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运动处方的起源与发展

2017-07-12 13:43:55王正珍李博文
体育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功法处方运动

贾 冕,王正珍,李博文

JIA Mian,WANG Zheng-zhen,LI Bo-wen

中医运动处方的起源与发展

贾 冕,王正珍,李博文

JIA Mian,WANG Zheng-zhen,LI Bo-wen

通过中医学文献中运动疗法的记载,总结并梳理中医运动处方发展的历史源流。中医运动处方的理论发展及其应用经历了6个主要历史阶段: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初步发展,在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得到了充实,并于宋元明清时期走向兴盛,鸦片战争后短暂停滞,而在1949年后重新发展,逐步走向系统化。中医运动处方由以治疗为主,逐渐纳入预防、健身、康复的目的。中医运动处方随科技、医学、文化等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萌芽较早,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但成熟较晚。随着西方现代运动处方理念的融入,在促进体医融合和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推动下,在系统性、规范性上逐步完善的中医运动处方理论体系将会是运动处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医运动处方;历史源流;导引;运动疗法。

1953年,西德的黑廷格和缪拉发表论文,讨论“不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和频率的运动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孙长新,2012)。1954年,美国生理学家Karpovish首次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余玲等,2003),引发了大量研究。1969年,运动处方这一术语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用,得到了普遍认可(步斌等,2010)。它包括6项主要内容,即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进程和总运动量,简称“FITT-VP”原则。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和美国医学会(AMA)共同发起了“运动是良医”(Exercise is Medicine)项目(王正珍等,2010),并进行全球推广,运动与医学的联系愈加密切,很多医师开始学习开具规范的运动处方。

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众多古籍记载了古代医家对运动疗法的理解与应用,证实了运动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尽管运动疗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古籍中却没有确切的“中医运动处方”术语的提出,然而,在古籍记载的很多内容中能发现类似于现代“运动处方”的影子。从中医运动疗法应用的笼统概括,到中医运动处方中各要素的逐步体现,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运动处方。借鉴现代“运动处方”的概念,王晓军(2011)教授提出了“中医运动处方”这一术语,将其概念界定为:“以预防、治疗疾病和健身、康复为目的,在中医运动处方理论指导下,以处方的形式为不同健康群体制定的运动方案”。该概念给出了中医运动处方的目的和理论来源,但描述仍显笼统,未点明中医运动处方的特点所在。

基于整体观、恒动观、辩证观的认识,中医将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体内环境本身有机结合,看作统一整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对其相互间的联系和规律进行解释和推演,将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等,与内在的脏腑、经络等功能相联系,辨证分析,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治疗上,根据确立的治则,选取相应的治法,其具体表现形式如药物、针灸、运动、推拿等。因此,中医运动处方作为中医运动疗法的具体表现形式,与其他疗法同根同源,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样受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的影响,仍具有整体的、恒动的、辨证的特点,基于辨证论治而实施。

罗小兵等(2017)提出“辨体施动”的理念,结合运动医学,将辨证所需的症状、体征进行了拓展,除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候外,还包括身体姿态、体适能及体育项目等体育学相关内容,尤其对于运动损伤的康复有重要作用,拓展了运动处方的适用范围。本文对中医运动处方的定义进行完善,将其界定为:“以预防、治疗疾病和健身、康复为目的,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运动处方对象的中医证候、体适能、体征、运动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辨证分析,以处方的形式制定的系统化、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该概念有3个要素:1)目的性,将中医运动处方分为健身性、预防性、治疗性、康复性4大类;2)以中医理论为指导;3)以运动处方为表现形式,辨证运动。参照中医运动处方的含义界定,如符合此3要素,则认为属于中医运动处方的范畴。

