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双全+薛晓燕
新课程改革淡化了语法教学,更强调通过阅读和口语交际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于浅层次的日常阅读和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于要深入其语言内核进行感受分析的深层阅读和文学欣赏来说,语法教学的缺失,却给实际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语法知识的补习很有必要。但作为初学者,只要满足文言文学习的基本需求即可,没必要全面展开,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与文言文学习直接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主要有:句子结构、各句子成分与词性的对应关系等。下面笔者就此略做说明。
一、主谓句句子结构
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基本类型为主谓句。其结构如下:
主语部分+谓语部分
用句子成分来表达,其主干为:
主语+谓语+宾语
再加上修饰成分,可扩展成:
(定语+主语中心词)+(狀语+谓语中心词)+(定语+宾语中心词)
有时谓语之后,会跟补语,为了避免过于复杂,暂且不论。
这样的句子结构,引导学生多做造句练习,即可掌握。
二、各句子成分对应的词性
什么词性和短语可充当各句子成分,本来是非常复杂的语法问题,比如,能充当主语的就有名词、名词性短语、数量词、形容词、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的”字短语等。但为了让学生简单易学,我们就以最基本最常见的情况来作说明。其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主语、宾语——名词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定语——形容词
状语——副词、介词短语
照样,让学生多做造句练习,学生就会对这种对应关系形成基本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熟悉了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子结构以及各句子成分和词性的对应关系,就能借助于现代汉语语法,来解决文言文学习上诸如词类活用、倒装句式等疑难问题了。
三、所学语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下面就以学生最困惑的词类活用和倒装句式为例来做说明。
(一)词类活用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充当。当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出现动词、形容词时,这些动词、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主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谓语+宾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本来是动词,现处在主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
例2.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老弱”本来是形容词,处在主语的位置上,应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老弱的百姓”。
例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得”本来是动词,跟在谓语动词“有”之后作宾语,就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收获、心得”。
例4.举贤而授能(《离骚》)
“贤”本来是形容词,意思是“贤能的”,现置于动词“举”之后,则做了“举”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即“贤人”。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当在谓语位置上出现名词的时候,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主语+谓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宾语
例1.晋军(于)函陵,秦军氾南(《鸿门宴》)
“军”本来是名词,现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就应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
例2.(沛公)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本来是名词,意思是“簿册”,现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登记”。
3.名词活用作状语
如果处在动词前面的名词起修饰作用的话,这个名词就活用为状语,一般翻译成介词短语。
主语+状语(名词活用作状语)+谓语+宾语
例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面”本来是名词,放在能愿动词“能”之后、谓语动词“刺”之前,起修饰作用,就活用作状语,表示“刺”的行为方式,译为介词短语“当面”。
例2.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翼”本来是名词,现置于谓语动词“蔽”之前,充当方式状语,应译为介词短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当形容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活用为动词。
主语+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宾语
例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老”本为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尊敬”。
例2.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白”也是形容词,在例句中做了“东方”的谓语,所以活用为动词,意为“显出白色”。
(二)倒装句式
相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说,文言文有很多类型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如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知识,就能有效地判断其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
正常语序为:主语+谓语
倒装语序为:谓语+主语
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在此句中,“甚”为谓语,“汝之不惠”为主语。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此句的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多么美丽啊”。
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倒装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
例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为谓语动词“操”的宾语,被置于谓语动词之前,构成动词宾语前置,应还原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除了动宾短语倒装外,介词短语也会出现宾语前置现象。
正常语序为:主语+(介词+宾语)
倒装语序为:主语+(宾语+介词)
例2.沛公安在?(《鴻门宴》)
“安”是介词“在”的宾语,正常语序为“在安”,意思是“在哪里”。
3.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为:(定语+主语中心词)+谓语+(定语+宾语中心词)
倒装语序为:(主语中心词+定语)+谓语+(宾语中心词+定语)
例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本为定语,被置于主语中心词“石”之后,从而构成定语后置。还原成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之石”,意思是“铿然有声的石头”。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爪牙”为本句的宾语中心词,“利”应是宾语中心词前的定语,被置于其后,从而构成定中短语倒装。其正常语序为“利之爪牙”,意思是“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4.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为:主语+(状语+谓语)
倒装语序为:主语+(谓语+状语)
例1.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在文言文中,介词短语作状语,一般要倒装。例句中,“出”为谓语动词,“于东山之上”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应放在谓语之前。正常语序为“于东山之上出”,意思是“从东山上出来”。
例2.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同样,“告”是谓语动词,“以事”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之)”,意思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
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语法原理,就可走上文言文学习的正轨。然后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拓展延伸,深入了解一些更为复杂的语法现象,就会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如能这样循序渐进,逐步融入语法,那么文言文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困扰师生的难事。进而,只要学生能利用语法知识把文言文学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就能逐渐达到独立“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课标要求,也就能从容应对要求逐字逐句精确翻译的文言文高考了。
注:本文系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TS[2016]GH052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冯双全 薛晓燕 甘肃省秦安县第一中学 7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