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参与新农保的影响因素

2017-07-12 17:56柳晨
关键词:新农农村居民意愿

柳晨

摘 要:基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凤翔县、岐山县3个县区农户抽样问卷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新农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耕地面积、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养儿防老观念、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养老负担减轻程度、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参保程序是否便捷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家庭子女数量、意愿缴费档次、村集体经济状况和邻里互助情况对参保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养老意识;加强政府对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真正了解到新农保的详细信息;拓展多种养老模式,减轻子女及政府负担。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行为;Logistic回归模型;农村居民

中图分类号:F84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4-0114-07

引 言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了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3.26%,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2.93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同期增长了1.91个百分点[1]。联合国1956年发布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中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更为普遍,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了15.5%,比全国水平高出2.24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着收入不稳定、不确定等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更加紧迫和必要。

为了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27个省区320个县市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区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 的试点工作。一年后,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并将试点的重点地区向老少边穷倾斜。到2012年前基本实现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四省及西藏地区全面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经过7年的探索,政策效果显著,众多农民从中受益。我国计划到2020年完成全国范围新农保的覆盖,所有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完善、便捷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势必成为解决我国农民养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新农保正在经历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的改革过程,新农保这一项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试行和实施将面临新的挑战。在这关键时点,摸清农村居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调动农民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不仅是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前提,更是关系到两种制度并轨成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据。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新农保的研究成果颇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农保制度对传统家庭养老的替代性、新农保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1.新农保制度对传统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研究。王志刚等基于对福建省3市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养儿防老和新农保的关系,并构建了农村居民对新农保的认知程度和其参保行为影响的联立方程。结果显示:养儿防老和新农保具有显著的替代关系,并且年龄、是否赞同养儿防老观念、对参保缴费是否合理以及参保程序是否便捷的主观态度对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张川川、陈斌开利用断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新农保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的社会养老模式对传统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但当前效果有限,新农保的保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杨政怡基于对我国5个省1 600位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从群体分异视角出发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新農保对农村家庭养老产生一定程度的替代,然而,家庭养老的部分功能如精神慰藉难以替代。因此积极鼓励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并逐步提高新农保待遇的同时,突出家庭养老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互补,有助于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4]。

2.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思锋、张文学在对陕西省、河南省和江苏省3省6个县区新农保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实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新农保试点工作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新农保制度运行中主要存在着捆绑政策不合理、综合配套措施与服务滞后等三大问题,提出应逐步取消捆绑政策,提高未来养老金待遇水平,推动新农保配套措施,实现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等政策建议[5]。张磊根据辽宁省彰武县15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新农保政策实施过程中参保情况、筹资机制、管理机制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6]。

3.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张红梅、马强在对湖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行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农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务工务农类型、筹资方式选择、养老方式、耕地利用情况、农保基金运作方式等6个因素对农民参与新农保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最为强烈[7]。常芳等根据对我国江苏省、四川省、陕西省、河北省、吉林省5省25县101村共2 02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从个体、家庭、社区和县级4个水平综合分析农民新农保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新农保试点地区的农民参保比例并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8]。

关于农村居民对新农保认同度的分析鲜有研究,因此本文综合已有研究,基于陕西省实际调查数据,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程度进行考察,得出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因素,这对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1.数据来源。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万,农业人口279万。宝鸡市作为新农保第一批试点城市,在2007年11月就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列为第一个“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本文选取宝鸡市渭滨区、凤翔县和岐山县3个县区作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本次调研从3个县区中各随机抽取3个乡镇,由此获得9个乡镇样本,然后从各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村,共获得27个村样本,再从每个村随机抽取10户农村居民,由此获得270户农村居民样本;最后在各个住户中抽取1名18岁以上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剔除14份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8%。

本问卷分为5个层面的内容,个人特征层面的主要内容为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家庭特征层面的主要内容是被调查者的家庭信息,包括家庭子女数、 60 周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家庭年收入、家庭实际耕地面积等;第3个层面为被调查者的个人主观认知特征,包括被调查者是否赞同养儿防老观念、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意愿缴费档次以及参加新农保对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第4个层面是被调查者所在村集体的特征,包括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所在村的经济状况及邻里互助情况等;第5个层面为政府相关政策层面的内容,主要涉及政策宣传是否到位、村民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及参保程序的便捷性等问题[9]。

2.样本基本特征。通过初步的统计与分析,被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并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被访居民比例达到了75.3%,这符合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外出打工的特征;留守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职业以务农为主。样本基本特征描述见表1。

