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7-07-07 08:25
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二氧化碳溶液解析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一)

1.B

解析:菊花富含维生素。故选B项。

2.D

解析:用灼烧法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的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生石灰遇水变成熟石灰的过程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煤分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煤焦油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变成水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项。

3.C

解析:空气的污染物包括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为CO、SO2、NO2,CO2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选C项。

4.A

解析: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后,瓶口出现的是白雾,而不是白烟。故A项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相符。

5.C

解析:水通电分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不是2∶1。故选C项。

6.D

解析:过滤需要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蒸发需要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共同需要的仪器是玻璃棒。故选D项。

7.A

解析:锌、铁、氟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A项正确;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不属于合金,B项错误;碳酸属于无机物,不属于有机物,C项错误;消石灰是氢氧化钙,属于碱,不属于盐,D项错误。

8.B

解析: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如果都是饱和溶液,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否则无法判断质量分数的大小,A项错误;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所以甲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g130 g]×100%=23.1%,B项正确;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乙物质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C项错误;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不确定,所以从t2 ℃降温到t1 ℃,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确定,D项错误。

9.A

解析:反应物为H2O和CaO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生成物可能为Ca(OH)2和O2,A项可能;CaO能与H2O反应生成Ca(OH)2,CaO不能存在于H2O中,B项不可能;反應物中无碳元素,不可能生成CaCO3,C项不可能;反应物中无氯元素,不可能生成CaCl2,D项不可能。

10.B

解析: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所含的一氧化碳,A项错误;B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正确;铁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C项错误;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项错误。

11.D

解析: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铝和硝酸铜反应,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小于生成的铜的质量,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烧碱溶液和稀硫酸反应无沉淀、气体生成,反应后溶液质量不变;氢氧化铜固体和稀盐酸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增加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铜的质量。故选D项。

12.C

解析:除去CaCl2可用Na2CO3溶液,除去MgCl2可用NaOH溶液,除去Na2SO4可用 BaCl2溶液,需要注意的是:Na2CO3溶液一定要加在BaCl2溶液之后,以便将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故选C项。

13.B

解析: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晶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小,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小,A项不合理;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盐酸,先发生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所以开始时没有气体生成,氢氧化钠反应完后,滴入的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于碳酸钠的量是一定的,所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量也是一定的,B项合理;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滴入稀盐酸后,溶液的pH慢慢减小,稀盐酸过量后,溶液的pH小于7,C项不合理;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变,D项不合理。

14.C

解析:氧化铁、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由于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与100 g 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分析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物中氧元素全部转变为水中的氧元素,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设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是x,由方程式可以看出盐酸与生成水中氧元素的关系为 :

2HCl ~ H2O ~ O

73 16

100 g×14.6% x

由[73100 g×14.6%=16x],解得x=3.2 g。故选C项。

15.N2 KNO3

16.A、D 三 50.94

17.CH4+2O2[点燃]CO2+2H2O 隔绝氧气(或空气) 生成物是水,无污染

18.置换反应 氮元素(或N) 17∶24(或24∶17)

19.2.8 4CH4O+5O2[点燃]2CO2+8H2O+2CO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6.4+8-4.4-7.2=2.8;设化学方程式为aCH4O+bO2[点燃]cCO2+dH2O+eCO, a∶b∶c∶d∶e=[6.4 g32]∶[8 g32]∶ [4.4 g44]∶[7.2 g18∶2.8 g28]=4∶5∶2∶8∶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H4O+5O2[点燃]2CO2+8H2O+2CO。

20.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 改良酸性土壤(或作建筑材料)

21.B;因为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或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22.(1)Mg(OH)2+2HCl=MgCl2+2H2O

(2)Fe2O3+3H2SO4=Fe2(SO4)3+3H2O (3)CaCO3+2CH3COOH=(CH3COO)2 Ca+CO2↑+H2O

23.(1)铁丝生锈,试管内液面上升。

(2)Z>X>Y。

24.(1)③ (2)碳酸钠(或Na2CO3)

(3)取少量(1)中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解析:(1)由于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有过氧化钠,故该固体全部变质,猜想③正确。(2)取少量(1)中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3)原固体中还可能含有氢氧化钠,要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需要先除去碳酸钠,然后使用酚酞溶液检验:取少量(1)中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然后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25.(1)①B、E、G、C ②d比a先变红,b、c不变红 (2)195 浓硫酸 (3)①锌(或Zn)

②Zn+H2SO4=ZnSO4+H2↑

(4)设CuSO4的质量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160

40 g×10% x

[8040 g×10%=160x] x=8 g

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 g50 g]×100%=16%

答:略。

解析:含Cu、Zn的电池铜帽与稀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液A;根据实验目的,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向A溶液中加入的过量物质B是锌;通过过滤得到了硫酸锌溶液E和铜、锌的固体混合物C,固体C为了得到铜和硫酸锌,应加入的适量物质D是稀硫酸。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二)

1.C

解析:尼龙背包是用尼龙制成的,尼龙是合成纤维的一种,合成纤维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C项。

2.D

解析:铝合金用于制造门窗框架,是因为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易加工等优点,主要是由铝合金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故选D项。

3.B

解析:植树、种花、种草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选B项。

4.C

解析:硫酸钾、硝酸铵、氯化钾从外观看均为白色晶体,只有磷矿粉是灰白色粉末。故选C项。

5.D

解析:水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硫酸铜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故选D项。

6.B

解析:量取液体时读数,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而图中操作是俯视液面读数,A项错误;称量NaCl固体时,应左盘放 NaCl,右盘放砝码,B项正确;过滤时,应用玻璃棒引流,C项错误;蒸发时,为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D项错误。

7.A

解析:B中天然气和煤都是混合物;C中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中酒精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故A项符合题意。

8.A

解析: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放入冰水后,试管底部固体物质乙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A项正确;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放入冰水后,试管内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底部固体物质甲增多,B项错误;由于放入冰水后降温,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C项错误;盛甲物质的试管内固体物质增多,而盛乙物质的试管内固体物质减少,D项错误。

9.A

解析:反应②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A项正确;钴能与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而铜不与盐酸反应,故钴与铜的化学性质不相同,B项错误;氢氧化钴受热易分解,其化学性质不稳定,C项错误;氢氧化钴能与酸反应,不能用于干燥氯化氢气体,D项错误。

10.B

解析:食盐和硝酸铵都易溶于水,但是加水振荡后温度明显降低的原固体为硝酸铵,而温度无明显变化的原固体为氯化钠,A项鉴别方法正确;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呈酸性,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项鉴别方法错误;加入肥皂水后,硬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软水产生泡沫较多,C项鉴别方法正确;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后,木条燃烧更旺的原气体为氧气,而木条熄灭的原气体为二氧化碳,D项鉴别方法正确。

11.B

解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中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沒有蓝色沉淀生成,A项错误;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B项正确;c至d段,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大,pH变大,C项错误;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氢氧化钠,溶质种类为两种,D项错误。

12.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O2的质量为:16 g+70 g+1 g-45 g-36 g=6 g,A项错误;CO2的质量增加了:45 g-1 g=44 g,可确定CO2是生成物,H2O的质量增加了36 g,可确定H2O是生成物,X和O2的质量减小了,可确定O2和X都是反应物,故此反应可写为:

X+O2→CO2+H2O

16 g 64 g 44 g 36 g

CO2中碳元素的质量为:44 g×[1244]=12 g,H2O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 g×[218]=4 g,则X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总质量为16 g,说明X中只含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B项错误;该反应方程式中O2与CO2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64 g32]∶[44 g44]=2∶1,C项正确;反应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4∶36,不是45∶36,D项错误。

13.D

解析:Na2CO3溶液不仅能将CaCl2中的Ca2+转化为CaCO3,还能除去过量的BaCl2,将BaCl2中的Ba2+转化为BaCO3。故选D项。

14.C

解析:设10 g物质全部为碳酸钠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10 g x

[10610 g=44x] x=4.15 g

设10 g物质全部为碳酸氢钠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10 g y

[8410 g=44y] y=5.24 g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应在4.15 g与5.24 g之间。故选C项。

15.氧气(或O2) CaO

16.38 2 SrCl2

17.打开门窗后增加了空气的流通 用湿抹布扑盖 太阳能(或地热能)

18.2H2S+3O2[点燃]2H2O+2SO2 氢(或H)

19.(1)小于 (2)瓶口出现白雾的是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挥发性 (3)H2SO4+BaCl2=BaSO4↓+2HCl

20.4CO+Fe3O4[高温]3Fe+4CO2 3Fe+2O2[点燃]Fe3O4 灭火(或作气体肥料)

21.(1)夏天温度高,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2)覆盖保护层,起到隔绝氧气(或空气)和水的作用。

22.(1)CaO+H2O=Ca(OH)2 (2)4Fe+3O2+6H2O=4Fe(OH)3

23.(1)反应物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

(2)CaCO3+2HCl=CaCl2+H2O+CO2↑(或2H2O2[MnO2] 2H2O+O2↑) (3)浓硫酸

24.(1)铝表面有一层氧化铝薄膜。

(2)Al>X>Cu。 (3)Fe、Cu。

25.(1)b (2)CaC2+2H2O=Ca(OH)2+ C2H2↑ (3)①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广口瓶中溶液的溶质组成可能为Na2CO3、NaOH、NaCl;取广口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CaCl2(或BaCl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猜想正确。

(4)①排出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引起爆炸。 ②将尾气点燃。(或进行收集)

(5)设CO2的质量为x。

CO2+Ca(OH)2=CaCO3↓+H2O

44 100

x 5 g

[44x=1005 g] x=2.2 g

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10 g-2.2 g10 g]×100%=78%

答:略。

解析:(1)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热性,所以可作散热材料,a项认识正确;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属于单质,不属于化合物,b项认识错误;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电性,可作新型电池的电极,c项认识正确;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d项认识正确。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三)

1. A

解析:垃圾可分类回收再利用,或者焚烧发电、生物降解处理等,随地填埋会造成土壤、地下水、大气等的污染。

2.C

解析:判断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标准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湿法炼铜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的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黑火药爆炸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粮食酿酒过程中有酒精生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玉石雕琢成玉器只是形狀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3.C

解析:A项,S燃烧产生的是气体,不是白烟,错误;B项,Ⅱ类反应中体现的是氧气的氧化性,并且氧气并不具有可燃性,而是具有助燃性,错误;C项,铁燃烧时产生四氧化三铁,而缓慢氧化时产生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正确;D项,Ⅰ、Ⅱ两类反应均会放出热量,错误。

