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国家推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重点任务、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出了部署,要求深入阐发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意见》颁发的同时,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士回答了记者的有关提问,各文化主管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贯彻落实。社会各界人士及众多媒体就如何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传统文化”成为了社会话语系统的热词。馆藏文物、古籍文字,记忆着中国文化;诗词之情致、书画之灵思、戏曲之神韵、东方园林之匠心,讲述着中国文化。《意见》以公共政策的方式,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到公众视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宇宙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的治世哲学,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入世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国情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思想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最公正的精神品格。
当前,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科技实力整体提升,有些技术如量子卫星等实现全球领先,可以说创造了中国奇迹。但经济振兴与科技进步却未能催生中国价值和中国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富国强国的同时,未能体现“实与文不与”的“时中智慧”,迷失了中国自己的传统价值与文化。表现在对西方生活方式的崇尚,看好莱坞大片,喝可乐吃汉堡,庆祝洋节等,而中国的重阳、端午、中秋、七夕等却受到了冷落。古人说“变文化自变衣冠变风俗始”,国人从服饰、饮食、节日、礼仪中到处都可以感受日常生活细节的西方化,着实令人担忧。
在此背景下,国家适时推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会是影响中国发展方向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具有重要的时间节点作用。一方面,寻找中国改革发展的精神源泉,追本溯源、回归本真;另一方面,探寻中国改革发展路径,高瞻远瞩、关注现实。当务之急是,需要一种文化传承的智慧。
一是文化梳理的智慧。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孕育,可谓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这浩瀚文化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有中华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需要以“工匠”精神去梳理,加强中华文化典籍的整理、编纂和出版,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二是文化阐发的智慧。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自己的文化,是祖祖辈辈流传的文化,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和当代价值的阐发非常重要,需要历史的眼光,也需要世界的视野,要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
三是文化保护的智慧。有发展就会有遗弃,有建设就会有破坏。重要的是,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文化保护的意识。注意保护濒危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人故居、原始村落,保护传统工艺、方言文化、民间音乐、民间节日和民间庆典礼仪等。
四是文化兼容的智慧。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地域性。由于达尔文“丛林规则”文化的存在,原生态文化常常被霸道文化侵略。在借鉴外来文化的价值的同时,要“以夷变夏”,防止“以夏变夷”,发展自己的文化体系。
五是文化教育的智慧。教育是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最好的内容。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的各个学段、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要编制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形成系列教材,充分发挥教育阵地的文化传承功能,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六是文化安全的智慧。文化安全的核心是价值观安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如民族精神标识、道德理念、伦理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中华文脉的主流和主干,也是维护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着力点。
民族的复兴本质上是文化的复兴。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在“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引导下,发展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与时俱进、生生不息,为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舞台无比广阔,需要的是浚通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传承并发展传统智慧,在与世界对話时增强文化定力,增进继往开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