中医治疗讲求“理法方药”的层次,中医运动处方应用的“理”,即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对运动的认知;“法”则为通过运动疗法达到行气、活血、补虚等作用;“方”即为制定的中医运动处方;“药”即为选择的具体功法的动作,也存在类似于药物的功法动作组合、练习频率、练习量等具体要求。因此,中医运动处方是医家应用运动疗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以“中医运动处方”“运动疗法”“导引”等为关键词,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检索相关论文,利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等资源,查阅中医学古籍中的相关记载,结合古籍考证相关研究结果,并参考部分文献中提及的史学资料,通过对中医学文献进行梳理,探求中医运动处方发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经过整理,中医运动处方随着中医中运动疗法的应用而逐步成形,其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充实、兴盛、停滞与再发展6个阶段。

1 中医运动处方的萌芽——原始社会

中医运动处方萌芽于原始社会。将运动作为治疗手段的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古乐》:“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17]这段记载描述了唐尧时期(尧帝,约公元前2377~公元前2259年),水湿泛滥,人们久居湿地,筋骨不舒,因而编创舞蹈以宣导气机、通利关节。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帝王统录》及《路史•前纪第九卷》,后者给这种舞蹈命名为“大舞”。参照中医运动处方的3要素可以看出,这种“大舞”是以治疗筋骨不舒为目的的,以舞蹈为运动方式,其原理是通过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治疗因气郁而导致的病证,符合3要素的界定,虽没有对舞蹈做具体描述,但也属于中医运动处方的范畴,可认为是中医运动处方的萌芽。

2 中医运动处方的初步形成——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争鸣,给中医运动处方的初步形成带来了契机。这段时期,临床上应用运动疗法逐渐增多,中医运动处方逐步形成,虽没有明确提出强度、频率等条目,但具备相应的内容,同时,对运动处方应用的原理也有一定的分析。在“治未病”的基础上,有“动以养生”理念的萌芽。作为中医运动处方的主要运动形式——“导引”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2.1 “导引”术语首见于《庄子》

导引,指导气引体,即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庄子•刻意》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吴未超,1996),此为“导引”一词的最早出处,而导引的目的,则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刘远航,2006),即通过导气,使人气血阴阳调和,通过引体,使人骨正筋柔。作为传统运动中动静结合运动方式的典型代表,导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运动处方中。

2.2 《黄帝内经》中关于运动的理论与应用

《黄帝内经》[25,26]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始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书中运动相关的内容记载虽较为零散,但对运动的原则,治疗原理与应用却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中医运动处方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2010年,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的大会报告也曾提出,中国的《黄帝内经》是“运动是良医”的起源之一,也是它的一种早期表现形式。

2.2.1 运动的原则

其一,法于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指出人要顺应四时阴阳,以保养阳气,运动亦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之道也。”春季为自然界中阳气升发的季节,人们应在庭院中散步,以养人的生气(刘献祥等,2007)。“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通过各种途径调和阴阳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是中医诊治的基础。

其二,精气神与形体统一。中医学重视精气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真人者……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呼吸精气即为调息,独立守神则为调整精神意念的调心,肌肉若一则为调整身体姿态的调身,通过精神调整,结合呼吸和运动,有利于延长寿命。书中还多次提及“治未病”,防病于未然的思想萌芽。

其三,骨正筋柔。《素问•生气通天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骨正筋柔,强调了身体姿势要端正,要柔韧灵活。除了调和饮食,在运动过程中,练习的动作准确,能有效调节相应的肌肉筋骨,使在其间的气血能顺利运行,起到内濡外固的作用。

其四,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中提到养生要点之一为“形劳而不倦”,以保养精气神,过劳则易伤。《素问•宣明五气》和《灵枢•九针论》均提到了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久劳所病”。参照现代医学可理解为,久卧、久坐等静坐少动行为,长时间用眼,长时间站立、行走等过多运动,均有害健康。

2.2.2 运动在临床中的应用

首先,治疗痰厥寒热。《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痰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此段阐明导引按跷疗法使用的原因。将导引按跷用于疾病治疗在书中被多次提及,但大多没有给出具体动作过程的描述。

其次,治疗气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掣引,给出了治疗的原则。《四库全书》中《宋太局诸科程文格•卷五》[8]解释为“或象之于熊经,或效之以鸟伸,此所谓之掣引也”,即通过导引的方法达到补气的目的,如健身气功•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可用此原理解释。

