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7-07-09 12:38:30孙玉珍徐世玉隋悦玲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依从性冠心病生命

孙玉珍 徐世玉 隋悦玲

冠心病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老年群体较为高发。目前临床对该疾病常采用药物治疗手段,由于治疗周期长,且病情反复,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抗拒治疗,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1]。希望护理模式以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为切入点,通过采用正性体验感染、对患者认知功能重塑等手段以达到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命质量等目的,有利于提高其对治疗依从性[2]。为此,本研究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希望护理干预,并观察其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及生命质量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74.69±2.53)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28±0.54)年。对照组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64~85岁,平均年龄(75.01±2.49)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7.22±0.5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参与。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1)近期无急性损伤或感染者;(2)能自主完成问卷调查;(3)基本状态良好,且能正常沟通者。

2.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2)合并伴有精神疾病者;(3)并发恶性肿瘤或慢性阻塞性肺病者;(4)治疗依从性差。

三、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生命体征监测、生活基础护理、心理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希望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如疾病复发因素与加重因素、药物作用、用药方法等,告知其不良情绪对疾病恶化的影响及良好心境对疾病康复重要性等,同时以“现身说法”使患者看到康复希望;(2)心理指导。用心聆听患者的倾诉,从中了解其心理需求,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念;(3)举办联谊活动。可通过茶话会形式在同类患者间组织联谊活动,活动间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部分对治疗依从性强且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向大家讲述与疾病抗争的经验、自我认识及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体会,以此影响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使其从中获得正性体验感染,并树立疾病康复的信心;(4)认知行为干预。患者常因情绪低落而低估自己的能力,护理人员需帮助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看待问题,在看到自身缺点的同时也应积极寻找自己的优点,使消极被动的认知能够被积极、主动认知代替,具体可通过“叙事式”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让患者观看与疾病相关视频及书面资料等使其能够纠正以往错误认知,行为干预可采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有益活动或运动方式以调节其机体功能,达到缓解患者抑郁状态的目的;(5)“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个性化愉悦因子的输入可激发患者的生存希望,包括从出生到成年的成长经历、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信息记录。

四、观察指标

1.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2周后焦虑症状,以50分为分界值,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79分为重度焦虑,评分越高表明焦虑症状越严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2周后抑郁程度,以53分为分界值,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评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

2.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包括配合治疗、按时吃药、配合调查、遵从医生建议四项内容。

3.采用中文版生命质量评分量表(SF-36)[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进行评价与比较,包括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精力5个领域,每项得分范围分别为10~30分、3~6分、2~10分、5~30分、4~24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命质量越好。

五、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配合治疗、按时吃药、配合调查、听从医生建议等方面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三、两组生命质量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冠心病属于心脏学领域常见且多发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患者不但生命体征较差其心理状态及生命质量也存在较大变动[6]。鉴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特征,如何通过合理有效途径为其提供支持,促进其疾病恢复一直是心身疾病护理学重点研究内容。有相关研究表明,在治疗冠心病疾病方面除采用规范药物治疗外,还需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调整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其生命质量[7]。

随着护理理念的更新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采用单一治疗技术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而在关注患者心血管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心理状态的观察[8]。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生命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配合治疗、按时吃药、配合调查、听从医生建议等方面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表明希望护理模式的应用在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其依从性及生命质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希望可给予精神一种强大的动力,当个体遭遇不幸时可起到激发斗志、超越自我等作用,此外还可促进身心的调节修复[9]。希望护理模式中健康教育能够加深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并纠正以往错误认知,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并使患者看到康复希望;心理指导注重患者心理的需求,通过交谈与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心理疏导,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其对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推进院方治疗工作的顺利进展;联谊活动的开展可使患者间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并让恢复效果不明显患者从中获得正性体验感染,进而树立起对战胜疾病的信心;认知行为干预从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增加有益活动与运动为出发点,可使患者重塑自身价值,并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缓解患者抑郁状态,进而加快病情恢复;个性化愉悦因子输入包含了患者从出生到成年整个过程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信息记录,如生活情感、成长经历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患者的生活希望,从而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治疗[10]。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综上所述,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希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生命质量。

[1] 甄锡云,李东,才丽.老年冠心病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4,36(2):293-294.

[2] 王英华.移情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148-151.

[3] 祝雪莲,孙丽君.2种不同护理方案对老年冠心病伴营养不良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2):1623-1625.

[4] 赵安平,刘艳,朱艳丽.全程护理干预对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26-128.

[5] 王丹,谢春艳,李诗珍,等.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8):3172-3174.

[6] 韩静,屈海宏.老年冠心病患者CGA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5,29(6):701-703.

[7] 路畅,韩烨,孟庆莲.老年冠心病患者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15,37(8):1202-1204.

[8] 张晓瑛,夏文兰,张焱.舒适护理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及提高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4,20(1):65-68.

[9] 高建华.温馨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伴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0):2936-2937.

[10] 王秀平,赵敏,赵淑梅.6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54-55.

孙玉珍,徐世玉,隋悦玲.希望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CD].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7,5(3):183-185.

猜你喜欢
依从性冠心病生命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智慧健康(2019年36期)2020-01-14 15:22:58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