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审善之美(中)

2017-07-12 09:41福建孙绍振
名作欣赏 2017年10期
关键词:薛宝钗贾宝玉无情

福建 孙绍振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审善之美(中)

福建 孙绍振

薛宝钗的无情和多情

薛宝钗并不是个绝对无情的人,而是相当有情有义的人。不过对母亲和哥哥,是亲情;对下人,是同情;对众姐妹,是亲情加友情。当然,她对贾宝玉也不能说没有感情,但是没有超出亲情友情的性质,总是逃避着爱情。对黛玉,也是友情加亲情,哪怕这个人可能是自己婚姻上的障碍,也无所谓。她对一切人都友好,在贾府里,没有一个人觉得她怀有恶意。

她和林黛玉的对立,其性质不是思想上、道德上和品性上的,甚至不是亲情和友情上的,仅仅在对待爱情这一点上,她跟林黛玉是绝对对立的。

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爱得如痴如醉,对贾宝玉的感情要全部占有,对贾宝玉的一切言行,都怀着高度警惕,百般挑剔,甚至有意“歪派”,完全不讲理,怪戾乖张,以折磨贾宝玉为乐,可实际上却折磨了自己。所以常常暗地里流泪伤感,为自己的爱情前景忧虑,把感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旦发现贾宝玉将要和薛宝钗结婚,她就自我摧残,唯求速死;薛宝钗呢,明明知道贾宝玉爱林黛玉,已经神经不正常了,还要遵从母命。

超越了一切甚至超越生命的,才是真正的爱,爱是最高的审美价值。爱是非理性的,不讲理的,超越功利的,不顾死活的,不要命的。如有一首歌里唱的:“这就爱啊,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啊,糊里又糊涂。”

爱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爱是精彩的,也不是好玩的,真正爱起来,往往是要死人的。杜十娘死了,茶花女玛格丽特死了,安娜·卡列尼娜死了,还是要爱,这就是美。不会爱,情感空洞,就不美了。

那么,薛宝钗呢?她对贾宝玉似乎没有爱情,她心里只有当时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显然她很善。

那么这里有一个很严峻的美学问题,就是说,什么叫美?漂亮,算不算美?林和薛都很漂亮,连那个坏女人,薛蟠的老婆夏金桂都蛮漂亮的,贾宝玉觉得她也具有蒲柳之姿。这说明外貌漂亮,也可能是很丑的。才华,两个人都很有才华,诗写得都比男人,比贾宝玉还好。当然,这也是一种美,但是,《红楼梦》中这是不难学会的,那个香菱,很快就入门了。曹雪芹的立意不在这里,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矛盾,不在容貌和才华,不在道德善恶,在这方面,她们没有冲突。但是整个《红楼梦》的艺术生命就在于,她们两个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导致林黛玉的死亡,薛宝钗的守活寡。矛盾聚焦在对爱情的态度上,绝对相反。一个为了爱情,哪怕把老命豁上,死而无悔;一个明明知道这个人不爱自己,还要自己冒充别人去嫁给他,虽然心里不愿意,但还是顺从了。两个漂亮的好人,在经过一番误解以后,十分友好,但是,相互的存在,导致双方的悲惨结局。这就是曹雪芹的美学原则。不要说在中国文学史,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横空出世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按我对美学的理解,善和美是两种价值观念,善是理性的,情是非理性的。善是实用功利的,而情是超越功利的。二者并不统一,绝对统一了,就可能是以道德的说教压倒情感。美就是情感价值,没有情感,只有实用价值,绝对的理性,就是概念化,那就不美,甚至是丑。但是,薛宝钗在道德上是理性的,在婚姻上,是绝对的服从,但是,她并不是一个丑角。曹雪芹为什么把薛宝钗写得那么善良呢,特别是对自己婚姻最大的对手那么好心?《红楼梦》还反复强调,大观园中,众姐妹众口一词都说她好,还有那些下人,那些小丫鬟、老婆子,乃至于那个最没有地位、品位又不高的赵姨娘,贾政的小老婆,都称道薛宝钗,上上下下,都对她非常敬重,说真是薛姑娘好,不时地拿她的厚道和林黛玉的待人处世来言词刻薄地对比。

