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现代管理的启示

2017-07-07 13:53桂海英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管理

桂海英

摘 要:西方文化所培植的管理理念已日显不足且正走向困境,培植新的管理理念的文化温床应该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点已经在东西方学界达成共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管理意涵,其包容汇通精神、天人和谐思想、强调对人性的关注以及重视道德等特征有利于推动管理的革命。这种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管理文化心理、管理意识以及管理制度三个层次。为此,需要利用世界眼光和本土特色两类视角加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加强对当前高校管理实践的理论总结与提炼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55-03

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管理是当今管理界的热门话题。因为管理模式和经济发展逃脱不了文化环境,也无法回避文化话题。然而在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研究中却出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即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海外学界。在对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挖掘过程中,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制度层次和思想意识层次,而鲜有从文化心理的深层次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价值。这种研究倾向大大窄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价值。而这方面美国和日本却捷足先登,源源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吸取有重要价值的管理思想。中国的《孙子兵法》、《论语》等经书典籍被日本企业界推崇为现代企业制度赖以建立发展的文化基础。因此,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更应该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管理理论和实践层面重现价值。

一、管理与文化的关系

管理一词有“管辖”、“处理”、“管人”、“理事”、“保管”、“料理”等意,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定义,但总的说来,管理是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及事务进行安排和处理,以期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管理是一项与人类社会共生的社会活动,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存在管理活动。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所以现代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管理受到文化的影响,管理又影响文化的形成。因此,管理作为人类活动亦必然与文化休戚相关,甚至可以说,管理理念取决于其文化条件。管理与文化是天然的互构关系。

(一)管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人的本质在于文化,文化是人的生活样法,那么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有其最深的文化内涵。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加艺术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就更明显。通常而言,管理涉及物对物、人对物、人对人的关系,这些关系之间会有很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需要相应的知识,更需要一些独特的方法,而这些独特的方法往往是管理者自身创造的产物。例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其中涉及良好的沟通与组合,而沟通又具有强烈的场景性,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组合知识,还需要创造知识。这一创造的过程具有高度的文化特征。按照日本管理学者野中与竹内提出的知识转化与生成模型,新知识或者说新的知晓是通过个人显性、个人隐性、组织显性与组织隐性四类知识在不同的时机以一种“生成之舞蹈”方式产生的。

(二)文化对管理的根本性影响

首先,文化对管理具有整体性影响。正如前文所言,人的本质在于文化,文化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样法,它不仅具有外显的构架,而且具有无形的隐形的构架,从根本上制约和指导着人类的思考、行为及情感的形成和其表现方式。这些都会对管理实践及其理论发展产生根基性影响和制约。具体来讲,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思想特点和水平。其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因素对管理主体和客体的影响巨大。同时,文化也会深深的影响到管理手段的使用过程及其效果。例如,中国文化的“伦理人”假设和西方文化的“经济人”假设对管理方式的影響是不一样的。在东方国家,更多的管理者偏好用情感投资来进行管理。

其次,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管理理念的创生。管理思想是在一定的文化大背景中生成和发展的,不同文化环境会形成不同的甚至迥异的管理思想。东方文化注重人文精神和跨度思维、顿悟思维,而西方文化注重科学精神和严密的逻辑形式:东方文化注重群体价值取向,而西方人注重个体,主张个人主义。这种文化风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显著差异使东西方管理思想曾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东方管理活动和思想注重和谐、整体、以人为本,它主要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而西方的管理则一开始说注重效率,强调理性,突出严格的规则制度。文化上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管理理念的创生,文化决定和推动着管理活动和思想的变化、发展以及定型。而且,历次管理思想的飞跃与管理范式的改变都与文化的变迁和转换相关。例如,泰罗制的管理体制的产生是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兴起的工业文化相关的;而Z理论的产生则直接与20世纪80年代管理界的“日本热”相关。因此,管理是人类大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但又受文化的根本性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就儒家思想而言,就有许多妙言警句涉及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文化管理和社会管理等诸方面。仅从管理过程来看,儒家思想就可以分为自我管理(修己)和社会管理(安人)两大部分。从系统管理的思想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的管理意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汇通精神有利于促进

