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需要颠覆性创新

2017-07-07 09:37姜莹
环球时报 2017-07-07
关键词:国乐器乐民族音乐

姜莹

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目前几乎所有地方民间音乐和传统戏曲的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不考虑观众的需求,不总结观众流失的原因,你听你的、我奏我的,长此以往,中国传统文化得不到真正的继承,民族音乐无法长久发展。

中国民间音乐和戏曲不是腔调过时了,也不是乐器太久远,更不是精美华丽的戏服落伍了,而是它的表演方式需要调整。不是说传统模式不好、不优美,而是应将传世的价值模式用现代时尚的手段去加工、改造、运用,将传统艺术模式融入现代社会文化生活。

现代京剧在传统与创新中的实践是值得我们总结经验的,特别是声腔改革、融入西方多声部音乐创作形式,使传统戏曲音乐在表现人物性格、场景风格的综合戏剧化表演上都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所以,文化创新需要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才能达到质的变化,如同科技发展,今天手机将过去不同的软件功能全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只是把原有技术用一种新的形式组合起来,原有形式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样,对于内容痕迹的保护,只要在形式上加以改造升级,内容的情境就会发生新的转变,甚至脱胎换骨,变化延伸为超越原有模式的新生力量。

从2013年开始,我与著名导演王潮歌合作,由中央民族乐团创作推出大型民族乐剧《印象国乐》《又见国乐》。这是民族音乐在当代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探索。《又见国乐》自2015年7月公演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共鸣,座无虚席的场面、一票难求的盛景在今天的民族音乐舞台演出中十分难得,这足以说明“不景气”的民族音乐舞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的民族器乐、创新的民族音乐有强大的舞台生命力。

2017年,我继续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从作曲、编剧、导演的角度创作完成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这是将民族器乐的独奏、重奏、合奏进行戏剧化表现的重大突破。用民族乐器来讲述一个人物、呈现一段感情、塑造一段历史,一切器乐演奏都要围绕着戏剧表演主线而展开。同时,笛子是笛子、琵琶是琵琶、二胡是二胡、每一种民族乐器均给予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中最真实的保留。所以,我将它定位为“器乐剧”,即用民族器乐作为主体来担当剧目主题的核心表演。

今天,中国社会需要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现代文艺作品去驻守人们的思想和精神,这样,人心才能去浮存真,去伪泄躁,文化才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功效。民族音乐是我们文化生活中的母语,它具备这样的精神和力量。但是,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时,你不突破传统,传统是不能占领现代社会文艺舞台的。我们要让观众在可听性、可看性的表演中体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宿感,而这一切均来自颠覆性创新手段。▲

(本文作者为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

猜你喜欢
国乐器乐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民族器乐文化传播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有一种经典叫特仑苏 《又见国乐》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
大合奏