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 要] 在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在校园里得到了蓬勃发展,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根据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和智育等工作有机结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并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培养如何结合并谋求实效成为教育工作者考量的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0-0190-02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直探索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素质人才培养两者结合的有效途径,以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多年的双结合教育工作实践获得初步成效。
一、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的路径
国家领导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充分把握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专业性、实践性特点,将专业实验教学和科技竞赛双结合,实现理论素养融于专业实践、道德养成融于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
(一)坚持一个中心
即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育人为中心,以群众性和广泛性为基础,以促进专业学习为重点,在全面普及专业知识,努力提高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依托两个平台
即实验教学和科技竞赛平台。前者以专业理论、专业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基础,是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动手能力的基础平台;后者是依托学科专业优势,以校内学科竞赛为基础,以参加国家、省重点学科竞赛为重点,推动大学生专业知识应用、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团队精神的实践平台。
(三)实现四个结合
在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科技竞赛平台的联接中,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全面素养提升突出了四个结合,即:“学用结合”——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学做结合”——学习和做事相结合,“学改结合”——学习和改革相结合,“学创结合”——学习和创新相结合。充分体现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能力训练的本位性,体现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融合,以确保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四)谋求工作创新
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结合目的在于教育培养工作的创新,最终落脚到学生专业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年的摸索使这种双结合真正体现了教育工作理念创新和活动形式创新。
1.工作理念创新
在工作思路及定位中,确立了“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的教育工作理念,逐步实现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重要转变,由单纯地注重参加竞赛获得名次的“竞技型”,转向注重参与、以实战检验专业实践、提升专业素养的“普及型”。在工作思路和实践的转向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隐性方式渗入学生科技活动的每个环节,真正达到了学生科技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的双赢。
2.工作形式创新
采取梯次结队、对口参与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大学生对科技活动的不同需求,组织开展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参加不同的培训和竞赛。如,电子专业、应用物理专业学生以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河北省大学生电子竞赛”培训为主。一年级全员进行焊接等基础训练,二、三年级进行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编程等工程实践活动,并由大学生自由结组,组成比赛团队。培训和备战比赛的过程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全面检验和加强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创新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团队合作精神。又如,物理学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以参加“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驗展评”培训为主,旨在培养高等院校物理学、物理教育及相近专业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研究生的物理教学技能、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的技能,促进物理学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提出“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的理念,将第一、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以参加国家、省级重点学科竞赛为目标,面向全系大学生全方位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技能、科研训练。并从中选拔优秀大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2008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竞赛奖66项(其中一人荣获“2016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荣获团中央“青年恒好”全国公益创业大赛十强项目一项;“2016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中获得“银奖”一项;“2016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三等奖一项);省级竞赛奖64项;而且就业率连年提升,考研率连创新高;同时也为市、校级大学生组织输送了大量学生干部,涌现出了多位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国奖奖学金获得者;在物理系学生的带领下创建了“唐山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被评为“全国十佳KAB创业俱部”。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了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同时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新载体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创新。
(一)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树立了大学生良好的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在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将自身进入社会公共领域中,去发现自身、证明自身。此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受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这种价值观念对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科技创新内容和活动方式,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始终保持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有助于大学生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体验相互尊重、精诚合作、协同创新等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培养道德信念,提升道德价值判断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信念。
(二)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基础,在探索和竞技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良好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不断成长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锻炼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体验和创新能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是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工程实践活动,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只有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并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完成已有任务。因此,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推进和激发大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大学生完成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学生在进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综合性的课题单靠个人的知识和才能是难以完全胜任的,这就需要各种专长的人员团结协作。通过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评价、团队协助、团队激励等能力,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以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之结合,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但在进一步的工作中尚需加强相关工作,如加强活动载体的创新,积极发挥校内实践基地载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建新的载体,如成立大学生社团“唐山师范学院智能车俱乐部”“智能车训练基地”等。另外,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强化新媒体形式的舆论导向作用,做好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和专业基础教育工作,以吸引更多优秀年轻英才加入其中。
参考文献:
[1]郭国祥.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
[2]陈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J].教育探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