再次,与多种治疗方法结合使用。《灵枢•病传》:“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在疾病治疗上,可选方法很多,但应用时,各种疗法应相互结合,“非一人之所尽行也”。《素问•血气形志》:“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素问•奇病论》中治疗息积:“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均体现了运动在临床中的应用。

2.2.3 运动处方实例

《黄帝内经》中不仅记载了诸多运动疗法的应用,作为运动疗法的实施手段,中医运动处方也有具体体现。《素问•刺法论》记载了治疗肾病的运动处方:“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该处方涉及主治病证、运动方式、次数、时间、时辰和方位选择等方面,与现代运动处方FITT-VP(运动方式、强度、时间、频率、总量、进程)的原则对照来看,缺少对疗程进度的描述,运动强度和总量以重复次数体现,但还有时辰、方位选择等特色内容,已是相当完善了(王正珍,2015)。虽然全书中具体处方仅此一处记载,但根据其详细程度可以推测,此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已具雏形。

2.3 “动以养生”的提出为预防性中医运动处方奠定基础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可以看出,具有“预防性”目的特点的“动以养生”理念在此时期萌发。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吕氏春秋》指出,养生就是“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首次提出了“动以养生”的观念:“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17]认为流水不腐的原因是因为其流动,人的形体和气血亦然,如果缺乏运动,则人体精气流通不畅,气机郁滞,容易变生他病。《荀子》的《天论》篇中提到“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寒暑不能使之疾”“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指出在保养身体的基础上,运动对延年防病有重要作用(张英,2007)。《劝学》篇:“怠慢忘身,祸灾乃作。”指出不注重身体锻炼易导致灾祸的发生。在锻炼时也强调要适力而为,使身体健康,进而“形具而神生”,形神共养。

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以静为主的养生思想,到“动以养生”思想的萌芽,中国传统运动“动静相宜”的特点初具雏形。人们认识到,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形神共养的重要性,为后世以养生长命为目的的功法创编、演练,以及以预防为目的的中医运动处方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4 《行气玉佩铭》阐释呼吸与运动结合的原理

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据郭沫若考证成于公元前380年左右,他在《奴隶制时代》中将45字铭文译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并将其解释为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刘天君,2012)。该铭文阐释了行气的原则,尤其重视气机顺逆,常被认为是气功的最早记载,后世常用于阐释运动与呼吸结合的原理,在功法演练中调整气机的运行,广泛用于各种运动处方中。

3 中医运动处方的初步发展——秦汉

秦汉时期,周易、医家、方仙道兴起,中医运动处方得到了初步发展。运动疗法多为医家所用,不仅作为治疗手段,也广泛用于健身防病。所开具的中医运动处方多用阴阳五行、经络、行气等理论进行阐释,仍缺少运动进度相关的内容,而动作的组合体现了强度差异,制定处方的“理法方药(具体动作)”的模式开始成形。此时期形成了导引专著,在应用上,运动的动作与呼吸的结合更加紧密。

3.1 导引专著出现

步引,指以立式与走式姿势为主的一类导引方法,见于《汉书•艺文志》中《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另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可能为秦汉最早的导引专著(步斌等,2010),但现已散失。现存的两部重要著作为《导引图》和《引书》。这两部著作丰富了中医运动处方的内容,扩大了适用范围。

3.1.1 《导引图》

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是迄今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导引图,有44种导引动作,相对独立。图中所绘动作,有引体、导气、自我按摩,有模仿鸟兽者,也有器械运动,结合可辨识的文字,这些动作主要用于健身与治疗。有学者(王震等,2005)将其动作与后世健身功法对比研究认为,《导引图》中涵盖了防病治病、健身保健、行气理气、活血化瘀、强身壮力5大类作用,并概括认为理气、调神、活肢、整脊是传统导引功法的本质特征。

