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先
[摘 要]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现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高校要首先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将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进而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进而阐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关 键 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职业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7)25-0180-02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不仅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指明道路,更为现代教育指明方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备受现代高校重视,创新教育理念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是现代高校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手段。明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现代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高现代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是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状况暴露出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薄弱,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一、课程教育体系不完善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整个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大部分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高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上存在教学体系不科学、课程设置不紧密等问题,大致体现在:教学体系不完善,专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较少,所占教学比重较小;理论课程所占比重大,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小,这样就很难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素养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不够系统,基本上都是划分为公共选修课,很少将此类课程列入必修课,大多数安排在管理类课程中,其他方面涉及的较少,并且缺乏相关教材的支撑,授课效果不理想,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完善的知识构建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列入常规的教学中。更有甚者,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开设此类课程。
现在的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有相应的指导老师,但这些指导老师有的只是理论性的知识,没有实践的经验,在授业解惑的时候难免有些缺漏,不同的老师又有不同的认识,这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零乱。学生在受教时需要的是完整的教学体系,不健全的教学队伍让学生的知识无法系统地联系到一起,这样就无法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影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所以,各高校在改革课程设置体系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素养教学活动中,促使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二、培养方式不合理
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尚未把自主创业看做是学生就业的一条良好途径,还未意识到创新创业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有些高校虽然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自主创业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仍觉得自主创业是学生就业中最不吸引人的就业选择。在我国高校整体的职业素养教学计划中,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真正得到太多的贯彻和支持,很多高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完整的双创教育体系,比如现在有很多的院校致力于技术、技能的培训与开发,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创新意识,在很多关于创新的方面还有待填补。
不少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思维的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方面仍是空白,只是将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有竞赛就通知学生报名参加,学生由于缺乏相关认知,参与积极性较低,而为数不多报名参加的学生在写创业计划申请书时多是自行摸索,写出来的创业计划书无论是从规范性还是从可行性方面都严重不足,更谈不上创新性。个别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就算有课程安排,也是定为选修课,一方面虽然被学校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校重视力度不足。针对高校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目前各高校做法也很简单,仅仅限于信息提供、政策法规介绍以及就业教育,很少有学校建立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常规教学中。在教学环节上,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多,实践教学课时极少,大多是“填鸭式”教学,不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很多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教师队伍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生知识面窄、应用模拟和实训较少等情况。
现在不少高校都开始在职业素养教育相关课程中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采用的培养方式一般是授课、讲座、创新创业比赛或者培训班,这些方式可以稍微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其形式还是过于单一,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实践,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很大的欠缺。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几乎都是面对特定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虽然有兴趣,但却接触不到,这就造成了知识裂缝,不能让更多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
教师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时,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讲授专业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肩负起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责任,不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引导,没有对学生灌输创业理念,不能有效运用创新型、开拓型、探索型教学方法,不能紧跟时代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很难融入。因此,高校必须尽快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深化改革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三、教师队伍缺乏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相关指导老师来说,单单这些是不够的,他们是就业创业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因此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针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就业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影响高校“双创”教育的发展。
当前高校职业素养教育师资的状况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学校聘用一些刚毕业的、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指导老师,而这些老师并不能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2)学校聘请相应的专业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然而这些教师虽然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不熟悉企业运营情况,缺乏经验,更多的教师是边自学边教学,照本宣科,以至于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乐于接受;(3)学校会请个别有就业创业经验的人士到学校讲课,但这些成功人士讲的都是自己的历程,这种方式会激励学生的斗志,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并没有太大作用,讲座时间有限,互动时间短,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新创业解决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4)学校虽配备职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骨干教师,但是对其培訓却没有纳入计划,教师没有深造的机会,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自身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以上几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因此,缺乏专业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师,使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展也非常慢。
此外,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指导课,但是这类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学生工作处老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职业素养教育,甚至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职业素养教育和自己所教学科没有关系,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范围,很多教师不了解职业素养教育、不具备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高校没有制定相关政策,没有在政策上鼓励。不少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入职学校,根本没有进过企业,更不知道什么是创业,没有体验过创业过程。
教师是高校的灵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定会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如何建设一支综合业务水平高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高校职业素养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以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实现就业。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在未来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满足对人才的需求。两者虽然在培养目标上不同,但在内容、实现目标方式上却有共同之处。因此,如果学校想要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转变为创业的现实,培养更多的全方面发展的“专业人士”,就要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重视,梳理问题,找到对策。从而达到教育为社会输送人才,促使人力资源朝着人力资本转化,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斌.浅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2).
[2]毕娟.高校教师在大众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J].亚太教育,2016(17):48.
[3]覃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的体系构建[J].教育界,2016(3).
[4]刘海燕.沙盘:职业素养教育新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6(1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