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2017-07-11 21:10陈庆瑄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沙场栏杆文坛

陈庆瑄

辛弃疾,多么豪迈、伟大的词人,我竟对他产生了怜悯之情。

对辛弃疾有深入了解的人都这么认为:历史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个曾驰骋沙场,快刀杀敌的爱国将士,竟被定义为:南宋爱国词人。于是,许多人说,辛弃疾生不逢时,一代猛将被硬生生逼成词人。

说辛弃疾生不逢时,并不是个错误的判断。在那个人心惶惶,动荡不安的年代,大家都寄希望于南宋那个苟且偷安的小朝廷。在金人粗暴的铁蹄践踏下,自命不凡的汉人天子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国家会被北狄之夷肆意蹂躏。更为讽刺的是,当辛弃疾两岁时,抗金将领岳飞却在自家的风波亭内含恨而死。辛弃疾似乎就是为了继承岳飞遗志而生的,但人们记住了岳飞,却忘记了那个为行将就木的“宋朝”而战斗的辛弃疾。

说辛弃疾生不逢时,真不是个错误的判断。他23岁时,就策反了一支数万人的反金队伍。他带着几万人的队伍,投奔南宋朝廷,希望在那里一展宏图。他本想借助朝廷的力量组织北伐,却不知像南宋这样“阴柔的、软塌塌的”朝廷,只想着偏安一隅,哪来北伐这样的鸿鹄之志?于是朝中无人赏识他,朝廷对他时用时弃。

就这样,辛弃疾在作为南宋臣子的40年里,有近20年的时光浪费在了“大业宏图”上,那是男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有谁会像他一样,把这大好年华用来做与当时社会主流格格不入的事情呢?他做了,做得无怨无悔。他写了著名的《美芹十论》,阐述了他收复北方的计划,洋洋洒洒,慷慨壮烈。然而,朝廷的冷漠,浇灭了他心中一次又一次燃烧的烈火。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打击下,他写出《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就是这样,他只能只身登楼,面朝江北,痴望长安,将心中的愤恨委屈,重重拍在栏杆上。

随后,他被削去所有官职,“告老还乡”,开启他最落寞,却被人们记住的词人生活。隐居山林的辛弃疾,心中的苦无人可诉,那一管毛笔,便成了他的武器。提笔,将心中豪情壮志,化作纸上千言万语。有多少苦,写多少词。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辛弃疾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陳亮会面,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陈同甫。两人相谈甚欢,互比知音。陈同甫即将离去之时,辛弃疾又铺开纸,写下了《贺新郎》,以及人们熟知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多么豪迈,多么大气磅礴!不再纤弱,辛弃疾的词开启了南宋文坛的新气象。

都说辛弃疾生不逢时,可他的豪放词,却在中国文坛中占了一席之地。尽管这一面,并不是他想被人们记住的一面。

梁衡先生说:“积了北宋南宋四百年动荡,才生了一个辛弃疾。”

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一颗满腹报国之憾的词星坠落了。

从此,建康城外,赏心亭里,再也没有辛弃疾痛拍栏杆的身影了。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高一(11)班学生】

猜你喜欢
沙场栏杆文坛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车埠石马垄石马
打仗的地方叫战场,为什么又称它为沙场呢?
浪淘沙
秦升益:“沙场”上的“国王”
韩寒们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