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苦难史的记录者
——瑞士作家查里斯·莱文斯基及其代表作《梅尔尼茨》

2017-07-12 07:25张世胜李青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
关键词:梅耶尔犹太犹太人

⊙ 张世胜 李青[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 710128]

犹太人苦难史的记录者

——瑞士作家查里斯·莱文斯基及其代表作《梅尔尼茨》

⊙ 张世胜 李青[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 710128]

瑞士文坛活跃人物莱文斯基作为犹太人后裔,他的几部长篇小说都主要记录犹太人在欧洲近代反犹史中的苦难遭际。其代表作《梅尔尼茨》选取四个年份,讲述了犹太人梅耶尔一家在七十五年间的生活故事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在犹太人中,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合流还是保持自己特有的个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种争论也贯穿于莱文斯基的这本小说之中。最终,梅耶尔家族的历史也越发演变成了欧洲犹太民族的历史,而且也是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莱文斯基凭借对一个家族历史的描述,以冷静的笔触再现了那段历史。

莱文斯基 《梅尔尼茨》 犹太人 反犹主义

一、莱文斯基简介

瑞士犹太裔作家查里斯·莱文斯基(Charles Lewinsky)是瑞士文坛的活跃人物,1946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他先后在多家剧院当过导演助理、编剧和导演,担任过著名导演弗里茨·科特纳的导演助理;他还参与制作了瑞士电视台、德国电视一台(ARD)和德国电视二台(ZDF)的很多电视节目。在瑞士,莱文斯基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方言(瑞士德语)情景喜剧《合租之家》(Fascht e Familie)的作者名噪一时。另外,莱文斯基还为多位作曲家创作了五百多首歌词。

这个在瑞士文化领域相当活跃的人物可算是个真正的多面手,长篇小说并不是他唯一的文学创作尝试。其主要文学作品包括:历史小说《希特勒在吕特利草地》(Hitler auf dem R ü tli,1984)、长篇小说《施洗约翰节》(Johannistag,2001;获得了2002年度瑞士席勒奖)、剧本《一个非常普通的犹太人》(Ein ganz gewöhnlicher Jude,2005)、长篇小说《梅尔尼茨》(Melnitz,2006)、儿童读物《到地球去一次再回来》(Einmal Erde und zurück,2007)、短篇小说集《一十零一夜》(Zehnundeine Nacht,2008)、长篇小说《盖隆》(Gerron,2011)、长篇小说《卡斯特劳》(Katelau,2014)和长篇小说《安德森》(Andersen,2016)。他的长篇小说大多记录犹太人在欧洲近代反犹史中的苦难遭际。

2016年,莱文斯基步入古稀之年,而国内对这个重要的瑞士当代作家介绍得很少,确实有必要补上。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在2016年新作《安德森》出版后认定莱温斯基已经闯入了文坛的“欧洲联赛”(Aufstieg in die europäische Liga);《新苏黎世报》在2014年就已经将他誉为“历史小说和时代批判小说大师”。

长篇德语小说《梅尔尼茨》(Melnitz)于2006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翻译成十种语言,首印数就达到了十万,全球各种版本的总销量达到了四十万册,并于2008年获得了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和瑞士的力普文学奖。它在中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外国文学学会以及德语文学学会评出的2006年度最佳德语小说。这部鸿篇巨制的中文版于2008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

二、犹太人的苦难遭际

《梅尔尼茨》讲述了瑞士犹太人梅耶尔一家四代人长达七十五年的故事。作者选取了五个年份里面的片段进行描述:1871年、1893年、1913年、1937年和1945年,并用这些年份作为各章的标题。本部分将从三个方面对《梅尔尼茨》中再现的犹太人苦难历史进行分析,探求其苦难的根源。

1.历史背景下的犹太人

犹太人一直生活在反犹主义气氛浓烈的大环境中,书中的犹太人都没能逃脱这一命中注定的反感或仇恨。牲口贩子所罗门被人瞧不起,不得不经常忍受其他人的挖苦和揶揄;扬基的布店在刚开张时就遭到巴登市民的反感和攻击,他们在当地的一家报纸针对他的店铺刊登了一篇反犹意味强烈的文章,并散布谣言说他的布匹是从被瘟疫和战争破坏的巴黎运来的。