4.C

解析: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m为2,该反应可以表示为丙→乙+丁,该反应为分解反应,A项错误;甲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项错误;反应的过程中反应了15 g丙,生成了9 g乙和6 g丁,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3∶5,C项正确;丙是反应物,该反应为分解反应,丙属于化合物,不可能是单质,D项错误。

5.D

解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可知,验证实验的设计思路是,根据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情况,可验证锌的活动性比铜、银强;利用金属铜和硝酸银的置换结果,验证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对比四个实验,实验A证明锌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实验B证明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实验C证明铜的活动性大于银,而实验D可以证明银的活动性小于锌。综合分析,不做实验D也不影响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判断。故选D项。

6.D

解析:没有温度限制,不能直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A项错误;在曲线下面的点属于不饱和溶液,所以a 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B项错误;没有说明甲的溶液在 t2 ℃时是否为饱和溶液,所以降温后不一定析出晶体,C项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大于15 g,所以t2 ℃时,将甲和乙各15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D项正确。

7.A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当关闭阀门Ⅱ,打开阀门Ⅰ时,潮湿的二氧化碳不通过浓硫酸,直接接触到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色。故选A项。

8.A

解析:由于该示意图表示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一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所以B、C两项均不正确;根据题意,c、d均表示纯净物,由于该微观示意图中甲原子已守恒,故该示意图表示已配平的化学反应,根据反应前后乙原子和丙原子的数目不变,可知 [?]中包含1个乙原子和2个丙原子,所以 [?]中只有一个分子,则反应中c、d的分子个数比为1∶2,A项正确;如果甲原子表示氢原子,乙原子表示碳原子,丙原子表示氧原子,则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是甲烷燃烧,由于该示意图表示的反应已配平,所以c只能表示二氧化碳, D项不正确。

9.C

解析:铝的活动性比铁强,但由于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制品比铁制品更不易锈蚀,A项不正确;水和过氧化氢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由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B项不正确;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不同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但一定不是化合物,C项正确;碳酸盐、活动性较强的金属遇酸都有气体产生,所以遇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D项不正确。

10.D

解析:氧通常显-2价,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二氧化钛中钛的化合价为 +4,A项错误;萘胺(C10H9N)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8%,B项错误;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该试纸中有“纳米纸”和萘胺,是混合物,C项错误;萘胺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9)∶14=120∶9∶14,D项正确。

11.(1)O2 (2)HNO3 (3)KOH

(4)NH4NO3 (5)H2O

解析:(1)能供给呼吸的单质是氧气,化学式为O2。(2)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由O、H、N元素组成的酸是HNO3。 (3)碱是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则由O、H、K元素组成的碱是KOH。(4)不含有金属元素的盐是铵盐,则符合要求的化学式为NH4NO3。(5)氢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小,其与氧组成的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也最小,但氢与氧组成的氧化物有H2O和H2O2,而1个H2O2分子比1个H2O分子多了1个氧原子,故H2O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12.(1)Al2O3 +3 (2)④ 得 Cl-

解析:(1)①是氧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②是铝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3价,两者组成的化合物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2)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是17号元素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④位置;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離子。

13.(1)Fe2O3 CuSO4 (2)Fe+CuSO4= FeSO4+Cu (3)①③ (4)6HCl+Fe2O3= 2FeCl3+3H2O

解析: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为黑色固体,B为红棕色粉末,且A和B在高温下反应,可以判断A为碳,B为氧化铁,生成的C和D分别为铁和二氧化碳;而C和A在高温下会生成E,所以C是二氧化碳,D是铁,E是一氧化碳;G为紫红色固体单质,而一氧化碳和F共热又会生成G,所以G是铜,F为氧化铜;D和H反应生成铜,H为蓝色的硫酸盐溶液,所以H是硫酸铜溶液。(1)B是Fe2O3,H中的溶质是CuSO4。(3)反应①是碳还原氧化铁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C+2Fe2O3[高温]4Fe+3CO2↑;反应②是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C[高温]2CO;反应③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其中为置换反应的是①和③。(4)B为氧化铁,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 +3H2O。

14. (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误差

(3)A 均匀连续地冒出时

解析:(1)根据仪器的形状和用途确定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F中的植物油能避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可确保实验的准确性。(3)用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选择装置A来制取;导管口开始放出来的气体是装置内的空气,故应等导管口的气泡均匀连续地冒出时再收集,以便得到比较纯净的氧气。

15.【实验与探究一】酸 【实验与探究二】二氧化碳 Ⅰ.不成立 Ⅱ.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 【评价与反思】燃烧除去一氧化碳,避免污染空气

解析:【实验与探究一】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实验与探究二】蚁酸中含有碳元素,所以可推测另一种氧化物为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中无明显变化,说明气体中不含有二氧化碳,则猜想①不成立。 Ⅱ.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当看到黑色固体变为紫红色时,说明氧化铜被还原,证明气体是一氧化碳,则猜想②成立。【评价与反思】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放置酒精灯的目的是,燃烧除去一氧化碳,避免污染空气。

16.(1)8.7

(2)设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58 117

x 11.6 g y

[95x=5811.6 g] x=19 g

[5811.6 g=117y] y=23.4 g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25.6 g-19 g=6.6 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6 g+23.4 g25.6 g+126 g+40 g×4-11.6 g]×100%=10%

答:略。

解析: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40 g氢氧化钠溶液最多可以产生2.9 g沉淀,第1次、第2次、第3次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全,所以m=2.9×3=8.7,第4次时氯化镁和氢氧化钠都反应完全,第5次加入的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所以第4次恰好完全反应。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它是由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钠共同组成的。根据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质量,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出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也可以求出原混合物中氯化镁的质量,进而可以得出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即可求出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四)

1.B

解析: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铝在空气中,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薄膜,是铝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分离液态空气属于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蒸发蔗糖水溶液得到蔗糖晶体,没有产生新物质。

2.B

解析:改进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废气污染,所以不可行。

3.B

解析:乙硫醇(化学式为C2H6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6+32=62;乙硫醇中C、H、S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32=12∶3∶16,2∶6∶1是C、H、S的原子个数比;每一个乙硫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硫原子;乙硫醇有蒜臭味,添加在燃气中,人们根据气味能及时发现泄漏。

4.C

解析:现象的描述中不能出现物质的具体名称;黄铜是合金,合金的硬度比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所以铜片上留下的痕迹较深;电解水的实验中,生成的气体是“正氧负氢”,氢气不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5.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c物质的质量为6.4 g,即x=6.4;反应前后a、c两物质的质量增大,属于生成物,而b物质的质量减小,属于反应物,一种反应物、两种生成物,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项正确;d物质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与该反应无关的物质。

6.D

解析:人体缺少必需的微量元素会影响身体发育,甚至得病,但是人体内微量元素过多会使人中毒,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应该根据需要适量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用水灭火,利用的是水汽化吸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汽水瓶内的压强比外界大气压大,打开瓶盖时,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气体从汽水中逸出;由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氢氧化钠与硫酸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80∶98,因此,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氢氧化钠有剩余,故所得溶液呈碱性。

7.C

解析: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用试剂最少的方法是“两端金属,中间盐”和“中间金属,两端盐”,即验证Zn、Fe、Cu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可以取两端金属Zn和Cu,中间盐 FeSO4溶液或FeCl2溶液,Zn能与FeSO4溶液反应而Cu不与FeSO4溶液反应,说明Zn的活动性比Fe强,而Cu的活动性比Fe弱;还可以取中间金属Fe,两端盐ZnCl2溶液、CuCl2溶液,Fe不能与ZnCl2溶液反应,但能与CuCl2溶液反应,说明Fe的活动性比Zn弱而比Cu强。综上分析,A、D两项正确;B项,Fe、Cu都不与ZnSO4溶液反应,说明Fe、Cu的活動性均比Zn弱,而Fe能与稀盐酸反应,Cu却不能,说明Fe比Cu活泼,正确;C项,不能比较Zn与Fe的活动性,错误。

8.C

解析: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所以提纯b应采用蒸发溶剂法;由图像知,t2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克,即此温度下100克水中最多溶解50克a物质,得到150克饱和溶液;当t2 ℃时等质量的a、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由于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b大,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a大于b;t1 ℃时,a、c的溶解度相等,但两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只有两物质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时,其溶质的质量分数才相等。

9.C

解析: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通常用来灭火,但一些活泼金属却能在CO2中燃烧,例如点燃的镁条伸入充满CO2的瓶中,镁条能继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金属铁与盐酸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生成物是FeCl2和H2,而不是FeCl3和H2;NH4H2PO4中含有铵根离子,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其水溶液呈碱性,与铵根离子混合会反应生成氨气,因此两者混合施用会造成肥效损失;单质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C项正确。

10.C

解析:A项,FeCl3溶液是黄色液体,能直接区别出来,与另外三种溶液混合时,只与NaOH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再把NaOH与剩下的两种溶液混合,NaOH与Mg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最后没有明显现象的是NaCl,能鉴别;B项,棉线和羊毛线在点燃时,羊毛线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线气味轻微;D项,氧气能与灼热的铜网反应,而氮气不反应,故可以除去少量氧气;C项,加入过量的Ca(OH)2固体,消耗完盐酸后,剩余的Ca(OH)2固体溶于水,滤液中会含有新的杂质Ca(OH)2,错误。

11.(1)①2Fe3+ ②3NH3 ③Al

(2)①NaHCO3 ②CH4 ③SO2 ④2NaOH+H2SO4=Na2SO4+2H2O

解析:(1)①每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故2个铁离子为2Fe3+。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2)①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碳酸氢钠,不是碳酸钠。②“西气东输”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即CH4。③“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引起的,其次才是二氧化氮。④由所给的元素O、H、S、Na可知,酸是H2SO4,碱是NaOH,故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12.(1)CaO+H2O=Ca(OH)2 Cu(OH)2

(2)嫁接刀的表面析出一层红色物质

(3)3CO+Fe2O3[高温]2Fe+3CO2

解析:(1)硫酸铜溶于水是物理变化,所以发生的化学变化是生石灰与水反应,即CaO+H2O=Ca(OH)2。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2)嫁接刀是铁质的,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金属铜,故有红色物质出现。(3)CO能夺取氧化铁中的氧元素,得到铁。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配平。

13.(1)CuO CO2 (2)纯碱 (3)C+2CuO[高温]2Cu+CO2↑

解析:解答框图型的推断题,关键是找“题眼”。(1)E的固体俗称“干冰”,则E是CO2;由“D是黑色固体,且与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有红色物质生成”可知,红色物质是金属铜,黑色物质是氧化铜,所以D的化学式为CuO。(2)B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O2,则B是难溶性的碳酸盐(CaCO3),A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CO2,A又能转化成B(CaCO3),故A是可溶性的碳酸盐,即碳酸钠,俗称纯碱。(3)图中反应④是置换反应,D是黑色固体CuO,生成物有CO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CuO[高温]2Cu+CO2↑。

