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化语义三角形与《水浒传》中的称谓翻译*

2017-07-12 16:21路东平
菏泽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译语所指水浒传

张 璐,路东平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图式化语义三角形与《水浒传》中的称谓翻译*

张 璐,路东平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将图式概念引入语义三角形,以弥补语义三角形在语境方面的不足,尝试建构图式化语义三角形。在图式化语义三角形的基础上,对《水浒传》中的称谓(除绰号)予以分类,并探索不同类型称谓的认知翻译过程。

语义三角形;图式;《水浒传》;称谓

称谓作为一种指涉手段,是语义三角形在交际中直观鲜明的例证。翻译学上研究称谓,一般根据语言学上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进行分类,很少涉及到称谓翻译本身的双重指涉性:称谓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原语与译语的转换,在译文中指涉原文所指;而译者通过再语境化,使得说话人在译文语境中指涉他欲称呼的对象。这不仅涉及到双语转换中的符号、意义与所指的关系问题,也包含诸多认知因素。语义三角形揭示语言、意义与所指的关系。图式理论从认知入手,深刻剖析人类语言的使用过程。因此,本文拟将图式引入语义三角形中,建构图式化语义三角形;并以此为基础,将《水浒传》中称谓(除绰号)分为四种,并解读称谓翻译过程。

一、语义三角形、图式与翻译

(一)语义三角形与翻译的关联

奥格登和理查兹提出语义三角形[1]11,认为指称过程就是符号、意义与所指发生关系的过程。其中,意义与事物、意义与语言之间存在直接关系。而语言和事物之间则以意义作为中介。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意义”。利奇根据语言的交际功能把意义分成七类: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2]33。其中,内涵意义指词语除本身的纯理性内容外,凭借其所指内容而具有的交际价值;社会意义指“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意义”,即特定社会环境对语言使用提出的要求。王秉钦将后六种归纳为非理性意义。他认为,理性意义孤立且静止,是交际的基础,反映了交际者对所指的理性认识;非理性意义与特定使用环境有关系,是动态的词义,是交际者附加给所指的感性表达[3]。二者在交际中相互依存,说话者以此传达完整的意义。

图1 语义三角形与翻译的关联

将原语的语义三角形与译语的语义三角形结合,并嵌入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如图1),旨在解释翻译中“意义”、“语言”、“所指”的关系,这关系到译论研究的基础。说话者进行指称时,其脑海中欲指涉的“所指1”投射到“理性意义1”,附上其欲表达的“非理性意义1”,再根据“意义1”做出语言选择;听话者理解话语时,顺序与此相反。这正是译者翻译的过程。此时的间接联系,不仅存在于“语言符号”和其指涉的“所指”之间。译者通过翻译,使得“所指1”与“所指2”、“意义1”与“意义2”之间也产生了间接的互动。这些间接联系的不对应性,正是译者努力的关键所在。

但图1仍略有瑕疵。例如,语义三角形没有考虑到语境对意义选择、表达的影响[4];没有涉及译者处理意义的具体过程。因此,下节拟将图式概念引入语义三角形中,以弥补其语境方面的不足,并从认知层面阐释翻译。

(二)图式化语义三角形与翻译的关联

意义是思维和客观世界互动的产物。外界事物投射入人脑中,通过概念化产生意义。皮亚杰认为,话语理解时所使用的概念化的知识结构就是认知图式[5]105。因此,产生于人脑的意义,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储存为结构化的知识,即为图式。由此,可归纳出图式的两个基本特征:可变性和结构性。可变性表明图式可以被修改,结构性表明图式之间区分层级且相互联系。库克将图式分为三类:文本结构图式、语言图式和知识图式[6]。周红民将前两者合称为语言图式[7]。

图2 图式化语义三角形与翻译的关联

因此,我们认为,将图式引入语义三角形有两个优点。第一,图式可以与意义区别开:意义属于语言范畴,社会特点鲜明;图式属于逻辑范畴,不同社会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有助于我们从纷繁的语言现象中总结一般规律。第二,图式在人脑中建构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以弥补语义三角形忽略语境这一缺点。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构建”,是“听话人解释有关世界的一组预设”[8]15。由此可见,认知语境,即认知图式的总和。该语境产生于交际过程中,影响人脑对认知图式的处理。

将图式引入图1(如图2),可表述如下:说话者使用语言,在认知语境中通过理解或建构意义,以认知图式的方式指涉所指。认知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和知识图式。意义包括词汇的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后者产生于语言使用中,直接归档于人们关于世界的背景知识,显性与否受交际双方共同选择的影响。两种意义,与两种图式直接挂钩。译者在译文中建构原文所表达的意义,即是在双语认知语境中处理双语图式。