三、计量模型

(一)研究假说

根据对村民调查走访所采用的调查问卷内容,本文从个人特征层面、家庭特征层面、个人认知特征层面、村集体特征层面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特征层面提出5个研究假说:

假说1:个人特征层面。男性村民比女性村民更愿意参加新农保,对国家解决养老问题的期望值更高,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与新农保意愿成正比,而健康状况与参与新农保意愿成反比,并且在家务农的农村居民比务工或经商的农民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更高。

假说2:家庭特征层面。子女数量、家庭实际耕地面积以及家庭年收入与村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成反比,而家中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与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意愿成正比。

假说3:个人认知层面。赞同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村民参保积极性较低,认为缴费标准合理,能够更大程度减轻养老负担的村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更高,并且意愿缴费档次与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成正相关关系。

假说4:村集体特征层面。村集体经济水平、邻里互助程度与参加新农保的意愿成反比,而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与参与新农保意愿成正比。

假说5:政策特征层面。对政府宣传的力度、对当地政府补贴额度的满意度以及参保程序的便捷性均与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意愿成正比。

(二)构建模型与选择变量

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通过采用二分Logistic回归模型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见表3。在分析过程中,选取以下4个参数进行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保意愿分析:(1)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大小的参数。回归系数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正回归系数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负回归系数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2)显著性,用于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性(大于等于0.000表示显著因素,小于等于0.05表示比较显著因素);(3)标准误差,用来判断数据的可靠性,表示各测量值误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的平方根;(4)发生比率,表示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的发生比率将是原来的多少倍。

本文首先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得到检验p值均小于1,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可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个人特征层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和职业4个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影响显著,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受教育程度,接下来依次为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参保意愿呈现出正相关,表明随着农民文化程度的提升,参保意愿逐渐增强,与本文假设一致。年龄与农民参保意愿正相关,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居民年龄越大,受到的政策照顾越多,从而提高了老年人的参保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养老意识更加强烈,养老问题更加迫切,因此参保积极性更高。职业与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呈现出负相关,即务工或经商的非务农居民参保意愿相對更低。究其原因,务工或经商收入普遍高于务农,因此,这些人经济积累较为丰厚,大多数通过个人储蓄或购买商业保险满足养老需求。健康状况同样与农民参保意愿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下降参保意愿反而提升,因为参与新农保能够降低生病为家庭所带来的风险[10]。通过分析发现,性别对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2.家庭特征层面。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实际耕地面积及家庭年收入3个因素对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影响显著,显著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家庭年收入、家庭耕地面积、家庭60岁以上老人比例。其中家庭年收入和家庭耕地面积与居民参保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即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居民的参保意愿随之降低。由此看来,与参与社会保险相比,农村居民更加倾向于自我储蓄养老和土地养老等传统的养老方式,这与农村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弱以及新农保的宣传力度不够有着直接关系。家庭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与参与新农保意愿呈现正相关,表明老年人越多的家庭,为了分担家庭养老支出、减轻家庭负担,参与新农保的意愿越强烈。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子女数量对农村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即子女数量不是决定居民是否参保的关键因素。

3.个人认知特征层面。是否赞同养儿防老、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及养老负担减轻程度对农村居民参保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是否赞成养儿防老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和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分析显示,赞同养儿防老思想的农村居民参保意识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弱化了人们对于新农保这种新型社会保险的认知,从而降低了参保的积极性。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和是否认为缴费标准合理两方面的因素与农村居民参保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意愿缴费档次对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4.村集体特征层面。只有对村干部工作满意度这一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村集体经济状况和邻里互助情况的影响并不显著。即村干部的工作越获得农村居民的认同,居民支持村干部的工作,其参加新农保的积极性就越高。由此可见,村干部的工作对新农保的开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村干部对新农保政策了解的越透彻、掌握的越详尽、为农村居民讲解的越详细,农民就会对新农保政策有更加客观的理解和判断,其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就更强烈。

5.政策特征层面。参保程序是否便捷对农村居民参保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政策宣传是否到位、对政府补贴满意度这两方面因素不能决定居民是否参保。宝鸡市、县(区)财政制定了统一的补贴标准,补贴金额按照缴费档次依次为每年30元、每年40元和每年50元。但补贴数额对于养老支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而农民更看重的是参保及缴费程序的便捷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岐山县、凤翔县三个县区的问卷调研结果,分别从个人、家庭、认知、村集体、政策等5个层面提出研究假说,通过构建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新农保意愿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村民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保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健康状况与参保行为负相关;并且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村民参保积极性较低;性别与村民参保意愿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2.家庭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与居民参保意愿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在一户家庭中60岁老人每增加1位,参保意愿增强36.1%;而实际耕地面积、家庭年收入与农民参保意愿呈现负相关关系;家庭子女数对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未得到证实。