14.(1)长颈漏斗 (2)A 2KMnO4[]K2MnO4+MnO2+O2↑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浓硫酸 d

解析:解答实验题的关键是正确选择仪器装置,准确知道每种仪器的作用、特点。(1)常见仪器的识记,b是长颈漏斗。(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用高锰酸钾制取O2,属于固固加热型,反应装置选择装置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3)用C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关闭导管上的活塞,试管内的气体不能排出,压强增大,液面下降,漏斗内液面上升,当试管内液面下降到多孔隔板以下时,石灰石与盐酸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导管上的活塞时,试管内气体排出,压强减小,液面上升,漏斗内的液面下降,当试管内的液面上升到多孔隔板以上时,石灰石与盐酸接触,反应发生。(4)若要获得干燥的H2,除发生装置外,还需要盛放干燥试剂浓硫酸的装置D。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用装置E收集时,应从d端进气。

15.(1)碳酸钠(或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 (2)事先向其中加入了过量稀盐酸,无法判断氯离子是来自于盐酸还是原样品 (3)D

解析:(1)由于部分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2)由于事先向其中加入了过量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时,出现的白色沉淀是氯化银,但无法判断其中的氯离子是来自于盐酸还是原样品。(3)①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且硝酸钙过量,碳酸钠被除尽;②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氯化钠;③向滤渣中加少量水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因此原样品中含有Na2CO3、NaOH和 NaCl,选D项。

16.(1)红 (2)硫酸根離子(或[SO2-4])

(3)设废水中H2SO4的质量为x。

H2SO4+Ba(NO3)2=BaSO4↓+2HNO3

98 233

x 23.3 g

[98x=23323.3 g] x=9.8 g

废水中酸的质量分数为:[9.8 g200 g]×100%=4.9%

答:略。

解析:(1)用紫色石蕊溶液检验废水样品的酸碱性,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该废水显酸性。(2)另取废水样品少量,滴加适量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该废水中一定含有的酸根离子是硫酸根离子。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1.B

解析:A项,导流槽内的水受热汽化,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项,火箭点燃,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属于化学变化;C项,隔热材料熔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D项,整流罩脱落,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2.A

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硝酸钾能溶于水形成溶液;橄榄油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形成的是乳浊液;碘难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形成的是悬浊液。

3.A

解析:由于汽油属于易燃物品,极易发生火灾,所以装汽油的油罐车最适宜贴的图标是易燃品标志。A项为易燃物品当心火灾标志;B项为禁止烟火标志;C项为腐蚀品标志;D项为有毒气体标志。

4.A

解析:钙显+2价,氧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设碘酸钙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2)+2x+(-2)×3×2=0,解得x=+5。

5.D

解析:柴油燃烧会有二氧化硫生成,A项错误;垃圾燃烧会产生大量的可吸入颗粒和有害气体,B项错误;汽车排放的尾气还有较多的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C项错误;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表中三个空气质量指标不会产生影响,D项正确。

6.B

解析:量取9.5 mL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 mL的量筒,A项错误;测定溶液的pH时,应在玻璃片上放一条pH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得出溶液的pH,B项正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C项错误;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否则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D项错误。

7.B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A项叙述正确;根据原子的结构可知,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但有的原子不含有中子,B项叙述错误;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钠原子和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化学性质不同,C项叙述正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改变,原子的种类也不变,D项叙述正确。

8.D

解析: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会留下痕迹,减少损失,A项说法正确;为了防止水污染,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B项说法正确;回收废旧电池,既可节约金属资源又可减少环境污染,C项说法正确;淀粉酶是分解糖类的酶,它不属于糖类,D项说法错误。

9.C

解析:鸡蛋清的pH大于7,显碱性,A项说法正确;苹果汁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项说法正确;苹果汁、葡萄汁的pH都小于7,都显酸性,但苹果汁的pH更小,酸性更强,C项说法错误;对于胃酸过多的人比较适宜食用的食物要接近中性或偏碱性,而不适宜吃酸性食物,D项说法正确。

10.D

解析:氯化钙的化学式为CaCl2,A項错误;Cl-的结构示意图为,B项错误;元素的化合价应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且符号在前,数字在后,C项错误;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能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D项正确。

11.D

解析:甲醇是由甲醇分子构成的,一个甲醇分子中共有6个原子,A项错误;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12+4+16]×100%=37.5%,B项错误;甲醇中含有三种元素,故不是氧化物,C项错误;甲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4∶16=3∶1∶4,D项正确。

12.C

解析: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组装好装置后,应在向容器中装入药品前检查装置气密性,A项做法合理;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如烧杯)中称量,B项做法合理;未经打磨的铝条表面存在的氧化铝保护膜会阻碍铝与硫酸铜的反应,不能说明铝不如铜活泼,C项做法不合理;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做氢气燃烧实验时,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D项做法合理。

13.C

解析:图2实验是在密封的小容器内进行,与图1相比更环保、更节约,A项说法正确;图1中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丙烧杯中的酚酞不变色,图2中丁试管中的滤纸不变色,戊试管中的滤纸条变红色,二者均能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项说法正确;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C项说法错误;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仍可形成对比实验,D项说法正确。

14.D

解析:实验中所需一氧化碳可通过胶头滴管把甲酸滴入热浓硫酸中的方法来制取,即可现制现用,A项说法正确;该套装置比较小,节约药品,产生的污染物也较少,现象比较明显,B项说法正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黑色的氧化铜变成了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项说法正确;甲酸在热的浓硫酸作用下分解为水和一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符合置换反应的概念,D项说法错误。

15.D

解析: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足量的铁粉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然后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A项所用试剂和方法可行;硫酸会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过滤可以将硫酸钡除去,只剩下盐酸,B项所用试剂和方法可行;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而碳酸钠受热不会分解,加热可以将碳酸氢钠转化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加热时水和二氧化碳会逸散到空气中,C项所用试剂和方法可行;硝酸钡会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除去了硝酸钡,但又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D项所用试剂和方法不可行。

16.B

解析:氢气、氯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A项分类正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虽然含有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相似,故都属于无机物,B项分类错误;硝酸钾、氨气都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C项分类正确;石油、波尔多液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D项分类正确。

17.D

解析:根据硒元素的名称可知,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A项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相关信息可知,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B项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n=34-2-8-18=6,C项错误;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相关信息可知,硒原子的质子数=原子序数=34,D项正确。

18.D

解析:甲中盛放的液体能吸收二氧化碳,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完全吸收,又因为该实验装置可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所以甲中应盛放氢氧化钠和石灰水的混合溶液,A项说法正确;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乙中盛放浓硫酸可干燥分离出来的气体,B项说法正确;甲中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所以丙中应盛放盐酸,盐酸与碳酸钠、碳酸钙反应能又生成二氧化碳,C项说法正确;由于甲中装有能吸收二氧化碳的溶液,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通过时,二氧化碳被吸收,首先分离得到的气体是一氧化碳,D项说法错误。

19.A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度比铁快,足量的镁和铁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A项正确;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后,溶液的pH不会小于2,B项错误;电解水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是2∶1,C项错误;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像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D项错误。

20.D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20 ℃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 g;50 ℃时,KNO3的溶解度是85.5 g。①20 ℃时,20 g硝酸钾能全部溶解; ②再加入30 g硝酸钾,只溶解了11.6 g,溶液②为饱和溶液;③加热至50 ℃时,KNO3的溶解度是85.5 g,50 g硝酸钾全部溶解,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④再加入30 g KNO3,此时KNO3的总质量为80 g,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⑤降温至20 ℃,有(80-31.6) g晶体析出。故④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②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①③④中没有固体存在;②⑤溶液为饱和溶液。

21.(1)①维生素 ②元素 无机盐 ③碳水化合物(或糖类) ④H2O (2)①镁铝合金

聚氯乙烯 ②大于

解析:(1)①各种食物的基本营养成分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大类,由蜂蜜外包装上标识可知,缺少的是维生素。②商品标签上的“钠”是指钠元素,而不是原子,也不是单质,在人体中一般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③由标识可知,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24%),其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推出X的化学式为H2O。(2)①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镁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聚氯乙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②将铝片和镁铝合金相互刻画,纯铝上留下明显划痕,说明镁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大。

22.(1)①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A、C ③C+H2O[高温]CO+H2 H2O (2)减少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增加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 (3)B、C

解析:(1)①使燃料充分燃烧,通常除了考虑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还要考虑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②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可使土壤酸化,腐蚀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像。③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高温]CO+H2,在反应中,能提供氧的物质是水,所以水是氧化剂。(2)由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与“十二五”能源结构计划的对比图可推测,作出的主要调整是减少煤炭和石油的使用,增加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3)碳酸钙的分解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消耗能量较多,A项错误;由流程图可知,该方法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B项正确;由流程图可知,在反应中,氧化钙和氢氧化钠都可以循环利用,其余的物质不能循环使用,C项正确;“反应 分离”過程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应该是过滤,目的是得到碳酸钙沉淀,D项错误。

23.(1)①A、B ②变大 (2)①过滤 钠和镁 ②Mg(OH)2+2HCl=MgCl2+2H2O MgCl2[通电]Mg+Cl2↑ ③a、d

解析:(1)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分子质量和分子种类不变,分子间隔改变。②将一定量的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溶剂减少,溶质不变,剩余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2)①分离粗盐和母液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母液是食盐的饱和溶液,加入石灰乳能生成氢氧化镁,故一定含有钠元素和镁元素。②氢氧化镁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2HCl=MgCl2+2H2O。电解MgCl2生成金属镁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通电]Mg+ Cl2↑。③海水中含有的物质如氯化镁、氯化钠、硫酸镁、硫酸钠都是化合物,a项正确;电解氯化钠溶液可以制得氢气、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电解熔融氯化钠可得到钠和氯气,b项错误;海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环境问题,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c项错误;由题中信息可知,海水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钠、溴化钾等物质,d项正确。

24.(1)过滤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2)C、Si Fe2+ (3)3C+2Fe2O3[高温]4Fe+ 3CO2↑ 置换反应 (4)4Fe(OH)2+O2+2H2O=4Fe(OH)3

解析:(1)操作Ⅰ、Ⅱ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因此是过滤;硅钢样品反应前须粉碎,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2)硅钢中主要含有Fe、C、Si,只有Fe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FeCl2,故剩余的固体A的成分中含有C、Si,滤液B中的金属阳离子为Fe2+。(3)Fe2O3和C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Fe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2Fe2O3[高温]4Fe+3CO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4)步骤⑤中发生的是化合反应,反应物是Fe(OH)2、O2和H2O,生成物是Fe(OH)3,化学方程式为 4Fe(OH)2+O2+2H2O=4Fe(OH)3。

