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流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③经血管介入性操作,体温>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用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两组患者分别有3例二次穿刺成功,观察组的感染率为1.56%,对照组的感染率为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3.1风险意识

随着PICC应用的普及,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加,操作前的评估、操作中的技术、操作后的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内源性因素固然是引起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但外源性因素的控制不良是造成PICC导管感染的重要途径。左明芳[8]等的研究显示,最大无菌屏障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的感染率。PICC导管的成功使用,不仅仅需要护士的关注,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关注。工作中责任心的加强和专业技术的熟练掌握,贯穿在PICC使用的点点滴滴。临床护士要有对导管感染的早期识别能力、风险意识的判断能力、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管理者要重视PICC置管人员的选择和继续教育,积极探索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有效途径。

3.2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措施

3.2.1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 穿刺者在穿刺过程中,要戴圆帽、口罩、穿防水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消毒范围为整个穿刺侧手臂,分别用75%的酒精和2%的无痛碘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无缝隙消毒3遍,不留盲区,无菌巾要最大范围的覆盖患者,以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有条件的患者可在穿刺前进行沐浴,或者是床上擦浴,穿刺时给患者戴口罩,减少房间内人员走动,最大限度减少由周围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感染風险[9]。若有条件可设一单独房间,每天紫外线消毒30 min,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和地面,定期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创造一个洁净的置管环境。若细菌培养不合格,应查找原因,迅速采取整改措施。

3.2.2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PICC置管人员是由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资质的护士操作,穿刺者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的次数和置管的时间。单佩佩指出,穿刺技术在诸多因素中居首位[10],穿刺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皮肤血管情况、血常规、出凝血时间。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因此血管粗、直、静脉瓣少,到达上腔静脉的距离最短。王玉[2]的研究亦表明, 操作人员经验<50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是操作人员经验≥50次的2.818倍。如果穿刺者经验缺乏或技术不熟练,易将血管穿透,引起局部组织淤血,增加了局部感染的机会,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穿刺时间。置管时间过长,无菌物品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被污染的可能和导管源感染的机会。护理部和PICC小组要加强对置管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定期安排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要制定统一的操作标准,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暴露时间,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导管源感染的机会。

3.2.3规范无菌换药技术 住院患者或带管出院的患者每周换药一次,夏天出汗较多可适当缩短换药时间,若出现卷边、潮湿、松脱等情况,随时换药,切不可抱侥幸心理。换药前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洗手时间>30 s。有报道[11],医护人员不规范的洗手行为,导致手部卫生清理之后仍然检测出13种细菌,其中包括耐药菌和致病菌的存在。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由医务人员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占所有感染的30%[12]。由此可见,严格规范的洗手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只要医务人员正确洗手,可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13]。换药前用物准备齐全,换药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消毒范围左右到臂缘,上下直径20 cm,待消毒液干后再贴敷贴,并观察穿刺处皮肤及导管情况。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和观察护理,减少了插管处的微生物,避免了插管处的局部皮肤微生物向导管内大量迁移,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14]。管理人员要规范PICC换药流程,尤其对于刚毕业的护士,要定期考核,通过持续质量改进降低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院感护士要重点加强PICC导管的管理,避免医源性因素导致的感染。

3.2.4提高置管期间维护常识的知晓率 置管期間维护常识的掌握不仅仅包括护理人员,也包括患者和家属,尤其是带管出院的患者,对导管的观察和维护更是要很好地掌握。每天观察导管的刻度、臂围,做好记录和交接班。定期举行PICC相关知识的培训讲座,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有研究表明由接受过导管相关知识与护理培训的护师进行导管护理,导管血行感染率从28.8%降至3.3%[15]。召开病友座谈会,建立微信群、QQ群,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建立PICC置管人员健康档案,定期回访,及时答复患者提出的问题,专人负责全程跟踪和记录。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要反复讲解正确维护导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持续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关注度和依从性。研究显示,PICC留置时间的长短与患者是否按照计划定期维护呈正相关,科学的留置导管间歇期管理是延长置管时间的重要保证[16],治疗结束后,应尽早拔除PICC导管。有研究表明[17],导管留置时间增加,机体发生感染率和导管败血症率明显增加。