3.赞同养儿防老观念对农村居民的参保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是村民参与新农保的阻碍因素之一;认同缴费标准的合理性及养老负担的减轻程度与村民参保行为正相关;而缴费档次与参保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4.村干部的工作与居民参保行为密切相关,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参保行为积极性越高;而邻里互助情况、村集体的经济状况与农村居民参保行为之间的影响没有得到证实。

5.参保程序的便捷程度对居民参保行为影响显著,参保及缴费程序越简便,村民的参保积极性越强烈;政府政策的宣传情况及对政府补贴的满意度与参保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证实。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根据对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显示,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对当前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他们参保率的高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居民整体文化水平低下,2/3的村民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只有不到1/10的人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种现象也显示出了城乡教育水平的不平衡性。新农保政策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新事物,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时间与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文化程度意味着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充分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使教育资源在城乡得到均衡发展,只有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升,才能提高农民对自身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转变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观念,从而促进新农保的顺利推进[11]。

2.扩展宣传渠道,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力度。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于新农保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村干部的宣传以及亲戚好友的传播,而大多数村干部并不能对相关政策进行详细解释,只是传达政府所下达的信息,这就使得农民不能很好地了解新农保政策的详细内容,也严重阻碍了村民参与新农保的积极性。而且,新农保政策在层层传达途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的丢失及过滤,所以只有多渠道的宣传才能够使农民真正了解到新农保。通过教育、讲座等形式,对基层政府部门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深层次了解新农保相关政策及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直接向农村居民宣传新农保政策,扭转居民传统养老观念,树立科学养老意识。

3.拓展多種养老模式,探索社区养老方式。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有超过1/3的村民选择自我储蓄养老模式,即在具有劳动能力时进行自身资金储蓄和积累,从而满足老年基本生活及医疗等需要。若选择此养老模式,农民在进入老年之前就要将收入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储蓄资金以备养老。这种养老模式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而且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目前我国新农保正处于试点向全面实施阶段,自我储蓄养老是养老补充模式之一。社区养老模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一种改进,是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由社区机构辅助养老[12]。同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相同,老人住在自己家中,不仅可以继续得到家人的照顾,同时社区有专业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模式也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把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于社区,融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提升了养老工作的可操作性,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笫六次全国人口普査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M].中国人口年鉴,2011:18-19.

[2] 王志刚,周永刚,朱艺云.“养儿防老”与“新农保”:替代还是互补——基于福建省厦门、漳州和龙岩三市的问卷调查[J].中国经济问题,2013(6):20-27.

[3] 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 2014(11):102-115.

[4] 杨政怡.替代或互补:群体分异视角下新农保与农村家庭养老的互动机制——来自全国五省的农村调查数据[J].公共管理学报,2016(1):117-127.

[5] 张思锋,张文学.我国新农保试点的经验与问题——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2(2):33-39.

[6] 张磊.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4(3):37-42.

[7] 张红梅,马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推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新农保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59.

[8] 常芳,杨矗.新农保实施现状及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基于5省101村调查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4(3):92-101.

[9] 卞琦娟,朱红根.农户新农保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3(12):82-86.

[10] 董武全.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6):58-62.

[11] 范辰辰,李文.“新农保”如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以山东省为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1):55-65.

[12] 吕学静,康蕊.京冀两地农村社区养老发展困境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6(1):108-116.

Abstrac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b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based on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Weibin, Fengxiang and Qishan in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ctors as age, education level, health status, occupation, annual income, cultivated land area, proportion of elderly persons over 60 years of age,concept of raising children for old age, reasonable payment standard, pension burden reduction, satisfaction of village cadres work, convenience of insured program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While gender, number of children in the family, rural residents payment adjustment, financial status of village and situation of mutual assistance in the neighborhood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r of the insured.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enhanc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rural residents, improving farmersattention to their own pension issues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ir traditional ideas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pens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publicity and expand channels of policy publicity, so that farmers really understand the details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expanding a variety of pension modes and exploring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assisted by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government and younger generation.

Key words:new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sured behavior;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rural residents

(責任编辑:董应才)

猜你喜欢
新农农村居民意愿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新资本新农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2016年我省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调至560元以上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农村居民旅游特征分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