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开发区助推新发展

2017-07-12 16:42/
中州建设 2017年9期
关键词:开发区高新区西安

文 / 朱 剑 孟 珂

西安:开发区助推新发展

文 / 朱 剑 孟 珂

如今的西安,已经被开发区环抱。开发区不仅强力助推了西安的经济,引领了创新创造的活力,同时也改变着西安人的生活。但专家建言,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开发区还需“再创业”,努力走主动城镇化的道路。

西安高新区的成立,让西安人不再只看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眼红。2.5平方公里的试验田,如同改革开放的星星之火,在关中、在陕西燎原。

25年后,西安的开发区已经繁星闪烁,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但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开发区也需走上“再创业”的道路。

被开发区簇拥的西安

从西安城西南高新区2.5平方公里的改革开放窗口起步,开发区的触角沿西安主城区不断扩张。

今天的西安版图上,城北的经开区,城东的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城南的曲江新区、高新区,以及东北部的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南部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四区一港两基地”布局的开发区,已经将西安主城区环抱其中。

25年来,这种延伸和簇拥,成为西安产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在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的记忆里,初创时期的高新区,有的是密集的村落、残留的井坑、污浊的垃圾山、大片的庄稼农田。而如今,这里聚集各类创新要素,产出了西安市GDP的13%,2015年营业收入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特色高技术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近5年年均增长30%。

同样从荒地上生长起来的经开区,在成为西安工业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同时,于2007年启动33个城中村整体改造,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中行、农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世纪金花、金鹰国际等商贸品牌纷纷入驻,满足着区内居民对都市生活的各种需求。

在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高新区之外,主打“生态”的浐灞生态区、主打“文化”的曲江新区等,则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功不可没。

“西安开发区的成就有目共睹,板块带动使得西安的经济、社会、市容市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历任西安高新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要职,现任西安渭北工业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的金乾生说。

当多元化的发展要素越来越多地在开发区聚集,同时向整个西安扩散,越来越多西安人的工作生活与开发区紧紧相连。

周平,家住未央区。周末有空时喜欢开车载妻子去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散心、看风景。“听说能看到很多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我们也不想错过。”

王雅,2年前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回到家乡西安,在经开区陕西太古可口可乐工作。“喜欢外企的工作氛围,但又不想离父母太远,对目前的工作比较满意。”

刘欣,西北大学研究生在读。喜欢尝试进口商品,闲暇时间会去逛位于高新一路上的Ulife西安港进口商品直营超市,有时也去临潼区西恩奥特莱斯购物。“家门口就能买到进口商品比海淘方便多啦,虽然品牌和种类有限,但也能淘到不少低价的好物品。”

众多开发区为西安勾勒出一幅蓬勃发展、宜业宜居的蓝图。

引领大西安的排头兵

在西安开发区25年的历史上,铭刻着许多的第一次。“我们在高新区做了第一个社会养老保险,第一家贷款担保公司,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第一个银行理财产品……”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在高新区的打拼,金乾生有点感慨,“我们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不敢做的。”

立足开拓创新,开发区甫一诞生就成为一片片改革试验田。

北京永秀智库董事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白永秀认为西安开发区的先试先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上,电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依托园区发展起来,改变了农业和传统工业主导的产业格局;产城融合上,开发区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新型城区;人才培养上,开发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了以农民和国企职工为主的从业人员结构;所有制结构调整上,此前西安的企业多为国有,此后出现了大量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改革上,开发区多采取管委会(政府派出机构)主导、集团公司运营的模式,进行了市场化体制的探索,服务灵活、高效。

身处内陆腹地,开发区成为西安对外开放责无旁贷的排头兵。

2016年3月11日,西安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特别提出:“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丝路沿线其他国家在西安设立领事馆、贸易代表处、代办处,推进西安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今后,位于浐灞生态区的西安领事馆区将承担起搭建西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使命。

2016年3月26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开行的陕西省首个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运载着2000吨哈萨克斯坦油脂,经过7天6夜疾驰后抵达西安港,顺利完成首次载货返程。定位为开放型经济先导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的港务区,首创“内陆港”模式,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平台,获得多项开展对外开放业务的“通行证”。

此外,在西安落户的外资企业多聚集在开发区内。如高新区的三星电子、美光,经开区的西门子、博世、可口可乐。经开区、高新区还先后设立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西安出口加工区B区,作为发展外向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承载板块。

毋庸置疑,在开发区的带动下,西安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放眼全国,西安的城市经济并不乐观。2015年,陕西省在全国省域GDP中排名15位,增速8%,但作为省会的西安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26位,经济增速同比增长7.8%,略低于全省平均增速。白永秀强调,当下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将西安做大。

开发区需要新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开发区多年来持续领跑西安和陕西经济,但经济增速在放缓。从省统计局近几年的开发区经济数据(并不完全囊括全省所有开发区,经济体量约占到85%)中看,从2012年到2016年前三季度,开发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由24%降低到20%以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22%降低到13%左右。当然,正如有人将开发区称作“工业经济的晴雨表”,开发区本身受到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的影响,但致力于成为地方经济的强劲引擎,寻找新动力,成为开发区必须面对的“发展中问题”。

回溯过去,开发区引领西安和陕西发展的动力何在?众多专家学者答:创新。“用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办法,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沉淀在西安的资源挖掘出来并进行培育,使其成为发展的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金乾生表示。

那么如今,数量众多、规模扩张的开发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又何在?专家认为,还是创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管理模式。

白永秀比较过陕西诸多开发区的定位和产业规划,发现“有的区分并不明显”。他担心的是,“大家都在分散地做,谁都无法做大做强”。在他看来,经历了产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大发展时期,现在西安的开发区建设、城镇化建设已经走入新的阶段。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产能过剩严重、房地产市场偏向饱和,用“产”带“城”、被动城市化的道路已经滞后。未来,城市化要转为主动,立足于大西安进行城市功能分区的定位,合并部分开发区,将规模和体量做大,走专业化道路。

而就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而言,专家认为,目前大部分开发区采用的管委会模式,——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开发区主管经济事务,而社会事务由行政区主管,在开发区成立初期有助于其轻装上阵,但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和行政区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原本具备优势的效率受到很大损害。

相较之下,白永秀认为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和少数内陆省市实践的另一种模式将成为趋势:不设管委会,完全企业化管理、运作,由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

“这种体制能够化解开发区和行政区之间的矛盾。”他也坦言,“当然,转型牵涉到很多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

猜你喜欢
开发区高新区西安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西安2021
Oh 西安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遂宁高新区
开发区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