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倩,吴 娜
(商洛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高等教育研究】
“素质冰山”视角下地方院校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构建
任 倩,吴 娜
(商洛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在“素质冰山”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个维度下,从学业状况、实践方式、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和动机等方面开展大学生在校成长调研,了解大学生在校成长现状和影响因素。强化显性素质,完善知识和技能体系;固化培养隐性素质,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注重全面素质,助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在合力搭建大学生在校成长应然素质模型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在校成长应然素质体系,积极搭建在校成长目标导向平台、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信息化在校成长评价平台和多元社会支持平台构筑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在校大学生的成长路径。
素质冰山;大学生;显性素质;隐性素质;成长
“素质冰山”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素质冰山”即将人的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象的“水平面以上的冰山”和潜在的“水平面以下的冰山”[1]。“水平面以上的冰山”包括行为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他人容易了解与衡量的部分,较易通过训练或学习的方法来改善和提升;而“水平面以下的冰山”包括角色定位、自我认知、个性品质、价值观、动机等隐性素质,不太容易通过训练得到改变,往往需要反复刺激或亲身体验,但却对人的行为表现和知识、技能的获得起着关键性作用。[2]
目前中国知网以“冰山理论”或“素质冰山”并“大学生”为主题词的文章仅12篇,其中研究隐性素质培养的有3篇[3-5];研究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有1篇[6];研究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有1篇[7];研究隐性文化导入的有2篇[2,8];研究职业素养养成的有5篇[9-13]。在“素质冰山”理论视角下开展与大学生在校成长相关研究有较大空间,将大学生在校成长视为一个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双重的复杂的系统培养工程,有效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规划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合理地定位自己,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高校、了解社会并在未来走向社会的时候做到心中有理有数。[14]
大学生在校成长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知识和技能这些显性素质明显增强,价值、动机和品质等隐性素质也在各种教学活动经历和学生活动体验中发生显著变化。以地方院校SL学院为例,从大学生在校成长紧密相关的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个维度开展问卷设计,进行问卷调查。受访者中女生占61%,男生占39%;农村生源占78%,城市生源占22%;非独生子女占77%,独生子女占23%。受访者的性别、生源、独生子女比例等样本信息与地方院校总体样本特征基本一致,问卷调查结果具有地方院校代表性。本研究借助“问卷网”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将发放 48 小时内回收的188份问卷作为分析样本,以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学业状况、实践方式考量显性素质培养现状,以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品质和动机等了解隐性素质培养状况,以微观透视宏观,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处理调查数据,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
(一)显性素质方面
1.学生学业发展意识浓厚,但个体行动不足
从学业状况看,4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喜爱程度很高,且有20%的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奖学金;图书馆利用率偏低,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视不足。8%的学生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泡在网上,缺乏理性上网观念。学生总体上学业发展意识浓厚,在校期间最为看重的依次为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所学专业、关注社会、发展特长的培养;毕业前重视培养的素质依次有专业知识、实践经历、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等,对待学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意识,也存在个人行动不足的困境。
2.课外实践需求多样化,学校要加速成长平台建设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锻炼方式多种多样。65%的学生将兴趣结合职业作为理想选择,80%的学生能够重视参加兼职打工和勤工助学,75%的学生热心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和社团活动等校内外实践活动。可见大学生对校内外实践活动重视程度较高,学校要继续加大宣传和引导,为学生搭建多元化自我提升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职业资格考试、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素质拓展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和学科竞赛、就业实习等来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二)隐性素质方面
1.角色定位缺乏理性
对于未来职业规划,26%的学生规划清晰且对未来信心满满,47%的学生表示有计划但是缺少监督实现,26%的学生缺乏清晰而长远的规划并感到迷茫,还有1%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并由家人帮忙决定,可见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意识淡薄;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学生普遍对稳定性强的国企职员、公务员等职业更青睐;在就业地域上,44%的学生更向往在大城市就业,55%的学生倾向于中小城市,仅有1%的学生愿意毕业后扎根农村、服务基层,可见大学生在角色定位上缺乏理性,亟待正确引导。
2.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
在价值观方面,49%的学生认同人生的意义在于艰苦奋斗,自身价值在服务社会中最大化;56%的学生在自我价值判断中把社会地位、自身的利益和金钱看得较重,59%的学生认同青春应该及时行乐。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存在一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需要及时引导和矫正。
3.自我认知自信主动
在自我认知上,95%的学生认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88%的学生认同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有要求,且认为找工作挺难;87%的学生认同用人单位多以能力为录用标准,只要在大学期间注意自我能力提升,毕业时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可见大学生意识到工作经验欠缺、找工作不易,相信可以通过自我提升来获得理想工作;41%的学生认同找工作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大学生意识到要利用好社会资本主动拓展社会关系,以便获得更理想的工作。
4.学习、入党、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多样
关于学习动机,51%的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49%的学生疲于应付家庭期望和就业需要;关于入党动机,45.21%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而为了获取政治资本和就业资本、赶潮流挣面子等入党动机不纯洁者大有人在。62.23%的学生当学生干部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才能,11.70%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为同学服务,而为了获取社会资本或其他资源的学生干部不在少数,部分学生干部功利思想明显。动机问题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高度重视学习、入党、竞选学生干部等动机因素。