全面创新管理

创新是组织发展的灵魂,也是组织增进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最好方法。离开了创新,组织(尤其是市场组织)很容易在竞争中陷入被动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均因外族的入侵或移入而被中断或异化,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好奔腾大河一直向前,从不中断,汇入大海,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成为人类文化教育史上的伟大奇观。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中国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而总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儒、道、释三元共存,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融,从而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和亲和力。经过了数次的文化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了包容性、变通性与进取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创新的来源。因此,文化的多元化与变通性有利于实现高校的全面创新管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思想有助于推动

高校管理的可持续性

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和谐思想有着天然的优势。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一直秉承整体的观点,反对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反对将人看成自然的主宰者、征服者与改造者;而是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认为天与人,天理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统一的境界。这些思想在孔子的“则天说”、孟子的“事天说”、荀子的“应天说”中都有体现。例如,荀子强调“天有其时, 地有其财, 人有其治, 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要对自然界积极回应,顺应天时,达到“天生人成”。再如,“天道自然”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受到推崇。“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观点一直广为流传。这些思想都有助于在高校管理中树立整体和谐的观念,进而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人性的关注,有利于高校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关注人性,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例如,儒家思想一直非常关注人性善的一面,并建立起了鲜明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孔子的“仁者爱人”就是最鲜明的体现,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以“礼”为中心的管制体系实质是要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保持平衡的状态。可以说,儒家思想始终把人作为研究对象,人的生存、价值、尊严,甚至个人所在的家庭以及组织等都成为儒家在管理中一贯关心的内容。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天地人、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等方面。在统治者治理“天”事中,也经常会考虑到人的本性、需要和弱点。例如,孟子曾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就是说,劳心者和劳力者都是人,管理者要注意被管理者的需求,做到“与民同乐”。同时,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关注更强调整体性。并且,以此为中心,高校建立了以一整套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人性的关注,有利于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改变过去那种过分依靠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的呆板的管理方式,使管理回归人的尊严与价值。同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是现代管理理论所强调的。

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管理路径

(一)当前管理学存在的问题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日渐精致与复杂,已经步入了理论丛林时代。各种管理范式相互竞争。但这些管理范式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管理学的每一次革命,几乎都由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发动。无论是在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范式时代,还是在以组织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时代,抑或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新管理时代,大都是西方人作为旗手。但是西方的管理范式存在着至今为止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了各种无法解决的危机,其中最严重的是科学化越来越强,而人性越来越弱。因此,吴友富指出,“现代管理学一方面在不断取得进步,另一方面其实是在原地踏步。诚然,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管理学在技术与方法上的进步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来得迅猛,但各种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显然都无法同步解决企业的财富增长与人性的均衡发展这样一个棘手问题”。同时,西方学者(如Soule,2002)也发现,管理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在道德问题上存在显著裂痕,伦理始终未能成为解决企业伦理困惑的指导原则。其根源在于西方文化未将人当作整体看待,导致现代西方管理过多的将焦点聚于专业知识和技术、组织与推销能力、功利性的企业目标等方面。对此,彼德·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的中文版序言中说,“我们可能已快走到这条路的尽头了”。因此,寻找管理的新出路也就成为一个迫切问题。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校管理的层次与路径

鉴于当前管理范式的危机,前往中华文化源头寻找管理智慧是当前管理学界的趋势,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经世致用也成为管理学界的一个热点。但是文化具有整体性,对传统文化的寻找必须要有层次性,否则会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囧境。

管理具有层次性,通常而言,可分为管理文化心理、管理意识和管理制度三个层次。管理文化心理居于深层,管理意识表现为各种观念理念,管理制度的管理文化的升华。因此,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推动管理的革命,可以从以上三个层次出发。