3.1.2 《引书》

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引书》成书于公元前168年,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导引专著[17],是对当时医疗导引术的总结。根据113枚竹简整理所得,书中将运动作用于人体的原理进行了解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指出运动可使气血运行更加通畅,不至于气滞瘀阻。“治身欲与天地相求,犹橐籥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指出人的身体类似风箱,和天地间气机向通,运动则利于气机的通行。在应用上,书中共载43种疾病治疗的功法,其中14种使用了辅助器械,器械种类有8种,包括坐姿、蹲姿、立姿,涉及全身各大关节(刘朴,2009),所治疾病包括时令病、内脏病、躯干病和五官病等(吕利平等,2004)。此外,还有针对不同病证的运动处方的详细记载。这些运动处方通过每个动作的重复次数体现运动强度,在安排上强度大小交替,具有其合理性(刘朴,2009)。相较于《黄帝内经》中治疗肾病的运动处方,在动作构成及组合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2 中医运动处方理论完善与应用

3.2.1 理论的完善

形神统一。在《黄帝内经》提出的“精神内守”“恬淡虚无”等养生理念基础上,此时期的人们重视形神统一,并深入阐释了形与神的关系。《淮南子》提出“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而神穷”的观点,认为神为形之主(王薛等,2011),形神合一,有益健康。书中有熊经、鸟伸、凫浴、蝯蠼、鸱视、虎顾等导引功法的记载,后人称之为“六禽戏”(孙孝忠,2014)。一些方士将形神同调的功法演练作为养生手段,可见于《史记•留侯世家》《后汉书•逸民传》等。

经络与阴阳。《导引图》中动作的命名直接体现了阴阳学说的应用,如“以杖通阴阳”等。与《导引图》同时出土的还有《阴阳十一脉灸经》,分别配属于五脏六腑,王松等(2002)认为,导引图中每排11个动作当对应于11条经络,4排则对应于四季,制定运动处方时基于经络选择运用。《引书》中的文字论述也体现了经络及阴阳学说的影响(刘朴,2010)。

3.2.2 辅助杂病治疗

汉代的医家常将运动疗法作为内伤杂病的辅助治疗手段,这与中医理论的完善密不可分。《中藏经》载:“导引可以逐客邪于关节。”“宜导引而不导引,则使人邪侵关节,固结难通。”强调导引对关节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穷闭塞。”将伤寒杂病的方药与导引、吐纳等结合应用,有助于祛邪外出和体内气血的调和。随着中药应用的增加,方药的运用在医疗中的比例增加,运动疗法不再位于主导地位,但仍为经络、肢体、关节等疾病的首选,医书中多次提及运动与方药等的配合运用,但多仅指出了方法,未给出具体的运动处方。

3.3 华佗五禽戏:健身性运动处方的开始

东汉末年,华佗在《淮南子》中提到的6种仿生动作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将既往动作进行整合,创编了以健身为目的的五禽戏,并教导弟子们演练和应用(沈静等,2015),能使“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其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五禽戏选取了虎、鹿、熊、猿、鹤5种动物,代吉星等(2014)认为,与这5种鸟兽在传统意义上象征这健康、吉祥、长寿有关[4]。虽原功法已失传,但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记载的《五禽戏诀》,因时间较为接近,被很多学者当类似原版的华佗五禽戏,是现今能见到的华佗五禽戏的最早版本(沈静等,2015)。因为创编的目的是健身,而非针对特定疾病,因此选择了能锻炼全身的一系列动作,对阴阳、脏腑、经络等的刺激相对均衡,这是运动功法从单一动作到套路的开端,也是以健身为目的制定中医运动处方的开端。

五禽戏发展至今,经历了《仙传四十九方》《赤凤髓》《万寿仙书》等版本的演化,国家体育总局进行改编,形成了现在的健身气功•五禽戏。沈寿等(1982)学者将其对应于五行五脏,鹿、虎、熊、猿、鸟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与木、火、土、金、水相应,有调整相应脏腑功能的作用,但基于动作本身,其功用不限于此,医生和广大群众仍常成套练习。

4 中医运动处方的充实与发展——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随着早期道教养生理论的初步形成和佛教的逐步兴盛,儒释道医相互融合,中医运动处方的理论愈加完善,与实践的结合也更加紧密,相关著作增多。随着隋唐时期我国文化的发展,一些运动理念和功法也外传至朝鲜、日本等国。