一般来说,三角恋爱的小说,有个模式,是曹雪芹一开始就反对的,才子佳人恋爱不成功,什么原因?“小人”(不善的、恶人)挑拨离间。比如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本来杜十娘跟这个李甲非常要好呀,李甲明明知道她是妓女啊,还是勇敢地带回家乡正式结婚。半路上冒出个小人孙富来,说不行啊,你回去你老爸肯定把你打死,你还不如把她卖给我,三百两银子,李甲就把杜十娘出卖了。杜十娘是把感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你不爱我了,我有百宝箱啊,远远超过三百两啊,没有爱情,我钱也不要了,命也不要了,怒沉百宝箱,成为名扬千古的美人。当然,这样的杰作,在西方也有,比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主角是个忠勇的黑人将军,他与白人女性苔丝狄梦娜相爱,美满良缘。有个坏人伊阿古,这个人非常妒忌,用一条手帕制造一种假象,让奥赛罗觉得这个苔丝狄梦娜跟别人有奸情。然后呢,奥赛罗就把苔丝狄梦娜掐死了。

这是一个模式,爱情的美,为道德的恶所破坏。但是曹雪芹不取这个路数。他营造的爱情什么样的呢?也是个三角,但首先《红楼梦》一上来就宣布对小人破坏这种模式的不屑。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美)没有小人(恶)来挑拨。其次,没有第三者的争竞。贾、林、薛实际上处于三角之中,但是并非恋爱三角。林黛玉本来把薛宝钗当作第三者,假想敌,后来切实感到,薛宝钗不但没有参与竞争的意向,而且是主动退让,回避,就是对自己,也是极其真诚的。薛宝钗并不处在情感的三角之中,这就超越了争竞和坏人破坏的模式。但是,从婚姻的角度来说,薛宝钗却实际上处于三角之中,而且最终把林黛玉排除在外。导致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不是道德上不堪的恶人,而是一个心地纯良的善人。对于林黛玉来说,这样的结局是悲惨的,对于薛宝钗来说,也并不幸福,和林黛玉一样也是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爱情三角,而是婚姻三角。造成婚姻天平向薛宝钗倾斜是悲剧性的:和一个明明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已经是很痛苦的了,加上还要冒充自己丈夫所爱的去做假新娘。

但是,最高决策者贾母也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善意。

首先,造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亲相爱的原因,是贾母对二人的超越一般礼法的钟爱。让他们从小同吃同住,长期耳鬓厮磨。其次,林黛玉和薛宝钗,贾母对之疼爱是不相上下的:“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很结实。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及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第八十四回)后来,贾母对于林黛玉的感情“略猜着了八九”(第九十回)以后,说得更是明确了:“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第八十九回)应该说,这是心平气和,挺有远见的:贾、林就是成了婚,以林的“心重”“乖僻”,婚后的日子很难太平。再加上,林的身体“不大很结实”,“虚弱”,“恐不是有寿的”,这样的决策,完全是为了贾宝玉的幸福,她并不是不爱林黛玉,只是比之林黛玉,她更爱贾宝玉。就是王熙凤出馊主意,让薛宝钗冒充林黛玉,也是为了替贾宝玉神秘的病(丢了玉,莫名其妙地变得呆头呆脑)“冲喜”。当然贾母为宝玉选择宝钗,也有为自己考虑的一面,那就是如果选不好,日后在地下无法面对自己的丈夫。

这个悲剧的最大特点是,造成悲剧的人,没有一个是出于坏心。但是,不管多么好心,结果是对所有的人(贾、林、薛)都是悲剧。林黛玉死了,贾宝玉疯了,最后当了和尚,薛宝钗守活寡,以这样的结果,贾母日后如果真的在地下见到丈夫,也是无法交代的。