(三)在校成长影响因素
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家庭背景不同、交际圈不同,有着不同性格以及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潜力,不同的志向、爱好和需要,在校成长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15]家庭状况、课堂教学状况、课外实践参与情况、朋辈交际状况、恋爱状况、身心健康状况都会对学生的在校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1.家庭状况——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成长压力
从生源区域、家庭背景、基本消费状况等基本特征分析,基本可以判断40%的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更是验证了这一现实,800元/月的消费水平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仅能满足基本饮食消费,无法有效解决学生在交际或娱乐方面的其他需求。40%的学生在校承受较大的经济压力,也是造成学生自卑、无助等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特别重视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学生关怀。[16]
2.课堂教学——学生专业学习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专业学习的主阵地。从影响大学生在校成长的课堂教学因素看,教风学风状况占 41.20%,教学硬件环境占 31.25%,校园文化活动占17.82%,学校师资力量占 9.73%。教育方式、教风、学风、校园文化状况及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的投资力度与大学生在校成长密切相关,要从教到学的方方面面营造大学生在校成长的良好软硬件环境。
3.课外实践——自我能力锻炼的重要方式
从课外时间的利用情况看,31.71%的学生选择看书,23.52%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34.26%的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8.34%的学生外出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7.59%的学生上网,14.58%的学生参加同学聚会,可见课外时间参与校内外实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锻炼的重要方式。在课外实践参与情况调查中,学生表示积极参与受益匪浅的占 48.38%,积极参与收获不多的占 30.09%,应付了事没有收获的占13.66%,懒得参与的占 7.87%,可见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4.朋辈交际——平等学缘关系备受学生信赖
关于交友问题,81.38%的学生会主动交朋友;35.64%的学生表示身边的人规划清晰、成绩优异;81.91%表示周围人言行会对自己产生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结交朋友,意识到交际圈对自身成长的重要影响。可见在平等关系中所建立的同学情谊深受大学生信赖,以学缘关系有效拓宽社会关系。
5.恋爱状况——爱情观和恋爱价值观直接影响学业
关于大学生恋爱状况,83.51%的学生渴望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谈恋爱;26.06%的学生在恋爱中相互促进,4.79%表示恋爱会影响学习、分散注意力,69.15%的学生表示会因人而异;23.94%的学生表示失恋对自己影响不大,52.13%的学生表示失恋为以后的恋爱积累经验,7.98%的学生表示失恋后会极度伤心、无法自拔。超过80%的学生希望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体验爱情,部分学生会因恋爱问题严重影响学业甚至陷入心理困境,因而正确的爱情观和恋爱价值观与在校成长关系较为密切。
6.身心状况——身心健康关系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55.32%的学生平时能坚持体育锻炼;79.26%的学生在校压力在可承受范围内,9.04%的学生表示压力程度已经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82.45%的学生掌握了一些调节身心的方法,6.91%的学生无法自我调节好身心状况。从身心状况看,55%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少数群体表示在校期间压力很大,影响到正常学习和生活且无法通过自我调节进行压力排解,可见对学生身心健康行为的引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大学阶段是自我认知、品质、个人动机等内在心理容易被群体所改变的时期,在不断强化大学生显性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冰山模型水下部分的隐性素质的有益巩固和延伸。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搭建大学生在校成长的应然素质模型,帮助其实现自我了解的飞跃,获得未来的事业成功。大学生在校成长应然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
(一)强化显性素质,完善知识技能体系
显性素质位于素质冰山模型的上部,运用一定工具和方法直接观测和量化,对个体行为有显著的指导和辅助作用,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它包括容易学习的知识和可在一定期限内培养提升的技能两方面,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有直接指导作用,来自于成长过程的学习和积累,可以在一定时期得到显著提升。在知识层面,以综合素质测评各项基本要素的定性定量评价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结合《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学分认定办法》以学分置换量化来激励学生钻研学业。在技能层面,专业技能上要注重着力打造更多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实习实训、学科竞赛;通用技能上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断完善知识技能体系。
(二)固化隐性素质,增强职场适应能力
隐性素质位于素质冰山模型的下部,平时不易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个人行为方式在潜意识上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它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品质、动机等,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起着潜意识的指导作用,要将隐性素质作为一种日常需求固化。在角色定位上,通过有效的生涯发展规划来引导大学生认知自己,鼓励学生考取执业资格证书,积极参加职业素质拓展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价值观方面,注重传统价值观教育,开展传统经典阅读活动、传统礼仪培训活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演讲、辩论、讲座、讨论和情景再现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创新活动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在自我认知上,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重视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乐观精神等。在个性品质上,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廉洁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文明守纪守法和正直诚信品质等。在动机方面,要注重开展理想教育、成就教育等主题活动增强理想信念,举办人际和谐教育主题班会或讲座,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和适应能力,提升其未来的职场应对和适应能力。
(三)注重全面素质培养,助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两方面,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在表现,隐性素质决定支撑显性素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显性素质欠缺的大学生会显出知识技能明显不足,而隐性素质欠缺的大学生只会是没有温度没有思想的工作机器。在工作和学习中显性素质一定程度可以衡量一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大小,良好的隐性素质会对于大学生个体成长表现大大加分,更是显性素质发酵的强力催化剂,尤其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抉择上和重要转折期的过渡中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育上,以培养显性素质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素质。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充为阵地来强化显性素养、固化隐性素质,在大学生在校成长应然素质系统模型下,理性引导大学生对自我角色定位的体验和感受、对社会品德规范的认识和遵守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帮助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的“四个平台”和“一个体系”各成系统、相辅相成,在重视培育大学生个体内在应然素质模型的同时,深入开展在校成长协同机制的功能和特性分析,通过多元化成长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在校成长创设更优的外部条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成长路径打造优质环境。
