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点彩派”
——“米氏山水”

2017-07-12 13:58:18付美桥青岛科技大学266000
大众文艺 2017年3期
关键词:米氏墨点潇湘

付美桥 (青岛科技大学 266000)

中国的“点彩派”
——“米氏山水”

付美桥 (青岛科技大学 266000)

在绘画艺术中,点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元素。在我国以米芾及其子米友仁所创的“米氏云山”最具代表性,而此技法与西方的“点彩派”在表现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以《潇湘奇观图》为例概括了米氏在我国山水画中具有的四个特点,并简要指出其对我国文人画所具有的划时代的影响。

米芾;米友仁;米氏云山;点彩派

无论在何种艺术门类中,点都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中国著名艺术家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写道:“画事用笔,不外点、线、面三者,然线实由点连接而成,面亦有点扩大而得,所谓积点成线,扩点成面是也”。中国画中的“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花鸟和人物画法中,有一种以点状笔触来完成的画法,名为点垛或没骨画法。因为中国画视线条为骨架,功夫的深浅就主要看“点”使用得如何了。而在西方绘画史中也一度出现了以“点”为代表的绘画流派——“新印象派”,该画派的画家们根据当时的科学理论,认为光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照在物体上也会反应出各种颜色的不同效果。因此该画派在作画时,干脆用五颜六色的圆点和方点去拼缀成像,使观者用视网膜重组画面,史称“点彩派”。由此可见,“点”的艺术在中西方绘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则主要探讨“米氏山水”的“米点”(这里所说的“点”是指在画面上产生点状笔触的艺术,如披麻皴,斧劈皴等)在我国绘画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米氏山水”,也称“米氏云山”,因其点像“米粒”故而得名,称其为“米点”。“米点”是由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及其子米友仁所创,是中国画中最有代表性的点状笔触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笔墨表现

“米氏云山”墨点攒错,以墨色见重,晕染见长,一改中国画重线条的传统。例如《潇湘奇观图》中“无根树”的造型,刷新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方式。画家还用带有体积感的短线甚至墨点来表现江南丘陵的地貌特征,山间的云气也是在画面未干时随心勾画的,更有些地方只用墨染,画出云烟灵动的感觉。远山和坡丘皆用淋漓的水墨大笔扫出,一挥而就。有些地方用清墨铺染,显出朦胧之意,用其特有的笔墨表现形式勾勒出独特的秀美山河。

另外,“米氏山水”也是米芾所追求的独特境界,“无一笔关仝,李成俗气”。根据真实的重峦叠嶂的景色和他天真脱俗的个性,画出江南朦胧苍润的山水和自己轻松烂漫的心境。可谓是:“即其笔墨所来到,亦有灵气空中行”。博克也曾说:“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而“米氏山水”在绘画中所呈现出的“点”,则是建立在体味自然的写意基础上的,对物象形貌有深刻的把握,通过对物象特征的归纳、概括而形成了具有明显“米点”特征的山水符号,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符号化的具有笔墨韵味的“米氏山水”特征。

二、创造艺术意境,写意达情

“意境”的表现在米氏父子的绘画创作中尤为突出。《潇湘奇观图》是米友仁据真景所绘,他不像董源那样构图多变、刻画精细,而是在经营位置中简明扼要、大刀阔斧。以《潇湘奇观图》为例,当我们徐徐展卷,卷首映入眼帘的便是浓云翻滚的景象。雾蒙蒙的烟雨之中,远处的山峦似隐似现,随着云气的游动尽显变化。那些云气似乎是游荡着的,在聚散变幻间,显露出山形,层层叠叠地向两侧延伸。到了画幅中段,山峰才在云端显露真容,主峰耸立如剑,似乎要刺破苍穹。两侧群峦起伏,山间林木疏密相间,风景中的一切都在云遮雾绕中,山峦走势却清晰明了。到了画卷末段,画家的笔锋一转,又进入了“山色遥看近却无”的淡远迷茫之中,体现了造化生机。画面中所呈现的那种起伏连绵、云烟泮合、茂林阔木、烟雨迷蒙的景象,使观者如临仙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方山水的华滋润泽。

其次是“情”。“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从米友仁于《潇湘奇观图》中的提字:“余生平熟悉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可以看出,其所作之画是心灵对于自然的直接反映,生气远出,仪态万千。他不是局限于自然物象的一时一地、一草一木,而是将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都收于纸面之上,云烟晦明,才足以表征其心胸中蓬勃无尽的灵感与气韵。米友仁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在于他能以平素的精神涵养,培养一片天机,然后在凝神寂照中一挥而就。

三、形成“米氏美学”

绘画艺术既作为视觉造型艺术,就应通过视觉表现传达思想、情感或观念。从这一角度上来讲,《潇湘奇观图》所体现的哲理性的传达,都是通过视觉情景的再现和升华来表达作者对美和艺术的深刻思考。与此同时,在这一创造性的表达过程中,它们又都体现出了“米点”这一视觉符号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情感特征。因此,“米氏山水”中的“点”不仅是构成山川物象的基本造型符号,更是一种被画家赋予了其写意性、抒情性的有意味的价值符号。因而,也使米氏父子在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史上形成了具有独特意蕴的米氏绘画美学。

四、承上启下

米氏以前,就有董源于画作中常用小墨点、披麻皴画山,然而这种小墨点已露米家点的端倪。所以有种说法为:“米点”起于董源,成于米芾,臻于米友仁。此外,米氏父子也与同时代的文同、苏轼所画之画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没有彻底屏弃“形似”。而米友仁的画作受其父的影响颇深,所作山水画多是“点滴烟云,草草而成”,与北宋李成、范宽的雄峻山川迥然不同而别开生面。古人谓山水画至“二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形。另外,在山水画的理论方面米芾不仅提出了其影响深远的“高古”和“古意”论,还提出了反对“富艳”“格法森严”的院体画的观点。米芾曾说:“今世贵侯所收大图,犹颜柳书药铺,形貌似尔,无甚自然,皆凡俗”。因此从中可看出其讲求作画应作“适兴之具”,抒写“胸中盘郁”的自由精神。认为绘画应“自适其志”,而不是装点皇室的工具。

由此可知,正是由于其开创了“米氏云山”的水墨山水技法及其所推崇的抒写“胸中逸气”的自由精神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从而也使其成为推动文人画发展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到了元代,高可恭得到普遍认可,被认为是“米氏山水”的继承者。明代以后,米氏画法渗透到“南宗”的山水画中。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也受其影响,黄宾虹晚年不拘一格的积墨画法与米氏所倡导的绘画艺术精神不谋而合。

综上所述,“米氏山水”的独特技法不仅使其与产生于法国19世纪的新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在形式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它还以其独创性,为我国山水画的创作技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划时代地确立了文人画的审美标准和情感基调。从而也丰富了我国山水画的艺术意境,使我国山水画多了些“文人墨戏”的意味,从此,文人画常盛数百年,至今遗韵犹存。

付美桥,出生于1992年,女,汉族,黑龙江人,硕士,青岛科技大学,研究方向为美术学水彩画。

猜你喜欢
米氏墨点潇湘
墨点大变身
米氏凯伦藻胞内多聚磷酸盐对环境磷变化的响应研究*
海洋与湖沼(2022年2期)2022-03-25 10:32:14
《潇湘暮雨图》
墨点,对不起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紫禁城(2020年7期)2020-07-25 02:40:18
重金属镉和铅胁迫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生态科学(2019年3期)2019-07-02 07:33:14
欢乐潇湘
不同氮磷比对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
渔业研究(2017年4期)2017-08-30 13:34:36
潇湘花月谣
小墨点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