这一过程可详细表述为:语言单位进入译者脑海中,激活相关的语言图式和知识图式,并与原作认知语境互动。译者依据语境适切性选择恰当的图式,形成原文图式文本[9],即其对原文意义的理解。之后,译者进入译语认知语境,根据双语中的互通概念图式[10],确定译文图式文本,即其欲表达的意义。这一步还会受到译者自身意愿和其对目标读者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的评估的影响。最后,译者依据译文图式文本,对译语的语言规约进行顺应,建构译文。

二、图式化语义三角形与《水浒传》中称谓的分类与翻译

称谓,从语言学上讲,是“一个言语社群所储藏的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等的一套名称系统,是语义单位”[11]。从图式上讲,是说话者依据脑海中的认知图式,对指人的心理实体进行指涉的语言符号。称谓翻译的双重指涉性表明,用图2研究称谓的分类和翻译是可行的。

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汉英称谓大异其趣。汉语中部分称谓所携带的图式并不存在于英语中,指称、所指、意义和图式之间或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笔者将此二种统称为对应)、或完全不对应。现根据图2,试将《水浒传》中的称谓(除绰号)分为四种。但由于称谓反映社会现实,种类难以穷尽,其复杂性更不必再提。

(一)双语中指称,所指与图式相互对应

汉英指称对应的前提下,其背后的所指与图式也可对应。这一类称谓通常只含有理性意义。如,亲属称谓中的平称,“丈夫”与“husband”、“女儿”与“daughter”等;以官职或职业、或“姓氏+官职或职业”称呼,如“教授”与“teacher”等。此类称谓还可携带社会意义及情感意义,即其携带的知识图式在译语中仍然存在。如,以官职或职业、或“姓氏+官职或职业”称呼,同样可以表达尊敬;部分骂称,“泼贼”与“accursed thief”、“那厮”与“that oaf”等。

(二)双语中指称对应,所指与图式不对应

汉英指称对应的前提下,符号所激发的图式不同,所指事物不同。此类称谓通常蕴含理性意义、内涵意义及情感意义,理性意义激发人脑中的语言图式,而内涵意义和情感意义则关联知识图式。例如,《水浒传》中,李小二称其妻子为“大姐”[12]135。这是宋朝的惯用称谓。“大姐”在原文作者建构的语境中,作为一种语义变异的信号,对原文读者脑海中的语言图式与知识图式进行逐发,读者自然可补全语境空缺,实现语义连贯。英语中的“sister”在指称上虽然与“大姐”部分对应,却没有上述知识图式,出现意义真空。此类称谓还包括:中国古代夫妻的互称,“阿哥”、“阿姐”、“娘子”、“官人”等;其他亲属称谓,如“叔叔”为嫂子对丈夫弟弟的称呼;部分骂称,“畜生”、“小猢狲”、“秃驴”等;平民百姓、下级官员等对上级官员的尊称,如“大人”;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如“好汉”;拟亲属称谓,如“婆婆”常用于对年长女性的尊称,“丈丈”常用于对年长男性的尊称、“师父”用于称呼各行各业的手艺人。

例1. 那大头领……道:“哥哥别来无恙,可知二哥着了你手。”[12]81

“I hope you’ve been well since we parted. So it was you who gave my lieutenant that drubbing!”[13]91

The robber chieftain…saying, “Elder brother, has it been well with you since we parted? Now I know it was you who beat my second brother!”[14]99

“大头领”乃李忠,他用“哥哥”称呼鲁智深,用“二哥”称呼麾下二头领周通,二者皆为拟亲属称谓。由于“二哥”为“哥哥”的衍生称谓,此处仅讨论“二哥”。中国自古讲究家国互通,喽啰依照实力高低称首领为“大哥”、“二哥”、“三哥”等;首领之间亦可以此互称。英语中虽有这些所指对象,但“brother”、“elder brother”却无上述内涵意义。若是称呼首领,多用其在团伙中的职位,如“Captain”、“Lieutenant”等。原文建构的图式为语言图式+知识图式,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称谓,不法团体中排行第二的人。但出于自身意愿和对读者审美期待和接受水平的评估,Shapiro选择归化,牺牲原指称的内涵意义,使用译语中的常用指涉方式;Buck选择异化,保留该内涵意义,留待读者自己建构语义连贯。

(三)双语中指称不对应,所指对应,图式不完全一致

汉英指称不对应的前提下,译语社会中存在原语所指对象,但原指称激发的认知图式与译语社会的不完全一致。此类称谓通常兼有理性意义、社会意义或情感意义。其理性意义仅用于指涉,非理性意义满足交际中除指涉之外的其他用途,但译语社会中却没有相关的知识图式。如,汉语中的谦称:“小人”、“鄙人”、“贱妾”、“愚兄”等使用“小”、“鄙”、“贱”、“愚”加自反称呼;“卑职”、“微臣”、“下官”、“末将”等使用“卑”、“微”、“下”、“末”加自身官职;“晚辈”、“后生”等自降辈分;“贱内”、“拙夫”等称呼自己的亲属。傲称:古代君王称孤道寡;以“本”置于官职前,如“本官”,或以“某”置于自身姓氏后,如“闻某”等。