尤其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德国纳粹的种族灭绝政策为犹太人带来了灭顶之灾。他们先前还能依靠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维系民族的集体存在,但外部形势的冲击使得他们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举步维艰,在思想信仰方面左右为难。正如斯蒂芬·茨威格于1942年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所写的那样:“20世纪犹太人的悲剧中最最悲惨的是,他们再也无法找到自己遇到的悲剧有什么意义,无法找到自己错在哪里。”“他们已经没有共同的信仰,与其说他们为自己是犹太人感到自豪,毋宁说感到一种负担。”

《梅尔尼茨》这本小说中的犹太人还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之中,瑞士农村的犹太人、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与城市中的犹太人还不太一样,小说里的犹太人所讲的德语中夹杂着很多依地语(犹太人的国际交流语)和希伯来语(犹太教的宗教语言)的语汇,他们的饮食习惯还严格遵守着犹太教关于洁食的规定,他们也几乎只跟和自己相同的犹太人来往。越界行为偶尔也有,但很少能够善终。对这个家族来说,民族同化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唯一的例外是弗朗索瓦·梅耶尔,他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还把自己姓氏中那个象征犹太人身份的字母“j”去掉了,他的姓氏由此从Meijer(梅耶尔)变成了Meier(中文译本将这一区别处理成了“迈耶尔”)。尽管他拒绝承认自己的犹太出身,但是,在苏黎世那些上流社会中,他的地位还是没有得到改善。“犹太人就是犹太人。没错。不管他受多少次洗礼。”(423页)这是梅尔尼茨大叔说的,他就是这样:永远直面现实。

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命运都跟真实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犹太人于1678年起根据瑞士联邦决议的规定可以在瑞士的八个地方定居,其中包括本小说故事的最初发生场所:恩丁根。所罗门·梅耶尔带着老婆葛尔德、女儿咪咪和养女夏内勒尔就住在苏尔普河谷里的这个村子里。

1876年之后,犹太人可以从以前的几个聚居点分散到其他地方居住了。夏内勒尔的丈夫扬基·梅耶尔到巴登去开了法国布店,夏内勒尔自己在那里经营着现代商店。咪咪和丈夫平查斯·波梅兰茨甚至还得以到苏黎世去定居。

1893年8月29日,瑞士禁止犹太屠宰方式。梅耶尔家的女婿、犹太礼定屠师平查斯·波梅兰茨就这样失去了这份职业。同年,在苏黎世举行了一次社会主义者大会,这让夏内勒尔和扬基的女儿欣达有机会结识她未来的丈夫、以工会代表身份前来开会的察尔曼·卡米昂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了,弗朗索瓦的独生子阿尔费雷德成了牺牲品,他生前一直爱着咪咪和平查斯的独生女德西雷。阿尔费雷德的牺牲给她带来了心理的阴影,她余生都没能从失去阿尔费雷德的悲伤中摆脱出来。

1937年,多年来一直充当梅耶尔家族核心的夏内勒尔去世了,她的外孙成为纳粹邪恶势力的牺牲品。这样一来,梅耶尔家族最后只剩下了两个人:夏内勒尔的两个儿子——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皈依了基督教的弗朗索瓦和同性恋医生阿图尔。恰恰是生性怯懦的阿图尔给梅耶尔家族带来了希望,他娶了来自卡塞尔的一个犹太女人,让她和孩子们得以在瑞士保全性命,后来他过继了她的孩子们。正是借助于历史背景的参照,犹太人的苦难历史才得到真实而震撼的展现。

前文列出的莱文斯基作品名称可以显示,他的不少作品都跟犹太人有关。《一个非常普通的犹太人》讲述了一个汉堡犹太孩子的故事,老师让他当着全班同学谈论自己的犹太背景,但是他不乐意这么做。他不想被当作活生生的展示材料,不要受到特别对待,他不想被人原谅,也不想被人宽容。他说,从根本上来讲,他想当一个非常普通的德国人。但是,别人却不允许他这么做。