25.(1)①B D ②b 量筒 (2)①与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含杂质的锌比纯锌反应速率要快 ②a c ③温度(或锌粒大小)

解析:(1)①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收集比较干燥的气体,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D。②若通过E装置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氢气难溶于水,因此会聚集在水的上方,应短进长出;要测定收集的氢气的体积,可利用量筒以量取排出水的体积。(2)①比较实验 a 和实验 b,相同点是同体积同浓度的稀硫酸,不同点是含杂质的锌和纯锌,结果含杂质的锌比纯锌反应速率要快。 ②要研究硫酸浓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需要不同浓度的硫酸,而要控制锌的纯度相同,比较产生氢气的快慢,因此对比组是实验a和实验c。③控制变量法需要考虑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而其他外界条件均要保持相同,因此要控制其他条件相同。此实验需控制的条件有温度、锌粒大小等。

26.(1)NaHCO3+HCl=NaCl+H2O+CO2↑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 (2)Na2O2 【作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碳元素,反应后也应有碳元素 【实验验证】氯化钙 【交流反思】正确 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若实验过程中有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 【拓展延伸】氧气和氨气

解析:(1)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2)为确定反应后装置B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小组同学取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溶解形成溶液M,无气泡产生,由于2Na2O2+2H2O=4NaOH+ O2↑,则该固体中不含Na2O2。【作出猜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碳元素,反应后也应有碳元素。【实验验证】向其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液体变为红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交流反思】将上述滤液中滴加的酚酞溶液换成硝酸铜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因为氢氧化钠和硝酸铜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若实验过程中有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拓展延伸】过氧化钠在水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可以和氯化铵反应生成氨气。

27. (1)4 (2)85%

(3)设5 g稀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0.5 g x

[1000.5 g=73x] x=0.365 g

该化学兴趣小组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365 g5 g]×100%=7.3%

答:略。

解析:(1)由第1、2、3次实验可知,每次反应的碳酸钙质量是0.5 g,而第4次反应的碳酸钙质量是0.2 g,说明第4次中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 g-0.3 g2 g]×100%=85%。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六)

1.B

解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溶液中的氢氧化钙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碱性减弱,即pH减小;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冷却至室温后石灰水仍然是饱和溶液,溶液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不变,溶液的碱性不变,即pH不变;硝酸铜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硝酸钙,使溶液中的氢氧化钙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碱性减弱,即pH减小;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使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碱性减弱,即pH减小。故选B项。

2.B

解析:蜡烛用来照明、用镁粉配制烟花均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氮氣常用作保护气,是利用其化学稳定性;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是利用其硬度大这一物理性质。故选B项。

3.C

解析:读图可知,左边试管与右边试管里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是2∶1,显然a、b分别是电源的负极、正极;纯水不导电,因此在水中加入少许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左边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C项。

4.D

解析:青铜、不锈钢属于合金,而磁铁矿属于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属于氧化物);武德合金是由铋(Bi)、铅(Pb)、锡(Sn)和镉(Cd)等金属熔合而成的,它的熔点低于其组成金属;生铁是铁碳合金,碳与稀硫酸(或稀盐酸)不反应,若将生铁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或稀盐酸)中碳最终会沉淀;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快速化合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覆盖在金属铝的表面,具有保护作用。故选D项。

5.A

解析:植物的枝叶枯黄,茎也比较纤细,说明植物缺少的营养元素是氮和钾。故选A项。

6.A

解析:A项,NaCl、KCl、HCl、NaNO3两两之间均不能产生沉淀、水或气体,即它们能够共存;B项,HCl与Na2CO3、NaOH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C项,H2SO4与Ba(NO3)2、NaOH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D项,CuSO4与Na2CO3、NaOH均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A项。

7.B

解析:由乙酸的化学式可知,乙酸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3260]);食醋是乙酸的溶液,具有酸溶液的通性,因此食醋能跟活泼金属起反应生成氢气,能与纯碱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选B项。

8.C

解析:人工造雪时只是水的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A项错误;水制成冰片后,其中的水分子仍在不断运动,B项错误;冰雪融化时,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水分子间的空隙有了改变,C项正确;高压风机将冰片吹成雪花时,固态水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水分子本身是没有分解的,D项错误。

9.D

解析:红磷燃烧时冒出浓厚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A项说法正确;燃烧结束,要等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松开弹簧夹,B项说法正确;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等于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可间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这也是本实验涉及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等值交换法,C项说法正确;本实验中,可以测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320]=19%,D项说法错误。

10.D

解析:读图可知,一开始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并没有产生沉淀,根据“中和反应优先”可知,一定是盐酸先与氢氧化钡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即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盐酸;原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因为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一接触就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进而可知,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产生沉淀的物质只能是氯化铜溶液,即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铜;从题给信息中,无法判断原溶液中是否含有硝酸钠。根据CuCl2+Ba(OH)2=BaCl2+Cu(OH)2↓和沉淀质量9.8 g,可以计算出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钡质量是17.1 g,显然到达b点时,消耗氢氧化钡的质量一定大于17.1 g(具体多少无法求出,因为HCl的质量未知)。故选D项。

11.(1)肥皂水 煮沸 (2)d (3)①活性炭 ②明矾 ③+6 (4)49

解析:(1)硬水和软水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是煮沸法,软化硬水的同时还可以杀菌。(2)生产自来水时,用不到蒸馏操作。(3)要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常利用活性炭;使水中悬浮杂质沉降,一般使用明矾;K2FeO4中钾是+1价、氧是-2价,由“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4)配制2%的氯化钠溶液50 g,需要水的质量是:50 g×(1-2%)=49 g,即49 mL。

12.(1)30 (2)150 (3)增加溶剂(或降低温度) (4)>

解析:(1)读图可知,t2 ℃时,甲的溶解度是30 g。(2)在t3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50 g的甲物质,所以将51 g的甲物质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50 g(剩余 1 g甲物质沉淀到杯底,不能算是溶液的組成)。(3)将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简便的方法是增加溶剂;由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知,降低温度也能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4)将t2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 ℃,甲的溶液析出晶体并变为t1 ℃时的饱和溶液;乙的溶液不仅不能析出晶体,还变为不饱和溶液,且该过程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显然,降温后,甲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3.(1)B (2)H2O(或水) (3)面粉和白砂糖 (4)Ca(或钙) (5)涤纶

解析:(1)小苏打受热会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用于蒸馒头。(2)铁生锈的条件是同时接触水和氧气,将铁锅清洗后及时擦干就可以减少水对铁的锈蚀。(3)在鸡蛋、面粉、白砂糖、牛奶、橄榄油中,鸡蛋和牛奶富含蛋白质,橄榄油富含油脂,面粉和白砂糖富含糖类。(4)钙是构成人体坚硬组织的重要元素,青少年缺钙会导致佝偻病。(5)棉花是在自然界中生长出来的,属于天然纤维;涤纶是化工厂利用石油合成出来的,属于合成纤维。

14.(1)Fe2O3+3CO[高温]2Fe+3CO2 (2)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 Ca(OH)2+CO2=CaCO3↓+H2O (3)燃烧 2CO+O2[点燃]2CO2 (4)d

(5)①20 ②提高了安全性(或操作方便或节约药品)

解析:(1)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不难书写,但要注意标注反应条件。(2)实验中,玻璃管内红棕色的氧化铁变为黑色;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不难书写,但要注意标注沉淀符号。(3)实验尾气的处理通常是点火烧掉,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容易书写。(4)对于该实验,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一会儿CO,以排完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实验结束时,要先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为止);检验反应的固体产物,可以使用稀盐酸(或硫酸铜溶液),如果冒气泡(或出现红色固体),则说明含有铁;本实验中虽然通入了 8.4 g CO,但参加反应的CO少于8.4 g,因为有一部分CO没有参加反应(用于排空、作保护气),由Fe2O3+3CO[高温]2Fe+3CO2可知,生成11.2 g的铁,参加反应的CO是8.4 g,d项错误。(5)按题中图5装置进行模拟炼铁时,难以及时知道玻璃管内的空气是否排完,为了提高实验的安全性,人们常使用一些改进装置,如题中图6装置。长柄V形玻璃管是细玻璃管做成的微型仪器,有利于CO排尽空气。此长柄V形玻璃管容积是20 mL,所以向其中缓缓通入20 mL CO就能基本上排完空气。图6装置与图5装置相比,优点很多,如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实验操作方便,节约药品。

15.【解释与结论】(1)操作②试管中的上层清液 (2)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并除去碳酸钠

BaCl2+Na2CO3=BaCO3↓+2NaCl 部分变质

【交流与评价】正确

解析:取样制成溶液,加入BaCl2溶液可以检验是否有Na2CO3存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不难书写,但要注意标注沉淀符号),从而确定NaOH固体是否变质;过量的BaCl2溶液可以确保除尽Na2CO3,以免对后续检验NaOH的存在产生干扰。当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尽Na2CO3后,此时向上层清夜中再加入FeCl3溶液或无色酚酞溶液,可以检验是否有NaOH存在,如果出现红褐色沉淀(或溶液变红色),则说明还含有NaOH,即NaOH固体部分变质;如果没有出现红褐色沉淀(或溶液不变红色),则说明没有NaOH,即NaOH固体完全变质。

16.(1)2.6 (2)74%

(3)设该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3 g x y

[1003 g=111x=44y]

x=3.33 g y=1.32 g

第1次实验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 g+3 g-1.32 g=21.68 g

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33 g21.68 g]×100%=15.4%。

答:略。

解析:(1)读表可知,第1、2次加入盐酸后,固体质量都减少3 g;而第3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质量仅减少1.4 g,说明此时剩余的2.6 g固体已不能和盐酸反应。所以第4次加入稀盐酸后,固体的质量仍不会发生变化,即m=2.6。 (2)由上述分析可知,10 g固体中所含碳酸钙的质量为7.4 g,故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4 g10 g]×100%=74%。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七)

1.D

解析: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生成,故A项属于化学变化;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故B项属于化学变化;酸雨侵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故C项属于化学变化;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项属于物理变化。

2.B

解析:CaO+H2O=Ca(OH)2是生石灰生成熟石灰的反应方程式,A项不正确;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是2KClO3[MnO2] 2KCl+3O2↑,此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B项正确;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点燃]CO2+2H2O,但氧化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C项不正确;KOH与Na2CO3之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方程式违背了客观事实,D项不正确。

3.D

解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茶氨酸(C7H14O3N2)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A项不正确;茶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茶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00%=[28174]×100%=16.1%,B项不正确;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茶氨酸分子中不可能含有氮分子,C项不正确;根据茶氨酸的化学式C7H14O3N2可知,茶氨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D项正确。

