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闻宇 (湖南理工学院 414000)
岳州窑古窑址功能布局及生产流程研究
周闻宇 (湖南理工学院 414000)
岳州窑始于东汉,兴衰一千七百余年,为唐代六大名窑之一,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产地之一,在釉下彩、匣钵腹烧等工艺上有开创性贡献,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岳州窑地处湘江畔湘阴县,功能布局延续至今,可分为制坯区与窑炉两区,每区又可划分为多个小生产车间;岳州窑青瓷生产流程可分为瓷泥采淘、陶车拉坯、施底粉、画坯、施釉、烧瓷等多个步骤。
岳州窑;功能布局;生产流程
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三维技术的岳州窑数字影像还原研究”(项目编号:16C0742),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岳州窑陶瓷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项目编号:16A090)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代茶圣陆羽有云“岳州瓷青,青则宜茶”。岳州窑是唐代六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产地之一,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其可溯源至东汉吴国,鼎盛于唐,流变于宋元。
湘阴县铁角嘴瓷窑唐代隶属于岳州,唐前后则属于长沙。唐代六大瓷窑窑系命名以所属州为名,所以铁角嘴瓷窑有“岳州窑”之称。《考工记》中书“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器物制作所需的气候、地理、材料、工艺四大要素。
湘阴县四季更迭明显、全年阳光充沛,气候环境与瓷都景德镇相似;湘江及支流为陶瓷生产提供了优质水源,也为其提供了星罗棋布的水运网络;汉唐时优沃的陶土储备,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关键的原料因素;鱼米之乡富足的食材为日用陶瓷设计带来丰富的灵感,在吸引着外来人口迁徙的同时带来了制瓷新工艺。
岳州窑发展历经汉唐宋元明多个朝代,历时1700余年,在洋沙湖、青竹寺、铁嘴角、营田、白梅、乌龙嘴等地都留有窑址遗迹。以铁嘴角窑头山遗址为例,位于今窑头山吴家祠堂附近,东临湘江,北为水塘,南为祠堂墓地,西为农田,占地面积约两亩,另有半截遗址位于江中,由于早年洪水冲击,已完全毁弃。可推测其规模应大于2000㎡。其功能布局延续至今大致相同,可分为制坯区与窑炉两大功能,其中制坯区又可划分为造型、装饰、次品挑拣三小分区;窑炉可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段。
1.制坯区
(1)造型区:该区一般分布于制坯区底部,包括采泥坑、制坯车间、陶车坑与排水体系等。陶工在此进行瓷泥淘练,拉坯等作业,此外,此分区也是材料存放地,并有可能为陶工提供住宿间。
(2)装饰区:一般位于作坊中部,淘洗池占地面积约为50㎡,深约0.5米。此分区用作施底粉、花纹压印、题诗绘画、施釉等瓷胎装饰流程,同时对其做修整、晾晒等烧瓷前的准备工作。
(3)次品挑拣区:位置与窑室上中下三段窑门相对应。往往会堆积大量残次瓷器,由此可见古时由于生产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瓷器生产的艰辛。
2.窑炉
窑炉往往依山而造,原貌多为条状,形似卧龙,故名龙窑,早期长为十余米至二十米不等,宋代后则长达五六十米,一次可烧装万余件瓷器。由于顺应山势,火力可自然抬升,可节约燃料。窑炉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其中窑头为堆放、燃烧燃料、传导热量至窑室的空间;窑室往往宽3-4米,长数十米,为装放瓷胎并烧制的主要空间。在此空间胎体被整齐排列,并置放于匣钵之中。由于炉体结构狭长,为防烧瓷时火力不济,导致位于窑室中后段的瓷胎受热不均,所以往往在窑室两侧墙体设置投柴口;窑尾为排烟道,与窑室衔接部位为缓坡段,可滞留余温用于烧制大型粗器。
岳州窑青瓷从采泥到淘练、拉坯、釉水、烧造用材全部出自湘阴本地。是最采取釉下彩工艺、匣钵腹烧的青瓷官窑。其生产流程大致可分作以下几个环节:
1.瓷泥采淘
陶工们在湖岸边山坡中进行开采,从红土层中开采出白色高岭土矿,并运回淘洗,达到制瓷所需瓷土标准,并盘成条状以便储存与拉坯使用。
2.陶车拉坯
将瓷泥放入陶车上,以轮盘旋转,借助陶工人力,将瓷泥拉成所需造型。
3.施底粉
由于岳州窑瓷土铁元素含量较高,烧造后瓷器会呈红褐色,所以在瓷坯成型后,施一层底粉,再进行胎体作画与装饰会得到更加鲜明的形象。
4.画坯
岳州窑首创釉下彩技术,其时最早可追溯至两晋时期,由点彩发展至线彩、块彩。长期发展而成的贴塑块彩、釉下彩等首创工艺最终都成为继承者长沙窑的基因特色。具体做法可分为两种方式:
(1)压印纹样:陶工将刻有花纹的小印章按照一定形式美规则进行排列组合,并在瓷坯上压印,丰富瓷器的装饰效果,其印章纹样种类众多,如莲花纹、葵花纹、卷草纹、几何纹等。
(2)绘画题诗:陶工在瓷胎上绘画。其表现形象多源自楚文化中自然神灵崇拜,如龙凤、羽人;以及湘江畔丰富的水产资源,如花鸟鱼虫。
5.施釉
高钙灰釉是岳州窑釉料的典型特征。釉水则是按比例配置取自当地的蕉叶、柴灰、黄泥。岳州窑青瓷在施釉手法上也是丰富多样,如内壁荡满釉,内外壁同时浸半釉等,丰富的上釉手法使得每件瓷器都有其特质。
6.烧瓷
岳州窑首创匣钵腹烧工艺,即将瓷坯放入事先准备的匣钵内再入龙窑内烧造。此工艺可有效防止烧造中的瓷坯受热不均,釉面粘黏及污毁。创造性的解决了越窑青瓷以来支钉烧造面临的印痕问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非遗的保护力度,岳州窑作为重要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古代重要青瓷名窑,加强对岳州窑青瓷文化的保护、开发、复兴是当下岳阳政府与各界人士的要务。2003年地方政府兴建了岳州窑遗址博物馆,并多次组织人员寻访岳州窑技艺传承人,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飞速发展,文化形态日趋多元,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岳州窑文化的传承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全面了解、研究岳州窑遗址的周边地理环境及功能布局、生产车间构造形态,工艺流程等,串联相关孤立史料、信息,借助三维影像技术重塑岳州窑从瓷胎制作到烧造过程景象,重塑岳州窑场景完整形象,便是对于岳州窑遗址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
[1]郑斌.岳州窑古青瓷审美价值初探[J].中国包装,2016(03).
[2]杜雪梅,周闻宇.基于传承与保护下的岳州窑历史沿革与发展[J].中国包装,2016(11).
[3]范任.岳州窑青瓷饮食器皿设计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4]周世荣,周晓赤.岳州窑[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