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锐批评家丛书·总序》

2017-07-12 09:41山西杜学文
名作欣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荣格批评家文学批评

山西 杜学文

让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锐批评家丛书·总序》

山西 杜学文

“山西新锐批评家”评说(一)

山西作协2012年出版“山西文学批评书系”一套八本,2017年将推出“新锐批评家丛书”一套十种,两套书汇集了山西中年、青年批评家的部分重要成果,是对山西近十年来文学批评的“检阅”。

山西新锐批评家近年来可谓风生水起,成果丰硕。这十个批评家自然并非全部,还有多位批评家因其他原因未能入选,算来总共有二十几位吧。为了总结入选的十位批评家的写作经验和特点,省作协约请十位中老年评论家撰写了序言,予以评说。这些评说准确深入、生动有趣,我们集辑发表在《名作欣赏》,从中可见山西新锐批评家的写作风采和批评个性。

——段崇轩

进入当代,山西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保持了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可谓阵容强大。仅山西省作家协会机关就有老中青三代十余名评论家。此外,在高校也有许多人从事文艺理论与评论的工作。除这两部分人外,还有评论家活跃在媒体及社会各类机构。有人认为这三批人成作协派、学院派、报刊派三分天下之势。除了在太原工作者外,亦有吕梁师专群体、晋东南师专群体等,他们在文学流派研究、鲁迅研究、文艺生产力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根据地文学研究,以及追踪创作等方面在全国均有积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的人或调离,或退休,或转行,或去世,业者星散,群体不再,山西文学理论与评论队伍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理论评论阵地也在萎缩,山西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评论刊物《批评家》等或停刊,或改变编辑方向。新人的成长、氛围的营造、作品的刊发、活动的开展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影响。所幸的是,山西省作家协会一直坚持发现新人,扶持新人,新一批评论家又涌现出来。他们年龄较小,思维活跃,知识结构新颖,对新现象、新趋势比较敏感,个性色彩极强,表现出活色生香的发展态势。这在比较大的程度上改善了山西文学批评弱化的状况,对山西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是一项艰难而清苦的事业,但同时又是一项崇高而不可或缺的事业。没有理论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批评的创作是孤寂的。我们的创作亟须强有力的理论与批评的支撑。这就对批评工作者提出了非常急迫的要求,我认为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在了解掌握现代文艺理论的同时,很好地了解掌握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并在实践中将这二者很好地融合起来。现在,人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外来的文艺理论,似乎不谈这些就有落伍、老土之嫌,对本民族的文艺理论却表现出疏离、隔膜的状态。这是有问题的。文化的进步肯定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纳和交流,只拘泥于传统而不求新变是不行的;但是只知道别人而不清楚自己则更危险。正确的方法是在掌握传统的同时积极借鉴吸收别人的有益元素,才能形成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以中国传统绘画而言,在隋唐时期,由于输入了西域的晕染法及其他外来技法,使中国绘画发生了新变,形成了新的风格。如果没有之前的中国传统绘画,就不可能使外来技法有生长的根基土壤;但是,如果不吸纳西域的画法,中国传统绘画就不可能在隋唐时期发生改变,就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变得僵化,失去生命力。反过来看,因为吸收了中国文学的元素,也使国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生机。如美国现代派诗人、批评家庞德,他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受到极大启发,形成了“意象理论”,并据此倡导意象派诗歌运动,开英美现代诗歌之先河,推动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但是,庞德并不是在写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仅仅是接受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成分,这就是说,任何新变都是对外来有益因素的接受与改造,而不是照搬。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经过十五年的研究后,发现找不到能够有力支持自己结论的人类经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荣格遇到了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卫礼贤把自己翻译介绍的中国道教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给了荣格,使荣格摆脱了研究的困境。用荣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部著作帮助他“第一次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从某种意义言,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使荣格从迷茫中走出,并成就了他。但是,荣格并不是一个文化偏执主义者,仍然保持了对文化融合的清醒认识。他指出:“中国花了几千年时间建立起来的东西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偷窃来获得。要想拥有,我们必须凭借自己的努力。东方所能给予我们的仅仅是一种帮助,具体工作还必须我们来做。”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特别是西方的理论蜂拥而入,对既有的理论模式形成了冲击。一方面这些新传入的理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展了表达的空间,丰富了文学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食而不化、机械套用、简单照搬的问题,存在着片面回避或否定传统的问题。这使我们的文学表现出疏离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倾向,将使文学面临僵化并失去根基、失去生气的挑战。借用荣格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把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当作过时的错误舍弃,那么,外来的理论即使多么富有智慧,对我们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文论,并借鉴外来文论中那些能够解决创作现实问题、唤醒文学新的生命力的元素,并使之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推动文学发展进步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与方法。

