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思与残月 谁怜放臣一片心

2017-07-10 08:21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残夜开镜望月

杜 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这首咏月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诗人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时。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孤城四鼓,睡起凭高,见前山乍现一钩晶莹之弯月,一片清幽爽人心目。“吐”字用得高妙,可见山之高耸。次句写月华之明,“残夜”呼应“四更”,点明夜已将尽,天欲放曙。“水明楼”是一侧笔,直写江水澄澈,危楼照影,以衬月光之清辉。

颔联虚实结合地写月之形象。“尘匣元开镜”以比喻手法写残夜之月。本来夜黑如尘封之暗匣,而愁人在永夜梦醒时分,推窗而望,忽见一钩残月突然自山背姗姗迟起,恰如匣边露镜,尤其夺目。“元”,即原初,刚刚之意。“元开镜”,即初露之镜,乃喻残月。“风帘自上钩”即“弯月挂檐,如钩上风帘”,将室内人倚窗透过疏帘望月的视觉感受和心醉神驰的想象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诗人候月已久,一更、二更、三更,迟迟不见其姿容,辗转反侧,本以为今夜月恐将不出,几多失落乃至倦极而寐!谁知月本自明,只是山高而蔽,至四更终现。几经煎熬,期待终于成真,怎能不心潮澎湃?一个“自”字,袒露出几分欣喜与自得。

颈联仍旧虚写,化用嫦娥奔月的神话以婉陈心迹。玉兔、蟾蜍两个意象是对月的拟物化描述,诗中用以明指姮娥,隐喻自我。“鹤发”,即白发,乃诗人自谓,是言青春不在,年老体衰。暮齿望月,如何作想?“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杜甫《月(天上秋期近)》),一个“疑”字有美人迟暮之无限唏嘘。“貂裘”用苏秦之典故。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不成,到处奔走,所穿黑貂裘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此处意谓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一个“戀”字,有揽镜自照、敝帚自珍之感慨。

尾联写得曲折委婉。替嫦娥着想,实乃顾影自怜,表达诗人空有出而辅弼、兼济天下的宏愿却不受重用的苦闷。结句说得尤其悲愤。身在草野,心忧社稷,想当初身强力壮之时,却又横遭群小贼臣排挤,恰如明月为山势所挡,无由朗照;而如今老大如残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兔疑蟾笑。然而“落日心犹壮”,诗人内心深处依然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从这一钩残月之始隐终露中,仿佛读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似乎暂且忘怀了无边的烦恼,萌生了一股勃然的勇气和憧憬。但理想之于现实,毕竟反差太强烈了,他又未免感到心寒!“九秋”是秋的别称,不言三,而用九,在程度上似有强调寒秋之难挨的味道,难挨而“耐”,该有多少倔强与隐忍!一个“耐”字分明透出几分执着,这或许就是杜甫沉郁中顿挫的一面。

整首诗表面是咏月,其实是自咏,字字句句均是心血化作。“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望月而感,对月抒怀,寄讽遥深。前三联属对,后一联变格,动词下得灵活,虚字用得妥帖,巧联想而生妙喻,用典故而出新意,极耐斟酌。

猜你喜欢
残夜开镜望月
沉睡的鸦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清供、望月
赵显朴
望月怀远
次北固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