4.1 重视精气神

随着早期道教养生理论的形成,通过运动调养精气神以养生长命的思想记载于此时期的著作中,如道教最早的著作《太平经》强调精气神的养生,《太清导引养生经》倡导动静结合,养生为先。嵇康的《养生论》《答难养生论》中将导引作为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张湛的《养生要集》中提出十项养生大要(盛康毅,2002),前4项为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足见导引在精气神养生中的重要性。天台宗智顗的《童蒙止观》将中医脏腑、五行和佛家“四大”理论综合应用(丁嘉烁,2016),引用六字诀等功法演练的歌诀,并提出练功调五和,即调饮食、调睡眠、调息、调身、调心,为运动身心同调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葛鹏,2016)。

4.2 《诸病源候论》完善中医运动处方体系

公元610年成书的《诸病源候论》在中医运动处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书50卷,是中医史上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诸候分类、诊断治疗的专著。书中讨论了不同疾病的110个证候群,在分析各证候病因、病机后,针对性地给出了278种导引治疗方法,记录在《养生方•导引法》部分,有肢体运动,也配合了自我按摩和呼吸。在动作上,全身各部位的动作都有,徒手为主,少数配合器具,常以完成呼吸次数或重复次数计运动量。如腰痛候(巢元方,2011)中“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似回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也。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人,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痛”。可以看出,该运动处方包含现代运动处方FITT-VP中的6个要素,其中运动方式有具体动作描述,以动作次数计运动量,以缓急描述动作的强度,并有运动频率、运动进度“先缓后急”的描述,还有运动时辰的选择,常人与病人的区别,调整呼吸及注意事项等详尽信息。这些病证相应的运动处方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运动处方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应用范围,后经清人廖平编辑,曹炳章增补,形成了《巢式宣导法》。虽然很多动作为前人所创,但大量引入医书用于医疗,当属首创。

4.3 孙思邈强调对运动量的控制

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千金翼方》中均有应用运动疗法的记载。在理论上,他再次强调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如能“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可活得一两百年”;他强调疾病早期的运动干预,“小有不好,即按摩按捺,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他重视导引,将其作为养生保健之用,“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他提倡运动健身,同时强调“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强调运动要控制运动量,认为适当运动有利健康,但不可过度劳累。在运动处方的制定上,书中详细记载了多种功法的练习方法和导引养生治病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书中将佛教修炼术的动作进行改变,形成天竺国按摩法,还转录了古印度的全身运动的功法、老子按摩法、婆罗门导引、易筋经等,儒释道相互融合,是对唐以前运动功法的很好的总结(张继,2011)。

4.4 运动成为官方治疗手段

隋唐时期,运动被官方定为医疗手段之一。《唐书•百官志》《唐六典》中均有记载,太医蜀下设按摩博士,以导引的方法治疗疾病,并有针对损伤、折跌的治疗,这是中医运动处方以康复为目的应用的开始。医家在应用运动处方时还常与四季相应,针对不同季节,予以不同运动处方治疗、防病,一些医家还针对性地创编了各种歌诀。唐代养生家马承祯将其融入养生理论,将原来清净、禁欲为主的方法,转变为系统的、按步骤的方法,使养生保健的方法系统化,也对后世中医运动处方系统化有重要意义。王焘的《外台秘要》参照《诸病源候论》对运动疗法进行了收录。精通丹道的医家葛洪,在《抱朴子》中介绍了龙引、龟咽等以动物命名的动作,有伸屈,有行卧,有倚立,有徒步,有调息,方法多样。女养生家胡愔的《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按脏腑的生理、病理,对六气和导引功法进行了匹配,对运动疗法的理论和运动处方的制定有重要贡献。

4.5 运动与行气术结合紧密

此时期的运动方式以肢体运动或自我按摩为主,并与行气术结合紧密。一些力量相对较大的佛教导引功法也出现在医书中。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整理养生资料的专辑,其中《导引按摩》部分辑录不少成套动功,《服气疗病》部分阐述了调息方法,认为“鼻内口吐”可起到吐故纳新的作用,并首次记载功法“六字诀”(张怡雯等,2013)。