从根本上来看,梅耶尔、波梅兰茨和卡米昂克这几家人的情况跟这个“非常普通的犹太人”非常类似,他们都想保留自己的犹太身份,但同时也希望能够成为非常普通的瑞士人。早在中世纪时,瑞士犹太人就在瑞士遭受了被驱逐的噩运。在拿破仑时代,有一万五千多人生活在瑞士;1864年瑞士同法国签订了贸易协定,正是在法国的压力之下,1866年和1874年的联邦宪法修正案才最终承认了犹太人拥有定居自由,拥有宗教自由,在法律面前与其他瑞士人平等。尽管如此,其他民众的看法却不大一样。对于那些在所罗门·梅耶尔那里买牛的农民、在他女婿扬基那里买布的小市民来说,犹太人仍然还是二等公民。如果他们自己有什么事情没能办成,那罪责就得栽到“犹太佬”身上,而且总是要栽到“犹太佬”身上。

小说以一种特别强烈的方式讲述了寻常可见的反犹主义,也给出了小农阶级反犹情绪的来历:农业结构性危机。小说还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渴望是如何屡次三番撞到了无形障碍的,他们渴望自然而然地属于瑞士社会,而且还能够保留自己的宗教及风俗习惯。

由此可以看出,莱文斯基将瑞士犹太人遭受苦难的历史浓缩进一个家族的传说之中了。同性恋医生阿图尔在1913年的想法是,梅耶尔一家“是和其他家庭一样的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391页),而他正好透露出作者的意图,即让这个家族的故事具有某种代表性,让他们家的故事来代表瑞士犹太人的历史。整部小说可以看作是犹太人解放的艰难历史。然而,就算这种解放得以成功,犹太人也只是被纳入社会,从来都不是主动去适应“主流”社会。

2.主要人物形象

笔者对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和分析,是试图从各个人物身上展示犹太人的苦难历程以及他们在磨难中的应对和表现。在此过程中还将提及莱文斯基的叙述技巧。

莱文斯基在构思故事方面是个能手。如前所述,小说中的故事都紧贴当时的时代精神,叙述过程中时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为刻画多个角色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诸多人物形象的存在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讲述故事,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显得活灵活现。

所罗门·梅耶尔总是一身黑衣打扮走在那块土地上,“他身穿一身黑色的衣服,不是因为出于悲哀,而是因为他没法想象自己穿着另外一种颜色会是什么样子”。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下着瓢泼大雨,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把从不打开的雨伞。梅耶尔说,他这么做是因为不想当一个寻常的犹太牲口贩子。那些在他那里买牲口的人都要记住他就是“那个带雨伞的犹太人”。

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在所罗门·梅耶尔的养女夏内勒尔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嫁给了不爱她的扬基,但却赋予自己的婚姻以充盈的意义。她是个聪明的观察者,对周围的人们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她凭借轻巧睿智的行动避免这个家族陷入深渊。在某种意义上,她是犹太民族女权制度的完美体现。

与夏内勒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所罗门·梅耶尔的亲生女儿咪咪。其他人物角色在小说中都有变化,而她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她起初已经跟扬基订婚了,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嫁给平查斯,并搬到苏黎世去。跟普契尼歌剧《波希米亚人》中的绣花姑娘咪咪(Mimi)一样,她也有一个稚气十足的名字,她也清秀柔弱、楚楚可人,但有点矫揉造作。扬基最初是想娶任性的咪咪为妻的,但求婚的结局却演化成了一个善意的怪诞结果:夏内勒尔嫁给了扬基,而咪咪随平查斯去了苏黎世。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固执任性的咪咪依然没能变得更加聪明一点,也没有稍微成熟一点。

而在塑造扬基这一形象的过程中,莱文斯基时不时展现出精巧的构思。艾尔萨斯人扬基在德法战争边缘亲身体验了那段历史,在被俘后得以逃脱,然后前来投奔梅耶尔一家。他在巴登开的布店被人登报中伤诋毁,他已经以为自己还没开始就要完蛋了。但是,家族的另一成员、很有知识的屠师平查斯想到一个很好的主意来扭转形势,他设法在同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凭空编造出来的故事,伪称扬基是一个在色当战役中受了伤的英雄。这一计策成功了,扬基得到了尊重,而扬基经过多年的实践也适应了战争英雄的角色,开始瘸着腿走路。但是,很多年之后,扬基在真正的色当退役士兵圈子里意识到,自己始终只是个犹太人。这段故事的发展对于人性的揭示很有意义,而且有助于读者了解那段历史。实际上,整部小说中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情节。

