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静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以正确的世界观来引导儿童尽快适应学校生活,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充满探究和创造乐趣的童年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而健康愉快地成长。时下的一些思想品德课,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忽视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发展的倾向,片面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偏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活情趣和身心健康。
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真正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让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进而愉快积极地生活。那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趣体验
有研究表明:小学与幼儿园在课程形态、生活和学习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有温暖、友爱的同学关系,儿童就能较快地适应并喜欢上学校生活。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来激发新生对学校生活的了解和体验,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了解学校,熟悉新同学,进而知道自己是一个小学生了,要用小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
例如:在《認识新同学》这一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如此进行——教师先用有趣的方式介绍自己,以活跃气氛。比如:老师姓牛,可先唱一首歌词中有“牛”的歌;姓马的教师,可以先给儿童讲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幼儿猜一猜。当然,教师也可以做一张画,或者有自己兴趣爱好的大名片,出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这还可以引发学生做自己名片的兴趣。然后,可用击鼓传花游戏让儿童相互接受。击鼓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儿童;鼓声一停,拿着花的儿童就要向大家做自我介绍。总之,就是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介绍自己,如:生动地介绍自己的名字;我给大家表演节目;我带来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介绍给大家等。如果有的新生之间比较熟悉,还可以做成圆圈两两配对,让他们分别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并用击鼓的方式决定谁来说。这样的活动,能让他们感受到上学的愉快,感受到作为小学生的快乐,使之在平等、愉悦的气氛中熟悉他人。
体验实际生活,激发生活热情
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符合中国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有趣愉快的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达到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水和我们的生活》这一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小组调查活动——让学生自行组织调查队,调查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用掉多少水?除了日常用水以外,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水?然后统计出来,在教师的帮助下,绘成图表贴在教室里。再让学生说一说,没有水的时候会出现哪些烦恼的事?让学生自编自演,表现没水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学生们通过调查体验实际生活,感受了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他们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培养了学生们关注生活的意识。
课堂内外结合,课程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鼓励他们在参与家庭活动过程中,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学会关心热爱父母,热爱长辈;鼓励他们在参与社区活动中,懂得好事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例如:在《我的家》一课教学中,鼓励学生每天与父母早晚问好,打招呼,与父母做游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时间扶着祖父母散步,为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亲人的爱,鼓励他们与家长进行交流;同时,应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儿童情感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其间,应关注儿童对责任感、成功感的体验,而不应过分指责,过分要求。如此一来,儿童在家庭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亲人的关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亲人,更加热爱生活。又如:在《从身边小事做起》一课教学中,提倡学生做好社区环境卫生,比如人人弯弯腰,捡起一片纸屑或一个易拉罐等;鼓励和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也是为保护环境做好事。“不以善小而不为”,告诫学生从小要有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让学生享受做好事的幸福感,体验生活的乐趣,使他们在学习后还能把自己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继续践行。
为了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以人为本,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所约束,采用丰富、灵活、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在愉悦的生活中健康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的人。
(作者单位:辽宁省庄河市实践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