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阅读教学中提问效益的策略

2017-07-08 21:44顾军然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2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课堂提问阅读教学

顾军然,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副校长,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作文教学中青年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小学语文优秀青年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等,先后荣获全国小学作文优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课竞赛一等奖。主持多項省级以上课题,有四十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项需要教师潜心钻研、不懈追求的教学技艺。为了全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效益,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设计对比,让学生学会在选择中明断;构建曲折,让学生学会在迂回中前行;降低难度,让学生学会在可能中达成;追本溯源,让学生学会在挖掘中求真;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在肯定中发展。

[关键词]课堂提问;阅读教学;效益提升;价值取向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金钥匙,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试金石。刻板的课堂提问,会使教学陷入僵局;灵动的课堂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得活泼有趣。因此,课堂提问也是值得教师不断钻研、不懈追求的一项教学技艺。笔者对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认识。

一、设计对比,让学生学会在选择中明断

中低年级学生对概念性问题的概括能力比较弱,不经历对比,往往很难判断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在执教三年级《第八次》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躺在山上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于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学生对“几乎”这一概念性的词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教师提问:“王子对第八次战争失去信心了吗?”学生们或说“失去”,或说“没有”,答案都很绝对,其判断陷入了两难。这时,教师便在屏幕上出示原文及另外三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

对于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原文)

①对于这场战争,他完全失去了信心。

②对于这场战争,他没有失去信心。

③对于这场战争,他差不多失去了信心。

在学生看过句子后,教师接着问:后面三个句子,哪一句的意思更接近原文?学生们回答是第③句。教师又问:那么“几乎失去信心”的意思是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差不多失去信心。教师再追问: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一步一步地回答道:有点信心,但信心不大;信心还没有完全丧失;就快没信心了。经过对比教学,学生对“几乎”的理解逐渐变得明晰起来,对语句含意的领悟和理解也逐步深刻起来,为后面进一步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构建曲折,让学生学会在迂回中前行

许多文本的内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教学中,教师着力挖掘文本的多元内涵,对彰显文本的人文魅力,丰富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实践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也刚刚起步,故要准确把握文本内涵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构建曲折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例如,在三年级《金子》一文的结尾写道:

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为了挖掘彼得淘金故事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深度,教师设计了下面曲折的设问:句中的“真金”指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是鲜花,有的说是财富。接着教师又问:鲜花和财富哪个是彼得最想要的呢?学生回答是财富。教师进一步引导:也许这里的“金子”不单指的是“财富”,它还可能指像“金子”一样珍贵的东西,它们都体现在像彼得这样获得成功的人身上,我们可以再到课文中去找找看。教师重点列举了文本中一些关键的词句:“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只好扫兴离去”;彼得“不甘落空,买了一块土地”“默默地挖掘着”;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教师接着引导: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些词句,你们就会发现彼得身上的“金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表对“金子”的看法,分别提出“金子”是坚持,是信心,是追求,是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信念等。这时,教师顺势在课题——“金子(财富)”的周围板书学生所总结的关键词。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看着雨后松软的土地长出毛茸茸的小草,彼得若有所悟”“我可以用来种花”,同学们从这些词句中还能发现彼得身上有什么样的“金子”?教师为学生的回答作了概括并板书:“学会变通”“因地制宜”……最后,学生们又在“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一句中概括出做事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至此,教师再问:同学们,彼得发现的“真金”只是“鲜花”或“财富”吗?你怎么理解彼得说的话?从彼得的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学生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见解远远超出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答案。

通过构建曲折的问题,让学生在迂回中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讨,无论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认知观念,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降低难度,让学生学会在可能中达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一旦回答不出来时,就立即换一个学生回答。这样的教学,只在求知,而不在谋求学生的发展。有的问题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回答错误时,教师要能够在主问题下派生出一些子问题,降低问题难度使学生能够接近答案,让学生经历一个“蹲下去”再“跳起来”的思维过程。

如在执教三年级《卧薪尝胆》一课时,学完课文后,教师提问: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一位学生回答:我们要学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国雪耻。这显然与我国现状以及倡导和平与发展的现代主流价值观不太符合。鉴于此,教师就可以调整问题的难度,生成这样的小问题:今天我们需要“卧薪尝胆”吗?这里的“卧薪”“尝胆”可以比喻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越王勾践当时“为国雪耻”的奋斗目标相当于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哪些目标?请你结合我们今天的生活,说说“卧薪尝胆”给你的启发。提问难度适当降低,学生就能够结合现实生活对这类历史故事有新的理解,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追本溯源,让学生学会在挖掘中求真

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课文,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厚。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丰富的人文滋养。

例如,三年级《剪枝的学问》一文以“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结束全文。教学时,教师往往会问学生如何理解“王大伯那番话”的道理,答案总是“减少就是为了增加”。而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如果只理解了剪枝的道理,那课题为什么叫“剪枝的学问”呢?“学问”与“道理”是有区别的。文中的“道理”只局限于剪枝,“学问”则是一个门类的科学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领学生挖掘一下文本內涵,开拓一下思维深度。在学生理解了“道理”后,教师问:文章标题为何不用“剪枝的道理”而用“剪枝的学问”呢?学生很难说明白。进而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门”“一个”两个词来形容“道理”与“学问”,这一选,学生便能感受到“学问”比“道理”的范围更广。此时,教师可顺势启发:既然是门学问,它不仅适用于剪枝,还能指导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存在很多类似剪枝的“道理”,请你列举一些这样的例子。于是有的学生说,小壁虎丢尾巴是为了逃生;有的学生说,适当少吃是为了健康等。在学生自主交流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让他们说说剪枝中蕴含的哲理。此时,学生们不仅能说出“减少与增多”,还提出了“舍与得”“付出与收获”等道理。这种挖掘文本内涵的教学,不仅提升了文本的厚度与广度,更培养了学生探求真知、追求真理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五、因势利导,让学生学会在肯定中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水平还不高,他们分析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简单,给出的答案也很单一。若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就应该学会因势利导地去设置提问,给学生搭设通往成功的脚手架,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例如,三年级《争论的故事》一文,讲两兄弟为争论把大雁射下来是煮了吃还是烤着吃而错过了射雁时机的故事。学完课文,教师问学生:如果你看到这兄弟俩为吃法争论不休,你会怎么劝导他们?一位学生很严肃地答道:“我会劝他们,都是一家人,干嘛为这点小事争执而伤了和气?”此回答一出口,学生们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先让这位学生坐下,接着便幽默地回道:“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能不能结合课文的意思,把‘伤了和气改成其他说法?”由于紧张,这位学生仍没进入状态。于是师生之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

师:这兄弟俩想不想吃大雁啊?

生:想!

师:大雁会不会飞走啊?

生:会。

师:如果你路过,看到他们还在这儿争,你会怎么做啊?

生:我会说,别争了,快先射下来再说!

师:说得好!你为什么这样劝他们?

生:大雁飞过头顶的机会太难得了,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教师为这位学生竖起了大拇指,进而总结)

师:对,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当机遇来临时,光说不做,就会怎样?

生:坐失良机!

总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提供恰当的指导与帮助,保护他们表达的积极性,不要轻易否定、批评、放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尽显“主人”风采。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课堂提问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