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环
摘 要:课堂小结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课堂小结,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善于总结,发挥课堂小结的重要作用,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有效性;常用方法;画龙点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62-01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记忆三个以上的知识点时,中间的知识点同时受前、后两个知识点的干扰。这种前后两头的知识点因受干扰少而容易掌握的现象,叫“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课堂小结是根据“近因效应”原理,突出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排除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在课堂小结的几个策略。
一、思维导图式
思维导图式小结是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理与提炼。在复习课上,通过画思维导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
让学生独自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并展示优秀作品。
在画思维导图中,学生们更乐意参与到枯燥乏味的课堂复习,运用彩色笔、尺子和圆规等工具,讓只有草稿本练习的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改错式
学习了新的知识,总会有学生或多或少出现错误,用纠正别人的错误来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漏,也是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即兴写一篇学习心得,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今天,我认识了“倒数”这个新朋友: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比如 × =1, 和 互为倒数,也可以说 是倒数, 是倒数。
我还学会了求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可以了。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瞧!我学得不错吧?
这篇心得有多处错误,① 是倒数, 是倒数。必须说明 是 的倒数或者 是 的倒数。②求一个数的倒数,要0除外,因为0没有倒数。③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是假分数,但 的倒数还是假分数,也就是1的倒数是它本身。
通过这样改错小结,学生对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回顾、整理、归纳、深化,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整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回归课本式
我们所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自觉学习、自觉钻研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课时中,我选择用回归课本式的小结,让学生回到课本中继续阅读圆周率的发展史,了解人类对圆周率知识不断探究的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十册“有趣的测量”时,让学生阅读第47页“你知道吗”,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虽艰难,但始终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只有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容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才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互帮互助式
苏霍姆林其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所以互帮互助课堂小结也是非常有效的。实施方法:①将学生以一优生搭配一后进生为基础分组。②设计本节课重难点练习题两组。③第一组练习全班独立完成,老师着重检查优生,指导解题方法。第二组练习由优生“一对一”帮助后进生。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教与学,让他们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不但提高优生的总结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五、交流评价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机会去畅谈自己对数学的体验、感受和收获,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喜悦,提出异议和见解。所以交流评价式的小结,也是课堂小结不错的方法。它是由教师平时做好分配,4人一组,合理分工,科学搭配。分两个环节:①由后进生先说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的收获,让小组其他同学清楚了解他掌握了哪些知识,为下一环节打基础。②由优秀生分享并发问,如果其他同学回答不正确或者无法回答,小组内的优秀生必须协助其解答,然后再出类型题考查,直到能顺利解答为止。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十册“用方程解决问题--邮票的张数”时,课堂小结我就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体会,互相评价,互相帮助,最后达成共识,小结如下:1、审清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根据条件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3、根据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一般设一倍数的量为X,另一个量就用几个X表示;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5、解方程、检验、答。
有效的课堂小结是对每一节课知识的再认识、再提升,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今后我们在设计课堂小结的时候,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努力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