《红楼梦》的悲剧不是林、贾和薛的悲剧,这当然与体制有关。在这个体制里,人与人,不要说钩心斗角,就是真心实意地爱,也不可逃避情感毁灭的结局。

从形象的实质上来看,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矛盾,并不是实用道德理性的善恶,而是审美价值的情感。林黛玉,把感情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感情没有了,爱情不成功了,老命就不要了,这叫美!美,就是爱,爱是非理性的,不讲实用价值的,爱是不科学的。从科学的、实用理性来看,如果我们选对象,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放在我面前选,我们男同学选谁?当然是选薛宝钗。长得漂亮不漂亮,都很漂亮;讲有没有才华,都很有才华;从传宗接代的角度来讲,薛宝钗更可靠。(大笑声)林黛玉又是肺结核,又是胃溃疡,又失眠、神经衰弱,(大笑声)脾气又不好,成天闹矛盾,还有一点,能不能生孩子还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大笑声)。但是,林黛玉是美人,又漂亮,情感又丰富的美人。那薛宝钗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呢,她是美丽的,但是,在爱情上,她是比较淡漠的。到了要决定终身大事的时候,妈妈问她怎么样,她居然说妈妈你错了,这个问题不应该问我;要她冒充林黛玉嫁给别人,她虽然痛苦,但是,服从了。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林黛玉,她会这么驯服吗?这么无所谓吗?薛宝钗在感情上的冷漠,原因是她在封建伦理道德上的驯服。她不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而是把三从四德看成是天经地义,自己的感情与之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她这种驯服,已经成为她的本能,在这一点上,她一点也不虚伪,她是真诚的,她对人也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普遍有感情,但是她在感情最为强烈的爱情上却是空洞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无情应该是美的反面,但是,如果说她是丑的,你们不同意,至少男同学不同意,我内心深处也不同意。我现在放眼望去,这么多女同学,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没有薛宝钗那样超群的美丽,是不是?(笑声)但,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不会把自己的感情像薛宝钗那样轻易地牺牲。薛宝钗这个形象的深刻就在于,她在没有外部的强大压力下,自己把自己的感情舒舒服服地消灭掉了。所以有一句话,你们要记住,爱的反面是什么?爱的反面是什么?(“冷漠”,有同学小声回答)你太棒了,你太懂得美学了,爱的反面是冷漠。

如果说,我跟个女孩子谈恋爱,谈崩了,我很恨她,说明我还爱她;我跟个女孩子谈了,结果离婚了,我见了她心里还恼火,说明还爱她;如果我跟一个女孩子,结婚了,生了孩子,离婚了,我见了她没感觉,像看到一个木头一样,那就没有感情了。爱的反面是冷漠,冷漠是最可怕的,冷漠就是丑(最极端的就是张爱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薛宝钗这个人物呢,至少在情感世界,她似乎是空洞的,原来我给她命名,叫什么啊,美得空洞,是一朵美丽的纸花。

但是,这样的说法呢,还嫌太简单,因为薛宝钗是有自己的感情的,不是一点没有,只是她舒舒服服地遏制了自己的爱情,这一点呢,我们要复杂一点看。她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好意的,我们前面说了,亲情、友情、同情都不缺乏,就是对林黛玉,也有感情,也在心理上帮助她解脱孤儿自卑,在物质上主动提供药物,一点妒意都没有。我前面提醒过,林黛玉说她对自己“多情”,这是她道德上的优点,但是在自己爱情上呢?似乎是个缺点,她把自己的感情看得太不当一回事了。

薛宝钗是很美丽的,有一次,贾宝玉毕竟是个男人嘛,有时候也发现薛宝钗相当美丽。他闻到她身上有一股味道,很香嘛,就说你身上好香啊,就想闻一闻。那当然薛宝钗是不让他碰的,“没什么香,我最讨厌那个香水了,打扮那么花哨”。后来想了半天:“哦,那是吃的药香。”“吃了什么药?”冷香丸,这太对了,“香”就是非常美丽呀;“冷”就是刚才那同学说对了,冷漠,冷艳的美人。在给贾宝玉祝寿的时候,行酒令时,每人抽一支签,她抽到牡丹花。这是曹雪芹有意派给她的啊。牡丹花是花中之王啊,正标题是“艳冠群芳”,花中最美艳的,下面的小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第六十三回)。这句话很关键啊,我刚才讲,无情就是丑,但是我们伟大的曹雪芹啊,在美学上提出了一个反例,虽然无情,也还是动人,也还是美。薛宝钗并不是丑,简单讲薛宝钗是丑,是没有根据的,任是无情她也动人。金庸的小说里有一个女性人物,我名字忘掉了,就很“冷艳”,非常艳,但是非常冷。没有感情又很美。

曹雪芹给美学出了一个难题: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有情是美,感情丰富是美,为感情而不要命是美;反过来说,没有感情是丑,把感情消灭得一干二净是丑。栊翠庵里的尼姑都说,薛宝钗是个“冷人”,也就是金庸所讲的“冷艳”,这个“冷人”非常值得研究。至今我们的美学没法解释。我的猜想是什么呢,请注意,我们讲“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相对是“伪”,或者是“假”;“善”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反面是“恶”,是吧;那么美的价值观念,它的反面是“丑”,那没有感情就是丑喽,但为什么产生“任是无情也动人”呢?这里我要对康德的真、善、美三元价值的美学做一个发挥:薛宝钗是善的,薛宝钗心地不坏,因而我们做一个补充就是,真、善、美三种价值体系,并不是完全重合的,也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是有交叉的,形象一点说是三个交叉的圆。也就是美和善在交叉部分中,互相重叠。碰到这种情况,康德的审美这个范畴是不够用了,无情而动人,因为她善,我想我们不能被这个审美范畴束缚住了,我就为这个审美所不能概括的情况给出一个新的命名:审善。她也是美的,是一朵花,不过是一朵冷艳的花。

