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2017-07-12 07:59都东来
黑河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信兴趣

都东来

[摘要]成功的教学一定存在一些共性的内容。执教者应明确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辩证看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学会阅读和思考,能够真正看懂教科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认真、不浮躁的良好心态。教师是教科书的实践者、开发者和创造着,新课程强调教材对地方教学的适应性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具体地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关键词]根本目的;兴趣;知识和能力;自信;认真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成功的教学虽然没有固定划一的模式,但一定会有一些共性的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交流积累中,我总结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如下一些至关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因素。下面我浅谈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一、明确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条理性、逻辑性等数学素养,来处理日常生活和对待周围事物。数学原来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现在应该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切科学的基础。很多高校的文科专业也开设了高等数学,这些学校强调的理念是不在乎学生学了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应掌握数学方法。

很多学生抱怨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以后生活没有用处,主动性差。我們现在所学的知识目的就是在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学生做事的条理性、严谨性 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真理。数学难学,对数学有畏惧心理是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学生成绩,改变孩子的畏难心理,就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兴趣的培养是个慢功夫。 在教学时,我通常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调整,尽量用最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考试的时候也尽量降低一下难度,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其实不太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态度,慢慢就会对数学感兴趣。

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孩子的数学不好,有一半的原因是信心不足。我们目前的教育成果普遍存在着两级分化的倾向:成绩好的学生越学越好,成绩差的学生越学越差。我认为,不同的教育过程有一个共同的作用点,就是他们首先都作用于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信心。这些正是人格的核心。自我心理学有一句名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才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是自我塑造的,教师虽然不能塑造学生,但教师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自我认识、自信心的建立。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人做人,而教人做人的前提是教人做好人、能人。

目前,很多学校教师都没有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每个孩子的差异关键在于孩子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即人格影响。学没学会或成功没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最大的作用是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我发现,当孩子在学校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的自信也比较强,并由此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四、学会看懂教科书

教师说,所有的考试题目都能从教科书中找到源头。学生却说,课本的内容我能看懂,但题目还是不会做。这说明孩子没有真正看懂教科书,同样的教科书每个人看的结果和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能看懂教科书中的内容,并不一定能深刻地理解它。一般来说,学习可分为3个层次,即识记——理解——运用,理解才可能灵活地运用,而运用离不开记忆,所以需要适量的理解、训练。做练习题就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如果连记忆关、理解关都未能攻破,自然过不了运用关,更何况运用是一般原理到具体实例的运用,其中也有一些技巧,只有在不断训练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生看懂教科书,实际上就是教学生会阅读和思考。现在多数学生不愿意做这项基础工作,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为了做题而做题,不是为了学习而做题,所以做了很多题都没有效果。这就是有些学生题没少做却拿不到高分的原因。很多知识点没有串起来,分就漏掉了。很多孩子面对错题说是因为马虎了。这实际上是思维习惯问题。而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也是孩子成绩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做题是为了引导你看书,把书看完马上做题,后面的题会做了说明你的书看懂了。

学生应该先认真看一遍教科书,然后,教师给学生串讲一遍。接着,让学生做课后练习。做完习题再去做练习册和参考书上的题,开阔眼界。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学生解题速度会成倍增长。因为学习内容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和旧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我常跟学生说,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要通读教材,先对教材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去看局部的细节。整体了解后再去看局部的细节就会和整体连成一体,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

五、去除浮躁,学会认真

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从根本上讲还是浮躁。最典型的表现是他们不能把心安下来,总在想着往前走,没拿到题目希望赶紧看到,看到题目了,还没看清楚就赶紧解题,解题的时候还没解完,心理已经开始想一会儿出去玩点什么,而出去玩的时候,又在担心作业和学习。孩子就是这样没有耐心认真做完一件事,这样的过程循环反复着。结果不但一事无成,而且常常感到身心疲惫。

题目看不清,条件没有看全就开始做题等审题不细,急于动手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下做对的可能很小。等到题目错了,才恍然大悟,有个条件没看清楚。做题目的时候,先写上明确的已知,求证或求解,然后再做题目是一种比较好的解题习惯。学生在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态,不要急着做题;二是要先把题目看清楚再做,想清楚再落笔,出错的几率会小很多。

我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做完题根本不再想检查,甚至不想再看一眼。对他们来说做完题目后耐心已经达到极点,最想的事情就是赶紧交上去。这种浮躁心态是学生的大敌,如果不彻底解决,学习永远不会好。

很多学生从来不考虑自己上课时是不是真的听懂了。自认为“懂了”,于是学习过程即告停止。在做题时遇到不会做的题,认为是知识点又忘掉了的原因。任何知识从不会到会都有漫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拿登上十层的台阶作为会的标准的话。只要不到达第十层台阶,每一层台阶停下来都是失败。所以,有一句俗话‥成功的路上挤满了失败者。他们距离成功有的远,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们停下来了。在没有充分学会的时候就停止了学习,遗忘的因素会很快占到上峰。

看书一看就会,其实没有真会,看书对学生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深入看书有两方面:课前看书——目的就是找问题。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了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课上更好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是课后看书。这个时候要深入已经掌握的问题,再次寻找问题,明确近期所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如果能将这两次看书深入,知识想学不好都难。

认真不仅是一种态度,实际上认真更是一种能力。认真作为一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平时培养的。要不断地练习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认真的能力,学习会学好,工作会做好,做任何事情都能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好。

以上我所阐述的五方面要素,并不能把成功的数学教育内容完整地总结进来。用一句带有数学色彩的话语来讲,那就是:这几个要素并不是教学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抛开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教学便难以成功。而我也会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积累和思考,继续探索成功的教学教育所必须的方方面面的条件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陈始雨)

猜你喜欢
自信兴趣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