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明“理”
——论高三地理的高效复习

2017-07-11 05:52辽宁省实验中学姜卉
辽宁招生考试 2017年10期
关键词:等值线考点规律

辽宁省实验中学 姜卉

随着2016年高考的日渐远去,新一轮高考悄然而至,对于高三地理复习而言,知识点可谓纷繁复杂,令考生眼花缭乱。如何将教材中繁乱的知识点理清逻辑链条,整理归纳形成完整而科学的知识体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础,此外还需要按照《考试大纲》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强化对教材中原理、规律的总结分析,借助解题加强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融入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敏锐观察理解,来提升考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和素养,达到知书明“理”的目的。

复习课是高三地理的常态,“题海战”作为其主体,沿用至今亦有其可取之处,但其弊端也尤为明显,会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且针对性较差。因此如何在“题海”中寻找到一条高效且科学的复习路径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尤为重要,要寻找到这条路径我们首先要对2017年《考试大纲》的变化动态有所了解。

一、2017年地理《考试说明》及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

2017年地理学科《考试说明》最大调整是删除了灾害选修模块。对应的必考内容中自然地理考点,把原来的“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微调为“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其中的“重大”可以理解为三类:一是必修教材中的典型灾害案例,如台风、寒潮等;二是世界范围内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的灾害,如旱涝灾害等;三是灾情严重影响区域的发展甚至人类生存安全的灾害,如地质灾害。针对这一变化我们应注意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及选修教材的内容灵活处理在必修考点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灾害相关问题,同时要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两大选修版块的练习。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考题梳理考点大体如下:

其中必考的考点有:各类区域地图的信息读取(包括地图、区域定位、等值线等考点);自然原理(包括大气、水、自然带等考点);区域发展(包括工农业、商业、资源、交通、生态环境、灾害等考点)。地貌、人口、城市、地球运动等考点在新课标卷中穿插出现。

必考的主干热点有:大气专题和水专题因其最具地理特点,因此在近五年高考题中所占比例最大;自2013年起,生态环境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热点考点,所占分值逐年增大;农业、交通、工业三大考点所占比例居第三位。

从近五年高考题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高考考题的变化也很明显。其一,除地球运动和描述性问题外,学科理论的直接应用题急剧减少,在2016年几乎消失。其二,新情境下的学科理论运用从人文地理拓展到自然地理部分。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Ⅲ卷的第7~9题组,新课标Ⅱ卷的第6~8题组。其三,问题的设置去除学科痕迹,需要考生选择合理的学科角度全面综合回答问题。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第 37(3)题、新课标Ⅱ卷第 36(3)题和新课标Ⅲ卷第36(2)题。其四,选择题中,对世界主要的国家和中国主要的地区,在文字材料充分的前提下,不再提供图形材料。另外,2017年高考题中极有可能会出现灾害考点,但不独立成题。

二、举例说明地理重要知识点的复习

首先,根据高考命题的内在逻辑回归2017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并结合考试范围及要求,针对每一项知识点,深挖高考潜在的考点价值与出题模式,总结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原理、地理方法和地理规律,并加深记忆。

其次,需要对历届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这些试题不单单反映了高考涉及的知识点,更反映了教材知识与分析应用间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趋势的风向标,认知这些对于高效复习高三地理有重要意义。

再次,有针对性的选题做题,通过对知识盲区的补充、知识误区的修订,不断完善自身对地理知识体系的架构,同时将零散的知识点嫁接到知识链条上。地理作为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学科,理解其内部逻辑链条与运转机理,要比记住某一个公式、了解某一种气候更加重要。另外要借助地图、图标等可视化思维工具辅助理解概念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脑中时刻装着个地球,地球上发生的事情也就尽收眼底。

例如,接下来以常考的知识点《等值线》专题为例,分析一下高三地理的高效复习。

等值线的类型非常多,我们常见的有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在学习等值线的过程中我们应及时总结出等值线的共性规律,大体有以下几点:

1.同线等值;

2.一般情况,同图等距;

3.同图中两条相邻等值线的数值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个等值距;

4.同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除陡崖外);

5.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

6.相邻两条等值线中间的闭合等值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7.等值线弯曲度越大,其弯曲处较两侧变化越大,“凸高则低”“凸低则高”;