4.D

解析:步骤Ⅰ中过滤可以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杂质,A项说法正确;在Ⅱ中加入X吸附掉色素和异味,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B项说法正确;液氯具有杀菌、消毒作用,C项说法正确;经过上述一系列净化水的操作,只能除去水中的一部分杂质,得到的水中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因此净化后的水不是纯净物,D项说法不正确。

5.B

解析:这个对比实验与CO2的密度、CO2是否支持燃烧无关,因此不能得出①④的结论,A、C、D三项均不正确;实验1可以证明CO2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色,实验2中干的石蕊纸花喷水后不能变色,说明水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但喷水后的潮湿石蕊纸花放入CO2中可以变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生成物能使石蕊纸花变色,因此②③正确,即B项正确。

6.C

解析:分散在溶剂中的溶质有的是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如氯化钠以氯离子、钠离子形式分散于水中,形成氯化钠溶液,有的是以分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如蔗糖溶液,A项不正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能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因此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中和反应,B项不正确;铵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因此硫酸铵不能与熟石灰混合施用,C项正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如一氧化碳能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D项不正确。

7.D

解析: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一种的肥料分别称为氮肥、磷肥、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8.C

解析: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故用镁和氯化钛冶炼钛时需要氩气作保护气,氩气不是反应物,A项不正确;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知,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4价,B项不正确;CO、H2全部转化为CH3OH,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3OH,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CO和H2的质量比为7∶1,C项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X的化学式应为FeCl3,D项不正确。

9.B

解析:小气球鼓起来,说明瓶内的气压增大了,可能的原因是瓶内的气体增多或温度升高。①硝酸铵溶解于水会吸收热量造成温度降低,不符合要求;②铁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集气瓶中气体增多,符合要求;③固体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会放出热量造成温度升高,符合要求;④生石灰和水反应会放出热量造成温度升高,符合要求;⑤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符合要求。应选B项。

10.D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冷却到室温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保持不变,A图像正确;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析出晶体质量逐渐增加,开始析出晶体的质量应该从零开始,B图像正确;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但溶剂的质量保持不变,C图像正确;将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D图像不正确。

11.C

解析:热水的温度是80 ℃,已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白磷可以燃烧,A项不正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气球会涨大,B项不正确;硝酸铵溶于水吸热,瓶内的压强会减小,使U形管两端的液面左高右低,C项正确;铜和银都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只能说明铁比铜、银活泼,但不能确定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顺序,D项不正确。

12.A

解析: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火焰,应该用灯帽盖灭,以防止发生火灾,A项操作不正确;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里,双手紧握容器外壁,过一会儿,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不漏气,B项操作正确;铁丝在O2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下來会使瓶底炸裂,因此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C项操作正确;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时,先将试管横放,然后用药匙或纸槽把粉末送到试管底部,最后慢慢直立,D项操作正确。

13.C

解析:药物的作用就是抑制、杀灭细菌和病毒,以保障人体健康,A项做法合理;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B项做法合理;不使用塑料制品是不切合实际的,要防止“白色污染”,可以对废弃的塑料进行集中处理,C项做法不合理;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环境污染,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既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又能保护环境,D项做法合理。

14.B

解析:从标签信息可看出,雪碧中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水,是一种混合物,A项表述正确;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钠,呈弱碱性,盐汽水显中性,柠檬汁呈酸性,因此苏打水的pH最大,B项表述不正确;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容易出汗,需要适当地补充盐汽水,C项表述正确;柠檬汁中含维生素,喝适量柠檬汁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D项表述正确。

15.A

解析:在几种黑色固体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的有Fe和FeO,所以若溶液甲呈浅绿色,则原黑色固体粉末中不一定含有Fe,也可能含有FeO,①不正确;若步骤Ⅱ中无明显现象,则说明溶液甲中没有CuSO4,没有剩余的硫酸,若硫酸的量不足,则固体乙中最多含有Fe、FeO、CuO、C、Cu五种物质,②不正确;若步骤Ⅱ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甲中含有稀硫酸,即步骤Ⅰ中加入的稀硫酸过量,则固体乙可能是不与稀硫酸反应的C,也可能是原固体中的CuO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uSO4,而后原固体中的Fe又与CuSO4反应生成铜,则固体乙也可能是生成的铜,③不正确;若步骤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溶液甲中有CuSO4,但不能证明固体乙中一定没有CuO,④不正确;若固体乙呈红色,说明固体乙是生成的铜,而Cu由Fe与CuSO4反应得到,可说明原固体中含有Fe和CuO,⑤正确。因此题给的5个说法中只有1个说法正确,A项正确。

16. (1)2H2O2[MnO2] 2H2O+ O2↑(合理即可)

(2)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第一条现象必答,后两条现象有其中一条即可) 都是氧化反应(或都放出热量)

(3)正:CH4燃烧,提供能量;反:铁生锈,浪费金属资源(合理即可)

17. (1)化合 (2)环保(或污染小)

(3)盐 先将氯化铵配制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氯化铵中含有氯离子 NH4Cl+AgNO3=NH4NO3+AgCl↓ 复分解反应

解析:(1)图8中一个氨气分子与一个浓盐酸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氯化铵分子,属于化合反应。(2)氨水和浓盐酸都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刺激性气味,会污染环境,图9是密封装置,可以减少污染。(3)NH4Cl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属于盐。检验Cl-的方法是,先将氯化铵配制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氯化铵中含有氯离子;氯化铵与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4Cl+AgNO3=NH4NO3+AgCl↓,这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18.(1)①> ②B (2)①探究相同反应温度时,反应时间对NaHCO3产率的影响 ②C

③在40 ℃时,NH4HCO3受热容易分解,导致反应物减少

解析:(1)①观察溶解度曲线可知,35 ℃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大。②由题意知,碳酸氢钠容易结晶析出,在相同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小,因此B曲线表示的是碳酸氢钠的溶解度。(2)①实验c、d的反应温度相同,但反应时间不同,因此探究的是相同反应温度时,反应时间对NaHCO3产率的影响。②由实验a、c、e可知,当反应时间相同时,反应温度升高的过程中,產率是先升高后降低,产率降低是因为碳酸氢铵在40 ℃时易分解,因此实验b、d、f也应该符合这一规律,即x应大于86.8,小于92.5。③由题意知,在40 ℃时,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会导致反应物减少,因此在相同反应时间内,40 ℃时NaHCO3的产率比35 ℃时低。

19.(1)2.2

(2)设变质的生石灰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 g

[100x=442.2 g] x=5 g

设转变成CaCO3的CaO的质量为y。

CaO ~ CaCO3

56 100

y 5 g

[56y=1005 g] y=2.8 g

2.8 g氧化钙转化成5 g碳酸钙后,固体质量增加:5 g-2.8 g=2.2 g,因此氧化钙除部分转化成碳酸钙外,还有一部分转化成氢氧化钙。

设转化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z,转化成氢氧化钙的氧化钙的质量为m。

CaO+H2O=Ca(OH)2 固体质量增加

56 74 74-56=18

m z 4 g-2.2 g=1.8 g

[74z=181.8 g] z=7.4 g

[56m=181.8 g] m=5.6 g

未变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25 g-2.8 g- 5.6 g=16.6 g

综上,组成变质的生石灰各成分质量分别为:氧化钙16.6 g,碳酸钙5 g,氢氧化钙7.4 g。

答:略。

(3)氧化钙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继续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密封

解析:(1)氧化钙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变质后的生石灰中含有碳酸钙,溶于足量的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后,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便为二氧化碳的质量(2NaOH+CO2=Na2CO3+H2O),即变质的生石灰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 g。(2)首先,由二氧化碳的质量以及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碳酸钙的质量;然后,由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得关系式CaO~CaCO3,由此求出转变为碳酸钙的氧化钙的质量;最后,根据质量差求出氧化钙转化为氢氧化钙的质量,以及转化为氢氧化钙的氧化钙的质量,进而求出未变质的生石灰的质量。(3)生石灰露置于空气中质量增加,是因为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继续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因此,实验室中的生石灰应密封保存。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八)

1.D

解析: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体积约78%)、氧气(体积约21%)、稀有气体(体积约0.94%)、二氧化碳(体积约0.03%)、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约0.03%),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氟利昂)等。故答案选D。

2.B

解析:A项,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氣不能消除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污染,不符合环保主题;B项,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符合环保主题;C项,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不符合环保主题;D项,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源和土壤,破坏环境,不符合环保主题。故答案选B。

3.C

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面粉、植物油加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会分层,不均一也不稳定,不属于溶液;冰块是固态的水,和水是同一种物质,两者混合后所形成的液体不属于溶液;蔗糖能够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故答案选C。

4.A

解析:标签上的营养成分是关于所含物质的一种宏观表述,而描述物质的组成用“元素”。故答案选A。

5.B

解析:A项,霉变大米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素,表面洗净不能改变变质的事实,烹食违背食品安全要求;B项,用小苏打作焙制糕点发酵粉符合食品生产安全要求;C项,“瘦肉精”能引起心慌、肌肉震颤、头痛等中毒症状,作为兽药或禽畜饲料添加剂属于违禁品,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违背食品安全要求;D项,亚硝酸钠有毒,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烹调食物违背食品安全要求。故答案选B。

6.B

解析: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项操作正确;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B项操作错误;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应保持一定距离,用手从容器口朝鼻孔方向轻轻扇动闻气味,C项操作正确;倾倒液体时,应把试剂瓶的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的瓶口和试管口要紧挨着,D项操作正确。故答案选B。

7.C

解析: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2O。故答案选C。

8.A

解析:合金是在一种金属中融合一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征的混合物。纯铁是纯净物,不锈钢是铁、铬、镍的合金,黄铜是铜锌合金,焊锡是锡铅合金。故答案选A。

9.D

解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高氯酸铵(NH4ClO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3+(+1)×4+(-2)×4]=+7。故答案选D。

10.A

解析:铜丝作导线是因为铜有良好的导电性,A项解释与事实相符;活性炭净水是因为活性炭有很好的吸附性,B项解释与事实不符;汽油清洗油污是因为汽油能够溶解油污,C项解释与事实不符;盐酸清除铁锈是因为盐酸能与铁锈反应,D项解释与事实不符。故答案选A。

11.C

解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如三态的变化,A项说法不正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即原子虽然很小,但是还可以再分,B项说法不正确;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温度越高,能量增加越多,分子运动速率越快,C项说法正确;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易失去电子,铝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是稳定结构,二者化学性质不会相同,D项说法不正确。故答案选C。

12.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结合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出X由铁、硫两种元素组成,并能计算出1个X分子中含有1个铁原子、2个硫原子,化学式为FeS2。故答案选D。

