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韩石山
王朝军《又一种声音·序》
山西 韩石山
生性刻薄而又好为人师,这一人性的劣质,让我在俗世吃足了苦头,而用之于文学批评,几乎是一个腾跃,便暴得大名(且不论好坏)。人老了,按说该有所收敛,到了我身上,不仅依然故我,且越发地张扬。这不,拿到王朝军先生的这部书稿,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嘉勉后学,而是如何借此机会,教训一下山西的文学批评界。
教训什么呢?
有我这么个典范,近在咫尺,竟不思效法。
山西评论界的毛病,一言以蔽之便是,视野不开阔,批评意识不强,且不能以风趣机警的语言出之。
朝军先生是近年来颇有声色的一位青年评论家,这些毛病在他的身上,不会没有显豁的表现。借此抒一抒我多年来的愤懑,可谓正当其时,亦正当其人。
先说第一项,视野不开阔。
看看目录,由不得皱了眉头。
全书分四辑。第一辑为“具象阐述之前”,是对近年来长篇小说及数种文学现象的综论,这类文章,不能归诸视野不开阔。第二辑为“作家与作品”,所论有阎连科、麦家这样的当红作家,也有杨遥、陈克海、孙频这样的新锐,作为作家的类型,可以说是够全的了。第三辑为“经典小说之又一种声音”,所论除了国内重量级作家及其作品外,还有诸如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约翰·伯恩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卡洛琳·帕克丝特的《巴别塔之犬》等,好几个外国的名家名作。罢罢罢,这样庞杂,若说是视野狭窄,可真是在吹毛求疵了。第四辑为“通俗小说可观者”,所论乃《诛仙》《绾青丝》等我连名字都弄不明白的小说。作者既将之归入“通俗小说可观者”,那就由他去吧。
视野的开阔,原与学识有关。我是从大学混出来的,且不是中文系,多看了两本书,就自命为视野开阔,且以此骄人。朝军是中文系正儿八经念出来的,视野开阔与否,对他来说,是个无须考虑的事体。原本就开阔,自然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看第二项吧,这回可跑不了。
只掂掇了一下第二辑题名,“经典小说之又一种声音”里的那个“又”字,我就泄了气。
评论的作家作品,计有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铁凝的《玫瑰门》、王安忆的《天香》、莫言的《蛙》、阎连科的《受活》等二十余人的作品。这些人与作品,我大都知悉,正解是什么,这“又解”不问也就可知。不从流俗,能从“又”字上做文章,光这一点,就让人叹服。
好了,算我这次走了眼。那么,第三项,嘿嘿,怕就没跑了。
我对自己的厚道,常常失算;而对自己的刻薄,从来自信满满。
然而,仅看了数页,看到下面这几行文字,由不得拍了一下桌子。这几行文字是: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文学评论家,所以,每次因虚荣心驱使,想给自己贴一个什么标签时,我还是无法掩盖自己底虚的内心,只敢唯唯诺诺曰:文学评论人。尽管被人一眼就能看穿,你这是装蒜,是矫情,是巴不得大家说你好,说你是“家”,而不是“人”。(《站在山西“80后”小说家身后》)
这不是风趣,也不是机警,这叫自嘲。既有风趣机警的成分,还有一种更高的品质,那就是绝对的自信。没有绝对的自信,不会这样轻易地嘲讽自己。
极不情愿地,我在心里给自己下了个判断,这回算是栽了。
是栽了,却一点也不懊恼。反而分外地高兴。
等了多少年,我终于看到,山西文学评论界,有了酷肖我风格的批评家。这样说,多少有点勉强,不过是为了挽回一点自己的面子。实则,朝军先生在他文章里所显现的批评勇气,在蛮勇上,或许逊我几分,而在善战上,不知强我多少倍。这是不能不让我心里喜欢的。
我所以喜欢朝军先生的文字,还有一点,也想提及一下,那就是,跟我一样,朝军先生也有在中学教书的经历。这倒不是说,当过中学教师,就有怎样的文字上的功夫,而是说,当过中学教师,多多少少总会沾染一些“好为人师”的毛病。而这一“劣质”,几乎是一个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之必须。
话虽这样说,仍有几分羞愧。我在七十岁上悟出的这些为文的道理,朝军先生在三十几岁上已身体力行,且化为笔下清通的文字。假以时日,该是如何了得。
想到山西文学批评界有这样一员骁将,我的这点失算,又算得了什么呢?
2016年11月11日于潺湲室
作 者:
韩石山,当代作家,主要著作有《韩石山文学评论集》《李健吾传》《徐志摩传》等。编 辑:
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