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城绿带的发展:问题、对策与展望∗

2017-07-10 11:28祁舒展姜卫兵魏家星
中国城市林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绿带环城绿地

祁舒展 姜卫兵 魏家星

我国环城绿带的发展:问题、对策与展望∗

祁舒展 姜卫兵 魏家星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南京 210019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数量和规模急速扩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城绿带作为抑制城市蔓延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办法得到广泛关注。文章对环城绿带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的建设背景,对我国环城绿带规划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环城绿带,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

环城绿带是有效控制城市无限蔓延,将城市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扩张、资源紧张、生态危机等问题促使环城绿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而中国却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与实践也比较薄弱[1]。基于此,本文对环城绿带理论研究及功能演变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及满足城郊过渡带经济发展的多重标准下,探索适合其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为未来环城绿带建设提供借鉴。

1 环城绿带的概念及其演变

1.1 环城绿带的概念

环城绿带是城市绿色廊道(生态廊道)的一种,即在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外围安排较多的绿地或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永久性开敞空间。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环城绿带属于“G5其他绿地”类型,不参与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计算。因此在目前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针对环城绿带的规划内容往往较为粗略[2]。

1.2 环城绿带的产生背景比较

世界范围内的环城绿带建设在背景方面都存在相似性。1)产生原因:动力来源多是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弊端,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优化与生态环境提升等方面2)产生条件:它是在城市化基本完成时实施的,该时期的城市规模与结构已趋向稳定与成熟,这些都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城市结构布局基础[3]3)区位特征:均位于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边缘4)城市规模匹配:这与该类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环城绿带规划所应对的城市问题有着密切联系,环城绿带建设初期多数发生于特大型城市或城市群,从长远角度来看,它不单是这些大城市的专属,在中型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也逐渐开始修建。

不同的是,国外大城市边缘的生态景观绿地许多都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现阶段的绿地规划管理是以“控制和保护”为主。我国大城市外围的绿地建设历史上几乎没有(个别地区除外),目前以“建设”为主,通过征用一定数量的规划用地进行,实现绿地的“从无到有”。

1.3 我国“环城绿地”相关概念辨析

除“环城绿带”外,我国还有对该类空间绿地的其他叫法,诸如环城公园、环城风光带、环城游憩带等。对于这些相关概念,笔者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在规划实践中的不同称呼,尝试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环城绿带主要依托环城道路、水系、城墙等线性环城廊道进行布局建设,最初发生于城市边界无限蔓延的大城市或城市群,如北京、上海、珠三角。环城公园主要依托护城河和老城墙之间的狭长平地进行规划建设,此类城市大多历史悠久,如西安、延安、合肥、石家庄、菏泽[4]。环城游憩带主要连接城市周边的旅游地,多是市民周末短时、短途游憩项目,如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度假区、康体休闲旅游等,目前发生于旅游需求旺盛的大城市,如上海、深圳[5]。环城风光带主要连接较大型景区景点进行开发建设,如名胜古迹、森林公园等,适用于旅游型城市,如张家界[6]。综上,这些不同叫法的“环城绿地”都具有城市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但在用地类型、功能组合、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别。它们同属于环城市外围建设的带状绿地,或看成是环城带状绿地的不同类型。

2 环城绿带的国内外发展

环城绿带建设最早出现在作为世界城市化运动先驱的英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城市绿地建设调整转向重塑城市的新阶段。伴随着“田园城市”“卫星城镇”“有机疏散”等一系列思想的发展,环城绿带作为控制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规划中。1938年,英国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强调采用立法手段加强环城绿带建设。此后,绿带思想虽几经波折,但却长盛不衰,并以不同的布局形式再现于世界各大城市。

中国近代就开始有环城绿带建设的意识。长春,又称“新京”,受伪满洲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影响,在城市空间规划上遵循着当年西方规划学理论与构图技法,设计了环城绿带元素,但在解放后开始初步实施建设,包括西部产业走廊和东部生态绿脉,成为国内第1个较有规模和质量的绿带。合肥环城公园在古城墙遗址基础上建设了环城林带,兴建一系列景观工程,完成了整体构架。环城公园整体形态稳定,是国内保护较为完整的公园体系。

我国环城绿带思想首次正式提出的是上海[7],以1946—1949年编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为起点,而后开始了几十年的探索,并于1995年开始建设外环线环城绿带,拟建苗圃、观光农业园、纪念林地、青少年野营地等以绿地为主的项目,目前已初见成效。北京市在1958年提出在市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即外围组团)之间以及各边缘集团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以实现城市规划“分散集团式”布局。2003年,广东省制定并颁布了«环城绿带规划指引»,其中针对环城绿带选择城市的规模进行了条件设定,即城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城镇或连片建成区超过100 km2的城镇密集地区。在此后较长时间内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环城绿带建设成为广东省城乡建设的重点之一[8]。天津、西安、南京等城市也逐渐进行环城绿带建设的尝试(表1)。

