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行走得更加久远

2017-07-12 08:04张时雨
新作文·初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苦旅群体性痛苦

张时雨

作者自画

“动如脱兔,静若止水”,就是形容我这枚文艺小清新吧。我喜欢娴静的时光,一个人独享时光的美好。我的大偶像苏东坡有一句名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沿循着前人足迹,捧一卷书,呷一口茶,嗅着文字的墨香寻索至真至朴的情操,希冀有朝一日“气自华”。空闲时写写文,练练字,听听歌,希望能成为一个灵魂都有香气的女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向往北大未名湖畔的莺歌燕舞,青春韶华,定不相负。

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的代表作《文化苦旅》,用独特的思考与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叙述了中华大地各个角落里美丽的文化故事,体现了宽广而深厚的文化情怀与强大而热烈的文化担当。

文化是什么呢?唐诗宋词是文化,笔走龙蛇的书法是文化,千年传承下来的礼仪是文化,激荡的三峡与高雅的西湖,寂寞的天柱山与宁静的江南小镇也都是文化。现在文化苦旅已经走到了这里,举国上下,哪里都是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包含了一个民族所有的历史与深度。然而,为了塑造绚丽的民族精神与灵魂,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走得太苦了。余先生称,这是一种“夜航船文化”,它吹不进浪和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我们的文化是封闭的。航行的目的早已设定,单调的思维毫无创造性,在变了味的科举考试里,我们的文化是因循守旧的;文人的工作对民生而言毫无建设性,我们的文化是脱离实际的。所以文化之旅,走得这么慢,这么苦,像夜晚徐徐划过的夜航船。在这样的夜航船文化里,文化的酿造已够苦了,更苦的是,这么艰难得来的文化成果却得不到当代的尊重,得不到当代的保护。政治的风云,战争的硝烟,还有无数嫉愤的眼睛与无比的愚昧,全都向我们脆弱的文化亮出利戟,莫高窟被麻木愚昧的王道士随意破坏,洞庭湖拥挤着贬谪之官,庐山招引来世俗的拥挤。文化被肆意破坏,文人饱受折磨,李白曾高声疾呼:“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一些伟大的文人为文化倾其所有,却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他们带着个体的文化精神逝去。文化的求索痛苦而漫漫无期。我们今天痛快享用的文化千百年前却酿造了巨大的艰难与痛苦。但我们的文化毕竟坚强,在洒满血汗的足印里,走过历史长河,积累了一座明丽的文化宝库,幸好还有这些美丽的文化留下,让我们有些许欣慰。

但文化之旅走得如此之苦,为何还要走下去呢?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浸润着痛苦的文化呢?不要是不行的,翻开书,作者一一为我们解答。再惊天动地的军事,再八面威风的政治,最终也需要沉淀为文化遗留下来。漫天飞舞的硝烟,钩心斗角的暗算,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什么才能留下来呢?对,只有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流传下来,融在一个民族的骨肉里,成为不朽的民族精神。文化之旅再苦,也必须走下去。文化是必需的,只有文化才能救赎精神,唤醒麻木愚昧的灵魂,人类才不至于沦为行尸走肉,内心才不会干枯。难以想象一个民族如果只有表面的繁荣,而内在的文化却干涸枯竭,这个民族将会是多么空虚的一个躯壳呀!

是的,无论多么艰苦卓绝,我们必须踏着坚定的步伐,在文化苦旅上愈走愈远,我们必须承接一代代祖先光荣的使命,接过文化这把明亮的火炬。但是,这却是一个艰巨的难题,曾经的文化磨难,吹冷了多少炽热的心。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文化遭到痛击,不仅没有明显的发展,反而在走下坡路。中华文化,遭受到了灭顶之灾。那个曾在汉代雄傲东方的民族,那个曾在唐代以强者的身份温和地向日本伸出援手的民族,竟然被遠远地甩在了后头,这不能不令我们痛心。同时,一个更艰难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代在革新,太多的旧文化今天早已不适用,怎么办?摒弃吗?一股新文化的潮流,涌进中国怎么办?接受吗?新旧文化的接替是又一个旷古难题,虽然作者没有在书中正面回答,但字句间已然流露出了他鲜明的立场。我们已失去太多了,中国人不能再浪费时光了。旧文化该丢的丢,新文化该收的收,去旧文化之糟粕,取新文化之精华,新旧文化相融合,才能雄立文化的宝塔之巅。

如今,中国文化不仅没有发展得更好,反而连传承都显得痛苦艰难,对于古代积淀下来的光辉灿烂的文明,不是令人高兴骄傲的存在,而是无数苦学者沉重的负担,传承成了痛苦的折磨。痛苦求索来的文化,只是给后代增加痛苦,这是不应该的。书的自序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些人为什么稍微做点学问就变得单调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一连串的发问引人深思,我们应该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热情去播撒文化的种子于中华大地的热土中。余先生更提出,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整个社会都是浮躁之气,文化变得商业化,莘莘学子苦读书,学习着自己都不想传承下去的文化,只为以后的谋生之路。做文化的人也写着自己都懒得写的书,只为有更多的钞票。本来充满着文化气息的各个景点,现在被一群游客挤得都是汗臭味,在闪烁着茫然而麻木的兴奋的眼光里,在喧嚣与热浪中,从文化的睡梦中惊醒。除了让商家牟取暴利,除了得到一些向亲朋好友吹牛的资本,除了让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更加暗淡,还能有什么呢?这些游客只是凑热闹罢了。如果我们在利益与文化中永远偏向利益,那么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将永远地黯淡下去。

我们需要文化的滋养,我们必须传承并弘扬文化,我们必须提升并创造文化。漫漫岁月,我们对文化的初心,可以不老;艰苦旅途,我们对文化的追求,可以不息。如余先生所说,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引发人生的沧桑感,这本充满沧桑感的《文化苦旅》,会让你重新审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从而建立文化自觉,主动承担文化责任。你也会坚信,已经建立了五千年的文化在艰苦的旅途上,将踏着坚定的脚步迈向辉煌的明天。

写作感悟

从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圣皇尧舜禹,再到唐宋元明清,事实上,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辉煌的,是值得国人骄傲的,但灿若星汉的辉煌里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痛苦。看到余秋雨的《夜航船》中写到痛苦漫长的“夜航船文化”,我心中仿佛遭到重击,顿生万千感慨,想着一定要写一篇书评了。我们的文化漫漫五千年,经历苦难,有着辉煌的成就,在当今发展中却遇到更艰难的问题,新旧文化如何传承?为什么当今的文化成就在历史的积淀下反不如从前?为什么传承都显得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记得《西湖梦》中有这样一句话:“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或许这个解释是对的。试问当今有多少人,还对文化秉持虔诚之心,机械化的学习,凑热闹式的旅游,群体性的文化人格一步一步黯淡下去。读着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我也在受着一场苦难文化的洗礼,心灵一次又一次被撞击,产生共鸣并生发感慨,有一种遏制不住的冲动要将之倾注笔端。我在心中祈愿,愿每一个人对文化多一份虔诚,好让文化在前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苦旅群体性痛苦
降低“支付痛苦”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谁痛苦,谁改变
分担痛苦
痛苦力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