例2. 林冲道:“上下方便,小人岂敢怠慢……”[12]118

Ling Ch’ung pleaded, “Have pity on me, noble Sir. How dare so humble a one as I go slowing and delay our march? …”[14]148

“上下”用于对有身份的官员的尊称,“小人”用于对自己的谦称。翻译时,仅“you”和“I”即可保证指涉明确。虽然英语中没有“小人”附带的知识图式,译者仍选择建构一个蕴含该知识图式的译语文本,一是为了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二是为了向目标读者传递中国文化。“noble Sir”与“So humble a one as I”传达了原文的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但后者从语言图式的角度看略显冗长,没有对有关称谓的语言结构图式进行较好的顺应。

(四)双语中指称、所指、图式均不对应

汉英指称不仅不对应,译语社会中也没有该所指对象,所激发的语言图式与知识图式在目标认知语境中均处于缺省状态。但一般来讲,该类称谓蕴含的图式与译语社会中某图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的“道人”与西方的“修道士”社会角色类似,其指称可以互明。道人自称“贫道”,以示谦恭。虽然谦辞“贫”作为中国特有的知识图式,并不存在于英语中,但仍有“道士”在,有该称谓最核心的指涉对象“我”在。

例3. 那先生哈哈大笑道:“贫道不为酒食钱米而来。”[12]194

The priest laughed. “I’m not interested in grain or money.”[13]232

翻译时仅有“我”便足以实现语义连贯,却无法向译者传递原称谓中蕴含的知识图式。可以看出,译者有意介绍中国文化,在前文中使用“priest”翻译“先生”,表明所指对象具有宗教身份,对“I”进行了一定补偿,但仍省略了“贫”这一谦称前缀,或是担心译文读者无法理解,或是因为译语中缺乏相关意义实现方式,无法在保证传达原文知识图式的同时,又对称谓翻译的结构图式进行顺应。此类称谓比较少见,原因在于原语和译语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仍大于相异性,否则语际交流将举步维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称谓是可译的。

三、结语

从图式的角度区分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对称谓翻译的分类有较大的启示:一般意义上讲,若称谓蕴含的是双语中的互通概念图式,可直接转换;否则,便需要译者的特殊处理努力。其中,若称谓携带的以内涵意义为主,译者须勘破作者欲指涉的对象;若以社会意义为主,则须透彻理解该社会意义;若称谓的所指在译语社会中不存在,译者可建构相似的图式,尽可能传达完整的意义。然而,本文的分类也有局限性。比如,原称谓中蕴含的知识图式稍有复杂,便难以归类。但从翻译过程上来讲,认知图式可在思维层面上保证一定的意义会通。

[1]Ogden, C. K., Richards, I. A. The Meaning of Meaning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923: 11.

[2]利奇,N. 杰弗里.《语义学》[M]. 李瑞华,王彤福,杨自俭,穆国豪译.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王秉钦. 从“语义三角形”到“翻译三角形”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06): 49-55.

[4]郅友昌,孟霞. 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语义三角模式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3): 16-21.

[5]皮亚杰·让. 发生认识论原理[M]. 王宪钿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6]Cook, Guy.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4.

[7]周红民. “翻译图式解析”[J].上海科技翻译, 2003(3): 13-16.

[8]Sperber, 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9]张梅岗. 论翻译的图式文本 [J].中国翻译,2002(01): 29-30.

[10]谭业升.认知翻译学探索:创造性翻译的认知路径与认知制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87-88.

[11]么孝颖. 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 [J].外语教学,2008(04):20-24.

[12]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3]Shapiro, Sidney. Outlaws of the Mar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

[14]Buck, Pearl S.. All men are Brothers [M].New York: The John Day Company, 1933.

(责任编辑:谭淑娟)

Schematized Semantic Triangl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Appellations inTheWaterMargin

ZHANG Lu, LU Dong-p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construct a schematized semantic triangle by introducing schema into semantic triangle so as to cover its shortage in context.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schematized semantic triangle, it makes a tenta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appellations (except nicknames) inTheWaterMarginand discusses the cognitive translating process.

semantic triangle; schema;TheWaterMargin; appellations

1673-2103(2017)03-0018-04

2017-04-20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学科研创新学术团队建设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6LZUWYXSTD007)

张璐(1995-),女,山东菏泽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路东平(1966-),男,甘肃镇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

H315.9

A

猜你喜欢
译语所指水浒传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遗忘者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论《群音类选》的编选类分及其官腔类所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火柴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