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方式,提出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竞赛目的和原则、理清竞赛思路和优化竞赛项目内容、加强对竞赛问题的研究和培训、完善竞赛制度和机制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24-02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目标要素之一。高职教师是高职院校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高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强弱影响着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已经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地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也已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组织机构、明确竞赛目的和原则、理清竞赛思路和优化竞赛项目内容、加强对竞赛问题的研究和培训、完善竞赛制度和机制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组织机构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前提
開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也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就应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各教学系部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应建立定期研究和解决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问题的工作机制,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顶层设计,制订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规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个学校层面去系统推进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才能有效统筹协调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才能确保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竞赛相应的支持,使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健康、持续和有序地开展。
二、明确竞赛目的和原则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基础
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应首先明确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目的和原则。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目的应该是以赛强技、以技促改、以改提质。也就是说通过竞赛来增强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通过增强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促进其对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对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明确竞赛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始终围绕这一目的来组织和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这样才能增强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目的性和实效性,才能避免“形式化”“表演式”的为竞赛而竞赛的现象发生。
高职院校要真正搞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还应坚持以下“六个结合”的原则:一是广泛参与和择优推荐相结合。只有广泛参与和择优推荐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和客观地选出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全省和全国的比赛,才能更好地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才能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二是竞赛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果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只有把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与促进教师职业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才会把提高教学技能作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四是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业绩与对系部绩效考核相结合。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系部和全校的事情,只有将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业绩与对系部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系部动员更多的教师参与竞赛,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五是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只有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问题研究与聘请专家指导相结合。
三、理清竞赛思路和优化竞赛项目内容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重点
思路是人们对做好某一工作路径步骤的思考,要形成好的思路必须建立在对工作对象要素及其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构成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有关要素及其联系,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思路应该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为目标,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动力,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高效组织设计与实施能力为重点,以“六个结合”为原则,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研究和培训为手段,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和机制为保障,系统推进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组织工作。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其对外表现为成功地、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获得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内表现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是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与教学要求的内在统一。从表面上看,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从深层剖析,它是教师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外化的表征,是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学的水平,就必须遵循教学技能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教师教学技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五个方面。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在当前高职教育教学向着信息化、开放化、立体化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应重点突出以下项目内容:
(一)课程教学设计比赛。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要适应这种类型的教育,必须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构建模式,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比赛,有利于培养教师基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主要是检验和培养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导向以及职业发展需要来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逻辑化组织设计能力;单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和考核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出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在“做”中“学”的组织设计能力。课程教学设计比赛可以和说课比赛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了解教师对一门课程教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培养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的组织设计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法课堂教学比赛。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自我生成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把项目化教学法课堂教学比赛作为一项常规性的比赛项目。此项比赛有利于培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选取和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一致的典型项目,并紧紧围绕项目的完成,组织引导学生制订方案、修订方案、实施方案、汇报成果来开展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和自我生成知识。
(三)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等方式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丰富化、直观化、仿真化和学习形态自主化、灵活化、多地化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由于信息化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因而被教育部列为每年都举行的全国性比赛项目。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也应与全国性比赛对接,按照全国比赛的标准要求精心组织校内的培训和比赛,只有早准备、早谋划,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微課制作比赛。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用微课进行教学,由于具有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针对性强,而且短小精悍、重点突出,原理说明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等特点和优势,因而普遍受广大学习者的欢迎。因此,高职院校也应通过开展此项竞赛来提高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
四、加强竞赛研究和培训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关键
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是一项创新性、学术性和科学性都很强的活动,必须以研究为基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因此,要有效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应建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研究与指导中心,组成校内外结合的专家团队,根据国家政策导向、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和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研究、开发和设计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项目、内容和标准,将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有关问题纳入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研究,使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导向性。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指导,要以实际应用效果作为竞赛的重要条件,引导教师从解决平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不断探索和改革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技能竞赛接地气。
五、完善竞赛制度和机制是做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工作的保障
为确保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持续、有序开展,高职院校应加强相关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要将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的业绩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的选手授予“教学能手”称号,并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成果展示和交流机制,定期让获奖选手上公开示范课,给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学习;要把在教学技能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及时吸收到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专家团队中,享受相应的待遇;同时,要加大精神鼓励的力度,可以在学院网站开辟“教师风采”栏目,用以介绍参加省级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获奖教师的风采,还可每年编辑一本教师教学技能竞赛风采画册,以此促进“人人崇尚技能竞赛、个个参与技能竞赛”文化氛围的形成。
【作者简介】谭永平(1959— ),男,广西乐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教授,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