5 中医运动处方的兴盛——宋元明清

宋代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给各种资料的汇集整理提供了便利。人们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丰富完善,编著了大量专著。医家的努力使其与医疗行为更为紧密的结合,文人练习导引养生也促进了导引养生术的普及。直至清代,中医运动处方更加细化,导引功法被分解,以小单元呈现,使其更简便易学。中医运动处方的发展进入了兴盛时期。

5.1 宋代典籍及经典功法

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圣济总录》重视运动健身,将“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作为运动的目标,介绍了多种呼吸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导引、服气两部分。书中还基于天人合一理念,指出宜子时修炼以助体内正气生发(李小青等,2014)。道教《云笈七笺》载有诸多治疗用导引术。整理编纂的养生类书籍多包含运动养生部分,此时期较多,如《养生类纂》等。一些成套的功法流传至今,如陈抟的《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以坐式为主,分二十四个节气进行,每式之后,均接叩齿、漱咽、吐纳,并用中医经络理论进行了解释,注明可治病证。坐式和立式的八段锦也是成套的功法,从命名上看,结合了动作的主要特点及其原理,与中医理论结合密切,可作为治疗或养生之用。小劳术一般认为是简化的一套功法,对呼吸、频次等要求并不严格,更为简便易行。现代运动处方强化了“打断静坐少动”的理念,小劳术也是十分适用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势因其对筋骨锻炼更强,多为强身健体而用,或作为习武者的基本功练习,被一些学者归为“壮力”类功法。

5.2 金元四大家善用运动治疗疾病

金元时期,中医发展迅速,医疗导引术广泛应用,中医运动处方逐步形成体系。金元四大家的运动处方各有特色(沈晄东等,2010),与药物处方共同应用:刘完素善治热病,将六字诀应用于三阴、三阳以辅助泄热;张从正长于祛邪,认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无药时”用此法以祛邪,功法常结合穴位点按,尤其推荐五禽戏;李东垣善补脾胃,服药配合静坐养气,以补病伤;朱震亨善滋阴降火,凡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认为导引为中医之本之法。

5.3 明清时期著作众多

明清时期,中医运动处方体系进一步发展,虽然导引在医疗上的重要程度有所下降,但此时期产生了大量养生著作,创编大量功法,用于养生、健身的也有所增加。冷谦《修龄要旨》收集了延年六字诀、长生一十六字诀、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祛病歌诀等多种功法。高濂《遵生八笺》集中国古代养生之大成,辑录大量古代气功导引资料,如十二月修养法、治万病坐功诀、灵剑子导引法、左调真经按摩导引术等。周氏创编手绘《诸仙行宫四十六图》,有坐图27幅、立图13幅、卧图6幅。太医院龚廷贤的《寿世保元》,采用六字诀等治病。张景岳的《类经》,强调了意守命门和意守丹田的重要性,指出养生与调气的关系。胡文焕的《养生导引法》《类修要诀》《修真秘要》按照不同疾病精选了导引功法,又如《夷门广牍》《保生心鉴》《三才图会》《养生四要》《摄生要义》《锦身机要》《养生类要》《万寿仙书》《红炉点雪》《保生秘要》《医林类辑要》等。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记载了按摩补五脏法、导引治诸病法、导引去五脏风邪积聚法等,总结诸法,如易筋经的举、提、拉、按、抱、抓、坠、推等八法,提倡在医疗中的应用。太极拳的产生是明代各家拳法,古代导引吐纳与中医理论发展的结晶(张吉勇,2013),在技击的基础上,身、心、气息的协调统一更进一步,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多个流派流传至今。

各家学说并存也可称作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其原因可能是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人文、疾病谱等各方面的差异。古代医家对治则治法、病因病机的理解各有特色,选择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加上文学素养层次不一,行文风格迥异,记录的医案没有统一的规范。药物处方的药物名称、用量、用法多有明确记录,但运动处方的记录却相对简略,并无规范。随着中药的广泛运用并占据主导地位,医书中对运动处方的记载逐渐减少,但却集中于各种“功法汇编”中,多详细描述功效主治、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等内容。