8.同图中等值线越密集,单位距离的变化梯度越大;等值线越稀疏,单位距离的变化梯度越小;

9.等值线的数值、走向、弯曲形状、疏密等反映了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

掌握了共性规律就等于握住了解题的基础钥匙,不过每年高考试题中等值线的内容还在不断地创新,出现新的知识。所谓的“新知识”是指试题情境中提供教材之外的知识,这类试题往往会在试题中给出“新知识”的定义。解答此类试题的重点在于短时间内理解“新知识”,并迅速将其与所学过的地理原理、规律联系起来。因此解答平时练习没有见过的等值线试题时,除了遵循等值线的共性外,还要注重从题干中获取该类型等值线的信息,从而转化为学过的知识,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解题思路如:

1.识别该等值线反映何种地理事物;

2.分析影响该地理事物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从曲线走向、弯曲情况、疏密程度、数值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等。

通常我们往往按照如下几个步骤进行分析和判断:

列举几个2016年涉及到等值线问题的高考试题:

例(2016年江苏卷)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A.③B.④C.⑤D.⑥

答案:1.B2.D

(2016年江苏卷)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3~4题。

3.此时我国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4.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A.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

B.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

C.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

D.冷锋过境,降温明显

答案:3.D4.A

这两组高考试题都是在等值线的基础上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点的应用,当然也有在等值线的基础上考查人文地理知识点的案例,如从市中心出发等时线的分布,再如等地价线的分布……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利用等值线的规律结合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点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三地理有效复习的几个重点

1.加强地理图像训练,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图像包含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是地理高考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源泉,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地理思维的能力。地理图像包括等值线图、剖面图、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学好用好地图是复习地理的基础。地图的掌握应注意观察地图三要素,不能因出现了新图就无所适从,学会地图与地理原理的联系方法,培养地图推理能力。

面对高考,读图训练是基本功,必须常抓不懈,比如等值线图、示意图、区域地图、统计图的阅读等都有其阅读的方法与步骤,比如上面对等值线图的复习,应注意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多幅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加以比较归纳,如等值线凸出或密集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现象,填写相关的表格,以便观察熟悉。我们可以将等值线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与分析,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地理思维能力训练要贯彻到复习的全过程。在二轮复习中,更要通过具体的专题复习,强化思维训练,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一个新图像与问题,首先是仔细研究设问,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什么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予以完成;第二步是从图像上和提供的资料中能够获取哪些信息;第三步是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迅速组织自己的答案。但是这种答案,必须是使用地理语言的答案。一般来说,一些概念、原理与规律在平时理解问题上就足够了,但是要完成高考中的地理试题,必须回归教材的严格表述。

2.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更谈不上理解识记。如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呢?首先应帮助学生再现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再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在使用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专题复习反馈练习时,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它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要注意联系性,掌握最基本的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和分析方法。

3.构建地理知识网络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教师在高三第二轮的复习中,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4.关注热点

“社会热点”涵盖了经济、体育、科技、生态、自然灾害、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与地理知识考点密切相关。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意地理热点问题,也要提倡学生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收集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并适时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点融会贯通,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要让学生理解热点本身只是一个“外壳”,是试题切入的问题情境,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才是试题的本质。因此在分析地理热点问题时,要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及主题是什么,如台风、地震、水旱灾害等,其主题是“人类怎样应对自然灾害”。教师要紧紧抓住课标中要求的主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解题时只需在试题提供的图像或文字材料信息中找到地理内容,接下来的关键是分析地理热点与地理考点对应关系,要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地理问题。须知,热点问题只是试题切入的问题情境,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才是试题的本质。

总之,在高三地理学科复习时只有紧抓时代脉搏,认真研究教材,钻研考纲,抓住重点,各个击破,知书明“理”,重视图文,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关注热点,拓宽视野,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切实落实好这些,学生们才会在高考考场上所向披靡,取得优异的成绩!

猜你喜欢
等值线考点规律
一种基于IDW 的等值线、等值面前端生成方法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基于规则预计格网的开采沉陷等值线生成算法*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基于GeoProbe地球物理平台的软件等值线追踪算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