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洪 (广西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非遗科 541001)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创新
——以桂林市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漓江之声”为例
邓力洪 (广西桂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非遗科 541001)
“漓江之声”是桂林市每年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自1980年开始举办至2016年已连续举办了37届,37年来,“漓江之声”已成为桂林市群众文化的龙头,成为展示桂林群众文化建设成果的一面旗帜,成为桂林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拳头产品,成为全区乃至全国闻名的群众文化品牌。“漓江之声”举办37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以“漓江之声”为例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探索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创新;“漓江之声”
“漓江之声”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至1984年的前5届,这几年的“漓江之声”仅仅是群众性的歌咏活动;第二阶段是1985年至1992年,这个阶段是一个普及的阶段;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1999年,这个阶段的提高阶段;第四阶段是2000年以后至今,这个阶段是创新发展阶段,从“漓江之声”的发展历程看,“漓江之声”的产生与发展和壮大是顺应时代要求,是与时俱进的。
1.导向性。从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准的角度看,“漓江之声”具有导向性。“漓江之声”由桂林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提出方案,由市委办、政府办联合下文,桂林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下设活动办公室并负责组织实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导向性。
2.参与性。从活动的参与主体和运作上看,“漓江之声”具有参与性。群众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欣赏者,“山歌擂台赛”的歌手全部来自农村,社区文艺汇演的演员就是身边的街坊邻居。在1999年以前的“漓江之声”以系统为演出片,1999年后以十二县五城区为演出片,无论是以系统还是以县区为片他们均开展系统汇演或区、县汇演,参加的单位多,范围广,充分体现了广泛的参与性。
3.群众性。从活动性质和活动方式的角度看,“漓江之声”具有群众性。“漓江之声”的服务对象是面向全体群众,目的是努力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符合群众的意愿,不断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4.广泛性。从“漓江之声”的活动种类和社会化程度及群众参与面的角度看,“漓江之声”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性。参加人员有学生、老师、有工人、农民,有干部有军人;从参加部门上的广泛性来看,既有厂矿企业又有政府部门,既有部队也有工、青、妇、工商联等社会团体组织。
“漓江之声”举办37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它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漓江之声”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
1.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群众文艺活动搭建良好平台。每届“漓江之声”从歌唱“五讲四美”到歌唱桂林火热的经济建设,从歌唱改革开放到歌唱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在内容上,每届“漓江之声”基本上都有创作节目比赛、山歌擂台赛、社区文艺汇演等比较固定的活动内容。
2.认识到位,组织严谨,形成一套良好的运作方式。“漓江之声”组织工作严谨、细致,市群众艺术馆、县区文化馆对参加各类比赛的节目进行业务指导。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参加排练,如在1997年担任高新区区长兼副市长现在为国家旅游局局长的李金早不仅自己创作歌词还带头上台演唱。
3.参与面广,参与率高,先进文化和优秀文艺得到普及。由于“漓江之声”内容丰富,适合不同人群各种文艺特长的文艺骨干参加,群众广泛参与。37年来,“漓江之声”参加演出单位9000多个,演出1000余台,演出节目近万个,其中创作节目4000多个,演员10余万人次,观众100万人次。“漓江之声”作为桂林市群众文化的龙头当之无愧。
4.鼓励创作,突出精品,实现了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漓江之声”不断求精、求新,在节目形式上不断深入挖掘,力求体裁多样、形式新颖。在每年的“漓江之声”都要对参赛节目进行审查,保证节目质量。
此外,“漓江之声”还坚持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漓江之声”的37年中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舞蹈《石灵神韵》《喜梳妆》《应试》《自豪吧,桂林人》《婆熄之间》等节目参加各类比赛获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5.影响广泛,效果显著,推进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漓江之声”经过多年的积累,为群众文化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和群众文艺创作上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全市文化艺术水平和档次,推动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并以品牌化特征和形象,在群众文化中散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漓江之声”坚持举办了37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同时“漓江之声”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漓江之声”呈滑坡趋势:表现在第一,创作节目质量下降,部分县区流于形式,忙于应付,随便抓个作品前来参加,不追求质量;第二,活动规模下降,以前各预赛片都举行预赛,而现在大部分预赛片不搞预赛,有些县只准备一个节目供审查;第三,真正来自基层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变少,现在,部分县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节省经费,没有发动本县区的力量进行创作和组织预赛,而是由文化馆或文工团同志参加比赛,失去了群众文化的意义。
2.“漓江之声”缺乏经费保障机制:“漓江之声”是一个系列活动,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市级财政上,虽然每年已把“漓江之声”的经费纳入了预算,但所拨经费不足,这些经费仅能维持活动的基本开支。而在各县区,大部分县区还未把“漓江之声”经费纳入预算,没有把群众文化事业纳入议事日程,在思想上对群众文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1.建立“漓江之声”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既然“漓江之声”年年要搞,况且市级财政早已把“漓江之声”经费纳入预算,因此,各县区也应当把参加“漓江之声”的经费列入当地的财政预算,建立起稳固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有足够的经费参加“漓江之声”。
2.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漓江之声”的创新。针对“漓江之声”存在的观众少、节目质量不平衡、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我们要在社会化运作、活动形式、活动内容、评奖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如可以将“漓江之声”决赛放到县里举行,既贴近群众又解决观众难组织的问题。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各艺术门类的创作笔会,这样既培养了创作队伍,又保证了“漓江之声”创作节目质量,提高“漓江之声”的艺术水平。利用“漓江之声”的品牌优势和平台,大力向社会推介,以冠名、赞助等各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支持活动,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经过37年的实践证明,“漓江之声”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能打造成在全国响当当的群众文化品牌。
邓力洪,男,1973年1月生,籍贯广西荔浦县,在职研究生学历,副研究馆员职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