3 我国环城绿带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环城绿带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多个城市的调查总结,指出其中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城市发展对环城绿带建设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1 确立规划用地的法定地位,防止被随意侵蚀

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失控,大量规划绿化用地被侵噬,这是环城绿带规划建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如北京市1968年编制总体规划时确定的绿化隔离地区面积是314 km2,而由于城市扩张压力,至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市区面积扩大,绿化用地减至240 km2,消失的绿地现已经沦为建成区[9]。被侵占的规划用地主要被作为房地产项目开发、乡镇企业兴建厂房仓库以及农居建房等,圈地现象屡禁不止。

综合比较国外实践案例来看,国外绿带规划一般都由相关法规体系保障得以实施,而中国则以地方规章制度出现,缺乏实质性的权利,这就导致绿带规划的失控。建立切合实际权威持久的法规体系,确定环城绿带规划用地的法定地位,才能保障绿带后续发展的良性运转和持续高效。

表1 国内环城绿带规划案例简析

3.2 转变固有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空间组合

环城绿带的环状封闭形式使得城市无法拥有战略发展的开放空间。这种太过刚性的边界也使城市的发展僵化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缺乏向外扩展的空间缺口,给城市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亟需对环城绿带的固有形式进行调整。

不同形式的环城绿带使城市的空间形式更具弹性,为解决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可能。地方政府可以尝试根据区域不同的地理条件、资源条件禀赋、规划政策的指引等来建设多种空间布局形式的绿带,例如楔形绿带、环城卫星绿带、中心绿带等。这些绿带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它们可以缓解环形绿带将城市用地圈死的局面,打破城市用地与绿带之间封闭的组合形式,在城市内部形成灵活的开敞空间。北京市政府利用“城市风道”与“环城绿带”双重复合,打破环城绿带封闭的环状结构,通过城市风道的空间缺口引风进城,不仅防止了沙尘暴,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雾霾围城的问题[10]。

3.3 尊重地理要素,控制环城绿带植被空间格局

随着城市建成区迅速向外扩张,行政边界和道路的约束力变得非常脆弱。北京的环城绿带规划就是沿道路边界布置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城市的蛙跳式扩张导致近郊隔离带绝大部分没有实现。反观少数成功案例,香港环城绿带大部分绿地位于山地、洛杉矶和墨西哥城区外围有植物良好的山地、东京周围山地成为天然的环城绿带屏障[11]。这些足以说明,地理要素是决定环城绿带空间格局的重要因子。地形地貌通过对植被格局的约束作用,控制着环城绿带的形态发展。环城绿带的规划建设应突破城市行政限制,从区域整体考虑,统筹地理,优先以既有的山体、水系、湖泊湿地、城墙等为定界依据,这样有利于绿地得到充分的保护。

3.4 适应城市群发展特点,构建区域网状绿地系统

国外环城绿带规划多出于国家战略或区域发展层面,强调区域内部城市的相互关联国内环城绿带发展多数是“就城市论城市”的发展模式,关注个体城市自身发展层面问题,尚缺乏对区域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

而随着城市群成为全新地域单元,“环城绿地”的规划与建设理念就必须适应其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需求。从整体性出发,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面寻求不同级别、不同环境条件城市间如何兼顾和协调问题的解决途径,以往环城绿带孤立的发展形式不再适应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要加强内、外部联系,将个体城市的环城绿带用灵活的接驳方式有机贯通,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群“区域绿带网格”。

3.5 优化人工植物群落,提升景观和生态功能

环城绿带植物景观的建设、维护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全国多处环城绿带的植物长势不良,呈现瘦弱苗、叶片狭小、枝干细弱、病虫害严重等现象[12]。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群落丰富度,丰富群落结构中种类较少的类型,实现植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

2)完善群落结构,构建乔木、灌木、草本层的复合式群落结构

3)树种搭配考虑群落的动态演替规律,多种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搭配

4)建立完善种植养护技术体系,提倡近自然的管理模式,低成本、高效率

5)要加强后期养护管理,按照密度适中的原则调整苗木密度,密度过高则抽稀,密度过低则补种,尽可能改善绿带树木的生长空间和环境[13]。

4 展望

虽然环城绿带现存的问题使社会质疑之声此起彼伏,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质疑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环城绿带,而是要探求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环城绿带建设新途径。环城绿带的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将是大势所趋。

4.1 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率的比较研究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环城绿带宽度动辄100 m、50 m,其用地效率有待考证。一方面,环城绿带建设需要政府巨大的经济投入,规划用地面积越大,相应的拆迁财政补偿、绿带建设费用越高。另一个方面,环城绿带的开发带动了周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引入经济活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不禁困惑,环城绿带的资金投入是否换来了等价或更多的经济效益?此时,如何平衡环城绿带用地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使用地效率最大化?

