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聂海
一、背景
课堂参与是指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行为,主要指学生通过动口、动眼、动手等外显的行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師与学生互动的必然环节,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非常重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同样提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学生课堂积极的参与不但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师生和生生间课堂进行有效沟通的方式,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由此可见,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1.课堂问题的回答和设计
笔者曾通过对学生就“化学课堂参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化学课堂上“从来不问”教师问题和“从不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都分别约占13%,“很少问”教师问题的学生竟约占43%,两项之和高达56%;课堂中“被动回答”问题的约占65%,算上“从不回答”者竟有78%之多。为何学生不愿回答和问问题?
(1)“问答”只是课堂的点缀。经了解,笔者所提的问题存在过于简单、没有新意,问题不明确、语意模棱两可,难度控制不当、单向、缺少互动性和过于急于求成等问题,致使学生们不能或不愿作答,从而“问答”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2)设计问题困难。笔者对问卷仔细分析发现,学生在“对于化学科目,认为要让你设计一个好的问题”的问题选择时,选择“我不知道该如何设计问题”和“我需要对整个知识都掌握了才能设计出来”两选项的特别多,可见学生“设计问题”上存在困难。
(3)课堂评价问题。由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或参与教学活动之前心中已存固定的答案,教师对凡不符合标准答案的意见或活动会被视为错误或者偏题而被消极评价,从而影响学生课堂参与。通过对化学课上很少向教师“提出问题和从来不问问题”的学生选择“学生对提出课堂问题的看法、教师对课堂回答问题学生的评价及问题的设计情况”等问题的选项统计中得到确证。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知道”时,学生选择此时老师通常“自己给出答案”的人数较多;对“当老师提问后,同学回答错误时”,这30个学生中竞有26人选择此时老师通常会“简单指出答错了,让其纠正”或“给予批评”或“不予评价,换一位同学进行纠正”等选项。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评价和态度,直接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堂参与度。
2.参与形式
课堂教学中,参与形式单一,激情不高。
(1)只通过回答或提问参与课堂。学生的参与形式几乎体现在言语上。虽学生有好动的天性,但对早已进入青年行列的高中生,表现欲有所下降,更由于“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故课堂上在“回答或提出问题”方面都需要更大勇气。加之由于年龄增长,羞涩性和唯美性增强,课堂上参与的随意性减弱。以上种种因素共同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或不敢在课堂上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机会参与课堂。
(2)学生的参与依赖于教师发起。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人总是教师自己,对于学生而言,参与还是不参与、参与多少、以何种形式参与都由教师来决定,没能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打击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应有的参与激情。
三、策略
1.问题的回答和设计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更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要教会学生上课应如何做,如何自学,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一定的思考方法等,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些参与的方法,他们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为此,笔者尝试通过“课前设疑、阅读设问、实验提问和激励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1)课前设疑。课前设疑就是以疑引疑,即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提供预习提纲,望能培养起学生提问的习惯。如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之前,给学生提供以下预习提纲:①潜水员潜水时戴的呼吸面具中装的是什么物质,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②氧化钠、过氧化钠都是碱性氧化物吗?为什么?③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为何前者速度快?④鉴别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澄清石灰水?学生由于课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过预习,对问题有所思考,故当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同浓度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的速率并未出现预想那样有快慢之别时,个别学生对此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会如此?能否设计出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该怎样设计?”。
(2)阅读设问。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如能让学生从课本阅读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如在《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教学中,有学生在阅读完乙醇的物理性质后提出,同为无色液体的乙醇和水除了闻其气味外,还有其他方法区分吗?对此笔者没有给予正面回答,反而引导其通过教材的阅读看看能否找到解决方法。在学生继续阅读教材后,自信地找到了还可通过与金属钠等活泼金属反应快慢,能否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能否燃烧等方法进行区分。从中不但解决了自行提出的问题,而且还学到了一定的归纳小结思想,学生从中更能体验到问题解决后的成功感。当然,教师应在学生实在不能顺利解决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避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