在一般情况下,有感情的是美,没有感情的是丑,感情不讲理性,感情不讲善恶的。有一种说法,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当然是笑话,但是,也不无道理。贾宝玉就绝对善吗?他发起少爷脾气来,一脚把袭人踢得吐血。在林黛玉死了以后,又对五儿有意,不能得手,这是恶,但是,在表现他的多恋这一点上,是很艺术的。如果要绝对讲善,比对下人、对弱势的同情的话,林黛玉肯定不如薛宝钗。但是,从情感角度讲,她比薛宝钗更美。曹雪芹发现了一种特殊情况,这种人虽然在男女之爱上没感情,但是,她的理性不是绝对的,除了爱情,在其他方面是挺有情的。从理论上说,理性的无情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对立面,和情感潜在地联系着的。她的无情是对自己的,哪怕是最珍贵的爱情,都可以放弃的,都可以牺牲的,对别人却是有情的,最明显的就是连林黛玉都为她的“多情”而感动。

当然,对于比林黛玉地位低的丫环金钏儿就有些不同。由于跟贾宝玉稍微调情了一下,给王夫人赶了出去,就自杀了。王夫人讲起来,都觉得是心里不安、痛苦,给了五十两银子,还流下眼泪,说毕竟她服侍我这么多年,待她像女儿一样。薛宝钗就安慰她,“太太你不要太伤心了,也许这个孩子啊,是在我们这里过惯了,出去不习惯,有的时候到外面去野一点,到井边玩,说不定不小心,‘扑通’一下掉下去了。另外呢就是说,如果真是她自杀的话,这样的孩子不值得你伤心。好端端一个女孩子死了,她这样讲话是很无情的,但是,在安慰王夫人这个长辈这一点上,她还是有感情的。表面上,每逢死人的时候,出事的时候,薛宝钗都非常冷峻。柳湘莲因为尤三姐自杀了,就出家了。薛宝钗的妈妈“心甚叹息”,薛宝钗怎么反应呢?

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尤三姐),走的走了(按:柳湘莲),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

这可真是高度的理性主义者。说她冷漠,这个可能绝对化了一点,她这样讲对死者固然是无情,但是,在安慰母亲这一点上,又是有情。认真细究起来,薛宝钗对贾宝玉,只是比较克制而已。例如,宝玉挨打以后,宝钗送药来吩咐袭人:

“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第三十四回)

这里,显然是不让自己内心萌芽状态的感情流露出来,不让它发展起来。她的无情乃是对自己的感情的无情地牺牲,对别人,往往是有情有义的,这就是情与义,美与善的交融。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还是蛮光彩的。我把她列入“审善”范畴,你们大概是可以接受的吧。

此外,更不可忽略的是,她无心与林黛玉争竞,为的是坚守她的德行,但是不是奴隶式的,而是有尊严的,有精神底线的。特别是在林黛玉面前,不容忍贾宝玉口无遮拦地轻薄。一日林黛玉和贾宝玉解脱了误会,宝玉说了“你死了我当和尚去”,和好了,被凤姐拉到贾母房中,薛宝钗也在,闲谈之间,宝玉搭讪说:

“姐姐怎么不看戏去?”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的很。要走,客又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地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二人正说着,可巧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和宝钗笑道:“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罢。”宝钗指他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说的个靛儿跑了。宝玉自知又把话说造次了,当着许多人,更比才在林黛玉跟前更不好意思,便急回身又同别人搭讪去了。(第三十回)

这说明她虽然与世无争,但是,仍然保持着很强的自尊,特别是在林黛玉面前,她是有精神底线的。这表现在她很罕见地“不由得大怒”,而且借小丫头指桑骂槐。这一章的回目就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这个大怒就是感情嘛,不过很难得就是了。她的无情是与心灵上的尊严结合在一起的。善与美就这样交融起来,构成了“审善”的庄严内涵。