前文提到的弗朗索瓦的叛教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了在缺乏公平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并获得认可,他不得不选择这样一条被家族成员所唾弃的道路。他受洗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购买一块土地,作为犹太人他不能购买那块土地;但是他受洗之后,仍然遭到了土地卖主的拒绝。他仍是一个犹太人,是“受洗犹太人”,即使他改了名字、接受了洗礼,但还是被人当作犹太人看待。他的遭遇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犹太人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平等,犹太人自身没有办法改变,因为这是根植于其他种族骨子里的歧视,不是改个姓氏或改信宗教就可以避免的。

3.标题人物梅尔尼茨

梅尔尼茨是这个家族中最老的一位,他死去很多次,但每次都能重新出现。这个死而复现的人物让人想起了《旧约》中一个名叫以利亚的先知,他是《旧约》中最勇敢、最有能力的先知之一。以利亚意即“耶和华是神”,他是绝对信仰耶和华的捍卫者,也被称为“新摩西”。后世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对先知的印象多半来自于以利亚:他住在旷野,披戴兽皮,从隐栖处现身,以电光火石横扫异教帝国,然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梅尔尼茨的名称源于哥萨克首领施梅尔尼茨基(Bogdan Chmelnitzky),这位统一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乌克兰民族英雄在17世纪曾经大肆屠杀犹太人。梅尔尼茨大叔这个人物的设置以及他那些旨在让人警醒的告诫能够让读者清楚地意识到,在貌似没有危险、平平淡淡发生的家庭故事之后还有另外一个话题:反犹太主义的幽灵。当人们认为反犹主义已经被战胜的时候,它又会不经意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就跟那个神秘的梅尔尼茨大叔一样:“每一次,他在死去之后都会重新回来。”(这句话在小说的多个章节反复出现)在莱文斯基的笔下,每当小说人物过得太好、准备彻底相信那些幻象的时候,这个永恒的人物就会上场。梅耶尔一家认可了他,因为他总是说出他们自己也明白但就是不愿意承认的事实。梅尔尼茨大叔知道的东西大家其实全都知道,他象征着犹太民族的历史,他还竭力阻止对历史的遗忘。

好些时候,梅尔尼茨大叔不受待见,梅耶尔、波梅兰茨和卡米昂克几家人都不喜欢他。他们不想听他要说的那些话。有一段时间,梅耶尔家族的人也还过得不错。他们得到许可能够离开苏尔普河谷里的犹太村落,他们有了一些权利,能够有所发展。经济上富裕起来了,生活得很富足,社会地位也有所改善,他们误以为自己从此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是,如果他们敢于面对事实的话,他们就知道这种正常状态是多么不可靠。书里有几处地方用荒诞而又苦涩的笔法描述了那些自以为已经被基督徒占绝对多数的社会所接纳的犹太人所处的窘境。其实,在犹太人中间,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合流还是保持自己特有的个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种争论也贯穿于莱文斯基的这本小说之中。

小说的最后一章《一九四五年》以梅尔尼茨大叔为唯一的主人公,讲述他多次在死去之后又回来的事情。而梅尔尼茨大叔回来就是为了讲故事的,“叙述让他鲜活,他带来新的故事,很多新的故事,每一个都是那样鲜活,使旧的故事褪去颜色”。“他什么都知道,也不允许任何人忘记这些。”梅尔尼茨大叔的多次复活同时也意味着犹太人苦难历史的不断重复,而他那些喋喋不休、苦口婆心的讲述很少能够起到提醒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他才不停复活,而犹太人的悲惨遭际一直都在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梅尔尼茨大叔的多次复活也隐约指向了耶稣对犹太人的诅咒:“永世流浪的犹太人。”该术语的德语原文分成两个意思:永远的犹太人(der Ewige Jude)或流浪的犹太人(wandernder Jude)。

梅尔尼茨大叔就是瑞士犹太人苦难历史的象征,也承载着犹太人的集体记忆。

三、小说《梅尔尼茨》在结构上和语言上的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看,小说各章都围绕着各个年份里发生的重要家族事件来展开叙述。1871、1893、1913、1937、1945这几个年份不仅表明了梅耶尔家族各代成员的更替,而且分别凸显了其在历史进程中的标志性含义。