3.2.5提高患者免疫力 由于化疗药物的反复使用、危重患者营养摄入不足、激素的应用、血糖的升高、高龄等因素,都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易引起静脉炎和管腔堵塞,造成细菌感染。有文献报道,静脉置管的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呈负相关,即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18]。由于某些疾病需要使用激素治疗,尤其对于原来就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血糖波动更大,机体血糖增高会使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发生感染[19]。因此,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医嘱用药,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尽最大努力使患者血糖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王玉[2]的研究表明,应用激素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是未应用激素患者的4.809倍。定期监测患者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及早给患者营养支持,遵医嘱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3.2.6正确的冲管封管 输液结束后,用>10 ml的注射器,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避免血液回流到管腔中。护士不规范的冲封管会导致导管内血液回流,血液作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从而增加导管内细菌定植的机率[20]。回流至导管内的血液凝固后,可引起导管堵塞;或者是冲管时把血栓冲入血管内,造成血栓形成。国外研究表明,有血栓形成的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比无血栓形成的高2.6倍[21]。输液前,用75%酒精或0.2%安尔碘消毒正压接头的头端及周围至少15 s,若使用PICC导管输入血液制品或抽血后,应及时冲管,并更换正压接头。若连续输注脂肪乳等粘滞性强的药物,应每隔4 h脉冲式冲管1次。护士正确的冲封管技术对预防纤维蛋白鞘的形成至关重要,纤维蛋白鞘这一结构便于微生物的聚集,造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几率增强[22]。

4结论

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费用,甚至会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综上所述,PICC 置管相关性感染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系统化的干预措施,积极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有效预防了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对延长PICC导管的使用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丽.金黄散外敷对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J].人人健康,2015(23).

[2]王玉.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4,12(24):2213-2214.

[3]Wang Q,Xiong B,Zheng C,et al.Percutaneous retrieval of PICC fractures via the femoral vein in six cancer patients[J].J Vasc Access,2015,16(1):47-51.

[4]仇春勤.肿瘤患者PICC置管相关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61-2263.

[5]王琰.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J].武警医学,2012,23(12):1048-1052.

[6]黄柳灵.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7):1543-1544.

[7]张红革.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天津护理,2011,19(4):243-244.

[8]左明芳,左向东,王莉,等.预防肿瘤患者 PICC 置管感染的措施探讨[J].河北医学,2014,20(11):1857.

[9]周燕,汤晓敏,程晓微.PICC导管维护标准流程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4):51-53.

[10]单佩佩.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817-3819.

[11]王洪芹.护理人员手部卫生的干预与预防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29.

[12]张燕平,陈洪芳,黄成兵,等.医务人员不同洗手指征下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9):33-34.

[13]田素芳.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行为干预与医院感染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88-2889.

[14]Chopra V,Ratz D,Kuhn L,et al.PICC-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prevalence,patterns,and predictors[J].Am J Med,2014,127(4):319-328.

[15]耿秀蓉,施春晓.152株阴沟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四川医学,2010,31(9):1351-1354.

[16]韦春桃,覃礼德,韦玉英,等.PICC护理新技术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7):358-359.

[17]吴春丽,刘建红.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1942-1944.

[18]江文,曾登芬.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2):218-221.

[19]肖健,李春玲,何佃菊.老年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868-2869.

[20]余新华.1例严重过敏反应并发导管感染致PICC拔管案例介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7):146-148.

[21]N Nakazawa.Infectious and thrombotic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J].Seminars in Oncology Nursing,2010,26(2):121-131.

[22]张海珍,孙璐.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不同置管方式成功率和感染率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46.

编辑/王海静

猜你喜欢
感染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