13.A

解析:浓盐酸的溶质是HCl,HCl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应称作“白雾”,固体小颗粒才称作“烟”,A项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硫酸铵与熟石灰研磨时发生反应,有氨气生成,故会有氨味,B项现象与事实相符;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C项现象与事实相符;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D项现象与事实相符。故答案选A。

14.B

解析:化学方法除杂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所用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除去CO中的少量CO2气体,应先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如果是通过灼热的CuO粉末就会把CO除去,A项方案错误;除去H2中的少量HCl气体,先通过足量NaOH溶液除去HCl,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得到纯净的H2,B项方案正确;除去NaNO3固体中的少量Na2CO3,可先加入足量稀硝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加稀盐酸会产生新的杂质NaCl,C项方案错误;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K2SO4,应加入适量BaCl2溶液后进行过滤,加入Ba(NO3)2溶液会产生新的杂质KNO3,D项方案错误。故答案选B。

15.C

解析:根据本题pH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本实验是将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的中和反应实验;a点表示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b点表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中和,溶液呈中性,溶质只有Na2SO4;c点表示硫酸已过量,溶液呈酸性,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故答案选C。

16.D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屬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把X、Y和Z分别投入稀硫酸中,只有Y溶解并产生气泡,X、Z不反应”,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X、Z强;“把X放入Z(NO3)2溶液中,过一会儿,在X表面有Z析出”,说明X的金属活动性比Z强。所以,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应为Y>X>Z。故答案选D。

17.C

解析:根据本题表中数据及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出该反应的关系式为X+Q→Y,属于化合反应,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5 g,参加反应的Q的质量为25 g,生成的Y的质量为 30 g,Z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既有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也有可能是与反应无关的杂质。故答案选C。

18.B

解析:烧碱的化学式是NaOH,苏打的化学式是Na2CO3,Na2CO3俗称纯碱、苏打,NaHCO3俗称小苏打,A项归纳不完全正确;B项中三个实验现象与事实相符,归纳正确;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C项归纳不完全正确;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白色污染”是废弃塑料产生的污染,D项归纳不完全正确。故答案选B。

19.(1) 3N (2) 2CO2 (3)[SO2-4]

(4)Ca(NO2)2

解析:(4)根据亚硝酸钠的化学式NaNO2可判断[NO-2]的化合价为-1,钙元素的化合价为 +2,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得出亚硝酸钙的化学式为 Ca(NO2)2。

20.(1) 2H2O[通电]2H2↑+O2↑ (2)CaO+H2O=Ca(OH)2 (3)2NaCl+2H2O[通电]2NaOH+Cl2↑+H2↑

解析:(3)由题目信息可知,反应物是NaCl和H2O,生成物是NaOH、Cl2和H2,反应条件是通电。

21.(1)t2 (2)A、B (3)65 23.1%

解析:(1)溶解度曲线图上,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在温度降低时会析出晶体。由图可知,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有晶体析出的是A、B。(3)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1 ℃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30 g,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 30 g A物质,则t1 ℃时,把A物质30 g加到 50 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15 g,得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65 g,所得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 g65 g]×100%=23.1%。

22.(1)非金属 79.90 (2)四 MgBr2

解析:(1) [35 Br

79.90][元素符号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

(2)根据溴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有四个电子层,表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7,符合非金属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特点,容易获得1个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Br-,在与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时显-1价。

23.(1) 1∶3(或3∶1) 2 (2) C2H4+3O2 [点燃]2CO2+2H2O

解析:由图示可以分析出,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2H4和O2,生成物是CO2和H2O,参加反应的C2H4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1∶3,生成的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1,进而可书写出化学方程式:C2H4+3O2[点燃]2CO2+2H2O。

24.实验一: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4P+5O2[点燃]2P2O5 能

实验二:没有排除二氧化碳气体能否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红这一可能性 实验三:不能

解析:实验一中,Y形试管中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的对比,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Y形试管中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跟氧气接触。故该对比实验能够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实验三中,该对比实验只能证明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快了,符合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一要素,但该对比实验没有证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发生改变,不能全部论证催化剂概念所包含的要素。故该对比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5.(1)酒精灯 2KMnO4[]K2MnO4+MnO2 +O2↑ (2)石灰石(或大理石) B C

(3)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A、D

解析: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发生装置,须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等因素;收集装置的选择须考虑生成气体的密度、溶解性等因素。

26.(1)CuSO4(或CuCl2) Cu(NO3)2

(2)2AgNO3+Cu=Cu(NO3)2+2Ag 置换反应

解析:在初中阶段学生熟悉的黑色粉末有Fe3O4、CuO、C(木炭粉)等物质,红色粉末有Fe2O3、Cu等物质,根据A、B、C、D四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可初步断定B为CuO,C为Cu;再根据金属氧化物和金属单质的相关性质及图中的转化关系,初步推断出A为CuSO4或CuCl2,D为Cu(NO3)2。

27. 【现象分析】不可行;因为Na2CO3溶液和NaOH溶液都呈碱性 2NaOH+CO2=Na2CO3+H2O 【探究运用】(1)溶解 蒸发

(2)BaCl2 (3)足量Ba(NO3)2(或足量BaCl2)

检验并除去Na2CO3 Mg(NO3)2(或MgCl2)

Na2CO3、NaOH (4)Na2CO3+Ba(NO3)2= BaCO3↓+2NaNO3(或Na2CO3+BaCl2= BaCO3↓+2NaCl,與前对应)

28.(1)42 (2)22∶80(或11∶40)

29. (1)反应中生成的CO2的质量为:20 g+80 g+100 g-195.6 g=4.4 g

设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 g

[106x=444.4 g] x=10.6 g

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10.6 g20 g]×100%=53.0%

(2)[117y=444.4 g] y=11.7 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g-10.6 g+11.7 g195.6 g]×100%=10.8%

答:略。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九)

1.C

解析:瓷碗破碎属于形状变化,海水晒盐 、石蜡融化属于状态变化, 物质的形状、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排除A、B、D三项。

2.D

解析: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和碳酸盐除外),葡萄糖、甲烷、淀粉都含有碳元素,食盐是氯化钠,不含碳元素。

3.D

解析:膳食平衡需要六大营养素,食谱猪肉、米饭、食盐、矿泉水中缺少维生素,排除A、B、C三项。

4.C

解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合成材料难以降解,在带给人们好处的同时会带来环境污染。

5.B

解析:鱼类呼吸需要氧气,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金鱼很快就死了,说明水中氧气含量少,也可以说明水中氧分子少。

6.A

解析: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用天平称量药品时,应该左物右码,氧气验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B、C、D三项均错误。

7.A

解析:10.0 g 生石灰,放入 90 mL 水中,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氧化钙溶解度很小,得到的溶液质量分数小于10%,排除B项;10.0 mL 浓盐酸的密度和质量分数都未知,无法计算溶质的质量,更无法计算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排除C项;碳酸钙难溶于水,因此无法得到碳酸钙溶液,排除D项。

8.D

解析:氧气中含有氧分子,二氧化碳中不含氧分子,排除A项;液态氧气是淡蓝色的,排除B项;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排除C项。

9.C

解析:从反应的微观角度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守恒。生成物一侧比反应物一侧多了1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

10.D

解析:木材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和充足的氧气,木材架空的目的是增大木材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材充分燃烧。

11.C

解析:铁和铜放入稀盐酸中,铁能反应,铜不能反应,可验证铁与铜的活动性,但不能验证银的活动性,排除A项;铜和银都不能与硝酸亚铁溶液反应,只能验证铁的活动性比铜和银强,但不能验证铜和银的活动性,排除B项;银与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都不发生反应,只能验证银的活动性最弱,但不能验证铁和铜的活动性,排除D项。

12.A

解析:伊伐布雷定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而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一个分子中含有70个原子。

13. B

解析:氯化钠中含有碳酸钠,加入硝酸钙溶液会引进新杂质硝酸钠,A项不符合题意;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可以用稀硫酸除去氧化铜,B项符合题意;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杂质的量又很少,所以用氧气无法除去一氧化碳,C项不符合题意;锌的活动性比铁和铜都强,加入锌粉既可以与杂质硫酸铜溶液反应,也可以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 。

14.(1)硫 B S2- (2)> (3)H2O2

解析:(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16号元素是硫元素,因此D元素的名称为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因此,D元素与B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D元素的原子易得到2个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所以,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S2-。(2)A、B、C三种元素能形成一种化合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一种碱,所以,水溶液的pH>7。(3)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是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

15. (1)乙>甲>丙 (2)升高温度(或加入溶质丙) (3)丙

解析:(1)同一温度下,曲线的位置越高,溶解度越大,因此,30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2)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或加入溶质丙的方法。(3)50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的顺序是甲>乙>丙,降温到10 ℃时,甲、乙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变小;丙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从图中可看出,10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50 ℃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所以,降温后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16. 第一步:TiO2+2C+2Cl2[高温]TiCl4+2CO

第二步:(1)TiCl4+2Mg[ ]2MgCl2+Ti

(2)①常温下加稀盐酸(或稀硫酸) ②过滤

③用蒸馏水洗涤干净 Mg+2HCl=MgCl2+H2↑(或Mg+H2SO4=MgSO4+H2↑)

解析:将金红石、炭粉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氯气制得四氯化钛和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可燃性气体是一氧化碳。在氩气的气氛中,过量的镁在加热条件下与四氯化钛反应制得金属钛,同时生成氯化镁,而氩气起保护镁的作用,不参与反应。所得产物中含有过量的镁、金属钛、氯化镁,要获得纯净金属钛,应除掉氯化镁和金属镁,可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然后过滤,再洗涤干净。

17. (1)混合物 (2)化合反应 (3)分子

(4)2∶1

解析:(1)C中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2)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3)B中表示的是氧气的微观模型,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4)该反应表示氢气与氧气的反应,氢气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微粒个数比)为2∶1。

18.(1)气密性不好(或红磷的量不足)

(2)铁丝生锈,U形管内左侧液面略升高,右侧液面略降低 (3)1∶2 (4)溶液变红 氨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解析:(1)探究空氣中氧气的含量时,若气密性不好或红磷的量不足,都会导致结果偏小。(2)铁丝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生锈,消耗氧气,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U形管内左侧液面略升高,右侧液面略降低。(3)水通电时产生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4)由于氨分子不断运动,与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接触,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溶液显碱性,所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氨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氨水。

19.(1)长颈漏斗 水槽 (2) A、H 试管口处没有放置一团棉花 2KMnO4[]K2MnO4+MnO2+ O2↑ F (3)E 石灰水可能变质(或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气体) (4)CaC2+2H2O=Ca(OH)2+C2H2↑ D

解析:(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A;题中要求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所以收集装置选H。该发生装置的不足之处是试管口处没有放置一团棉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若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选择的装置是F。(3)实验室要制取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选择的较简单的发生装置是E。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未见浑浊, 在气密性良好的情况下,可能与石灰水是否变质有关,也可能与二氧化碳中含有较多的氯化氢有关,即盐酸的浓度较大。(4)实验室制取乙炔时,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装置炸裂。在B、C、D三个装置中,D装置能较精确地控制加水量,因此选用D装置。

20. (1)H2O (或水) 不是 (2)CO2(或二氧化碳) Na2CO3+Ca(OH)2=CaCO3↓+2NaOH(合理即可)

解析:(1)A、B、C、D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A是水,C为黑色固体,C是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C与D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黑色固体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2)C在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且C的固体可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则C一定是氢氧化钠,B一定是盐,D是酸,A必为氧化物,B常见的是碳酸钠。

21.

