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分析

2017-07-07 01:40许湘杜斌蔡榕
当代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左心心衰急性

许湘,杜斌,蔡榕

(1.南昌市第一医院急创中心,江西南昌330006;2.南昌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西南昌330038)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分析

许湘1,杜斌2,蔡榕2

(1.南昌市第一医院急创中心,江西南昌330006;2.南昌急救中心急救科,江西南昌330038)

目的对应用两种不同院前急救转运模式对患有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的患者实施救治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本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这段时间收治,临床确诊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共计9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采用边治疗边转运的常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前转运;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转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心衰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和死亡的例数、院前转运所需时间和心衰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和死亡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转运所需时间和心衰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对患有急性左心衰竭疾病的患者实施院前转运救治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急性左心衰竭;院前转运;不同模式;效果

急性左心衰竭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在严重冠脉阻塞患者中较为多见[1]。对其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会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这提示患者有大面积心肌缺血坏死与严重冠脉阻塞表现存在[2]。本次对应用两种不同院前急救转运模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命名成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体质量42~79 kg,平均体质量(53.8±7.6)kg;年龄48~83岁,平均年龄(60.9±7.4)岁;男26例,女20例;发病时间8~26 min,平均发病时间(12.7±1.4)min;观察组患者体质量44~78 kg,平均体质量(53.3±7.5)kg;年龄49~86岁,平均年龄(60.4±7.1)岁;男28例,女18例;发病时间8~29 min,平均发病时间(12.5±1.8)min。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性别、发病时间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边治疗边转运的常规模式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前转运;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转运。院前急救措施包括:(1)体位:保持患者呈现头高脚低位或者是坐位状态,双腿自然下垂,对全身血液的回流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心排血量水平明显提高。(3)对呼吸道展开清理,保证患者呼吸道始终处在一个通畅的状态,采用面罩或者是鼻导管为患者持续供氧,使患者的呼吸功能能够得到有效维持,避免呼吸衰竭、病情进一步恶化等不良事件的出现。(3)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呼吸、血压、心率、血氧等。(4)建立静脉通道,合理用药,主要包括静脉注射给予利尿药呋塞米30 mg;舌下含服血管扩张药物硝酸甘油1片,或静脉滴注方式给予硝酸甘油10 mg;缓慢静脉注射具有增强心肌功能的药物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0.3 mg;缓慢静脉注射平喘止痉类药物氨茶碱0.5 mg;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50 mL;情绪较为激动的患者可以通过肌内注射方式给予10 mg的地西泮,对其进行镇静处理。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左心衰竭疾病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心脏生理功能的改善程度超过2级;有效:左心衰竭疾病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心脏生理功能的改善程度达到或超过1级;无效:左心衰竭疾病症状与体征没有减轻,心脏生理功能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病情进一步恶化[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择两组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心衰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和死亡的例数、院前转运所需时间和心衰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等几项内容作为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边治疗边转运的常规模式实施干预后急性左心衰竭疾病救治总有效率达到65.22%;观察组研究对象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干预后急性左心衰竭疾病救治总有效率达到89.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比较(n)

2.2 心衰疾病救治期间出现不良事件和死亡的例数对照组研究对象在急性左心衰竭疾病救治期间有16例不良事件和死亡病历出现,发生率达到34.8%;观察组研究对象在急性左心衰竭疾病救治期间有5例不良事件和死亡病历出现,发生率达到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院前转运所需时间和心衰疾病临床治疗总时间对照组急性左心衰竭研究对象院前转运共用时(30.82± 6.44)min,该组患者左心衰竭疾病共住院接受治疗(13.70± 3.13)d;观察组急性左心衰竭研究对象院前转运共用时(21.49±5.47)min,该组患者左心衰竭疾病共住院接受治疗(9.68±1.3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传统观念认为,针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首要的急救措施,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接受有效的治疗,然而目前来看,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患者在转运到医院的过程中,病情程度会发生进一步恶化发展,严重时会直接诱发患者猝死[4]。研究显示,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左心衰竭疾病患者实施救治,可以使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情况均得到显著性的改善[5]。医师在赶到患者的发病的现场之后,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根据患者既往史、临床表现,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病情予以明确,经相应的有效措施,开展院前急救,如使患者保持头高脚底位,端坐体位状态,使回心血流量明显减少,使心脏循环的负荷程度明显减轻,避免心肌所承受的负荷程度过重,或者是发生进一步损伤,在最大程度上,对病情进一步加重予以避免;第一时间,建立有效静脉通道,适时并且合理应用强心药物、茶碱类药物、血管扩张剂,改善心排血量,改善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灌注情况,缩短器官组织缺血、缺氧时间,进而对后续血供情况的恢复导致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学变化予以有效避免;除此外,大部分患者,在急性左心衰竭发病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会迅速被激活,水钠出现严重潴留,交感神经兴奋异常,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周围血管收缩明显,回心血流量增加,循环负荷水平进一步加重,进而产生恶性循环,病情恶化,最终造成血管平滑肌被麻痹,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循环系统功能得到改善,应用镇静药物使耗氧量降低,有效维持呼吸通畅等措施可有效防止心衰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6-8]。

[1]周江,郭靖涛,王福华,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14,14(12): 2140-2141.

[2]赵欣,王运斗,郭立军.院前急救专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243-246.

[3]陈锋,柯俊,钱欣,等.福州市2010年中心城区社区人群的院前急救分析及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974-975.

[4]刘江华,张剑锋,雷卓青,等.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2):3664-3665.

[5]刘汉德,徐化.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1,24(12):49-50.

[6]宋伯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策略[J].海南医学,2013,24(12):1798-1799.

[7]杨亚芳.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68-69.

[8]曹在新.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梗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1):130-1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38

猜你喜欢
左心心衰急性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基于BiSeNet的小儿超声心动图左心分割方法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
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无创正压通气应用效果观察
糖代谢异常不同阶段对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