(一)各平台有的放矢助力大学生在校成长
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中“四个平台”分别是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多元社会支持平台、信息化成长评价平台,各平台在设置上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选择。
1.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导向个体最优职业前景
最优化的成长目标是引领学生在校成长的最高准则。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将大学生在校成长目标分为价值目标、健康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四大模块,学生在最优化成长目标指引下摸索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优职业前景。身处多元价值时代,大学生价值目标若不加规范,容易走向偏路,通过第二课堂植入隐性文化加强思想引导;健康目标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引导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可靠人才;学业目标的实现以每学年纵向的综合素质测评为基本要素,把课外学分认定和置换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主要抓手,实现学业成绩和第二课堂成绩并重;在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意向有效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以成长目标为导向实现从学业到职业的有力突破和持续发展,在成长中确定目标、收获中达成目标。[17]大学生在校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在校成长目标优化平台
2.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拓宽成长空间
同辈互助成长平台引导学生有效整合学缘关系带来的有利成长因素,有效拓宽成长空间,为学生在校成长带来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在大学“微社会”中,同辈群体因其年龄、地位、兴趣、爱好等相似密切联系。一方面,化小成长单元,注重发挥各级学生社团、班集体、党团支部、寝室等在大学生互助成长中的作用。由学工部牵头,二级学院党总支具体分工落实成立班级成长互助小组、党团支部互助小组;团委等职能部门牵头成立各类学生组织互助团体;公寓管理部门牵头成立寝室互助小组,学生在各单元的活动参与状况和效果由牵头部门详细记录后,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重视交际网络带给学生在校成长的重要影响。开设“交友和恋爱”主题的公共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人际交往方面的角色体验、素质拓展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和恋爱观,激发恋爱对象互助作用和朋友圈的正确导向作用。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如图3所示。
图3 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
3.多元社会支持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寻求有利成长资源
大学生来自家庭、朋友、恋人和其他社会支持情况与大学生自身所处环境和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在校成长仅靠其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要重视引导学生寻求多元社会支持,降低或者消除不利因素对成长带来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在社会支持平台的运转中扮演核心角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主动整合血缘关系、学缘关系,并积极争取其他社会关系给自身成长带来的有利因素,利用好所拥有社会资本和未来预期资源。学校支持以其专业性强为学生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学生对家庭支持有着很强依赖性,家校合力以便家庭及时知晓学生在校情况,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和必要的物质支持;朋友支持是同龄群体中接受度很高的一种学业支持方式;恋人因亲密度高对学生在校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正向的情感支持也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另外,争取其他各方支持力量,全方位支持学生成长为专业扎实、技能过硬、身心健康、人格全面的可用人才。大学生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如图4所示。
图4 大学生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
4.信息化成长评价平台引导理性的学业意识
在大数据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生在校成长评价平台,通过评价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根据学生发展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学生自评、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评价、家长评价、实习和用人单位评价动态观测大学生的成长历程,发挥外驱力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以学生自评情况来透视成长中的个性化需求和成长特点,引导学生自知和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发展目标;教师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动态,以便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家长评价可以实现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通过家校合力给予学生有效、及时的督促和帮扶;企业评价包括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评价,通过评价平台了解学生在校成绩、社团经历、实践参与、获奖情况、创新创业成果等,作为企业开展学校招聘的重要参考;社会评价包括相关合作单位、公益组织、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中肯评价,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得到锻炼、拓展视野的同时,与相关单位在合作中建立起共赢的建设性关系。
评价平台的有效反馈是学生正确认识和发展自己的重要工具,也是学校制定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理性参考,更是用人单位与社会加深对学校及学生认识和了解的参考窗口。大学生在校成长评价平台如图5所示。
(二)多平台有效互动构建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
1.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的功能分析
大学生在校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对于在校成长应然素质体系、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和在校成长评价平台具有积极指导作用,在校成长应然素质体系、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对于在校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和在校成长评价平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校成长应然素质体系对于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和在校成长评价平台具有适时调整作用,在校成长评价平台对于在校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在校成长应然素质体系、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具有反馈作用。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如图6所示。