首先是1871年,就是普鲁士与法国战争的第二年,也是法国战败的那一年;与德国人一样,瑞士犹太人也在同年开始了大发展、大建设的时代。然后是1893年,这个年份因为瑞士历史上的第一件民间提案而具有重要意义。当年的8月20日,那项提案在全民公决中得以通过,从此针对犹太屠宰方式的禁令就进入了宪法以及动物保护法律。

其他的几个年份对于世界历史和犹太人的历史都有着特别的意义。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已经开始逐渐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弗朗索瓦的独子阿尔弗雷德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他生前爱上了咪咪和平查斯的独女蒂塞尔,而他的死令她在责任繁多的余生中一直没能从悲伤的阴影中解脱出来。1937年,德国的纳粹分子和瑞士的“民族阵线分子”都已经蠢蠢欲动了。在夏内勒尔去世之后,她的外孙、欣达和察尔曼的儿子、在哈尔伯施塔特当了拉比的鲁本·卡米昂克成了纳粹恐怖统治的牺牲品。以《一九四五年》为标题的最后一章是全书中最短的一章,这一年里有对伤心过往历史的回顾总结,也有一个艰难的新开端,这对于瑞士来说是如此,对于整个欧洲来说也是如此。

作者莱文斯基在担任电视节目和情景喜剧编剧的时候就已经展示出了出色的故事构造能力,作为瑞士的多产消遣作家和非常成功的电视人,他在行文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情景描写能力和情节推进能力。正如《法兰克福汇报》刊登的评论所说:“这一点读者在每一行里都能发现:整本书都可以直接拍成电影。”为了创作这部小说,莱文斯基更是对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小说中出现的几个地方——恩丁根、巴登和苏黎世——都展现出了不同的生活氛围。故事虽然发生在19世纪至20世纪,但这个犹太家族并非那个时期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城市市民阶层,而是出身于乡村和小城。莱文斯基经过搜集资料,了解到很多历史细节,比如1937年苏黎世有哪些电车在晚上停止运行,那几十年间的服装和布料的时尚具体是什么样的等,而1893年的一场民间集会如何让瑞士人本就固有的反犹情绪爆发出来,令读者读后不禁后背发凉。正是在充分研究调查的基础上,莱文斯基分毫不差地再现了瑞士人当时的反犹心态,丝毫没有夸张。

而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他运用了源源不断的想象力,设计出了极具戏剧性的情节。他对各个人物的内心感同身受,所以只需寥寥几笔就可以勾画出各种各样的角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全都非常丰满,简直栩栩如生。

莱文斯基对人物对话的描写也非常到位。下面请看扬基和所罗门就咪咪嫁妆讨价还价的对话片段:

所罗门报了个一万。

“那可是您唯一的孩子啊!”扬基说。

“要是我有两个孩子的话,”所罗门说,“她们就得平分这些钱了。”

扬基承诺说,自己可以试着作为已经不很陌生的客户在订新店所必需的基本货品时不再预付款项,至少可以赊购部分商品,这就能将现金需求量降低一点,这样的话,完全也可以……我们就说是一万六千吧。

所罗门答应给一万一千。

“人们会把您当成铁公鸡的。”扬基说。

“在我的行当里,”所罗门说,“这样的名声只会很有好处。”

在对叙述节奏的把握上,莱文斯基也显得游刃有余。他还经常使用幽默的笔法,使非常感伤的情境得到化解。

另外,莱文斯基的语汇也很丰富,在故事中掺杂了很多依地语和希伯来语的词汇。依地语也叫意第绪语,是从前东欧犹太人的社区日常语言,更是犹太民间文学和大众戏剧的载体。根据圣经翻译者冯象的说法,它其实是德语的一门方言,是中世纪犹太人的发明。他们在中古高地德语中掺进希伯来词汇和表达法,用希伯来字母书写。此外,德语用词也极其讲究,此处仅举一例:“有一股小豆蔻的气味,一股郁金香的气味,一股新生活的气味。”(119页)这正是一部小说作品中应该有的那种“感性与精神的混合”。

小说里的叙述者是个全知全能的叙事者(auktorialer Erzähler),他可以洞察各个人物的内心,这有利于性格刻画,从而描摹出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且,叙事者还非常偏爱比喻,尤其是隐喻,因为他不时使用讽刺性的语言,小说就没有了那种哀怨哭诉的腔调。比如,在描述咪咪外貌的时候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咪咪拥有一个美女该有的所有特征:完美无瑕的洁白皮肤,饱满的嘴唇,一直散发着湿润光泽的棕色大眼睛,微微卷起、黑黝黝的长发。但是,不知为什么——她曾经在镜子前度过了好多个小时,但仍未找到个中原因——这些完美的细节在她身上却并不真正相配,就像有时候使用了最好的佐料,但做出来的汤就是不好吃。

