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课题从分析我国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入手,从而针对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即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加强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改变课程结构,精简压缩、突出重点、强调基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继承和发展中外优秀的传统音乐,吸收现代优秀的音乐文化,是面向世界、未来、现代化的思想在小学音乐课程体系建构中的体现。教学方式“单一型”与“多元型”的完美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模式 多元化 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60-02
众所周知,音乐是美好的,我们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音乐是闪动的精灵,它跳跃,我们随着一起跳跃,它悲伤,我们随着一起悲伤,这就是音乐迷人之处。音乐课应该是聚灵思,集想象的学科。我们要采用使学生感到愉快的方法教授音乐,培养学生渴望高尚音乐的情感,这种渴望将持续终生。
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建立在“师一句,生一句”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学生歌唱的训练,忽视了对于音乐这门课程是否真正地喜欢和感兴趣,从而使得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拿自己的经验来说,在低年级课堂,教师顾着自己范唱课本,完全忽视了讲台下学生们的表情和反应,使得在带唱时,一大半的同学始终跟不上节奏,唱不准音高,因为他们对音乐课毫无兴趣,甚至在上课时玩书本,打闹。而一些跟唱的孩子们,因不理解歌曲的意境,大意,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表情,强弱可言,面对这样的局面,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不再只是一味的范唱课本,一味地钢琴伴奏。而是在歌曲教学中注重情感,意境,强调歌曲教学中的欣赏作用,以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主,课堂多进行音乐小游戏,歌词猜谜填空。从游戏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感受乐趣。音乐课应建立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直觉体验”基础之上。用儿童感到愉快的方法教授音乐和歌唱,来培养他们美好的音乐情感。必须通过音乐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学习,课程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符合儿童和学生身心发展前提下,愉快地学习更高质量的基础音乐课程。
2 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传统教育观念
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更快更新颖地进行课堂导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课常常成为教师表演、展现其基本功的舞台。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主体的少。忽略了课堂是一个互动的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电教媒体的种类日趋繁多,给教育者创设了一个教学方式的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电教媒体,设计出高效的教育方案。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进行多媒体資料查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变无声为有声。让音乐情景更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引导学生想象歌曲的意境,应用PPT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创造歌曲时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二年级《小猫钓鱼》这首歌时,先播放音频让学生听听《小猫钓鱼》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这个故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说一说这个故事。(1)能让学生对课文加深印象;(2)使学生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感受小猫的可爱以及歌曲的律动,打破了的传统教育观念。
3 音乐教学要有音乐性
人们常说,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学生情感的激发,是音乐课堂的关键所在。音乐课是音乐的天地,音乐首先是音响的艺术,只有给孩子完整的音响,他才会有对音乐的感悟,从而积累音乐经验。音乐是快乐的,不单单是技能课,过于偏重技能技巧会使得小学音乐课成为音乐基本功训练课,失去了其“音乐性”。音乐性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实践性特点的一种方式。必须通过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它的存在。同样,在音乐教育这一行为中,也只有在演唱、演奏等音乐表现的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笔者认为与动作相结合来展现音乐的律动,强弱以及情感是再好不过了,动作设计不需要太复杂,简单明了,大方得体就好了,再配上伴奏带里的节拍,授课时可以请学会跳的同学来给大家伴舞,会唱的同学来演唱,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而不是局限在课本内的知识。
4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普遍发展
鼓励学生通过自制简易的乐器学习音乐,为歌、乐曲伴奏和进行器乐合奏。如:学生通过寻找、研究、自制的“乐器”有旋律乐器:是、口哨、脸琴、瓶子琴、碗琴等;通过寻找和研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通过自制乐器,让学生了解一些音乐规律,发挥个性、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学生通过探索音响与音乐,自己制作简易的乐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得他们的想象大胆合理,观察细致有序。主动参与创编能力明显会得到提高。能培养学生大胆展现自我,能充分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力,通过感受歌、乐曲来表现音乐形象,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并灵活的调整教学计划,可以运用探索发、表演法、示范法、欣赏法、师生互动法、师生互换法、创造法等不断改进教法,增强学生的兴趣。教育观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通过教师选择和采用,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而落实。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给音乐课堂教学贴身一层保鲜膜。
5 学生情感的激发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音乐意识作为一门情感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传统的教学方法只看重第一种过程,即认知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实际上情感与知识基础一样,同是学习的基础。甚至有许多事情是人们先感觉到有趣,再去思考,研究它,即由有趣——兴趣——志趣的过程。音乐是表现人类最深处的本性的一种艺术,音响之中包含着情感和生命体验,这种情感和生命体验在音乐中独立存在。静心聆听的音乐欣赏方式,并非只适合于成年人,而是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养成的良好习惯,随着心智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音乐经验的积累,要尽可能用音乐而不是其他事物来激发审美主体的兴趣,提高欣赏趣味,发展想象力。离开音乐审美这个核心,课堂设
计越是花俏、越是热闹,音乐课堂的效果就越差。赞夫有句名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或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6 教师观念的更新改进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所在,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发现课堂教学论也提出教师,学生,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素。”在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的内容,而是全方面的,科技的进步及各种新旧知识重组的结果,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只有更新音樂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一场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在内的变革,才能提高音乐学习效率,扩大音乐教学成果,使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讲解音乐要素为的是提示其运用目的本身,让学生领会其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以帮助准确的把握音乐形象,正确理解音乐意义的实质和审美和价值。如果把音乐要素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表情手段,则对音乐意义的探求无关、无益。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性,现代教育技术是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构建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能让孩子们不仅丰富了课外知识,更了解了音乐是可以用多种形式,多样化的表现方法来呈现的。
总而言之,要使学生对音乐课堂产生兴趣,将音乐变成一种爱好,就要使课堂的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思想观,并且扩展学生的能力,使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学会聆听音乐,高年级的学生了解音乐。扩展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尽可能体现教师的音乐素养,在轻松、活泼、欢乐中提高教学质量,让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学生尽情发挥想象,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将会是学生向往的“乐园”,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孩子们是纯白无暇的白纸,要想画出蓝图,就需要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创造!从长远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生,还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形成更合理的课程构架。教学方式“单一型”与“多元型”的完美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张海亮(1973-),男,汉族,籍贯:福建福州,学历:硕士,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钢琴和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