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第二中学 关茂林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说明已经发到高中教师和学生手中,如何研读和学习成为后一阶段师生的任务,现谈几点想法,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1.考核目标和要求的比较
2017年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和要求上,措辞发生了诸多变化,首先是考查原则上,以前是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7年改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考查能力要求上有诸多变化,列表对比如下:
2016年要求 2017年要求2.调动和运用知识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4.论证和探讨问题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2016年要求 2017年要求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独立提出观点
2.考试内容的变化
必修内容的85个知识点没有变化。
选修内容只考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模块。其中,《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模块删去了梭伦改革、欧洲宗教改革、阿里改革;《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删去了反战和平运动、印巴战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删去了亚里士多德。
1.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纲和说明中,对考试命题依据做了细致说明,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的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高标准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它包括核心理论(唯物史观),能力要求的历史理解、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历史价值观)等。2016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学生经过学习应该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修养应当是,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知识的掌握、学科技能和学科研究的能力。态度就是对历史学科非常热爱,同时能够生成出符合学科特点的品质和精神。教师教学要时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牢记“传道”的使命。学生学习中对历史学科要有所追求,能够不断地去发展,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明确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学习目标、策略,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把握重难点,居高临下,游刃有余,通览教材;要对学科能有一定专研、探究,活学活用,技能上有总结、归纳、论述等方面的能力,能吃透教材、驾驭教材、补充教材,知识面广,构建知识结构。
2.关于唯物史观:今年大纲和说明明确说明,注重考查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理论根据和基本方法。它是由生产力史观、社会形态史观、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组成。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宏观层次的历史理论。它包含经济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文明、生产方式等);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文化结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政治结构(政治文明、上层建筑等)。从思维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讲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公有制、私有制、阶级、国家、领袖、人民群众等等,唯物史观为人们在史学研究中归类历史现象与史料,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供了思维依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课程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与大纲和说明是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学习的教材虽然是按照模块系列,按照文明史的进程来讲,但当前的历史课程仍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要体现在要讲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等观点。
3.关于文明史观:我们现在学习的模块教材,就体现了文明史观。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叙述了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文明,从制度的专制、人治到制度的民主、法治;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叙述了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工业化、市场经济;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叙述了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从迷信到科学民主的过程。文明史观是从文明演进角度理解阐释历史,分析文明的演进与交融。以生产力标准把握文明发展走向,构建主干知识结构。横向的体现在教材上政治、经济、文化。纵向的以经济为例,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如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到工业文明,手工工场、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等等。从理论上对文明的理解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科学文化方面包括文化、知识、智慧、教育、科学、意识、卫生、体育艺术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觉悟、情操、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分布不均匀,有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玛雅文明等等。
文明史观的特点:一是以生产力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二是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三是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四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五是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六是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查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4.关于问题意识:2017年考试大纲和说明指出,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要求四:论证和探讨问题中,要求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这使能力较强体系更加完整,发现问题和创设问题是对能力体系的提升。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及其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起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的问答往往五花八门,如何问答对学生来讲是一项重要技能,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一环。学生是否愿意提出问题,是否敢于提出问题,能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首先取决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强烈。所谓发现问题,就是从材料里提出在概念上立得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索的问题。近两年的高考材料题都强化了论证问题的考查,如2015年高考试题第41题,关于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问题,就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发现历史事物发展趋势,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探究和论证的能力。2016年试题第41题,关于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的问题,利用新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形成观点,并利用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证的能力。从核心素养要求看,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
1.第25题,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理解。
2.第26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土地政策调整。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第29题,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4.第34题,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5.第40题材料题,关于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问题。有表格、有材料,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本题尤其强化海外移民的原因,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体现历史价值观。
1.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说明,弄懂弄通,使用的名词要明白,要提高理论素养,不打无准备之仗;
2.大纲和说明中的变化名词要清楚,例如事物、事实、解释、叙述等,概念清楚,内容理解全,史实与理论对应得上,可能今后的一段时间都要强化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强化学科素养和问题意识;
3.学生要夯实基础,历史常识、社会常识、生活常识、时间概念、地域分布等都要记得清,用得好,用得对,知识结构建构好,使用熟练,思维活跃;
4.在基础知识牢固基础上,强化学科素养,加强训练史料阅读分析与提取能力,对材料提供的文字、图片、表格、注解分析解读,形成观点碰撞;
5.观点正确,体现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认识问题不歧义化,有正确的唯物史观,反对随意否定历史、否定英雄,避免史实与戏说、戏谑不分。用正确的人生观评判历史,体现家国情怀,包括良好的社会风尚,良好的家风、祖训;
6.新时期的要求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科学术成果、关注我们的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