2.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的特性分析
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具有整体性,大学生在校成长应然素质体系与在校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和在校成长评价平台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各平台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应对在校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在校成长应然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具有目标性,大学生在校成长目标优化平台发挥着指导作用,围绕大学生在校成长目标优化进行全程、全员合力育人;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在学生成长中通过同辈互助成长引导平台寻求更多的互助伙伴,借助在校成长社会支持平台吸纳更多更新的社会支持元素,以开放的姿态关注学生在校成长,有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特长和潜能,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实践分析
大学生在校成长的“四个平台”围绕“一个体系”构成一个多维协同实践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战略引领下,充分发挥在校成长目标平台的具体引导作用,将机制的创设过程置于学生个体与朋辈群体、家庭教育,以及与企业共赢、社会协助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广阔视角来进行协同构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都是协同成长机制的主动方,高校瞄准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协调各个要素,引导大学生主动挖掘各类成长资源,使得在校成长协同机制发挥其最大功效。多种因素围绕大学生在校成长应然素质的培养发力,基于血缘关系的家庭教育通过家校联合开展亲情式帮扶,基于学缘关系的同辈群体在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化小成长单元分类分层开展成长平台建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创造生动、具体、真实的职业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导向性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社会化进程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图6 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
在大学生在校成长协同机制的多因素联动下,帮助大学生健康全面成长成才,这对于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1] 胡俊杰.基于冰山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2,(71):169-170.
[2] 刘又溦.大学通识教育多元路径研究——基于冰山模型理论[J].理论与当代,2014,(8):21-22.
[3] 武立勋,冯蓉.基于冰山模型的大学生国际化素质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123-126.
[4] 任国友.基于冰山理论的大学生安全素质三角形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10):21-27.
[5] 李想.基于“冰山理论”探索党团组织拓展女大学生素养的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9):253-254.
[6] 潘砚涛,王洪军.基于冰山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胜任素质模型研究[J].才智,2016,(12):196-197.
[7] 韩翠萍.网络时代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基于冰山理论的视角[J].亚太教育,2015,(27):243.
[8] 蓝善康.在不对等中实现平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冰山理论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67-169.
[9] 王艳辉,李新华,胡兵.新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素养冰山模型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7-188.
[10] 王瑞,王琮瑶.应用“冰山模型”理论浅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4):148-150.
[11] 蒋保伟,孔青.基于冰山模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教育评论,2016,(9):80-84.
[12] 刘彬.冰山理论与工学结合中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养成[J].现代企业教育,2015,(2):171.
[13] 李伟娟.基于素质冰山模型的营销专业大学生推销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石油教育,2016,(3):40-42.
[14] 许兵.江西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成长路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5] 李刚,万贺.大学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性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2016,(2):16-17.
[16] 陈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7] 王训兵,李晓波,王飞.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5):73-74.
【责任编辑 曹 静】
The Construction of Cooperative Mechanism in the School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Perspective of Quality Iceberg
REN Qian,WU Na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luo University, Shangluo 726000, China)
With a view of “quality iceberg”,this paper will study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growth from two aspects,explicit quality and tacit quality,and will analyzes those factors that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growth as follows: school performance,exercise pattern,role definition,values,self-knowledge and motives.Strengthening explicit quality and completing system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the paper considers that developing tacit quality,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owth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fied quality in school.In order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gain qualified quality effectively and to improve the plan of school growth specifically,the paper suggests that building a platform of intelligent school growth estimates with many forces,constructing a mechanism of peer mutual growth guidance and establishing a reasonable,practical target-driven system of school growth.
quality iceberg; college students; explicit quality; tacit quality; growth
G640
A
1009-5128(2017)14-0024-08
2017-02-15
商洛学院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素质冰山” 视角下转型高校大学生在校成长路径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XSGZ16004)
任倩(1984—),女,陕西商洛人,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