四、结语

值得指出的是,莱文斯基并不只是讲述梅耶尔一家在瑞士的生活,他还让这个家族在时代的波涛汹涌中上下浮沉。第一次世界大战、东欧对犹太人的迫害、德国的纳粹势力以及种族灭绝政策都对这个家族带来了巨大影响。由此,梅耶尔家族的历史也越发演变成了欧洲犹太民族的历史,而且也是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在这部有着自传色彩的小说中,莱文斯基描述了一个犹太家族的命运起伏,以冷静的笔触再现了那段历史。

在《梅尔尼茨》之后的创作中,莱文斯基持续关注犹太人的苦难历史。获得2011年度瑞士图书奖的长篇小说《盖隆》在真实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虚构了犹太演员盖隆从柏林电影厂被赶进犹太人区之后的遭遇;而获得2014年度德国图书奖提名的长篇小说《卡斯特劳》,讲述了一个电影摄制组在“二战”即将结束时进入相对平静的阿尔卑斯山拍摄一部据称对战争很重要的电影的故事,这部小说同样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构思出来的。总之,莱文斯基的文学成就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①本段落的部分资料见莱文斯基个人主页:http://www. lewinsky.ch/charles/index.html.

②查里斯·莱文斯基:《梅尔尼茨》(上、下册),顾牧、张世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③茨威格·斯蒂芬:《昨日的世界》,舒畅善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70页。

④李工真:《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反犹主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年第6期,第63-69页。

⑤[美]迈克尔·A·迈耶:《反犹主义与犹太认同意识》,唐裕生译,《世界民族》1991年第3期,第1-7页。

⑥《旧约全书》中《列王记下》第一、二章。

⑦艾仁贵:《“永世流浪的犹太人”形象之起源及流布》,《世界民族》,2013年第3期,第86-94页。

⑧依地语和希伯来语的表达零零散散地遍布整部小说,并且大多得到了清楚的解释,而在附录中还附有依地语和希伯来语术语及其德文解释(中文版未译出)。小说的两位译者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在脚注中对各种重要的犹太宗教习俗和生活习惯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⑨冯象:《法学三十年:重新出发》,《读书》2008年第9期,第23-24页。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沁卉.平静的叙事,深重的辛酸——长篇小说《梅尔尼茨》评介[J].外国文学动态,2006(6).

[3]王炎.奥斯威辛之后——犹太大屠杀记忆的影像生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Altwegg,Jürg:Aus U mach E.In: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28.02.2006.

[5]Deggerich,Joachim:Familiengeschichte und Geschichte des europäischen Judentums.In:http://www.literaturmarkt. info/cms/front_content.php?idcat=81&idart=847.

[6]Isenschmid,Andreas: Jü discher Schweizer Spiegel.In:www.nzz.ch/2006/01/29/fe/articleDISAA.html.

[7]Kunisch,Hans-Peter:Die groβen Verpfuscher des Lebens. In:S ü ddeutsche Zeitung,03.06.2006.

[8]Obermüller,Klara:Hell leuchtet die Menora.In:http://www. weltwoche.ch/artikel/?AssetID=13145&CategoryID=80.

[9]Osterkamp,Ernst:Janki,derHeld.In: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11.03.2006,Nr.60/Seite 48.Auch in:http://www.faz.net/s/Rub79A33397BE834406A5D2BFA 87FD13913/Doc~E5266342CA4ED4E45B81B416CC2C10 F41~ATpl~Ecommon~Scontent.html.

[10]Schneider,Felix:Die Meijers mit dem Juden-J.In:http://www.ebund.ch/artikel_176386.html

作者:张世胜,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和德语翻译;李青,硕士,就职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中外文学。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梅耶尔犹太犹太人
美国犹太作家的以色列书写
自尊
你怎么允许别人这样对你
上海
玛丽莎·梅耶尔:“硅谷的美女CEO”
天才并非与生俱来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
五年级阅读训练材料
犹太人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