[1\&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塑料瓶比加入蒸馏水的软塑料瓶变得更瘪\&2\&加入足量的盐酸(或氯化钡溶液或澄清石灰水或氯化钙溶液或硝酸钡溶液等)\&冒气泡(或有白色沉淀生成)\&]

(缺少“等体积”“盖紧瓶塞” “振荡”等任一个关键词均不给分,与此对应的结论对了也不给分)

(1)CO2+2NaOH=Na2CO3+H2O(合理即可)

(2)通过密闭容器内气体压强变化程度的对比来判断反应的发生(或通过反应物量的减少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3)通过验证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解析:为了使现象和结论更加科学,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加入等体积的蒸馏水(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为了确保充分反应,应采取盖紧瓶塞并且振荡。最后观察到的现象是两个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不一样,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软塑料瓶比加入蒸馏水的软塑料瓶变得更瘪,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物之一是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气泡,与钙离子、钡离子等产生沉淀,可用酸、碱、盐三类物质来检验生成物。上述两步操作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包括: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碳酸钠与酸的反应(可以选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之一),或碳酸钠与碱的反应(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或碳酸钠与盐的反应(可溶性钙盐或钡盐)。上述探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装置变化的角度,利用压强原理,判断反应的发生;另一种是通过检验生成物的性质,判断反应的发生。

22.(1)2CaO2+2H2O=2Ca(OH)2+O2↑

(2)设10 g样品中CaO2的质量为x。

2CaO2+2H2O=2Ca(OH)2+O2↑

144 32

x 1.6 g

[144x=321.6 g] x=7.2 g

该样品中CaO2的质量分数为:[7.2 g10 g]×100%=72%

答:略。

解析:(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则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2)根据氧气的质量和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过氧化钙样品中过氧化钙的质量;根据过氧化钙的质量和样品的质量,可求出过氧化钙样品的纯度。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

1.C

解析:提纯混有少量泥沙的食盐需要用到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只有物理变化;其余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2.D

解析: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因其表面易形成致密保护膜而耐腐蚀。

3.C

解析: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2H5OH+3O2[点燃]2CO2+3H2O,其中C2H5OH是有机化合物,O2是单质,CO2 与H2O是氧化物。

4.B

解析: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氧气验满时,带火星木条要放在集气瓶口;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5.A

解析: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大,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比上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大。

6. A

解析: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不需要托盘天平和漏斗。

7.C

解析:(NH4)2SO4属于氮肥;农作物生长常缺乏的营养元素是氮、磷和钾三种;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会放出氨气,降低肥效。

8. B

解析:设Ni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规律,有:x+(+3)×2+(-2)×4=0,解得x=+2。

9.C

解析:能使燃着的木条立即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还可能是氮气。

10.C

解析:烧杯中的热水既起提高温度,使白磷达到着火点的作用,还能起隔绝空气的作用,白磷若不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

11.C

解析:不是所有物质都含碳元素,如氧气、水等;不是所有酸中都含氧元素,如盐酸;不是所有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要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2.D

解析:金、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都排在氢之后,均不能与稀酸发生置换反应。

13.D

解析:硫酸与锌反应后,由于硫酸的减少,溶液的酸性减弱,pH变大;实验所得滤液不是纯水,还一定含有硫酸锌,可能含有硫酸和硫酸铜,因此不能直接排放;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

14.D

解析:加入过量BaCl2溶液,是为了除净杂质Na2SO4;加入过量Na2CO3溶液,是为了除净CaCl2和多余的BaCl2;过滤后加适量盐酸,是为了除去多余的Na2CO3;最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

15.C

解析: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必须在相同的温度下。

16.(1)2Pt (2)Mg (3)C2H5OH

(4)NH4NO3

解析:(1)先写出铂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前填数字2。(2)所给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是12,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表示的是镁原子。(3)白酒的溶质是酒精,学名是乙醇。(4)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盐是硝酸铵。

17.(1)① (2)②

解析:(1)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要先预热,然后在液体中下部加热。(2)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要先将导管插入水中,后用手捂住容器外壁。

18.(1)蛋白质 (2)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 (3)肥皂水 (4)乳化 (5)白色污染

解析:(1)鱼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2)使用燃气时会发现铁锅被熏黑,是由于燃料不完全燃烧生成了炭黑。(3)检验所使用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使用肥皂水。(4)用洗洁精洗去油渍属于乳化。(5)塑料袋用后若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

19.(1)1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3)加溶质甲至不再溶解(或蒸发溶剂)

(4)丙 (5)甲溶解时放热

解析:(1)P点是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交点,表示10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因此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4)由于丙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其饱和溶液从50 ℃降温到10 ℃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5)由于50 ℃时甲的溶解度为 60 g,因此在50 ℃时100 g水最多能溶解60 g甲物质,但现在65 g甲物质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其原因只能是甲物质本身溶解时会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的溶解度增大,待温度降低到50 ℃时便会析出晶体。

20.(1)D (2)B (3)吸附性

解析:(1)雾霾天气是指空气中固体颗粒物增多。(2)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煤,会使空气中固体颗粒物大量增加。(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气体中的颗粒物。

21.(1)塑料(或油漆) (2)降温,隔绝空气(漏答不得分) (3)防锈(合理即可)

解析:(1)塑料、油漆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2)液態二氧化碳吸热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有降温的作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有隔绝空气的作用。(3)在钢瓶表面涂油漆是为了防止钢瓶锈蚀。

22. (1)灭火 (2)Ca(OH)2+Na2CO3= CaCO3↓+2NaOH (3)铁(或氢氧化钠)

解析:根据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判断出C是碳酸钙;B为氧化物,能与碳酸钙相互转化,且由A单质转化而来,可知B是二氧化碳,A是碳或氧气;D和E是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两种原料,可知D和E是氢氧化钙和硫酸铜,两种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钙可以转化为碳酸钙,因此D是氢氧化钙,E是硫酸铜;F能与硫酸铜反应,且不与碳酸钙类别相同,可知F可能是比铜活泼的金属,也可能是可溶性的碱;根据G能与碳酸钙及金属或碱反应,可知G应该是酸。

23.(1)污染少 CH4+2O2[点燃]CO2+2H2O

(2)3CO+Fe2O3[高温]2Fe+3CO2 (3)C2H2

解析:(1)天然气属于清洁燃料,对环境污染小;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充分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条件是高温。(3)根据等号两端原子数目相等,去掉左右两端已知原子的数目,可确定出X的化学式为C2H2。

24.(1)底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2)氧 (3)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4)确保瓶内氧气全部消耗,减少实验误差

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回答现象。 (2)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预先放入少量水,是为了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必须过量,这样可以确保瓶内氧气全部消耗,减少实验误差。

25.(1)催化 2H2O2[Fe2O3] 2H2O+O2↑

(2)B、C A 不能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同时也生成氨气,会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解析:(1)根据铁锈还可重复使用且质量不变可判断,铁锈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据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催化剂不能写成二氧化锰。(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常温下即可反应,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据此应选用的实验装置组合是B和C。根据所给药品制取二氧化碳需要加热,则发生装置应选择A。不能选择碳酸氢铵制取二氧化碳,是因为此反应还同时生成了氨气,会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26.【实验探究】放入有色布条 布条没有明显变化(或不褪色)

【设计方案】小立

[实验操作\&预期实验现象\&实验目的或 预期结论\&足量的CaCl2(或BaCl2)溶液\&\&检验并除去Na2CO3\&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或不变色)\&小洁(或小英)\&]

(合理即可)

解析:【实验探究】根据所给资料中漂白原理,可用有色布条来实验,如果布条不褪色,可证明漂白液失效。【设计方案】由于猜想中含有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若加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小立的猜想成立。为验证另外两位同学的猜想,取适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或BaCl2)溶液,静置,观察,产生白色沉淀。此步骤既可以检验漂白液中含有碳酸钠,又可以除去碳酸钠,为下一步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做准备。然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若溶液变红,则小洁的猜想正确;若溶液不变色,则小英的猜想正确。

27. (1)89 (2)2.8 g

解析:(1)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7+16×2+14=89。(2)在17.8 g丙氨酸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17.8 g×[1489]=2.8 g。

28. (1)4.4

(2)设原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 g

[106x=444.4 g] x=10.6 g

[117y=444.4 g] y=11.7 g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NaCl的质量为: 11.7 g+(18.9 g-10.6 g)=20 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g100 g]×100%=20%

答:略。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一)

1.C

解析:用竹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A

解析: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读数,A项正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取用的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中上部,B项错误;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事先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C项错误;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而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以防止水浮在浓硫酸的液面上沸腾溅出,D项错误。

3.D

解析: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造成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A项错误;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会污染空气,B项错误;使用一次性木筷,会浪费大量的树木,属于浪费资源,C项错误;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可以防止水体污染,D项正确。

4.A

解析:管内有白烟产生,是因为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的缘故,说明氨水和盐酸都属于易挥发性物质,A项正确;该过程中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错误;据图可以看出,氨水这边变色的滴数是7滴,浓盐酸这边的滴数是3滴,故氨气的運动速率大于氯化氢,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不同,C项错误;氨水呈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成蓝色,而不是红色,D项错误。

5.B

解析: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6.D

解析:“碳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处理海上泄漏的石油。

7.D

解析:黄酮素是由黄酮素分子构成的,1个黄酮素分子是由27个原子构成的。

8.C

解析: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结构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硫化氢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硫,反应方程式为2H2S+3O2[点燃]2H2O+2SO2。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

9.A

解析: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离子,如NH4NO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物质的燃烧、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10.B

