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
最近,中央电视台重播了电视剧《于成龙》,引发公众关注和热议。作为“天下廉吏第一”,这位清朝的官员在300余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成为话题,这既说明其为官之道、道德文章具有的长远价值,也表明在反腐倡廉时代背景下公众的某种期待。
了解民间疾苦
于成龙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山西永宁州人(今山西方山县下昔乡来堡村)。少年时代,他就勤奋好学,熟读诗书,且明晓事理、见识过人。于成龙曾在明崇祯十二年考中乡试副榜贡生,但迟迟未能走上仕途,于是便在家过着清苦的耕读日子。这样的岁月锻炼了他的才识,也让他对民间疾苦有更多的了解。这对他后来的从政生涯,不能不说是一种帮助。
于成龙在家乡时就名声在外。有史籍记载说,明末盗贼蜂拥而起,乡里居民曾欲修筑堡寨以做防卫,而堡寨所在的地方,正位于于成龙家的祖坟附近。风水先生认为这将不利于风水,但于成龙笑着回答:若能保千家万户平安,独对我家不利,那就是利多而害少,应当修筑。
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于成龙思考问题往往能从大局着想,体贴百姓疾苦。这与他后来的从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兴利除弊不做太平官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龙第一次出仕。这一年他已经44岁了,第一任官职是任广西罗城县知县。
从山西到广西罗城,行程将近6000余里,家人、亲友很为于成龙担心,但他不以为然,决心要为民做事。于成龙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广西罗城地处荒僻,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城内居人不过数家,满目荒凉,野狼遍地,甚至没有官衙。最初,于成龙只能寄居在关羽庙。他把床安放在周仓塑像之后,以院内积土当作几案,旁边挖坑做饭,炊具也只有一锅一盆。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于成龙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他尽心尽力为民谋利、问民疾苦,设学校、兴教化,不久便取得成效。
于成龙去罗城时,家眷皆未跟随。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县政事业上,而且做到了爱民如子。当地人看于成龙生活清苦,便向他送来一些油盐。于成龙说:“我一人在此,何須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不出3年,罗城大治。5年后,因政绩出众,于成龙考核时被定为“卓异”。这是清朝官员考核的最高等级,不久他被调任四川合州担任知州。
在正式成为省级大员之前,于成龙出任罗城知县,随后出任知州、知府、道员,并先后在广西、四川、湖广等地历练。难能可贵的是,于成龙以如此高龄在基层任职,没有丝毫心灰意冷,也没有打算做一个太平官。每到一地,无论任职时间长短,他总是竭尽所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兴教化,废除陈规陋习,同时做到了清正廉洁。
力行勤俭革除陋习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主管全省司法案件。
于成龙到任之后,逐一纠查,将被冤屈入狱的平民尽行释放。当时的福建巡抚大加赞扬,康熙皇帝也表示认可,赞扬于成龙居官有年、素有才能。
没多久,于成龙被擢升为福建布政使,是全省民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仅次于巡抚。虽然此时已是高官,但于成龙依然生活清苦,粗茶淡饭,从不收受馈送。他的卧室里,除了有一些书籍、朝服和煮饭器皿外,别无一物。
两年后,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后一年,又升任两江总督。康熙皇帝曾经召见于成龙,称“尔为当今清官第一,殊属难得”,还赞扬他廉洁自持、始终如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因多年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众人到其寝室,只见到绨袍一袭、靴带二、瓦瓮米数斛,见者为之落泪。一个担任两江总督的高官,清贫至此,古今都不多见。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