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盟 曹诗旋
【摘要】《永恒的歌》是由赵季平作曲、峻岭作词的一首颂歌,本文对歌曲旋律、歌词、配器、演唱风格方面进行赏析,并从“礼乐”的角度分析了歌曲创作特色,简要叙述了歌曲存在的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颂歌;创作特色;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永恒的歌》是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词作家峻岭在庆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九十周年之际特别创作的一首歌颂党和祖国的颂歌。自上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许多以歌颂党和祖国的颂歌,歌曲继承了前人歌颂主题,并以全新的创作手法完成了这首民族气息浓厚的政治颂歌,成为当代歌曲主旋律,开创新颂歌创作形式,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首继往开来的颂歌。
一、歌曲赏析
颂歌是集体的歌,是大家为赞颂共同信仰、追求的事务而唱的歌,一首成功的颂歌不仅要注重歌曲本身的旋律、配器、歌词,还要注重颂歌演唱者的演唱能力,因此,创作此类歌曲就要适应大多数颂歌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其中主要包括旋律音区、演唱风格等。
(一)音乐分析
该曲为一部单二部曲式,F大调混声合唱作品,歌曲采用分节歌形式创作,主歌与副歌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旋律清新脱俗,叙事性较强,音调起伏较小,另外,间奏旋律素材借用经典管弦乐作品《红旗颂》短小动机,隐喻革命成功后的中国人民欢庆胜利,无比激动、喜悦的心情;在配器方面,借用西方艺术歌曲创作形式,庄严宏大的管弦乐配器与主旋律水乳交融,使舒缓的歌声与宏伟的管弦乐相互映衬,彰显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二)歌词内容
各时代的民族精神成就不同的音乐特征,歌词作为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创作的不同音乐,歌词中提到的《国际歌》、《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到新时代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现实歌颂,直接反映出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同的思想导向和精神面貌。
(三)演唱风格
跨界象征着多元文化的融合,《永恒的歌》为一首男女混声合唱作品,策划人特意邀请我国著名跨界歌唱家谭晶、廖昌永领唱。经大量的实践创作经验表明,美声唱法是众多唱法中最适合表現颂歌的唱法,也是最适合普遍赞颂者演唱水平的演唱方法,该曲选择美声唱法演唱是为迎合普遍群众的演唱能力,选择跨界歌手演唱是为了展现华夏土地上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百花齐放,同时也是彰显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各种文化的接受与包容,营造民族平等的和谐气氛。当然,两位演唱家娴熟的歌唱技巧、真挚的情歌表达也是他们成功获选该曲领唱的重要原因。
二、创作特色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历史来看,乐教具有移风易俗、治国安邦的社会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乐”作为同“礼”一样的政治手段,他认为通过音乐艺术形式来表达政治内容,可以实现政治目的。颂歌是新时代礼乐治国的外在表现,自我党成立以来,涌现出不少经典颂歌,《永恒的歌》因其独特创作手法成为当下最具代表性的颂歌,歌曲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音乐体裁、词曲结构两方面。
颂歌,在音乐创作领域是一种独特的体裁,人民将歌颂党,歌颂祖国的内心诉求以歌唱方式进行表达,由此而产生了颂歌这一特殊音乐体裁,歌曲的创作必须以歌颂为基本准则,音乐只是实现赞颂的媒介和手段。《永恒的歌》之所以堪称优秀歌曲,是因为歌曲内容不仅准确切合了歌颂主题,并且音乐表现具有相当的艺术审美价值,之前相同体裁歌曲多以管弦乐、混声合唱作品为主,没有实现将管弦乐与合唱有机统一,作者以高超的技巧谱写合唱旋律并以管弦乐配器,丰富了此类歌曲体裁的艺术性,为颂歌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为歌曲普及奠定基础。
另外,作为群众歌曲,创作者在词曲方面也有恰当设计,歌词以叙述的方式讲述了党在过去九十年历程中的坎坷和艰辛,并最终在华夏土地上创造辉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共建中国梦的美好愿望,音乐以清新的旋律和宏伟管弦乐配器交相呼应,以庄严震撼的听觉冲击诠释了伟大的歌颂主题。词作家以排比句式叙述了党和民族的过去与现在,感恩过去前辈们为我们今天美好生活所付出的艰辛,同时在当代领袖的引领下,展望未来,努力拼搏实现个人价值,作者在创作的同时还兼顾到普遍群众的演唱水平,因此,歌曲旋律起伏较小,多为级进进行,音域主要集于中声区,大大降低了演唱难度,便于集体演唱和流传。
三、歌曲意义
(一)时代意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民族主题,每个时代也有各个时代的民族颂歌,民族颂歌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历程与其时代特性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有《国际歌》在国内传唱,延安抗战时期,有歌唱人民领袖的《东方红》,改革开放时期有歌颂党和国家正确领导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这些歌曲无一不成为那个时代颂歌的典范,代表了那一代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赞美,成为永恒的经典,在当今弘扬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性关头,这个时代也亟需一首有时代烙印的经典颂歌,《永恒的歌》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背景下横空出世,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二)教育意义
继前代经典颂歌流传于神州大地之后,新时代诞生了《永恒的歌》,作为一首继往开来的颂歌,它承接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更表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很好的历史教育功能。透过歌声,我们可以增强内心使命感,提升自身信心,坚定民族信仰,为实现民族复兴梦努力拼搏,同时还可以感受到祖国建设的繁荣昌盛,仿佛看到一个承载着重要民族使命的东方巨人正以磅礴的气势走向未来。
中国历来有“礼乐之邦”之称,古代以“乐”为教育的核心,以“乐教”为治国的核心,视“乐教”为“礼乐”的重要部分,将乐放在与礼同等重要的位置,曲作者继承发扬古代优良礼乐治国传统,并结合具有时代性的音乐技法完成创作,将历史与现实同于一体,完成颂歌在当代肩负的现实使命,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教育意义。
《永恒的歌》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歌,是以歌颂祖国、歌颂党为主旋律的颂歌,歌曲通过旋律、配器、歌词以及演唱形式的完美融合彰显了当下时代风貌,表达人们对祖国炙热的爱,歌曲历史性、时代性、艺术性三者的完美结合,成为时代颂歌创作又一标杆。
作者简介:严盟(1992—),男,回族,四川成都人,云南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曹诗旋(199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