解析: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 ℃时,M接近饱和的溶液降低温度可以达到饱和。

11.(1)②③ 混合物 4Al+3O2=2Al2O3

(2)热固性 (3)导电 (4)②

解析:(1)聚苯乙烯、塑料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铝合金属于混合物,铝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2)制作手柄的塑料一般不能热修补,属于热固性塑料。(3)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铜质材料制作电源插头的插脚。(4)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营养学家建议每天早晨喝一杯豆浆,主要是为了摄入蛋白质。

12.(1)长颈漏斗 (2)2KClO3[MnO2] 2KCl+3O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O2已满 (3)c (4)A D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

解析:(2)A装置试管口未塞棉花,因此是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O2已满。(3)因为氢气难溶于水,若要使水排出,气体应从c端进入。(4)实验室用氯化铵、氢氧化钙两种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来制取氨气,因此应选择A作为发生装置;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因此应选择D作为收集装置。

13.(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合理即可)

① (2)过滤 (3)CaO(或氧化钙) (4)CO2+ 2NaOH=Na2CO3+H2O (5)B

解析:(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森林被砍伐等,都会使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大,CO2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2)CaCO3不溶水,分离室是将NaOH溶液与CaCO3分离,因此进行的操作是过滤。(3)CaO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生成Ca(OH)2,同时放出大量的热。(4)“捕捉室”是用NaOH溶液来吸收CO2气体,反应生成物是Na2CO3和H2O。 (5)“捕捉”到的CO2可用于制备其他化工产品,排放到空气中CO2的量减少,也就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整个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NaOH溶液和CaO两种;CaCO3高温煅烧才能生成CO2和CaO,此过程消耗了较多的能源。

14.【实验探究】(1)FeO (2)Fe和Fe3O4

Fe Ⅲ 【评价与反思】检验生成物中的CO2

CO污染环境(合理即可)

解析:【实验探究】(1)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Fe2O3 和FeO,因为这两种物质不被磁铁吸引。(2)猜想有三种可能:全部为Fe;全部为Fe3O4;Fe和Fe3O4 的混合物。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是金属Fe;若是溶液呈现棕黃色,则生成了Fe3+离子,说明黑色固体粉末中含有Fe3O4,故猜想Ⅲ正确。【评价与反思】澄清的石灰水的作用检验生成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装置中的酒精灯是尾气处理装置,可将有毒CO转化为CO2,若是撤去则会造成CO中毒或污染环境。

15.【实验回顾】(1)4P+5O2[点燃]2P2O5

(2)气压 【交流表达】(1)2Fe+2H2O+O2= 2Fe(OH)2 (2)20.2% (3)①铁的缓慢氧化使集气瓶中的氧气消耗更彻底,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②测量时考虑到导管容积和内容物容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解析:【实验回顾】(1)红磷在点燃的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2)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掉了空气中的氧气,而只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所以装置内气压减小。【交流表达】(1)反应物是铁、氧气和水,生成物是氢氧化亚铁[Fe(OH)2],注意配平。(2)改进后测得的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80.0 mL-54.5 mL126.0 mL]×100%=20.2%。(3)在燃烧过程中氧气体积分数过低时,红磷无法继续燃烧,造成原实验误差较大,改进后铁的缓慢氧化可以使氧气消耗得更彻底,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前面的实验没有考虑导管容积和内容物容积,改进后的实验考虑得更细致,结果准确度更高。

16. (1)设CaCO3的质量为x,HCl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44

x y 8.8 g

[100x=448.8 g] x=20 g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0 g25 g]×100%=80%

(2)[73y=448.8 g] y=14.6 g

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 g80 g]×100%=18.25%

答:略。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十二)

1. A

解析:“千锤万凿出深山”是指石灰石的开采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指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粉身碎骨浑不怕”是指将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项。

2. D

解析: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为糖类、维生素、油脂、蛋白质、无机盐和水。乌江豆腐鱼中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故选D项。

3.B

解析:“冰澈泉”属于溶液的依据是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无色不是判断是否属于溶液的依据,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B项。

4.A

解析:生铁、锰钢、青铜都属于合金,A项正确;纯碱、烧碱、消石灰中,纯碱属于盐,不属于碱,B项错误;氯化银、氯化钠、氯化氢中,氯化银、氯化钠属于盐,氯化氢不属于盐,C项错误;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D项错误。故选A项。

5.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茶树适宜在pH为5~6的土壤中生成,pH<7,呈酸性,A项说法正确;由化学式C7H14O3N2可知,它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B项说法正确;由茶氨酸的化学式可知,它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这里的锌、硒是指元素,而不是单质,C项说法错误;由化学式C7H14O3N2可知,1个茶氨酸分子中含有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共26个原子,D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

6.B

解析: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A项与事实相符;碳酸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加热含石蕊的碳酸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B项与事实不符;氨水显碱性,向氨水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C项与事实相符;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往水中加入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成紫红色,D项与事实相符。故选B项。

7.C

解析:A项,因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烧杯中反应时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则天平不会在反应前后保持平衡,故达不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目的;B项,铜和银都不能与酸反应,无法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故不能证明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C项,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会使U形管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而氯化钠没有明显现象,故能达到鉴别的目的;D项,小气球变大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小的结果,故不能证明一定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故选C项。

8.A

解析:A、B、C、D分别为氧化铁、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D会转化成铁,所以D是氧化铁,C会与铁和氧化铁反应,所以C是盐酸,A会转化成B,所以A是氢氧化钙,B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导正确。反应②是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得溶液为黄色,A项说法错误;反应③中氧化铁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B项说法正确;通过推导可知,C物质是盐酸,C项说法正确;反应①可以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D项说法正确。故选A项。

9.B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一定条件]CO+3H2。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CH4、H2O两种,A项错误;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2+1×4)∶(12+16)=4∶7,B项正确;反应前在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在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2,发生了改变,C项错误;由图示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D项错误。故选B项。

10.C

解析: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反应的镁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A项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含有:3个Cu原子、8个H原子、8个N原子、24个O原子,生成物中含有:3个Cu原子、8个H原子、6个N原子、22个O原子,比较分析可知,2X中含有N和O元素,其原子个数分别为2和2,故X的化学式为NO,B项错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4.5 g+4 g-24.9 g=3.6 g,C项正确;由题意“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CO2、SO2和CO”可知,则生成物中含有的元素种类为硫元素、碳元素、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可推测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的元素为硫元素、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D项错误。故选C项。

11.(1)①CO ②H2O ③ NaHCO3

(2)①离子 ②盖上锅盖 ③食醋

解析:(1)①一氧化碳是有剧毒的气体。 ②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③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HCO3。(2)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②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盖上锅盖隔绝空气的方法灭火。③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酸反应,可以利用厨房中的食醋清洗水壶中的水垢。

12.(1)O2- (2)7 (3)MgCl2

解析:(1)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则A是氧元素,氧的质子数是8,而A图表示的微粒核外有10个电子,则A表示的是氧离子,符号为O2-。(2)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时,核电荷 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若B表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y=17-2-8=7。(3)若A中x=12,则 A表示镁元素,B表示氯元素,两者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镁,化学式为MgCl2 。

13.(1)Cu(OH)2 Cu2O (2)C+2CuO[高温]2Cu+CO2↑ (3) 2Cu2O+O2[]4CuO 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解析:(1)已知铜为+2价,亚铜为+1价,OH为-1价,可以写出氢氧化銅、氧化亚铜的化学式分别为Cu(OH)2、Cu2O。(2)根据反应物是木炭和氧化铜,反应条件是高温,生成物是铜和二氧化碳,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高温]2Cu+CO2↑。(3)根据题干信息,加热时,氧化亚铜能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2O+O2[]4CuO。因红色氧化亚铜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而氮气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所以要检验氮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可以用所给装置检验,当我们看到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就可以判断氮气中含有氧气。

14.(1)增大 (2)蒸发结晶(或蒸发水) (3)B (4)34 30 (5)D (6)有固体不再溶解

解析:(1)根据表中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降温、蒸发溶剂KCl、KNO3都会有晶体析出,但KCl降温时析出的晶体较少,故可以使KCl、KNO3两种物质的溶液都析出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3)分析图表,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 ℃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4)20 ℃时,KCl的溶解度为34 g,所以最多溶解KCl 34 g;40 ℃时,KCl的溶解度为40 g,则70 g KCl中:[100 g+40 g40 g]=[70 gm质],m质=20 g。设将70 g KCl的饱和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x,得:20 g=(70 g+x)×20%,解得x=30 g。(5)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某温度下热的KNO3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随着冷却时间的增长,溶剂的质量肯定不会改变,而析出晶体的质量会逐渐增多,则溶质的质量会逐渐减小,又因为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会逐渐降低。故选D项。(6)向不饱和的KCl溶液中不断加入KCl固体,当有固体不再溶解时,KCl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5.(1)铁架台 (2)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A (4)C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①c ②NaHCO3+HCl=NaCl+H2O+CO2↑

解析:(1)铁架台是常用的夹持仪器。 (2)实验结束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3)实验室可用硫酸铵固体和熟石灰混合加热制取NH3,因此需要加热,应选择A为发生装置。(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应选择C为收集装置。若将发生装置由B改为F,则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要先除杂质再干燥,都要长进短出。 ②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是为了除去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 NaCl+H2O+CO2↑。

16.(1)O2 (2)Ca(OH)2+CO2=CaCO3↓+H2O (3)排出空气,避免产生误差 (4)a、b

(5)偏大 (6)13.3% 一等品 2∶3

解析:(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产生大量气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有O2生成。(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3)实验前先缓慢通入氮气一段时间,是为了除去装置内的氧气,以防测定值偏高;实验后还要继续通氮气,是为了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装置吸收。(4)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防止水分进入D装置使测定值偏大;同时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以使反应充分进行。(5)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D装置,否则会使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大,但不影响过氧化氢的质量,从而导致x∶y的值偏大。(6)C装置中铜网增重1.2 g,则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 g,氧元素质量占样品质量的百分数(活性氧含量)为:[1.2 g9.0 g]×100%=13.3%,大于13%,属于一等品。C装置中铜网增重1.2 g,说明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2 g。设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则:

2H2O2 ~ O2↑

68 32

x 1.2 g

[68x=321.2 g],解得x=2.55 g,故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2.55 g。因为D装置增重2.2 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2 g。设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y,则:

Na2CO3 ~ CO2

106 44

y 2.2 g

[106y=442.2 g],解得y=5.3 g,故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 g。

根据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的组成,可得:106x∶34y=5.3 g∶2.55 g,解得x∶y=2∶3。

17.(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 g+ 500 g+100 g-609.78 g=0.22 g

(2)設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0.22 g

[100x=440.22 g] x=0.5 g

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0.5 g10 g]×100%=5%

答:略。

猜你喜欢
二氧化碳溶液解析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知识归纳
“Fe2+与Fe3+”相关解析
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