美就是把感情放在最高,它是不实用的,非理性的,但是它是最美的。我们在西方文学里看到很多的例子,比如我看过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爱上了他外甥女丽莎,俄国人莫名其妙,舅舅和一个外甥女谈恋爱,还可以结婚。舅舅的妻子是一个堕落的女人,早就跟别人私奔,音信杳无了。拉夫列茨基跟丽莎准备结婚的时候,那个浪荡老婆阴差阳错、鬼使神差又回来了。这个丽莎,虽然非常爱她的舅舅,但从此非常崇高地遁入空门,不过不是中国的尼姑庵,而是俄国的修道院。拉夫列茨基有一次到修道院去,迎面走来一个戴着黑头纱穿着黑衣的修女,那就是丽莎,两个人迎面相遇,拉夫列茨基就盯着她,希望她有反应,丽莎却目不转睛地比肩而过,只有非常细心的人才能发现她的肩膀抖动了一下。从这里,可以看出,丽莎的道德观念把自己的爱情抑制了,但是,爱情并没有消灭。

这些人物都把爱情放在生命、名誉之上,当然是美的。但是,薛宝钗却不是,她没有强烈的爱情,她克制了可能产生的爱情。但是,她还是美的。

这还让我想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她本来嫁了卡列宁,一个级别颇高的官员。这个官员道德上没有问题,但是,就是缺乏感情嘛。安娜也不觉得有什么不足,但是,偶然遇到了伏隆斯基,起初也不喜欢他,逃避他的追求,后来,安娜内心饱满的感情被他唤醒了。她不能窒息自己的感情,就爱上了他,陷进去了。不顾脸面,还怀了孕,成为声名败坏的女人,遭到上流社交界的拒绝。两个人疯狂了一阵以后,就被钱锺书言中了,同居以前是一个样子,同居以后,安娜发现伏隆斯基并不是全心全意爱她。他有他的生活圈子,他跟军官混在一起的时候,还有更为宽广的精神世界。而安娜追求的是他要把感情百分之百地放在她身上。安娜认为,虽然没有第三者,你爱得不够,我就不活了,我惩罚你,怎么惩罚?不是拿一把刀把你捅死,那是实用价值的善恶,太低级;我去自杀,让你后悔一辈子,这是最高的惩罚,是审美的惩罚。后来是伏隆斯基也自杀了,不过被抢救活了。

我还读过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也是三角的,两个朋友同时爱上了一个女性,其中一个就伪装自杀,成全朋友。这当然很崇高。但是,写得比较概念,以后就没戏了,不像薛宝钗这样,爱情的非三角和婚姻的三角错位在一起,道德的善和情感的美交融在一起,这绝对是对人性独特而深邃的探险。

更复杂一些的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一下子和安德烈公爵陷入疯狂的恋爱,如果就这样爱下去,就没有什么可写的了。老托尔斯泰安排安德烈的父亲让他出国一年考验一下。娜塔莎简直不能忍受这样的长期分离。但是当一个花花公子出现的时候,她又疯狂地爱上了,而且要和他私奔。幸而后来得知此人已经结了婚而未果。等到安德烈从前方归来,已经受了重伤,而且生命垂危,最后就死在娜塔莎的面前。

在世界文学上似乎还没有薛宝钗这样的女性。西方人要么就爱,要么就死,不死就进修道院,如果不爱了,怎么办?就换一个。(笑声)不要笑,想换一个就换一个,换得自由也还是美的。还有经典的,如梅里美的《卡尔曼》,则更是这样的。但是薛宝钗这样的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国文学给世界文学的一个伟大的贡献,

我想,从《红楼梦》的文本出发,道德的理性和情感的美,并不是绝对统一的,也不是绝对对立的,绝对对立了,就可能是诲淫诲盗。情感的美与道德理性,是错位的,是个交叉的圆,那不相交的部分,就是不同价值的空间,错位的幅度越大,越是显示出情感的超越性,就越是美,如林黛玉。交叉的圆中,美与善也有重合的部分,统一的部分,那就是情感与理性的善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

在这里,康德的“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和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汇合了。

①康德将美学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一个广为后人悉知的命题——“美是道德的象征”表述出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第59节《美作为德性的象征》中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2页。

作 者:

孙绍振,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著有《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和情感逻辑》《怎样写小说》《孙绍振如是说》等。

编 辑:

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薛宝钗贾宝玉无情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冷香丸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钗在奁中待时飞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无情的应试教育
经典搞笑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