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教观”

2017-07-07 17:03谢兰香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诗教古诗词孔子

谢兰香

鸡年春节,央视推出一档最火的节目——《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同时也让上海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火了一把。这把“火”引发了人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潮,更引发了一些专家学者对当下古诗词教育的分析与思考。上师大教授王荣生表示,学习古诗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孔子“诗教观”的再思考。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即《诗经》,《诗》教逐步演变成现在广义的“诗教”。“诗教”也可以说成语文教育,意为一个地方的民风如果表现出温柔敦厚的现象,是诗歌涵养的结果,由此可见“诗教”的力量。笔者准备从“让孔子‘诗教观成为小学生‘读写训练的一泓清泉”为切入点进行探究。

一、多读,与诗相拥

《论语·季氏》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其中所谓“无以言”并不是指人类后天习得的言语能力,而是指出了《诗经》在语言运用中的重要地位,它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强力的催化作用。由此可见,诗歌的积累对语文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学生多读诗了。如何让学生与诗为友、与诗相拥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读诗、背诗兴趣的责任。让学生听着优美的唱诗,迎着旭日走进能带给他诗意的学校;放下书包,黑板上的一首“今日必背”的古诗如一份美味的早点准时呈上;由同学间互背,开启今天合作学习的序幕;晚上家庭作业其中必有古诗背诵……一个月下来,在班级内也来上一场“飞花令”,也进行一场“擂主争霸赛”。

实践证明,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把背诗当作任务的学生已经将它当作了乐趣,如“一日三餐”之必不可少,时刻想与诗相拥。由此,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以提高,正如孔子所说:“……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多悟,与诗相识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原来是孔子为诗教确定的“思无邪”,诗教能提高学诗者的文化修养,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境界。显然,光是激发背诗兴趣、积累诗词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走进诗词的内在,与作者相识,与诗相识。

叶圣陶先生在为陈友琴先生编辑的《清人绝句选》写的序言里说:“(对于优秀的诗歌)我们取来诵读,就好比跟一代的诗人促膝谈心,听他们诉说浑凝的诗感,确实快事。”不难看出,叶老主张把诗交给学生,与诗相识,要让学生把握诗的精髓,进入诗人创作的意境,从而明白事理。相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的专家的点评、讲解,更让我们感受到与诗相拥、相识的重要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摒弃当前诗歌教学的弊端,不能过多讲解作者生平、诗歌背景,补充许多资料,而应该让学生与诗亲密接触,与作品直接交涉,对话作者,真正走进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境。正如孟子所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三、多写,与诗相知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可以怨”,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意为学诗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个人情感的智慧与方式,即表情达意。这也是孔子诗教观注重“人的本体”的重要体现。如何“表情达意”呢?最好的方式就是作诗:多写诗,真正与诗相知,产生共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作诗呢?这里又要引用叶圣陶先生的主张:让学生享受诗。作诗之前先进行指导,读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的诗,了解作品题材、风格的异同,表达的意境、表达技巧的差异。再读某个作家的诗集,用写作年份、写作背景等了解风格的变化,了解倾吐心声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作诗。那写什么呢?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应该让其写“心之所感,耳目之所闻见”。写诗时不用僵硬的框框来约束学生,而只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是的,古代那些大诗人,开始作诗时肯定也不是篇篇都是名诗,我们只要用“我手写我心”,写出自己的意境就可以了。

“诗”是“志之所之”,抒发忧愤,表达情感,是“诗”的重要功能,因此,让学生多写,是孔子诗教观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多比,与诗相守

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其中“怨”还蕴含“得体表达”的意义:语言要得体,信息需灵活,情绪还适切,态度有分寸。如何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在指导学生创作有关“春”的诗歌时,我们可以在学生阅读同题材的诗集后,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学生创作完成后,让学生与抒发同样情感的名诗进行比较,有无与作者共鸣的地方,同一个意思,我这样表达,为什么作者那样表达呢?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寻求表达的最佳方法,言语的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与作者先来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就这样,学生在创作后对比,在对比后找寻异同,从而让自己所作的诗真正做到“得体表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诗教观的过程,更是學生读写能力提高的支柱,就像那一泓清泉,给予“读写”以无穷的生命力。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借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那把火,让诗词教学在小学中火起来,让孔子诗教观时刻指导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出原来就流淌在我们血液之中的东西——诗词!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诗教古诗词孔子
踏青古诗词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古诗词中的新年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