4.2 植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提升的定量研究

环城绿带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实际调研中发现,不同的群落结构、植被类型、郁闭度的植物群落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生态效益[14-15],但是尚不清楚其规律。在前人的探索中,也缺乏基于群落结构特征视角的生态功能的量化研究。能否转换以往的思路,利用小尺度、定量化方法对环成绿带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探讨,以优化群落结构来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关注其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扩大?基于此,如何构建具有种类多样、密度合理、结构优化、自然稳定等特征的环城绿带植物群落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4.3 空间格局与个体城市发展潜力的关系研究

城市扩展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环城绿带的设置应考虑与城市发展潜力的关系。如果与城市距离太远,其对城市生态防护等方面的作用就难以发挥距离太近,则给城市预留的发展空间比较少,限制城市发展,绿带本身易被吞噬。在此形势下,“环城绿带格局”和“未来城市蔓延空间需求”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应该是一个热点方向。

4.4 空间布局与城市群的规划模式研究

近10年来我国把城市群提升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16],得到了重点开发。城市群绿地系统研究已有初步探索,但有关环城绿地在城市群中的规划建设研究尚未开展。如何依据个体城市的不同发展需求和城市间的不同空间格局来探索“区域绿地网格”的网格大小、适宜建设宽度、地理位置及适合其功能要求的植被类型等,以形成合理的规划模式,是未来城市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4.5 环城绿带与国家城市生态廊道

“环城绿带”的名称由来已久,它不仅界定了规划空间范围,还强调了带状的绿地结构。而随着环城绿带内涵的不断拓展,绿带的空间形式更为灵活多变。在带状结构上串联大型斑块或打破绿带连续性形成空间战略缺口,呈现多种空间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环城绿带空间结构用“带状”表述存在异议。而国家城市生态廊道讨论的不仅是大城市外围的带状廊道,还包含连接的近自然斑块,如森林公园、风景区等,它们共同形成完整的、开放的绿地网络体系[17]。虽然国际上多采用环城绿带的名称,但应该意识到国家城市生态廊道的空间内涵更适合环城绿带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张怀振,姜卫兵.环城绿带在欧洲的发展与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4,12(6):34-38.

[2]欧阳志云,李伟峰,PAULUSSEN J,等.大城市绿化控制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J].城市规划,2004,28(1):41-45.

[3]王旭东,王鹏飞,杨秋生.国内外环城绿带规划案例比较及其展望[J].规划师,2014,30(12):93-99.

[4]张青.菏泽市环城公园绿地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9):5408-5409,5411.

[5]赵媛,徐玮.近10年来我国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8,28(3):492-496.

[6]谢旭,王长江,吕望平,等.张家界市环城风光带规划探讨[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37(4):9-13.

[7]刘旭辉.城市生态规划综述及上海的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2(3):64-69.

[8]李玏,刘家明,宋涛,等.城市绿带及其游憩利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252-1261.

[9]孙逊,李雄.基于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北京市绿地体系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10]徐建春,周国锋,徐之寒,等.城市雾霾管控:土地利用空间冲突与城市风道[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10):49-56.

[11]王红兵,陈家宽.环城绿带格局与大城市规模的相关性[J].科学通报,2014,59(15):1429-1436.

[12]温全平,杨辛.环城绿带详细规划指标体系探讨:以上海市宝山区生态专项建设管理示范基地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0(1):86-92.

[13]管群飞,徐岭.上海市环城绿带植物群落构建初步研究[J].中国园林,2009(6):92-94.

[14]朱春阳,纪鹏,李树华.城市带状绿地结构类型对空气质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1): 18-24.

[15]张凯旋,达良俊.上海环城林带群落生态学与生态效益及景观美学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6]方创琳.中国城市群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J].地理学报,2014,69(8):1130-1144.

[17]金云峰,周聪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素组织架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3):86-92.

Ring Road G reenbelts in China:Problem s,Countermeasures and Prospects

Qi Shuzhan Jiang Weibing Wei Jiaxing
(School of Horticultur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19,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ies in China,both city number and scale have been fast growing, whil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has been destroyed.As one of themost effective methods to restrain city sprawl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ring road greenbelts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This paper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concept and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ing road greenbelts,analyzed the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greenbelt establishment and came up with th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ly.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in line with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requirement,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ing road greenbelt planning and building in China was prospected.

ring road greenbelt,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10.3969/j.issn.1672-4925.2017.03.003

2017-02-15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2011PAPD)

祁舒展(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与景观规划,E-mail:njauqishuzhan:126.com

魏家星(198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园林规划和观光农业

猜你喜欢
绿带环城绿地
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解析当代大都市区绿带规划、建设与治理
——以上海环城绿带为例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构建个性化的城市细胞膜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