二是要在进行文学本体批评的同时努力发现文学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文学批评当然是对文学的批评,首先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本体的研究上。如果脱离文本,批评也就无从下手,就将成为没有文学的“文学批评”。这当然是不行的。因此,我们首先要熟悉文本,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把握。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表现出非常鲜活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与中国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有很大关系。这使我们能够从更为丰富的角度来观照文学,丰富文学,激发出文学自身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但是,文学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存在,它不是仅仅具有自足的意义,还具有更为丰富的价值。这种价值除了文学自身以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就是文学将塑造什么样的情感状态,将通过人物的行为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它是否表现了一定时期社会的深层结构及其变化,是不是揭示出了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性等。因此,我们看文学,要走出文学来看,要在对文本充分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努力发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情感状态以及对现实的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不愿意讨论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也许这种思潮是对把文学政治化、工具化等非文学化的反对,是特定时期文学回归自身的一种表现。但是,就今天来看,我们又使问题走向了另一方面,那就是漠视或者回避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进而诱导文学脱离或疏远了现实生活,使文学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文学”,或者仅仅满足于表达个人生活的文学。对现实的回避将导致文学的虚无化,导致文学与人民大众的疏离。也就是说,文学将被人民所边缘、冷落。文学的发展进步当然包括其文体的新变、结构的创新、语言的鲜活、新类型的创造等,没有这些就没有文学。但是,文学的价值还体现在对现实人生的关注程度、表现深度,以及能否为现实生活提供精神资源、价值标准、情感意义,对社会未来的把握等方面。这不仅因为文学要表现人的生活、情感,也因为它的实现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这才是文学存在的价值。也正因此,要求从事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人要比创作者更为深刻地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现实。一个作家需要从细节的层面来了解社会生活;而一个批评家则更需要从规律性的层面来把握社会趋势。作家是从个人—形象,以及细节—典型的层面达到对规律性的把握,而批评家则需要从规律性返回个人与细节。为此,批评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了解掌握基本的文艺规律的同时,还必须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知,需要更多地成为社会生活的参与者。

三是要在保持批评科学性的同时努力表现出批评者自身的生动性。批评就是批评,必须对作品以及创作现象提出符合实际的意见。批评除了要揭示作品的长处、不足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指出其蕴含的价值选择是否正确。批评仅仅讨论作品的特色是完全不够的。当然,如果我们在批评时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毫无认知,没有对艺术表达的敏感性,甚至企图回避对艺术特色的分析也不是文学批评,而是一种社会学批评。因此,批评首先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不为人情、功利所左右的科学精神。要直指作品文本的内里,褒贬优劣,鞭辟入里,表现出凌厉生动的品格。但是,批评也要追求批评的鲜活性、生动性,追求批评者的个性。把文章写得死板教条,一副八股相,靠掉书袋来显示学识的广博,抄名言证明自己的强大,读不懂来表现观点的深奥等都将泯灭批评的意义。文学批评是文学的批评,要有文学的特质。那种鲜活的、充满个性的、富有抒情色彩的表述总是显现出批评者的才华、人性、情调,并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思想的享受、审美的愉悦。在这样的批评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批评者的情感,批评者的人格,感受到批评者发自内心的真诚,进而感染读者,吸引读者。这是很不容易的,但也是非常需要的。

中国正处在一个发生着急遽变革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文化——文学,也正在并且还要出现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将是与时代同步的,是时代的新生儿,十分需要理论的支撑、批评的引导。

2016年9月15日

作 者:

杜学文,山西省作协主席。

猜你喜欢
荣格批评家文学批评
第七代批评家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神秘选手”实现项目突破
恰好夏风微甜
新锐批评家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荣格启航
从“爱”到“可持续爱”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