6 中医运动处方的停滞与再发展——近现代及当代

进入鸦片战争后,中医运动处方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但仍有一些著作传世。1949年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导引气功的发展。1949—1965年是一个小高潮。1953年,中央卫生部成立气功医疗小组,对几种疾病的气功治疗进行研究。1955年起,气功疗养院、训练班、进修班等逐步开展。文革期间,传统气功遭到排斥,将传统功法作为主要运动方式的中医运动处方发展随之停滞。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传统功法复苏,1979—1998年再次迎来了发展高潮(沈晄东等,2010)。20世纪90年代,健身气功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国家体育总局编创了系列健身气功,将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用于全民健身,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广泛传播,也使得临床应用与研究更为便捷。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西方运动处方的概念和理论,而今运动处方已经被广泛用于健身和慢病防治等多个领域。现代,很多医家尝试将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应用于糖尿病、慢阻肺、冠心病、肥胖、慢性肾病、抑郁、失眠等的预防和治疗,积累了诸多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逐步开始深入研究其机理。中医运动处方也再次发展。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代表的太极拳,被全世界的学者推广,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太极拳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精神、情志、平衡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评价,我国也有学者将太极拳的医理和医学上的应用归纳为太极拳医学的范畴。

7 小结

基于“中医运动处方”概念蕴含的目的性、中医理论指导以及辨证施动的处方形式3方面要求,参照现代运动处方中运动方式、频率、强度、时间、进程及运动量等处方构成组分,结合文献梳理可以看出,随着运动疗法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中医运动处方的理论逐步发展,应用范围扩大,包含的内容也日渐完善,经历了萌芽、形成、初步发展、充实、兴盛、短暂停滞和再发展6个主要历史阶段,逐步走向系统化。

通过总结各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中医运动处方应用的目的性随时间而演变:以治疗为目的的运动处方最早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其所占比重逐渐减少;以预防为目的的运动处方建立在“治未病”思想萌芽的基础上,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健身为目的的运动处方以华佗创编五禽戏为起始代表,是防病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出现“壮力”类的功法;以康复为目的的运动处方出现相对较晚,见于隋唐时期的太医蜀,这也是运动处方逐渐发展成熟的产物。

中医运动处方起步很早,内容丰富,应用广泛,随科技、医学、文化等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虽然很多处方的语言描述过于简练抽象,不利于实际应用,与现代运动处方体系比较而言,中医运动处方体系系统化较晚,仍需完善,然而,它已基本涵盖了现代运动处方的内容,并有运动季节、时辰、方位、主治病证等更细化的内容,这也是中医“天人相应”和“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是中医运动处方的独特之处。基于辨证施治的原则,将采集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拓展,纳入现代体育学中体适能、体姿体态、体育项目、体力活动水平等内容,并与现今不同职业劳作特点进行结合,将使中医运动处方的制定更为合理、安全、有效。

“运动是良医”项目的推广促进了体医融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7]。在飞速发展的医学中,中医运动疗法与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有更多的结合点。随着西方现代运动处方理念的融入,中医运动处方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完善并发展运用,将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今天,在促进体医融合和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推动下,系统性、规范性逐步完善的中医运动处方理论体系将会是运动处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1] 步斌,侯乐荣,周学兰,等.运动处方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2):1359-1366.

[2]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 褚立希.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代志星,刘海莲.五禽戏的历史沿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8):90-92.

[5] 丁嘉烁.试比较隋唐之际佛教、道教的静坐法及相关病理学说——以《童蒙止观》和《千金方》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6,(6):128-131.

[6] 葛鹏.《童蒙止观•调和》对亚健康管理的启示[J].五台山研究,2016,(4):55-61.

[7] 国家卫生计生委.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12):4-5.

[8] 李顺保校注.宋太局诸科程文格注释•宋代国家医学考试试题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9] 李小青,许峰,沈晓东,等.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J].中医文献杂志,2014,(5):28-33.