(3)实验提问。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许多化学知识和理论都是从实验中得出的。教师要重视实验,不要因为怕麻烦或者难管理而放弃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从中教会并培养起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进行《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分组实验后,对常见盐溶液的酸碱性测定结果迷惑不解时,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某些盐在溶液中虽然不会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溶液却呈现弱酸性或弱碱性?②盐的水溶液呈弱酸(或弱碱)性过程中,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反应,有什么特点?③能用已学的化学平衡理论对盐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给予相应的分析和解释吗?通过这看似普通的问题,实则是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在有效类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且试着解释,这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设计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4)评价要激励。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作及时的评价。这样不但可让学生知道提出的问题是否适当和合理,且当提出的问题得到大家的认可时还能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为了培养起学生的提问能力,务必要从鼓励和欣赏的角度对待学生的提问。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或与本节课无关,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进而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在高三复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时,当习题中出现“稀硝酸和浓硝酸的还原产物分别是NO和NO:”时,立即有学生提出“能否从NO:溶于水生成稀硝酸和N0来理解此结论”呢。笔者由于对此从未思考过,无法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未因此置之不理,而是当场赞扬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問题的角度。但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时间,鼓励下来后对此问题继续探讨。
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培养和训练后,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确实有所增强,学习兴趣被激发,学生课堂答疑和提问的积极性得到了应有的改变。
2.参与形式
为了促进和加大学生化学课堂教学的参与度,笔者试着通过“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而迫使学生从行为和情感两方面积极参与,进而提升课堂参与的广度;同时加大对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培养,以思维参与为突破点,提升学生参与的“深度”。
(1)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被观察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情感参与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有乐趣感、成功感、焦虑感和厌倦感等方面。
“适当引人竞争机制”,即通过与学生商定:化学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采取尽量先主动后被动的回答原则,即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全班各个小组有选择的权利,但当且只有班级中所有的学习小组都回答一次问题后,接下来出现的问题才能由已经回答过问题的小组回答,否则接下来的问题就会顺理成章地留给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回答。同时,为了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出现没有思考也乱抢的情况,特商定:凡回答中出现错误,此问题自动成为本小组所有学生的额外家庭作业。虽面对上述规定,已养成回答问题习惯的学生在争强好胜之心的作用下,并未产生不良影响,反而更加积极主动。因为大家害怕出现自己小组虽回答不了而又不得不回答的情况,到时不但自己小组“挣得”了额外的家庭作业,而且还会因此被其他小组鄙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提出什么样问题,各小组的成员都会主动展开讨论、回答,不会轻易把机会拱手相让。如果在回答过程中思路出现停顿或卡住甚至错误时,同一小组成员会立即进行补充或纠正。为了增加学生间的竞争程度和更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深度,笔者时而会“煽动”其他小组同学对正在回答问题的同学发问,从而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一来,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组间存在的竞争机制,迫使学生从行为和情感两方面积极投入,对提升课堂参与的广度确实有所效果。
(2)关注思维参与。思维参与是指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真思考的过程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是一种隐性参与,可以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其思维参与情况。如学生出现微微皱起的眉头、噘起的小嘴、聚精会神的眼睛等表情,说明他们同样正在积极地进行思维参与。
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思维参与,教师务必为此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保证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展现教师的“亲和力”;而且还要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尊重、理解和宽容每一个学生。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身上,时时环视全班学生,用眼睛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由眼睛到内心的交流,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用微笑或嗔怒等眼神给以回应;或是在学生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议论,达到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不但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对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深度和课堂教学效率更为之有效。如上述提出“能否从NO2溶于水生成稀硝酸和NO”来理解“稀硝酸和浓硝酸的还原产物分别是NO和NO2”的学生,在平时课堂上就极少有行为参与,而是通过思维参与其中。
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会有效果。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有很多,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是每一位教师永远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