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尝试了,就不会遗憾;努力了,就不会后悔;珍惜了,就不会失去;心宽了,就不会怨恨……
请以“我不会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
构思导写:精心思索,拟好文题。此题有引导语,但又不多,十有八九的考生会因为平时的惰性思维,漫不经心地从中随意地选个词拟题,试想一个阅卷老师在中考几天的阅卷中反复看到“我不会遗憾、后悔、怨恨”,还会有欣赏的感觉吗?好的题目是要阅卷老师觉得在一堆土豆里突然冒出一个鲜红的苹果。那怎样可以拟出靓题呢?把题目拟得细致一些是比较好的方法,比如拟“我不会怨天尤人”“我不会漠视爸妈的白发”。
发散思维,选好素材。题目中的“我”可以是自己,选取自己经历的典型事例,打造感人的细节;也可以穿越历史,变身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写出富有哲思的作文;还可以是自然事物,一粒种子,一朵兰花,一只乌龟,写出新颖别致耳目一新的作文。
书写真情,感悟得失。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作文中,真情都是最为珍贵的。任何时候作文都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即便作文中的“我”不是小作者自己,那也要借其之口之心传达自己的心声,抒发自己的情思。切忌无病呻吟,无论是装可怜获取同情,还是拔高自己骗取好感,都是不可取的。
(丁俊轶)
2.我们学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人生都要不停地行走,走过这一步,再走下一步。那么,再走一步,会是什么呢?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再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其实,生活有时就像逆水行舟,它需要我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不舍。有时,只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请以“再走一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
构思导写:理解题意,确定体裁。解读此题,一是要理解“走一步”的含义,“走一步”应该是具体的什么事或做什么事;二是“再”的含义,既然是“再”,那就暗含之前已做过,现在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坚持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这个“再”其实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思。此题写记叙文为最明智之举,如果想要出新,可以写成书信体、日记体。
选准角度,构思立意。写作此题同样可以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借鉴写作智慧,选取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大的主题,大的道理。正所谓小故事大道理,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就是最不简单的,平凡的事情坚持做就是最不平凡的。千万不要事件又小,立意又平平。
写好开头,收好结尾。此文发挥的空间还是比较广阔的,那开头和结尾就不能不十分用心。此故事可能要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如果能够以或清冷、或压抑、或恐怖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出气氛,结尾再以或温暖、或明媚、或愉悦的景物描写呼应,应该会体现出小作者的匠心的。
(黄国荣)
3.从此我不再 (任性、自卑、孤独、偷懒、害怕困难……)
要求:①表达出真情实感;②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名称;③不少于600字。
构思导写:首先要明确作文需用第一人称“我”去写,这样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不再”点明作文内容要写出“我”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以前的“我”任性,现在的“我”懂事了;以前的“我”胆小,现在的“我”变得勇敢了;以前的“我”懒惰,现在的“我”变得勤奋了;以前的“我”自卑,现在的“我”变得自信了;以前的“我”害怕困难,缺少毅力,现在变得不再害怕困难了;以前的“我”冲动,现在的“我”冷静了;以前的“我”野蛮,现在的“我”温柔了……
这一系列的转变中一定是发生了一件让“我”受益匪浅、刻骨铭心的事情,让“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1)让“我”的思想发生转变的可以是受人的影响,比如陌生人的帮助或目睹了发生在陌生人身上的一个瞬间;朋友的关心、鼓励、帮助;老师的谆谆教导或严厉苛责或一个眼神;父母的鼓励、关心或目睹父亲树皮般的皱纹、母亲斑白的鬓发而刹那间受到了触动。
(2)可以是受大自然的启发,比如看到蚂蚁克服重重困难辛苦地把食物运回巢穴受到触动;看到岩缝中的种子顽强地生长而震撼,像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看到饱满的谷穗,谦虚地低头受到启发;看到滚滚流逝的河水而感叹时光易逝;看到昙花一现而感叹生命的可贵;看到傲骨的梅花学习梅花的坚强……
(3)可以是从书本上获得启迪,从历史故事或名人身上受到启迪。
(4)也可以是自我反省后的顿悟。既然是自我反省,一定要突出心理描写。
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抓住细节,进行描摹刻画,打动读者。在选材上一定要新颖,不落俗套,让读者耳目一新。既然是让“我”的思想发生很大的转变,作文可以突出心理描写,情节的设置要有起伏,对主要人物“我”和事情的关键部分要重点记叙和描写。
如果能紧扣文题,内容新颖,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一定可以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
(高亮)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个旅游者在山间田野行走,看到山青水秀,一片生机,就对一个正在除草的老农夫说:“风调雨顺的年头,树木一定能长好。”殊不知,老农摇摇头,笑了,说:“不对。那只会使树的根长在表层土上,大风一吹,树就会立刻倒下。干旱一些,树根才能扎得更深。”旅游者不懂,后来想了想,方才觉得老农夫的话有道理。
请根据读材料产生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构思导写:这是一道题旨深刻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干旱”喻指生活中的挫折、痛苦、磨难等。从“干旱一些,树根才能扎得更深”,可以提炼出如下立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同样需要炼造。”“不经千锤百炼,怎能坚硬如钢?”“磨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也是一种财富。”
这则材料的内涵为:人生难免经历磨难,苦难能磨炼人的意志、精神和性格,给人以奋起的力量和激情。如果我们敢于直面磨难和压力,勇于接受挑战,把苦难和压力当做奋斗的动力,那么成功非我莫属!
人的一生经历的磨难太多,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磨难,重要的是如何面对。我们可写自己在磨难中奋起的经历;耳闻目睹的有关战胜磨难的故事;我们可以确立论点,谈对磨难、压力的积极认识;结合古今中外有关名人磨难的事迹,书写自己的独特体悟,只要紧扣“磨难与压力可以磨炼人的意志、精神和性格”即可。这则材料最适合进行议论文体的写作,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或童话等。写议论文,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开篇点题,结尾扣题。论据一定要明确真实,不可胡诌。写记叙文可用“我”为第一人称,记叙一件刻苦之后的成功事件。
要注意行文中不片面强调苦难的好处。苦难是一把双刃剑,并非有苦难就是好事,完全否认“风调雨顺”的积极意义。事實上,“风调雨顺”也是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磨炼,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费力气。
(苏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