[10] 刘朴.对西汉帛画《导引图》和竹简《引书》中的器械治疗导引式的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21-23.

[11] 刘朴.汉竹简《引书》中健康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2):81-94.

[12] 刘朴.汉代竹简《引书》中徒手治疗导引法的复原及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9):18-29,43.

[13] 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4] 李西海,梁文娜,刘献祥.现代运动处方的中医思考[N].中国中医药报,2007-12-31(005).

[15] 刘远航.从“导引图”论古代运动医学[J].体育文化导刊,2006,(9):94-95.

[16] 罗小兵,虞亚明.辨体施动,提高运动干预的针对性[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7,(6):558-559.

[17] 吕不韦.吕氏春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18] 吕利平,郭成杰.清辉四辙的中华养生文化——从《行气玉佩铭》、《导引图》和《引书》谈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76-179.

[19] 沈静,林先刚,张雷,等.华佗五禽戏古代传播史料考[J].湖南中医杂志,2015,(12):153-154.

[20] 沈寿.传统华佗五禽戏的导引理论浅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2,8(1):18-23.

[21] 沈晓东,王兴伊,许峰.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0,(5):55-56,9.

[22] 盛康毅.中医养生学文献整理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2,(3):4-5.

[23] 孙孝忠.论《淮南子》六禽戏[C]//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2014.

[24] 孙长新.我国运动处方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37,88.

[25]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6]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7] 王松,刘怀祥,张勇.汉代导引文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14.

[28] 王晓军.中医运动处方理论及其治疗个案研究 [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9] 王薛,滕晶.基于“形神统一”理论的中医五神探讨[J].中医研究,2011,(4):1-3.

[30] 王震,邱丕相,李志明.从导引图与养生功法的流变探研中国健身气功的本质特征[J].体育科学,2005,25(7):49-52.

[31] 王正珍,冯炜权,任弘,等.Exercise is Medicine——健身新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4.

[32] 王正珍(主审译). 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第九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33] 吴志超.导引养生史论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34] 余玲,史绍蓉.我国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J].四川体育科学,2003,23(4):20-22.

[35] 张继.《千金方》中传统导引和外来导引关系探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4):65-66.

[36] 张兴华.五禽戏在亳州的传承与发展[J].江淮文史,2008,(4):115-122.

[37] 张怡雯,王兴伊.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的导引养生法[J].中医药文化,2013,(6):40-41.

[38] 张英.荀子的休闲体育观的形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37-39.

[39] 张志勇.从太极拳技术演变的历史谈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3,20(1):113-119.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the history origin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was summarized and combed through the TCM literature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TCM started early and was widely used. It was rich in content,but matured late. It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ory had experienced six main historical stages. It was sprouted in primitive society,form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initial developed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enriched and fl ourished from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Five Dynasties,prosperous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a brief period of stagnation after the Opium War,and redevelop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s growing systematized gradually. At fi rst,it was mainly for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and gradually added the prevention,fi tness and rehabilitation purposes.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TCM developed gradual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ine,culture and so on.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under the promotion of TCM polici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xercise and medicine,the theory system of the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TCM will be improved on the systematic and normative aspect,and be an important part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system. It will have a wider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future.

exercise prescrip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istorical origin;Daoyin;exercise therapy

G804.5

A

1000-677X(2017)10-0065-07

10. 16469/j. css. 201710008

2017-05-16;

2017-09-10

贾冕,女,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医运动处方、慢性疾病运动干预、大众健身,E-mail:592857429@qq.com;王正珍,女,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为运动处方,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与大众健身,E-mail:zhengzhenwang1005@126.com;李博文 ,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慢性疾病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E-mail:libowen_sy@sina.com。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猜你喜欢
功法处方运动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少林与太极(2023年7期)2023-08-25 05:28:30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七星归位”劲意真诀
少林与太极(2023年4期)2023-07-14 07:47:48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日月增辉行功真诀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02
人间处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34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祝您健康(2019年2期)2019-02-18 02:05:08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处方
小说月刊(2015年1期)2015-04-19 02:04:16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