首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管理文化心理变革。管理文化心理体现为处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人格、动机、思维方式、归因逻辑等方面。它对管理者的管理目标、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效率等都有深刻影响。针对目前西方管理学中将人片面化的现状,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管理文化心理的变革。例如,儒家思想的家族思想、团队观念、强调仁爱、修身、济世等蕴含着强旺的工作动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激励着个体为组织和做贡献。可以说只有充溢和谐气氛和人本理念的中國传统文化才能促进管理真正实现人性化,真正和谐一体。其推动的路径可以通过影响管理者来实现。这方面已有成功案例。例如,台湾学者(如蔡明田,2004)在深入研究创业家的人格特质之后曾指出,创业家的崇高人格品质(如耐力、韧性、果断力)对于创业成功影响巨大。而这些崇高的人格品质都在儒家关于礼的内在根源与道德实践中得到强调。因为儒家强调德性意义的身体,这有助于培养企业家乃至员工的高尚品格,进而推动企业的管理升级。对此,哈佛大学教授琳夏普·培恩(Lynn Sharp)曾指出,“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道德导向的企业反而能够获致正面效应”。而要想让企业具有道德导向,最好的方法是改变管理者的思维,而文化改变是最好的改变方法。

其次,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高校管理制度变革。管理制度是文化的外显形式。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管理制度文化的内容,比如关于组织机构设置原则、方法及各种组织形式,关于定岗定员与人员配备的原则和方法,关于组织内部信息传递原则和方法等,这都值得发掘、研究和借鉴,甚至直接拿来所用。例如,我国古代的晋商就曾建立了非常好的人才管理制度,其用乡不用亲、择优保荐、破格提拔、选择合适的人才等方法对现代人才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充分利用。同时,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管理制度变革还可以通过推动当前组织管理制度的生产与调整等方面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特征以及天人和谐的思想有助于推动高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和谐。

(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管理革命的路径

首先,要加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拥有许多精辟的管理思想。但传统文化不等于文化传统。停留在文化典籍之上的各类思想是古代社会实践的产物,虽具有合理性,但必须要经过现代的加工、开发与转化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管理革命首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一方面要认真梳理、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管理内涵的文化,并使之具有系统化的脉络;另一方面要从当前的管理实践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使那些具有深刻哲理的文化在当代管理实践中能大放异彩。

其次,要加强对我国当前各类管理实践的理论总结与提炼。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和组织。这些组织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创新是在本土的语境和现实情况下进行的,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例如,阿里巴巴的江湖文化、华为的狼性文化等都具有浓厚的本土特征和丰富的管理内涵,它们的管理实践可以挖掘、提炼,在此基础上甚至能建立真正的东方管理学。

最后,应注重加强与国外的比较。无论是对国内传统文化的开发转化还是对当前管理实践的总结,都应具有两类眼光,即世界眼光和本土特色。世界眼光即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发转化结果以及对现代管理实践的普适性。当前,许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大都过于强调中国特色,而忽略了回答管理的一般性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中西的对比视角。实际上,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本土实践并不是过度强调中国特色,不是要在我们自己的圈子内跳舞,并不必然要抛弃建立在西方管理学之上的已经成熟了的管理理论,而是要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去回答管理学的一般性问题。只有真正做到世界和本土的世界,才能“中国的即世界的”,真正利用中国文化推动管理的革命。

参考文献:

[1]郭济兴.现代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J].经济经纬,2003,(4).

[2]曹妹蜻,范微.日本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J].上海管理

科学,2009,(3).

[3]王学秀.“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問题与方向——第

一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评述[J].管理学

报,2008,(3).

[4][美]德鲁克;孙耀君,陈克淦,王祖融等译.管理——任

务、责任、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6.

[5]王众托.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从知识层面认识管理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1).

[6]苏东水.东方管理文化的探索[J].当代财经,1996,(2).

[责任编辑 林召霞]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高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